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
1.小雨展示了“扇”字的甲骨文写法(形如手持羽扇)。《说文解字》:“扇,扉也。从户,翄(chì,同‘翅’)声。”段玉裁注:“扇动生风如鸟之翄也。”结合材料,说说“扇”字的造字特点及含义。
2.“扇”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小雯挑选了两个,请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扇”字的词语。
义项 含“扇”字词语
摇动生风取凉的工具 折扇
指板状或片状的东西 (1)
用扇子等摇动生风 (2)
3.小雨参观本地的书法博物馆,在展厅看到一副对联,请你选择相应的词语把对联补充完整,并把序号填写在横线上。(只填写序号即可)
上联:文若 下联:字如
①秋水 ②春华 ③绽雅韵 ④映清辉
二、名句名篇默写
4.在“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整理活动中,小雯收集了相关名句,请填写完整。
①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
⑤半匹红纱一丈绫, 。(白居易《卖炭翁》)
⑥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⑦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⑧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基础知识综合
5.小雨整理了学习中常出现的语文错误,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雾霭(ǎi) B.龟裂(guī)
(2)容易写错的词:
A.消声匿迹 B.人情世故
(3)容易用错的关联词:
A.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却要坚持下去。
B.因为他刻苦努力,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四、语言表达
6.小雯搜集的两个传统文化图标(见下图)很有内涵,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品一品。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山歌(节选)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①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③自来去。
注释:①渔梁:地名,在湖北襄阳。②庞公:指庞德公,东汉隐士,隐居鹿门山。③幽人:指诗人自己。
7.批注一:炼字传神。诗句“鹿门月照开烟树”中,“ ”字点明月光的明亮,“ ”字化静为动,写月光穿透烟雾,照亮树木,展现出夜晚鹿门山从朦胧到清晰的变化,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意境。
8.答案批注二:修辞达意。本诗前两句描绘了黄昏时山寺钟鸣、渡口喧闹的世俗场景,与后句诗人归鹿门的宁静形成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向往,以及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A)?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②之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③,当如是捉④,如是正,如是住⑤。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B)。”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⑥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C)死。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捉船:掌舵,驾船。③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④捉:驾驶。⑤住:停止。⑥唱言:大声说。
9.请根据提示解释下表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解释
语境逻辑推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①
观察词语结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
课内字词迁移 我悉知之(《桃花源记》“悉如外人”) ③
语法词性分析 举船商人 ④
10.请将“而”“也”“之”分别归位到文中三处括号。
A.( ) B.( ) C.( )
11.请为乙文划线句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船 盘 回 旋 转 不 能 前 进 至 于 宝 所
12.请翻译下面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3.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②汉字的形态美,犹如一幅幅灵动的画卷。从甲骨文的古朴象形,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小篆的圆润流畅,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端庄大气,行书的飘逸洒脱,草书的狂放不羁,每一种字体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月”字,甲骨文像一弯月牙,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形状;“山”字,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峰,让人一目了然。这些象形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线条,将事物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直观的美感。
③汉字的音韵美,如同美妙的音乐旋律。汉字是单音节字,每个字都有独立的读音,通过平仄、声调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音韵规律。在古代诗词中,汉字的音韵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相间,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黄鹂的鸣叫和白鹭的飞翔之声,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汉字的叠词、拟声词等也丰富了其音韵美,如“唧唧复唧唧”“关关雎鸠”,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还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④汉字的意蕴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一个汉字往往代表着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或一种生活方式。例如,“仁”字,从字形上看是“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仁爱精神;“和”字,由“禾”与“口”组成,寓意着人人都有饭吃,社会和谐安宁。汉字的意蕴美还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中,通过解读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智慧结晶。
⑤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汉字的传承和发展,让汉字之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形态、音韵、意蕴三个方面阐述了汉字之美。
B.第②自然段通过列举“月”“山”等象形字,具体说明了汉字的形态美。
C.汉字的音韵美只在古代诗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D.文章呼吁我们重视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休”字是如何体现汉字意蕴美的。
16.文中引用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17.文章以“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18.请梳理文章情节,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老人的表现
“我”高考落榜,颓废消极 自暴自弃,打架酗酒 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哼着曲调
“我”偷老人捡来的本子 ① 没有严厉呵斥,调侃并教诲“我”
“我”被老人要求擦玻璃 乖乖去擦玻璃 ②
“我”接过老人给的本子,流泪 感动,重拾信心 ③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的消极颓废,为下文“我”偷本子、老人对“我”进行教诲做铺垫。
B.老人说“我”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是对“我”的讽刺和挖苦。
C.“我”坚信自己可以在本子上写出干净、青春靓丽的文字,说明老人的教诲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
D.文章通过“我”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改变,人生就会有希望。
20.第⑦自然段老人的话富有哲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名著文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一)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选段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
(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
保尔艰难地在街道上挪动着脚步。他的身体非常虚弱,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还有许多工作等着他去完成。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的无数次战斗,那些与敌人的殊死搏斗,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的生死考验;也想起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建设铁路的日子,寒冷、饥饿、疾病都没有打倒他。他明白,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变得更加坚强,才能实现自己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21.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介绍了《诗经》《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诗经》中的歌谣最初是人们用来表达心情的,靠重叠来增强节奏。
C.保尔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坚持前行,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讲述了保尔的成长经历与爱情故事。
22.从选段看,《经典常谈》中对《诗经》的介绍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对保尔的描写,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23.朱自清认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其语言有怎样的显著特点?请结合选段(一)片段及(《诗经》第四)内容简要说明。
24.《经典常谈》让读者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懂得传承经典的重要性。结合整本书的内容,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宣扬的“保尔精神”在当今时代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文本主旨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九、综合性学习
25.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与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任务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演讲中,撰写一段运用排比修辞的演讲稿。(80字左右)
任务二:以“汉字之美”为话题,写一首小诗(不少于4行,诗行用“/”标示)。
十、作文
26.以“那些闪耀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7.请将“传统文化让我们__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补题示例:自信、团结、走得更远)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8.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扇”为形声字,从户(表示与门户有关),翄声,本义指门扇;手持扇动生风如鸟翅,引申为扇子。
2. 门扇 扇风
3. 上联:②③ 下联:①④
4. 寂寞沙洲冷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零落成泥碾作尘 教然后知困 系向牛头充炭直 窈窕淑女 波撼岳阳城 天涯若比邻
5.(1)B项“龟裂”应读“jūn”。
(2)A项“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
(3)A项“却”应改为“也”。
6.(图一)这是一幅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图标,从元素来看:梅花:在中国文化里,梅花象征坚韧、高洁,代表不惧严寒、独绽芬芳的品格,常被用来寓意文人雅士的操守。鸟儿:鸟儿停驻枝头,增添灵动生机,也可联想“喜鹊登梅”等传统意象,有吉祥、报喜的美好寓意。中式边框:形似传统花窗,营造古典雅致氛围,传递出中式美学与文化底蕴,整体图标融合花鸟、古典形制,展现对传统文化中高洁、吉祥等精神内涵的诠释与传承。
7. 照 开 8. 对比 隐逸生活
9. 等同,一样 辱没,受屈辱 全,都 全,整个(形容词) 10. A.(也) B.(之) C.(而) 11.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12.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13.甲文:人才需要伯乐发现,统治者应善于识别和重用人才,避免人才被埋没。乙文:只空谈理论而不实践,必然导致失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14.C 15.“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像人靠在树下休息,既描绘了生活场景,又蕴含着顺应自然、劳逸结合的生活智慧,体现了汉字通过字形传递丰富意蕴的美感。 16.引用杜甫的诗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汉字在诗词中通过平仄、声调的变化形成独特音韵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学性,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
17.①运用比喻,将困顿时光比作落满尘灰的事物,生动形象,富诗意。②点明主旨,揭示时光价值未因困顿消失,需用心擦拭尘灰重拾希望的核心感悟。③贯穿全文,与擦玻璃情节呼应,成为叙事线索,使文章连贯。④引发思考,吸引读者探究 “时光不旧” 的内涵,增强感染力。 18. 脸羞臊得通红,坦白偷本子之事 心情很好,招呼“我”喝酒,乐得前仰后合 仔细挑拣本子奖励给“我” 19.B 20.老人以破烂为喻,道出深刻哲理:人如破烂,若用心改变,即便狼狈也能重获价值;若自暴自弃,便会沦为无用之物。文中 “我” 曾颓废如 “垃圾”,经老人点醒后,擦净玻璃也擦亮心,坚信能在旧本子上写出新希望,正印证了困境中不放弃就能重生的道理。
21.D 22.
《经典常谈》中对《诗经》的介绍,目的是阐释《诗经》的源头及歌谣的特点,帮助读者了解《诗经》这一经典著作的相关知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对保尔的描写,目的是刻画保尔坚韧不拔的形象,体现他在艰难处境中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激励读者学习这种精神。 23.
朱自清认为《诗经》语言的显著特点是靠重叠或复沓形成节奏,以表情为主,通过翻来覆去的吟唱将情感充分表达,无需多余的话语。 24.保尔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意义非凡。书中保尔即便身体饱受摧残,仍以笔为刃坚守革命信念,诠释了对理想的执着与担当。当下,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需要这种韧劲,青年学子追求梦想需要这种执着。保尔精神所蕴含的不屈、奉献与坚守,能指引人们在浮躁中保持初心,在挫折中砥砺前行,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25.任务一:是端午粽香里包裹的千年思念,让家国情怀代代相传;是中秋月圆下流淌的牵挂,让团圆之美生生不息;是春节红联上镌刻的祈愿,让文明火种灼灼其华。传承传统文化,便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任务二:横竖是青山的脊梁/撇捺是流水的柔肠/一点如星子坠纸窗/勾折似古桥卧河塘/墨香里洇开的/是千年文明的印章
26.例文:
那些闪耀的传统文化
在时光长河中,传统文化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那些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文化瑰宝,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
小时候,春节是我一年中最翘首以盼的节日。除夕的清晨,阳光还带着丝丝凉意,奶奶就已经在厨房里忙碌开了。她熟练地择菜、洗菜、切菜,准备着年夜饭的食材。一道道传统菜肴在她的手下诞生,每一道都有着独特的寓意。红烧肉色泽红亮,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鱼摆放在餐盘中央,代表着年年有余。
爷爷则带着我贴春联。他仔细地在春联背面涂上浆糊,我在一旁帮忙递着春联。看着那一张张火红的春联,我虽不识字,但也能感受到其中浓郁的喜庆氛围。爷爷一边贴,一边给我讲春联的知识,什么对仗工整,什么寓意吉祥,我似懂非懂,却听得津津有味。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吃完饭后,我们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体会到了春节所蕴含的团圆与亲情的意义。
家乡的皮影戏同样让我痴迷。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皮影戏班子。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皮影戏。舞台上,一块白色的幕布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几个艺人操纵着精美的皮影,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武松打虎》中,武松的英勇无畏,老虎的凶猛残暴,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瞪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幕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惊险的场景之中。
散场后,我缠着艺人问这问那。艺人耐心地给我讲解皮影的制作过程,从选皮、制皮,到描样、雕镂,再到上色、装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我看着那些精美的皮影,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一刻,我明白了皮影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那些闪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历史,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应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27.例文:
传统文化让我们扎根更深
老木匠总说:“树高千丈,不忘其根。”这根,于民族是传统文化,于个人便是从传统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奔波时,传统文化恰如深扎土壤的根系,为我们提供站稳脚跟的力量,让生命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沉稳。
传统文化的智慧,教会我们与世界温柔相处。《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至今仍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地铁上为老人让座的少年,职场中体谅同事难处的白领,他们未必熟读经典,却在践行着传统伦理中的共情之心。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更在当下找到了新的注解:小区里垃圾分类的标语旁,常配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训;环保志愿者的旗帜上,“道法自然”的印章格外醒目。这些历经千年沉淀的处世哲学,像一双无形的手,帮我们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校准方向,不至于在追逐效率的浪潮中迷失本心。
传统文化的技艺,赋予我们对抗浮躁的定力。在苏州园林的修复现场,工匠们仍在用榫卯结构拼接梁柱,不用一钉一胶,却能让亭台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守,与当下追求“速成”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正是这份坚守,让年轻的手艺人明白:真正的创新,需先吃透传统的精髓。就像故宫的文物修复师,用最原始的“八大作”技法,让千年古画重焕光彩,这份定力,正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底气。
传统文化的符号,更让我们在流动的时代中锚定身份。当国潮服饰走进校园,盘扣与卫衣的结合不仅是审美选择,更是少年对“衣冠上国”的认同;当《兰亭集序》的字句出现在弹幕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赞叹背后,是年轻人对汉字之美的共鸣。这些符号如同一个个坐标,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清楚“我是谁”,知道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坚定地走向去处。
有人说传统是沉重的包袱,但真正的传统从不是束缚手脚的锁链,而是托举我们向上的阶梯。它让我们在追求速度时不忘沉淀,在拥抱变化时守住根本,就像那棵参天大树,根系扎得越深,越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整个民族的根基,便会在时光的滋养中,愈发深厚绵长。
28.例文:
剪纸里的光影对话
奶奶的八仙桌总铺着块蓝印花布,剪刀在她手里像有了灵性,红纸转着圈儿,眨眼就成了跃然纸上的鲤鱼。可这双手如今常空着——智能手机普及后,街坊邻居渐渐忘了,巷尾曾有位会剪纸的老人。
那天我蹲在纸箱旁翻旧物,找出一沓奶奶年轻时的剪纸:有“连年有余”的胖娃娃,有“喜鹊登梅”的枝桠,最妙的是套色剪纸《清明上河图》,小船的帆竟能透出浅黄的光。“现在没人稀罕这些了。”奶奶摩挲着剪纸边缘,指甲盖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红纸沫。
我忽然想起上周刷到的非遗直播。“奶,我给您拍段视频吧?”我举着手机,镜头里奶奶的剪刀正裁开一张红宣纸,“咔嗒”声脆生生的。我学着短视频里的法子,把剪好的“福”字对着阳光拍,光晕透过镂空的纹路,在白墙上投出细碎的光斑。“再剪只兔子,我教您弄成会跳的!”
剪辑时,我把兔子剪纸的耳朵、四肢分帧拍摄,拼在一起竟有了蹦跳的模样。配文写上“奶奶的剪纸会跳舞”,发布那天恰逢中秋,消息提示音像撒豆子似的响。有人问“能定做剪纸窗花吗”,还有高中生发来私信:“奶奶能教我剪团花吗?美术课要交作业。”
现在奶奶的八仙桌上多了盏环形灯,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开直播。她戴着老花镜,对着镜头讲“剪蝴蝶要先画翅膀的弧度”,剪刀开合间,弹幕里飘满“太厉害”“想学”的感叹。有次她剪了组“太空鲤鱼”,鱼身上缀着星星纹样,说是看了航天新闻的灵感。
上周收到个快递,是位大学生寄来的相框,里面嵌着他用奶奶教的法子剪的“校训”。奶奶把相框摆在八仙桌最显眼的地方,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剪纸和手机屏幕上,红的纸、亮的光,在蓝印花布上织成了新的图案。
原来传统从不是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当它遇上现代的光影,那些沉睡的纹路,便会在新的土壤里,长出更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