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6: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zǎn(  )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ní(  )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既,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  )  襟(  )怀  积zǎn(  ) 云ní(  )  宽宥(  )
画线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身材矮小,他经常感到自惭形秽。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她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时向老师请教,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放开手,让孩子们尽情探索;拍拍手,为孩子们的成功喝彩。
C.西藏最大航站楼——拉萨贡嘎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行。
D.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6.对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7.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至三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B.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C.第三间精神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首先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精神小屋里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D.结尾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8.综合性学习
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 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成泥泞,露水的地面变成了沼泽,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9.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建造“安放我们自身”好像一个怪异的说法?
10. “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后回答。
11.作者凭什么推断“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
12.文中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13.文中4自然段开头说“如果真是那样”,这里的“那样”指的是什么?
14.“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又会怎样?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①随着《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热播,“鲁迅热”又在当代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鲁迅的文字为何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百年后的今天, ?
②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那个课本背后真实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如果让AI生成的“数字鲁迅”回答,他或许会说:“其实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丧有趣的斜杠中年(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中年人)。”
③大家普遍觉得鲁迅严肃冷峻,其实 。在朋友眼中,他乐观爽朗、平易近人,他家客厅的灯火总要到凌晨才熄灭。在家人眼中,他是一位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我寄给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两地书》”“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鲁迅对儿童怀着深切的爱和期待,提倡解放孩子的天性,倾听与理解孩子,和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④大家普遍觉得鲁迅作品批判较多,其实 。“(名医药方)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父亲的病》”幽默中情趣十足,讽刺中蕴含深刻,读来令人不自觉会心一笑。
⑤大家普遍觉得鲁迅是个战士,其实 。他重视体育,在南京读书时喜欢骑马,自号“戎马书生”,到日本留学后又学习了柔道。他走在时尚前沿,剪辫子自己设计发型,还自己设计服装。他富有艺术细胞,热衷收集碑帖、欣赏书画,北大校徽就是他设计的。和苏东坡一样,鲁迅好吃美食。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发现他去过的名餐馆就有65家。他还经常在牙痛和美食诱惑的纠结中吃掉所有的糕点。
⑥好丈夫,好父亲,懂幽默,会生活,这样的人多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读鲁迅呢?读鲁迅,你能发现的也许不只有趣味。“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范爱农愤世嫉俗和耿直的个性。笔墨细节很少,但是活灵活现。类似的妙笔俯拾即是。在《孔乙己》里,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咸亨酒店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余华对此评价说:“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不羁的想象力和语言创造力,诗人、艺术家的素养与气质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⑦读鲁迅,你会结识一个充满“赤子之心”的朋友: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对人和自然的关爱与敬畏,他“爱憎不分离”的情感,他与底层百姓的血肉联系……这些,都构成了鲁迅生命的亮色,构成了他足以抵御黑暗的底气。读鲁迅,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悲悯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还要读鲁迅的真正原因。
⑧鲁迅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如果你今天拒绝鲁迅,与鲁迅擦肩而过,说不定在另外的机遇下,又会与鲁迅相遇。鲁迅的经典作品,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你可以“有所懂,也有所不懂”。也许,你们会做一次鲁迅专题研究,汇编一本集子,以作“中学时代与鲁迅的一次相遇”的总结和纪念,这会是你生命中饶有兴味的一页。希望你能够亲近鲁迅、读懂鲁迅、爱上鲁迅,不仅是为了学好语文,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思想独立、有思辨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15.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6.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③-⑤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鲁迅是个生活家 ②鲁迅和善又深情 ③鲁迅作品幽默也不少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17.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⑦段的论证过程。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精神拾荒三步曲
周国平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前一句好理解,“罔” 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来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遍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惫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昧,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材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9.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2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2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答案
1、huì jīn 攒 霓 yòu 2、可望而不可既 可望而不可即 3.C 4.B 5.A 6.C 7.C
8.(1)【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2)我觉得人应该有目标地活着。王国维曾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景萧索,人孤独,但是却给人一种无限广远寥廓的感觉。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面看似抑郁、愁闷、纠结,实则给人一种目标感,且无怨无悔。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满是欢喜,因为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后,目标已经不知不觉得以实现。(言之有理即可)
9.因为人们根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
10.我们所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人的生活(别的喉咙都囔过的,别的手指圈划过的)、世界万物。(不仅只是我们我们所认识的具体的人)。
11.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12.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13.“那样”即第16自然段中鲜明对比的有关情况: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
14.“如果真是那样”则“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一切化为乌有,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15、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16、C
17、第②段首先提出“真实的鲁迅是怎样的?”这一话题,第③-⑤段从性情、作品特色、生活家三方面消除很多人对鲁迅的误读,第⑥⑦段则分别从艺术、思想两方面论述鲁迅作品的价值,第③-⑤段和第⑥⑦段分别从“其人可亲”和“其文宜读”两个角度论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
18、学思结合,常学常思,并及时 记录,学、思、录三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19、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记录(写作)对于思想(灵感)的重要意义。
20、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其次分析问题,以两种人为例从反面论证“学和思”不能分;最后,指出“学和思”相结合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2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结合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