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全国I卷模拟试题(十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中语文全国I卷模拟试题(十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08: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试题精选(十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比兴,乃譬喻和起兴的连称,就是将不同性质且并无因果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成比喻结构,以便发生想象上的联系,或是以某物兴起另一不同之物,同样依托于想象。比、兴均须借助于联想,在前者,譬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在后者,另一物仅是通过联想被忆念或两物一先一后出现。比兴的迷人之处在于,关联的发生具有偶然或随意的品格,为艺术思维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及其千变万幻的场景。然而,所有的比兴仅是看似松散随意,其实都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的比照,即天人之间的类比关系。它在古代是循着比类原则而运作的。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论执政者品格,属道德范畴,很抽象,“众星围拱北斗”描述星象,属自然范畴,为具象,明显是两个不同质的类,彼此本无关系,之所以联系了起来,正是借助于类比:以德治国可以使百姓归附,恰似众星围拱着北斗般自然。在此语境,道德与自然似乎循着同一个规律,它不仅一般地从自然界获得了坚强的支持,而且还特别地因众星围拱之象而变得极其生动、朴素。孔子纯熟地运用比喻以凸显德性,这种思维,正是基于中国古代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大关联这一最基本的类比。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朱熹说它是赋,不过,设若诗中主人公或作者,由“来”之时的霏霏雨雪而忆念起“往”之时的依依杨柳,那哀伤正是由此当前之景回忆到过去之景其间发生的起兴作用。再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少壮的桃树,它的花、实、叶之盛,和婚姻有什么关系呢?朱熹说那是“兴”。不妨将起兴视为一种极为宽松的比喻,其前提是桃树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类,这样,桃树的花、叶和果实都可能让人与婚姻的本质以及婚礼的喜庆情景发生联想。而霏霏雨雪与依依杨柳对举所引致的哀伤、桃树旺发映衬之下正当时的好婚姻,却是不那么明确、直接的两类,活泛生动,确乎更有意味,这正是“兴”的好处。
(摘编自张节末《“兴”的中国体质与西方象征论》)
材料二:
“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卷一),这个“他物”与“所咏之词”即本意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有些能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的作用;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
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致李叔易》)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索物以托情”指本意先行,然后找一个或一组物象来作比、来寄寓,这里是由心及物,所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触物以起情”则是由物及心,诗人从物象中有所感悟,抒发的感情往往比较复杂含蓄,能够引起更丰富的联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五绝《乐游原》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出游而见夕阳,由此引发自己叹老伤时、爱惜光景的情愫,苍茫辽阔,无限感伤,遂成千古名篇。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但是路径不同,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它的普遍概念来。二者有极大的区别。前一个方法产生了寓言,寓言里的细节只能充当例子,只能充当普遍概念的榜样。二者相形之下,是后一个方法表达了诗的本质。这个方法在写出细节的时候并不单独地想到或说到典型,可是它抓住了细节的生动之处,隐隐地把典型也一起抓住了。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中国古人常说的“比”和“兴”。
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所以歌德说,艺术的难关就在于“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文论也历来认为“兴”高于“比”,“‘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比兴》),“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叶燮《原诗》)。表述不同,而其深意与歌德的看法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比”是譬喻的两物并举共现,“兴”是借助联想由一物忆念另一物或两物先后出现,“比”“兴”常常连用在一起。
B. 朱熹认为《诗经·小雅·采薇》中关于“杨柳”和“雨雪”的名句是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其间存在起兴作用的成分。
C. “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和“兴”之间泾渭分明。
D. 歌德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从普遍概念找细节和从细节看出普遍概念两个类别,完全对应中国古人所说的“比”和“兴”。
2. 下列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先总述“比”“兴”概念及原理,再举例阐释;材料二先分述“比”“兴”概念,接着对比思维过程,引入歌德观点,最后比较艺术效果。
B. 两则材料都强调“比”和“兴”依赖联想:材料一仅表明“比”“兴”借助联想;材料二则进一步说明“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
C. 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一以孔子言论和《诗经》中《采薇》《桃夭》为例;材料二以《诗经·魏风·硕鼠》《乐游原》为例。
D. 两则材料都直接将“比”和“兴”的艺术价值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都体现出“兴”在艺术表现上比“比”更具价值的认识。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B.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比”和“兴”的艺术效果差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两则材料都对“比”“兴”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在五点半消失
常笑予
爸爸入选了云隐公司隐身计划,那天晚上,他报到归来,我们全家奢侈地去全人工饭店吃了一顿。天哪,我已经太久没有吃过一顿从洗菜、切炖到炒制都由真人完成,没有任何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了。要不是隐身计划支付的酬劳不菲,爸爸妈妈可不肯这么破费。
爸爸喝了两杯酒,脸上出现了我很久没见过的红晕和笑容。“隐身计划成功的话,他们的产品就会大批量投放市场,到时候你爸我约等于造福全人类……”
罕见地,老姜一顿饭从头到尾都没有数落我,或是对我的前途唉声叹气。他又喝了一杯酒,神色更温柔了。
那是这几年里我最喜欢爸爸的时刻。爸爸和妈妈都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妈妈已经失业五六年了,爸爸也在三个月前被裁员。新闻上说人口数量比几十年前减少很多,但爸爸妈妈都说工作比那时候更难找,好一些的工作更是像城市里看得到的星星一样少。这也怨不得老板们,除了少数工作以外,和准确、高效、从不抱怨的机器比,雇佣一个人类的性价比太低了。努力学习就能找到工作已经是古老的童话了,所以我也理解他们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
起初几天,爸爸好像和往常没什么不同,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为天上掉了这么大的馅饼窃喜了好一阵。
大概是隐身计划的程序开始奏效了,爸爸手机里的记录在一点点消失,一开始是几个月前的记录,后来是一个星期前的记录,到现在,爸爸读到消息的那一刻,它就消失了。
5月25日中午,手机显示了一个陌生号码,第一次我没有接,第二次我也没有接,第三次,我接了起来。奇怪的是,电话那头是爸爸。我确实没有背下来爸爸的手机号,可是我明明存了“老姜”啊,再说我们经常通话,他的号码怎么会被标记成陌生号码?
难道是因为隐身计划?正在被擦掉的好像不止爸爸手机里的通话记录、信息、订单、浏览记录,还有更贴近爸爸的东西,我感觉有点不舒服了……
6月1日,没错,应该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第一次发现爸爸身上的变化,肉体上的变化。那天,爸爸穿了一条泳裤站在水里,瘦削的轮廓似乎也随着荡漾的水波扩散开。他引以为傲的,到了中年仍清晰紧致的下颌线有些模糊。
6月8日
爸爸:你俩还不回来?你们是不是忘了什么?
妈妈:什么?
爸爸:今天我生日啊。
妈妈:啊?
我和妈妈满怀愧疚地赶回来。妈妈炒了两个拿手菜,给爸爸做了一碗长寿面,放了四只手掌宽的大虾。爸爸看着面,不动筷子,脸上露出苦笑。
妈妈说:“怎么,这么大人了还赌气?”
爸爸说:“我海鲜过敏,从来不吃虾的。”
妈妈:“……啊,我怎么忘了?”
妈妈的表情僵在那里。我知道她没有从脑海中搜寻到关于爸爸不吃海鲜的记忆,因为我也没有。爸爸生日这天,我和妈妈意识到,隐身计划的副作用比我们想象得严重。爸爸似乎在被一点点从我们记忆中擦除。
6月9日
吃早饭的时候,老姜坐在对面,像一只泰迪熊小画被放大了许多倍。他的脸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五官只能根据常识辨认。我无法确认他的眼睛是在看我,还是在看靠近我的那碟腌萝卜。我看见他模糊的手把清晰的煮鸡蛋送进了脸下方开开合合的空洞。他毛茸茸的轮廓几乎融进了身后原木色的餐柜里……
6月10日
“家里进来人了!”妈妈在玄关发出尖叫。
“没别人啊,我一直在房间里。”我说。
妈妈指着地上一双棕黄色的男士休闲鞋说:“这是谁的鞋?”
我想了一下,说:“会不会是爸爸的?”接着,我们又在沙发上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散发着陌生人气味的电脑包,在洗衣篮里看见了没见过的衣服,还有盥洗台上的剃须刀、柜子里的发蜡、茶几上的香烟……这些新发现让妈妈有些崩溃。
6月11日
我很久没见过老姜笑了,哦,是没听见过他发出大笑的声音。或许他脸上出现过微笑,而我们看不到。我们小心翼翼地交谈,我和妈妈尽量不谈起对他外貌和物品的遗忘,话题围绕新闻、八卦,认识的人,假装生活还是照旧。
6月12日
今天出门的时候他拍了拍我的背,我感到……一阵异样,我觉得这样说很对不起他,可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好像“爸爸”这个标签也从他身上脱落了,那种温暖和亲密的感觉消失了,我只能反复说服自己这个模糊的男人是我的爸爸。
6月14日
“那个隐身计划,能不能退出?”妈妈终于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行。合同里说了,如果中途违约,要支付酬劳两倍的违约金……”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黄色淡影在沙发上轻轻摇晃,虚弱的声音转而高兴起来,“马上就要成功了,是不是?再坚持一下,我们会生活得更好。”
那团影子比前几日更淡了,似有若无地抹在沙发上,五官已经模糊成一片。我们?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好像不是对眼前这个人,而是对不在场的那个记忆里的爸爸。
6月25日
下午五点半,爸爸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7月25日
我每天好好吃饭、读书、按时睡觉、晨跑,等爸爸回来。有时候,家里的物品会发生变化。盥洗台上的剃须刀跑到了电视柜上,发蜡的盖子忘记盖上,香烟盒里的烟少了几根……
这些变化让我和妈妈感到安心。它们说明爸爸还生活在我们身边,认真地完成那个了不起的实验。他只是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了。
我和妈妈只需要等待,等待隐身计划完成,爸爸就会回来,应该是这样吧?不过我发誓,不会再让爸爸参加任何科学实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爸爸妈妈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主要是因为妈妈已经失业五六年了,爸爸也在三个月前被裁员。
B.“爸爸消失”,不只是隐去身体,之前还依次经历了“形象模糊、信息消失、记忆擦除”等过程,逐步从“我们”生活里消失。
C.妈妈在玄关的尖叫、爸爸拍“我”背时“我”感到的异样,都说明“我们”对隐身计划产生了恐惧,对爸爸感到陌生,想有意疏远他。
D.小说两次写到剃须刀、发蜡、香烟盒等物品的变化,都暗示了爸爸还在“我们”身边,但带给“我们”的感受不同。
7.文中有关爸爸生日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妈妈认为爸爸在赌气,说明这一天爸爸的面容表情还能被准确地看清楚。
B.忘记爸爸生日、忘记爸爸不吃海鲜,意在强调“我们”有关爸爸的记忆正在被擦除,不能说明“我们”不关心他。
C.这几段文字通过生日场景来写“记忆”消失,从这个角度揭示了隐身计划的可怕,它已经让亲情泯灭了。
D.这几段文字两次写到妈妈的表情,“满怀愧疚”“僵”,透露了妈妈对隐身计划的不安,为下文想退出隐身计划作铺垫。
8.小说结尾“我”为什么“不会再让爸爸参加任何科学实验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数据、资本跟科技融合的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请结合全文谈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文中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士,文中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过秦论》中“六国之士”的“士”意思不同。
D.劫,文中指劫持,与《苏武传》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劫”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的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好,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 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②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③储胥:军用的篱栅。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16.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运用贴切的比喻是《氓》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江水有岸、池沼有边来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
(3)小刚用AI助手生成了下面的图片,古代诗词中与此 契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 “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 甲 )。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 A ,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①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深厚的积淀,②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③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④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⑤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
时下,( 乙 ),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 B ,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A.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
B.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所影响。
C.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
D.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
22.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4分)
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
三、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知识检索变得轻而易举,有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还该传递些什么?知识记忆是否还有必要?
一位教育家以《西游记》为例说:唐僧师徒如果乘坐孙悟空的筋斗云直接抵达大雷音寺,取回来的不过是一箱典籍:正是因为通过取经路上八十一难的磨砺,才成就了“斗战胜佛”(孙悟空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意思是战胜烦恼,领悟道理)的智慧。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解题时的思维碰撞、失败后的彻夜思索,正是塑造人格、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新试题精选(十一)
1.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错,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未否定朱熹的观点,而是补充说明“兴”的可能。C.“‘比’和‘兴’之间泾渭分明”错。材料二说“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这时候“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并非泾渭分明。D.“完全对应”表述绝对化,从材料二原文“大体正相当于中国古人常说的‘比'和‘兴’”可看出。故选A。
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直接将‘比’和‘兴’的艺术价值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错。材料一没有直接将“比”和“兴”的艺术价值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只是分别阐述了“比”“兴”的特点和作用。故选D。
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跟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类似,体现天人类比,以自然现象类比社会道德或人事。B.跟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类似,体现天人类比,以自然现象类比社会道德或人事。C.说的是孔子通过对比政令刑罚与道德礼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式,突出了道德教化在塑造百姓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性,与比兴无关。D.跟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类似,体现天人类比,以自然现象类比社会道德或人事。故选C。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二原文“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致李叔易》)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可知,“比”由心及物,从一般到具体,是“索物以托情”,主题先行,所指单一,表现为封闭性,主题明朗单一。②由材料二原文由材料二原文“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致李叔易》)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可知,“兴”由物及心,从具体到一般,是“触物以起情”,感情复杂含蓄,具开放性,内涵丰富多义,更耐读。
【答案】①“比”由心及物,从一般到具体,是“索物以托情”,主题先行,所指单一,表现为封闭性,主题明朗单一。②“兴”由物及心,从具体到一般,是“触物以起情”,感情复杂含蓄,具开放性,内涵丰富多义,更耐读。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的侧重点:材料一开篇即指出比兴基于“人类与自然的比照”,强调其遵循“比类原则”,将不同性质的事物通过联想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看似随意,实则遵循天人之间的类比关系。材料一从整体上对比兴进行定义,说明比、兴均需借助联想,但具体方式不同:比是两物并举,兴是一物引发另一物。材料一通过孔子言论和《诗经》中的例子,如《采薇》《桃夭》,具体展示比兴如何运作,并突出“兴”的艺术效果。②材料二的侧重点:材料二首先明确“比”和“兴”是两种手段,并分别定义:从介绍分类的角度解析“比”,“比”包括比喻和比体;从“先言他物”角度解释“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材料二引用李仲蒙的观点,从思维过程区分“比”和“兴”,并引入歌德的分类理论佐证。最后,材料二通过中外文论,如《文心雕龙》《歌德谈话录》等,对比二者艺术效果,指出“兴”因其开放性、多义性而高于“比”。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比兴基于天人类比关系,遵循比类原则,从整体阐述其借助联想构建事物联系,以实例突出比兴的内在逻辑与兴的艺术效果。
②材料二则从介绍分类的角度解析“比”,从“先言他物”角度解释“兴”,并着重从思维过程对比二者差异,引入中外观点评判其艺术价值。
6.D [A .“主要是因为……”错误,爸爸妈妈总是为“我”的未来忧心忡忡,主要是因为工作难找,努力学习就能找到工作已成为古老童话,而非仅因为父母的失业和裁员。B.“形象模糊、信息消失、记忆擦除”错误,“爸爸消失”依次经历的是“信息消失、形象模糊、记忆擦除”的过程。C.“都说明……有意疏远他”错误,妈妈在玄关的尖叫和“我”感到爸爸拍背时的异样,并非有意疏远爸爸,而是隐身计划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
7.C [C.“亲情泯灭”错误,虽然记忆在消失,但亲情仍在,文中也有多处体现家人之间的关心和牵挂,如“这些变化让我和妈妈感到安心。它们说明爸爸还生活在我们身边,认真地完成那个了不起的实验”。]
8.解析:(1)在小说中,爸爸参与隐身计划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爸爸的身体和记忆逐渐消失,这让“我”和妈妈亲眼目睹了亲人的变化,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这种痛苦不仅仅是因为爸爸的消失,还在于面对这种无法阻止的变化时的无奈和恐惧。爸爸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与“我”和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原本熟悉的爸爸变得陌生,那种温暖和亲密的感觉逐渐消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被严重削弱。由此看出“隐身计划”这个实验的副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隐去了身体,还隐去了人物的信息、记忆,家人无法正常团聚,“我”和妈妈情感上无法接受。
(2)尽管隐身计划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利益,比如丰厚的酬劳,但这些利益远远无法弥补它给爸爸和整个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我”意识到科技实验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不能仅仅因为可能的好处就轻易让亲人去冒险。因为代价太大,对爸爸和家庭造成了伤害,所以对科技有点望而生畏。由此看出经历“爸爸消失”,“我”对科学实验不可控有担心和恐慌情绪,表达了作者希望科技服务人类而非破坏人类生活。
答案:(1)因为“隐身计划”这个实验的副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隐去了身体,还隐去了人物的信息、记忆,家人无法正常团聚,“我”和妈妈情感上无法接受。(2)经历“爸爸消失”,“我”对科学实验不可控有担心和恐慌情绪,表达了作者希望科技服务人类而非破坏人类生活。
9.解析:(1)工作机会减少:文中提到爸爸妈妈都是顶尖大学毕业,但妈妈失业多年,爸爸也被裁员,工作难找。这反映出在数据、资本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机器的优势凸显,导致人类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人们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可看出产生就业问题,机器准确、高效、从不抱怨,使公司更愿意用机器,努力学习也不能找到工作。
(2)科技进入生活后,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科技的影子,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便利,但也让人在生活中越发缺少主动性,预制品搬上了餐桌,机器人走进了生活,全人工饭菜逐渐成为生活的一种奢侈享受。可看出产生了科技改变生活的问题,生活中充斥着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肴,全人工饭菜成为奢侈享受。
(3)“云隐公司”是裹挟着科技因素的资本扩展的产物,让原本平淡无忧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不可控制的风险,超出了人的预估,人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可看出有资本扩张问题。小说中的“云隐公司”,就是资本裹挟着科技的发展,增加了未来的不可控风险。
(4)科技的确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生活更加现代化,但是亲情受到冲击:隐身计划导致爸爸逐渐从家人的记忆中消失,亲情关系变得脆弱和陌生,隐身计划这类科技实验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科技的未来发展的确让人深思。可看出有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破坏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家庭生活等。
答案:(1)就业问题。机器准确、高效、从不抱怨,使公司更愿意用机器,努力学习也不能找到工作。(2)科技改变生活问题。生活中充斥着预制品和机器人参与的菜肴,全人工饭菜成为奢侈享受。(3)资本扩张问题。小说中的“云隐公司”,就是资本裹挟着科技的发展,增加了未来的不可控风险。(4)科技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科技应该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破坏人类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家庭生活等。
10.B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吾”“吾”是相同词语相连,第一个是前文的宾语,第二个是后文的主语,中间要断开;“子与吾”与“子不与吾”对应,应在“子不与吾”前后断句。]
1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技盖至此乎”的“盖”:怎么。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B.“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吝惜”。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C.“六国之士”的“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句意: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六国的士人。D.句意: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共同谋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12.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误,“谮”是诽谤谗害之意,晋献公想要杀的人是申生。]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谓”,认为;“岂”,哪里;“何行如之”,逃到哪里去呢。(2)“援桴”,拿起鼓槌;“遂”,最终;“金百斤”,百斤黄金。
答案:(1)君父会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相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和“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可见,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不同点: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见,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依据“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可见,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答案:①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②不同之处是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
15.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说法错误。颔联意思是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是说,昔日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答案:①全诗写诸葛亮的威严、才智,是扬;写蜀汉亡国、关张殒命,是抑。②运用抑扬,突出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③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恨。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佛狸”“淇”“隰”等;(3)图片展示的意象有“月亮”“江面”“潮水”“春花”,据此可以联想到《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他诗句,只要意境契合也可。
【答案】(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文段描述“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体现出元素多样,不受一种风格或格式限制,可填“异彩纷呈”。异彩纷呈:形容艳丽缤纷,奇异的光彩让人有美感,也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还形容新奇的事物纷纷涌现。B处:这里说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推出新饮品,强调创意独具特点,可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答案】A:异彩纷呈(丰富多彩) B:匠心独运(3分。填对一处给2分,填对两处给3分,其它答案意思对亦可得分)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经历”不能和“深厚的积淀”搭配,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④成分残缺,前句主语是“人们”,此处在“更加”前加“使其”。
【答案】序号:(1)①修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序号:(2)④修改为: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4分,每处2分。找出错误1分,修改正确1分)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文举例提到“新中式”服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这表明“新中式”服装除了保留传统特色外,还具有方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穿着的特点。所以此处应填写与便于日常穿着相关的内容,可填“又时尚实用”。乙处,前文围绕“新中式”穿搭引发的时尚风潮展开,后文说这种风潮“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所以此处应是对这种从服饰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新中式”潮流的概括,可填“‘新中式’流行”。
【答案】甲:又时尚实用 乙:“新中式”流行(4分,每处2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2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例句中“潮”的基本义是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在这里“潮起来”是说老字号变得时尚、有潮流感,这是“潮”的比喻义,把具有时尚潮流的特点比喻成“潮”。A.“赞”的基本义是帮助、辅佐,“太赞了”中“赞”表示称赞、赞赏,是“赞”的引申义。与例句中加点词使用比喻义的用法不同。B.“卷”的基本义有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等,“卷的行业竞争”中“卷”表示竞争激烈、如同卷入漩涡一样,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C.“雷”的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雷人话语”中“雷”表示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D.“铁”的基本义是一种金属元素,“两人关系很铁”中“铁”表示关系紧密、坚固,像铁一样牢固,是比喻义,和例句中“潮”的用法相同。故选A。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分析所给例句的结构和内容,“时尚符号”为偏正结构,点明马面裙具有时尚属性这一身份。“惊艳中外”是动宾结构,“惊艳”为动词,描述马面裙给人的影响,“中外”表示范围。“演绎东方韵味”是动宾结构,阐述马面裙所起到的作用,其中“东方韵味”为偏正结构。然后进行具体的仿写,首词:结合材料中对马面裙历史的描述,从宋代出现到明代成熟并延续至今,“历史积淀”既能体现马面裙的历史渊源,又符合偏正结构,与“时尚符号”相对。中间短语:马面裙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传承古今”为动宾结构,与“惊艳中外”结构一致,且能体现马面裙的特点,与上句相对。尾句:材料提到马面裙“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焕发生代光彩”为动宾结构,“时代光彩”为偏正结构,与“演绎东方韵味”结构相同,且能体现马面裙在现代的魅力,与上句呼应。
【答案】示例一:历史积淀传承古今焕发时代光彩示例二:靓丽风景融汇古今展现文化魅力
23.作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开篇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使知识检索变得便捷,从而引发对教育传递内容和知识记忆必要性的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进步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第二段以《西游记》故事类比,指出唐僧师徒若直接乘筋斗云取到典籍,无法获得取经途中磨难带来的智慧。这一故事类比强调了过程对成长的重要性,暗示教育不能只看重知识获取的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 材料最后将取经的道理延伸到教育领域,强调解题时的思维碰撞和失败后的思索对塑造人格、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明确给出了命题者对教育本质的价值导向。
综上,考生可以围绕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立意构思:过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思考、探索、挫折和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他们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解题过程中,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创新思考,在失败思索中提升抗挫折能力,这些能力远比单纯记住知识更重要。
辩证看待知识记忆与能力培养:尽管知识检索变得容易,但知识记忆并非毫无价值,它是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借助挫折教育塑造人格:失败和挫折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机会。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学会坚持和努力,这些品质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开篇简述人工智能给知识获取带来的便利,引出材料中对教育和知识记忆的思考,顺势提出论点,如“教育的核心在于过程,而非知识的简单获取”。 接着分析材料中《西游记》的例子,阐述过程对成长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思维碰撞和挫折反思对塑造人格的作用。然后联系现实教育场景,如学校课堂、课外辅导、家庭教育等,列举只注重知识记忆、忽视过程培养的现象,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此外,可以列举一些因注重过程教育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如某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再次强调教育应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挫折中塑造人格。
立意:
1.破检索之便捷,悟过程之真谛。
2.取经途中炼真金,在教育征程上逐光。
3.别让检索替代探索。
4.穿越挫折的迷雾,抵达教育的绿洲。
5.从知识搬运到智慧锻造。
例文:
知识之外,教育的真谛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检索变得轻而易举,似乎知识记忆不再重要,教育的内涵也似乎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然而,一位教育家以《西游记》为例,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唐僧师徒若直接乘坐筋斗云抵达大雷音寺,取回的只是典籍,而非智慧。教育亦是如此,那些解题时的思维碰撞、失败后的彻夜思索,才是塑造人格、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核心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思维的培养。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记忆只是教育的起点,而非终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便捷,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的相对论并非单纯依靠知识积累,而是源于他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想象力。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运用,推动了物理学的巨大变革。所以说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知识的记忆,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运用,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教育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人格的塑造。在学习过程中,那些解题时的思维碰撞、失败后的彻夜思索,都是塑造人格的重要环节。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面对困难、学会坚持、学会思考。苏炳添在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亚洲纪录,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他在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面对失败从不气馁,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在赛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育正是通过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面对困难、学会坚持、学会思考,从而塑造出坚韧不拔的人格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就人生。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塑造的人格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成就人生的基石。乔布斯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他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梵高笔下的作品并非简单地描绘自然,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塑造的人格品质,这些品质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便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教育的真正价值。教育的核心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思维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的成就。那些解题时的思维碰撞、失败后的彻夜思索,正是塑造人格、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从而成就我们精彩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