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之后士大夫阶层崛起
(4)教育方面: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各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老子与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
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核心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界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种现象为各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而方方面面的舞台。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分封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纷争。政治上:周王室衰微,之后士大夫阶层崛起。教育方面: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例题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A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例题2.《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
A、兵广粮足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孔子思想
1、核心思想:仁与礼
2、政治观点: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
3、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
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D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孟子
1、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
(三)荀子:
1、他也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并提出君者舟也,庻人者水也。
3、伦理观: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核心讲解: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是是什么?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例3:《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
A、兵广粮足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三、道家与法家
(一)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评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D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3、思想主张——
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4、评价: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核心讲解:法家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答案: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强调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强化君主权力,这种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例4:“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A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构建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