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 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课标对这一章的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6)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7)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8)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9)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会区分一些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10)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2、过程与方法
(1)能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初步的探究
(2)初步学会用观察法学习化学、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制法进行比较
(3)能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4)能用所学的有关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产生学好化学的强烈愿望
(2)初步建立“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逐步树立爱护空气、水等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二、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 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章的内容贯穿于全册,既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关于物质组成、性质、用途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本章的内容广泛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了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仅从元素知识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分内容,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上,而要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本章内容的简要说明及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把这些物质分成四大块,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分散安排。
这些内容要目简介如下:
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海水、硬水、矿泉水)和纯水的区别,水的净化、水的利用 四、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利用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注意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情景,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通过活动与探究,主动、生动地学习,加强实践环节,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学生在情景化的学习中可以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因而有利于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2、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本章涉及的内容多,许多知识可以直接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大气、水污染情况,提出治理建议.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实验探究为主线,把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放在第一位。
2、教师在教学中要有4种意识 (主体意识,民主意识,问题意识,放权意识)
3、改变教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扭转单纯讲解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用途等知识的倾项,强调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和自然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改变过于注重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用途的线索记忆和复述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通过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发现”和“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
5、改变轻实验、重理论,轻实际情景、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6、对本章学习的评价,要从三个维度对学习目标进行全面的评价。 六、本章重点:
1、空气的组成、污染与防治措施
2、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4、水的组成和净化方法
5、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七、本章难点: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
2、氧气、二氧化碳的的实验室制法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5、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水的组成
6、常见混合物、纯净物的判断
7、过滤操作 时课分配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课时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2课时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3课时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2课时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一、说教材
本节选取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学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空气、水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内容的选取体现了“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成分给学生带来从未有过的感受。这样学生便会很自然的接受“空气组成”的结论,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然后教材对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最后教材引出由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空气污染,引导学生看空气质量日报,关注环境问题 2、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以及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会判断一些简单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知道空气污染与防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有一定认识。
情感价值观:
对空气质量情况有所了解。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清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并加强环境意识。二、教法:
1、课堂讲解
2、实验指导
3、演示实验
三、学法:
1、探究实验
2、观察法
3、阅读归纳
4、社会调查 收集资料
第1课时 探究空气的成分
1、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实验:“捕捉”空气(P28 活动与探究 或其它方法)
3、老师演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生观察、思考相关的问题 归纳出空气的 成分
设计意图:由于这个实验对操作的技能要求较高,所以设计成了演示实验
4、形成概念:由空气的成分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5、当堂训练:请你说出见过的几种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6、回顾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小主人的作用第2课时 氮气和稀有气体、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收集资料(课外完成)
2、阅读材料P28并观看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用途的影像资料
3、交流讨论: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我市的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2)如果你是临汾市市长,你将怎样提高临汾的空气质量?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知识有限,说的可能不专业、不全面,但学生通过以市长的角色发表看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4、布置作业:(1)P31 练习与实践
(2)怎样收集一瓶学校实验室的空气样品?Ⅳ中度污染Ⅰ208
可吸入颗粒物临汾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城市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学生继认识空气后所要系统认识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教材主要用三个主题向学生展示氧气的有关知识:1、认识氧气的性质,2、氧气的用途,3、氧气的获得。
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了氧气,但了解的并不全面,也不会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氧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更不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材有计划的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使学生认识氧气,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重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并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探究物质性质时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法:
指导实验、启发对比、 引导归纳
三、学法:
实验探究法,自学阅读法
第1课时 认识氧气的性质、用途
1、情景导入(影像资料 大气中氧气的形成和演变)
设计意图: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老师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色态味 观看影像资料 氧气的不同状态 )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P34木炭 铁丝 蜡烛在空气 氧气中燃烧的试验
[归纳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实验发生的条件,加深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和理解
4、推测氧气的用途
5、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氧气的获得
1、情景设置 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怎样才能获得它呢?
实验室需要2瓶氧气,怎样才能获得它呢?
2、学生阅读 (课本36页氧气的工业制法)
3、演示实验: 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简单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设计意图:该实验学生不好把握,双氧水对皮肤有一定的侵蚀作用
4、探究实验 老师先用投影显示该实验的
(1)反应原理 (2)操作步骤
(3)注意事项(4) 检验方法
(5) 验满方法
然后学生再分组实验:实验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设计意图:该实验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个典型实验,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老师一定要加强指导
5、小结本课:由老师进行
设计意图:由老师进行小结,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继学生系统学习了氧气后第二次对另一种物质进行系统的学习。教材选取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学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通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又为形成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概念提供了素材,也为以后学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起到铺垫作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其化学性质。
(2)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3)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个基本反应类型。
(4)了解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人类生活,逐步学会关注生活环境、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二、教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启发讲解
三、学法
实验研究 交流讨论 观察对比 第1课时
1、设置情景:你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吗?
2、交流讨论:(1)讨论、填写书P39表2-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
(2)阅读书P40表2-5及“拓展视野”。
(3)交流、讨论: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影像资料:舞台烟雾、人工降雨)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学生:分组实验,做书P42“活动与探究”。对比实验:抽两名同学分别做:向一瓶空气中倒半瓶水,向一瓶
CO2中倒半瓶水.老师补充演示实验:石蕊小花的变色实验。)
设计意图: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要加强突破
(3)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老师演示书P43“活动与探究”。学生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填写学案)
4、分析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学生进行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情景的设置:老师要用3瓶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化学实验,怎么来获得 它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发言)
2、药品的选择: 老师:进行反应所用药品的选择实验
(1)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2)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
(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确定反应药品。
3、仪器的配置:启发学生思考:
(1)石灰石与稀盐酸的状态?
(2)二者的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3)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4)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最后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4、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指导探究。
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1)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为什么要液封?
(2)怎样验满、怎样检验?
5、小结本课 (师生共同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继学生系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后的另一种物质。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水就没有工农业生产。但是学生对水的认识却非常浮浅,不系统。教材从化学的视角、用化学的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 ”说明水的组成,并为下一章元素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通过“水的净化”让学生学会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通过“水的利用”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净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2)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3)懂得过滤的目的;初步学习过滤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和体会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教法:
演示实验、启发讲解
三、学法:
观察对比、实验探究、 阅读讨论、擂台赛 第1课时
1、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 什么组成的?
2、老师演示:实验1水的组成。实验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学生边观察与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由事实来说话
3交流与讨论(1)你对水的组成有什么认识?
(2)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 3 )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学生实验:水的净化
看课本、看投影 听讲解 做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用蒸馏的方法能把蒸馏水和食盐水分开吗?
(2)用肥皂水能把硬水和软水分开吗?
(3)用过滤的方法能把混浊的水中的固体和水分开吗?
(4)你认为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实验操作多,教师要加强指导,把这几项操作放在一块,意在加强对比 第2课时
1、巩固练习:针对上一节课内容做相关练习
设计意图:上一节课内容较多,学生学得知识不条理,本节课进行一节专题练习,以达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
2、化学擂台赛:节约用水,我有妙招!(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妙招多)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擂台赛,可以使学生树立节水意识,知道许多节约用水的方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