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革命烽火中的青春之花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革命烽火中的青春之花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6: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四 《百合花》——青春的另一种模样
课时 4 授课班级 课题 《百合花》——青春的另一种模样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型 专题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专题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我”的视角,讲述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最终以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被作结。文本以“青春”为隐性线索,通讯员的腼腆勇敢、新媳妇的质朴奉献、“我”的成长蜕变,共同构成战争语境下的青春群像,与单元内诗歌中“五四青年的激情”“红烛的奉献”形成呼应,丰富了“青春价值”的内涵。 小说的细节描写是艺术核心: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等意象,既延续了诗歌“意象承载情感”的学科大概念,又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展现“细节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凝聚主题”的小说特质。本课需引导学生从“意象分析”迁移到“细节鉴赏”,构建单元“诗-文”鉴赏的逻辑链。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意象解读迁移:通过《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学习,学生已能分析“红烛”“雪峰”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可迁移至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等细节的解读,理解“物-人-情”的关联。 2.青春形象认知:已接触毛泽东“中流击水”的豪迈、郭沫若“力的呐喊”的激情,对“青春”的理解偏向壮阔,需通过本课补充“平凡者的坚守与奉献”这一青春维度。 3.叙事视角感知:诗歌多为第一人称抒情,学生对“我”的情感载体作用有初步认知,可引导其发现小说中“我”的“观察者-参与者-情感推动者”的多重功能。 1.对“细节的反复出现”缺乏敏感,如难以察觉“破洞”三次出现的递进意义,需强化“文本细读-前后勾连”的思维。 2.对次要人物的作用理解片面,易忽略“我”在串联情节、衬托他人中的价值,需通过对比阅读明确“多人物共同构建主题”的特点。
学习策略
1.文本细读法迁移:延续诗歌学习中“抓关键词句”的策略,聚焦小说中“破洞”“野菊花”等反复出现的细节,通过圈点批注、前后勾连,分析其象征意义与情感递进,如将《红烛》中“蜡炬成灰”的细节分析方法迁移到“百合花被子”的解读中。 2.对比联想法:将通讯员、新媳妇、“我”的形象与单元内其他青春形象(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少年”)对比,通过表格梳理“豪迈与平凡”“激情与内敛”的差异,理解青春价值的多元性;同时对比诗歌意象与小说细节的艺术手法,明确“意象的象征”与“细节的写实性象征”的共性与区别。 3.角色代入法:结合“我”的视角,引导学生代入“观察者”角色,想象“我”看到通讯员枪插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时的心理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或心理描写补白,深化对人物情感与人性美的理解,增强文本共情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细节的作用”“人物形象的互补性”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观点碰撞完善认知,如共同梳理“破洞”三次出现的情节节点,分析其对推动故事发展与塑造人物的作用,培养合作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文本细节,分析通讯员(腼腆勇敢)、新媳妇(质朴成长)、“我”(细腻共情)的形象特点,理解“青春群像”的多样性。 2.赏析“破洞”“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等细节的象征意义,明确细节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凝聚主题”中的作用。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从“我”的视角出发,理解“观察-共情-行动”的情感发展线,体会战争背景下人性美的珍贵。 2.关联单元内青春形象,总结“青春价值”的多元表达(豪迈激情/平凡奉献),实现“个人成长-时代责任”的思政升华。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细节追踪”预习单→“青春形象”对比卡→导入新课→人物形象分析→细节描写赏析→ 主题升华→作业延伸
教学活动设计
“细节追踪”预习单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引导学生初读《百合花》,用不同符号标记三类细节:①与人物相关的细节(如通讯员的“步枪”、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②反复出现的细节(如 “破洞”);③体现“我”观察视角的细节(如“我想给他开个玩笑”),并在旁边简要批注初步感受。 逐段阅读文本,按要求完成标记和批注,将难以理解的细节记录在“疑问区”,如“为什么通讯员的步枪里要插野菊花”。 提前发放预习单模板,明确符号含义(如“△”标人物细节、“○”标反复细节),在班级群发布阅读提示:“关注‘我’看到了什么,以及‘我’的感受如何变化”。 回收预习单后,从细节标记的完整性(至少各标记3处)、批注的合理性、疑问的深度三个维度评分,选取2份典型预习单课堂展示。
学习资源:“细节追踪”预习单模板(含符号说明和示例)、《百合花》电子文本。
设计意图:培养文本细读习惯,让学生提前感知关键细节,为课堂分析“细节作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疑问收集明确课堂探究重点。
“青春形象”对比卡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回顾本单元前几课的青春形象(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少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放号者”),填写对比卡,左侧列“形象特点+原文依据”,右侧尝试预判《百合花》中可能出现的青春形象(结合标题、作者等信息),用“我猜想……因为……”的句式说明理由。 翻阅前课笔记,梳理已有青春形象特点,基于对“百合花”象征意义的初步了解(如纯洁、美好),完成对比卡右侧内容,如“我猜想会有善良的青年,因为‘百合花’给人温暖的感觉”。 提供对比卡框架(含前课形象示例),提示:“可以从‘对待理想’‘对待他人’等角度分析特点”,对学生的预判给予个性化回复(如 “你的猜想有道理,可关注文中人物的行为细节验证”)。 根据前课形象梳理的准确性、预判的合理性及理由的充分性评分,将优秀对比卡拍照分享至班级群供参考。
学习资源:“青春形象”对比卡框架、前课重点笔记回顾提示。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整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通过预判激发阅读兴趣,为课堂分析“青春群像的多样性”做好铺垫。
导入新课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回顾单元前作中“青春意象”(如 “百舸”“红烛”),提问:“战争年代的青春,除了激情呐喊,还会有怎样的模样?”展示《百合花》中“野菊花”图片,引出“平凡者的青春故事”。 列举单元中青春形象的特点,猜测“野菊花”可能象征的青春特质(纯真、坚韧等)。 板书“青春的另一种模样”,明确本课聚焦“平凡中的崇高”。 通过学生对“青春意象”的回顾准确性,判断单元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资源:单元青春意象对比图、野菊花图片。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关联,以“意象”为桥梁衔接诗歌与小说,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人物形象分析 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一阶段:分组梳理(5min) 分组查找文本中描写三个人物的关键语句(通讯员:枪筒插野菊花、借被子时的“踌躇”;新媳妇:“脸发白”“咬着嘴唇笑”;“我”:“想给他开个玩笑”“心里起了一阵怜悯”),填写人物分析表。 A组析通讯员,B组析新媳妇,C组析“我”,用不同颜色标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摘录原文并批注性格特点。 提供示例:“‘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动作/神态→腼腆羞涩”,巡视时提示关注“我”对他人的观察语句(如“我看出他不是故意的”)。 检查表格中“原文摘录—性格批注”的匹配度,快速评分(优/中/需改进)。
学习资源:人物分析表(含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夯实“从原文出发分析形象”的基础,为后续讨论提供依据。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二阶段:展示成果(7min) 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重点说明:通讯员的“野菊花”体现什么?新媳妇从“不肯借被”到“献被”的变化说明什么?“我”的情感变化(从调侃到心疼)有何作用? 通讯员组结合“枪筒里的野菊花”分析其“对生活的热爱”;新媳妇组聚焦“低头咬着嘴唇笑”到“庄严地给他盖上被子”的成长;“我”组强调“视角作用”(让读者感同身受)。 用“是否还有补充?”“这个分析的原文依据是什么?”引导深度思考,如追问:“‘我’的共情如何让通讯员的形象更可信?” 根据发言的逻辑性和文本支撑力度,评选“最佳分析员”。
学习资源:各组展示用的 PPT(含原文截图)。
设计意图:通过多视角碰撞,理解“青春群像”的互补性,为单元总结铺垫。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三阶段:教师点拨(3min) 总结三人形象的共性(年轻、善良、奉献)与个性(通讯员:行动派的勇敢;新媳妇:沉默中的成长;“我”:情感的见证者),关联单元:“他们与《沁园春 长沙》的‘少年’共同诠释了青春的多样可能”。 在笔记中补充“青春群像”的关键词,标注与单元前作的关联点。 板书三人核心特质,用箭头连接“多样青春”。 观察学生笔记的完整性,快速检查关联点标注情况。
学习资源:无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整体,提升对“青春价值”的系统认知。
细节描写赏析 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一阶段:聚焦“破洞”(4min) 找出“破洞”出现的三处原文(借被时挂破、“我”想给他缝、牺牲后新媳妇缝),分析其意义递进:从“粗心腼腆”→“未说出口的关怀”→“无声的致敬”。 圈画原文并批注,小组内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句式串联分析。 提示关注人物动作:“新媳妇为什么‘低着头,一针一针地缝’?”(与 “我”的“想缝”对比,突出行动的真诚)。 根据“递进分析”的逻辑性,对小组表现打分。
学习资源:“破洞”原文片段截图(三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出现的细节”,培养“前后勾连”的文本细读能力。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二阶段:赏析“百合花被子”(4min) 结合“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等细节,分析象征意义:百合花→纯洁美好;嫁妆→珍视之物;献被→牺牲与奉献的等值。 填写“细节-象征-情感”关联表,对比诗歌中“红烛”的象征手法(《红烛》的“蜡炬成灰”与“被子覆盖”的牺牲共性)。 引导迁移:“和《红烛》一样,这里的‘物’都成了情感的载体”。 评价关联表中“象征意义”的合理性,及与诗歌手法的迁移准确性。
学习资源:关联表模板(含《红烛》对比项)。
设计意图:打通“诗-文”界限,强化“意象/细节承载情感”的学科大概念。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三阶段:补充其他细节(4min) 拓展分析“枪筒里的野菊花”(残酷战争中的生命热爱)、“新媳妇的抿嘴笑”(羞涩中的善良),明确细节的“以小见大”作用。 任选一个细节,用“这个细节让我看到了……”的句式发言,如“野菊花让我看到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褪色”。 总结:“这些细节像拼图,共同拼出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通过发言的情感共鸣度,评价对“细节温度”的感知力。
学习资源:细节图片拼图(野菊花、抿嘴笑等)。
设计意图:丰富细节赏析的广度,体会“平凡细节中的深刻情感”。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第四阶段:总结作用(3min) 梳理细节的三大作用:①让人物更立体(如“破洞”显通讯员的真实);②让情节有逻辑(如“借被”为“献被”铺垫);③让主题更动人(用小细节显大情怀)。 在笔记本上记录作用要点,举例对应(如“百合花被子对应主题作用”)。 板书“细节三作用”,强调“于细微处见精神”。 随机抽查学生举例的准确性,即时反馈。
学习资源:无
设计意图:系统化细节赏析方法,提升文学鉴赏的理性认知。
主题升华 7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结合单元青春形象,讨论:“从‘中流击水’的豪迈,到‘缝破洞’的温柔,青春的价值是什么?”引导得出:“无论轰轰烈烈还是默默坚守,奉献与成长就是青春的底色”。 写下“青春宣言”(如“做一朵野菊花,在平凡中绽放坚韧”),小组内分享。 展示单元青春群像图(毛泽东、郭沫若、通讯员、新媳妇),总结:“青春的模样有千万种,核心是向上向善的力量”。 根据宣言与主题的契合度、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评分。
学习资源:单元青春群像图、便签纸。
设计意图:关联单元总结,实现从文本解读到价值内化的升华,落实思政目标。
作业布置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基础层:摘抄文中3处细节,分析其对塑造“我”的作用(如“我想给他开个玩笑”体现的共情)。 提高层:对比《百合花》与《红烛》的 “奉献”,写200字短评(从“青春奉献的不同形式”切入)。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基础层与提高层的差异,规划完成时间。 提供作业示例(如基础层分析范例、提高层短评框架),提示:“基础层要紧扣‘我’的形象,提高层需结合两文本的具体细节”。 通过后续作业批改,重点评价基础层对“细节与人物关联”的分析准确性,及提高层对比的深度。
学习资源:作业示例、短评框架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巩固知识,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板书设计
《百合花》——青春的另一种模样 人物形象 通讯员:枪插野菊花→热爱生活;借被忸怩→腼腆;牺牲→勇敢奉献 新媳妇:咬唇笑→羞涩;不肯借被→珍视;献被缝洞→成长觉醒 我:想开玩笑→调侃;想缝破洞→共情;心疼落泪→情感见证者 细节描写 1.破洞(三次):粗心→关怀→致敬(人物成长/情感递进) 2.百合花被子:纯洁→珍视→奉献(主题象征/情节线索) 3.野菊花:战争中的生命热爱;新媳妇抿嘴笑:羞涩中的善良 4.步枪:既是武器,又插野菊花→刚柔并济的青春特质 5.包扎所:临时的战地空间→人性美的见证场 主题升华 青春的多元价值:豪迈与温柔并存,奉献与成长共生 单元关联:从激情呐喊到默默坚守,向上向善是永恒底色 人性美内核:战争虽残酷,却挡不住平凡人向善向美的心灵力量
教学反思
1.人物分析环节,学生对“我”的作用理解仍显表面,需在预习中增设“找出‘我’对通讯员的三次态度变化”的任务,强化“视角推动情感”的认知。 2.细节赏析时,部分学生混淆“象征意义”与“作用”,需在板书中标注“意义(是什么)”与“作用(为什么)”的区别,用箭头明确逻辑。 3.主题升华可增加“当代青春案例”(如志愿者的默默奉献),让抽象价值更具象,增强思政的感染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