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第3课 宋明理学【讲】温馨提示 学习宋明理学之前,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_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核心讲解: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第3课 宋明理学【讲】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第3课 宋明理学【讲】【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浮图”反映的是佛教,“浮图” 往往与《易》、《论语》、不与孔子异道”等信息所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是走向融合的,佛教一直未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才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和材料主旨无关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
(1)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第3课 宋明理学【讲】3.朱熹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温馨提示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后期的儒学主流,在评价其历史影响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肯定积极作用和指明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第3课 宋明理学【讲】核心讲解: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有何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答案: (1)可取之处:①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义利观: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不可取之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有所为有所不为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自我克制,廉洁奉公第3课 宋明理学【讲】D三、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第3课 宋明理学【讲】核心讲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3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第3课 宋明理学【讲】第3课 宋明理学【讲】【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从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就强调“克己复礼”“ 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也就是教人们“明天理、灭人欲”。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 认识历史现象要采取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理解理学的内容及其影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核心讲解: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答案:(1)内容①“心即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致良知”。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宋明理学【讲】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4: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 ,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B.强调博爱与平等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C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5: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C第3课 宋明理学【讲】例题6:“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 )
A.程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C第3课 宋明理学【讲】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