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意象(如“金柳、青荇”)与“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借景抒情的结构逻辑,理解离别时的温柔惆怅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意境的空灵朦胧与韵律的和谐流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徐志摩新月派诗歌风格及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借景抒情的结构逻辑,理解离别时的温柔惆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王勃面对天涯和知己告别,别的荡气回肠;王维举起酒杯和元二告别,别的肝肠寸断;李白听着歌声跟王伦告别,别的情深款款;
和古人的告别对象一般是人不同,有些人的告别对象并非是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原名章婷[xù], 字標[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出生于浙江海宁,家境富裕。后赴美欧留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坐飞机不幸罹难。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夜》,散文集《巴黎的麟爪》,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三、诵读通大意
1.听范读,给不认识读不准的字注音。自读,弄清字面意思。
荇(xìng):上下结构(艹+行)
词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浮水面,常见于诗中“软泥上的青荇”。
结合“行”字声旁记忆,联系“青荇在水中招摇”的画面理解语境
篙(gāo):上下结构(竹+高)
词义:撑船的竹竿或木杆,如“撑一支长篙”。
通过“竹字头”联想工具属性,对比“蒿(hāo)”字区分形义。
溯(sù):左中右结构(氵+朔)
词义:逆流而上,诗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指船在水中逆流慢行
结合“朔”(本义“北方”,引申为“逆”)理解词义,强调“氵”与水相关。
2.请同学范读,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四、整体感知
1.作者告别的对象是康桥,诗中都写到了哪些康桥的事物,思考这些事物在空间范围上有什么共同点。
河畔的金柳 水底的青荇 康河榆荫 清泉 青草
提示:诗中的景物集中在康河及岸边。告别对象是康桥,但是选取的意象却集中在康河及岸边,这个空间更像是散步休闲的去处。
2.请简要梳理诗歌主体部分的内容及写作顺序。
那河畔的金柳,“那”是远指代词,站在康河远处望。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能看到软泥和招摇,站在康河旁近观。那榆阴下的一潭,“那”是远指代词,站在康河旁远望。
五、意象把握
思考诗中意象的特点。
金柳 软泥 青荇 油油的柔波 清泉 天上虹 青草。
提示:所选实景本身具有柔、软、轻、微、细、清、小等特点;景物的修饰语具有色彩鲜明、质地柔软、状态饱满、清澈透明等特点。
新娘 艳影 彩虹似的梦 星辉
提示:其它意象具有富含生机、美丽、色彩鲜艳、明亮的特征。
西天的云彩,和东方的朝霞相比,西天意味着时间的消逝,意味着即将过去;夕阳中的新娘,夕阳意味着白天即将过去;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揉碎”和“沉淀”意味着破坏过去的完整性,让过去的成为过去,沉淀下去,留在记忆深处,留在梦里;一方面想要放歌,一方面又说不能放歌,还说夏虫为自己沉默,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意味着前面提到的美好的东西不能唱出来和人分享,只能独自默默品味。
六、情感把握
题为“再别康桥”,但告别的对象却是康河及岸边的一部分空间,而非在康桥读书时所有的活动范围或对象,更没有一般告别意义上的人,告别得是那么得含蓄而欲言又止。
意象的特点有:色彩鲜明、质地柔软、状态饱满、清澈透明、富含生机、美丽、色彩鲜艳、明亮;成为过去、不能分享;独自品味。
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的一些不能公开言说的美好的事物惜别之情。
七、艺术鉴赏
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在韵律上和古代诗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1.押韵。
①节内押韵。a.偶句押韵,第1节,来、彩;第2节,娘、漾;第3节摇、草;第4节,虹、梦;第6节,箫、桥;第 7节,来、彩。 b.奇句押韵,第4节,潭、间;第6节,歌、默。
②节间押韵。第1、7节,来、彩;第1、2、7节,手、柳、袖;第2、3、4节,影、荇、梦;第3、6节摇、草、 箫、桥。
2.字数大致相等。
3.第1、7节和第3、6节既押韵又字数相等。
这首是符合新月派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押韵)、建筑美(字数相等)、绘画美(意象色彩艳丽)。
八、问题探究
为什么开头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却是"悄悄的我走了" 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
新娘(联想到热闹)招摇的水草(联想到水流声)浮藻揉碎(联想到波澜)星辉(联想到寂静)沉默(联想到无声)
①意境。随着节奏的推进,以上意象的音量是越来越小的“轻轻”与“悄悄”二词相比,前者是动作范畴的概念,动作必有声音,哪怕声音再小,而后者作为声音存在控制到静音的可能,从音量的角度讲,后者要比前者还小,因此, 把”悄悄”放在最后适合本诗的意境特点;
②内容。第一节”轻轻”招手是为了“作别西天的云彩”,“作别”也就是告别,而告别是必须让人知道的,否则何来“告”之说,如此处用“悄悄”则缺乏那种告知对方离别之意,显然缺乏和离别对象的互动性,显得生涩。
九、拓展延伸
请从意象、手法的角度赏析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十、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比较这首诗和徐志摩的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分析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