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宁海县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考试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宁海县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考试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3 16:52:15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宁海县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考试科学试题
1.(2025·象山)某地一天里下了两场雨,小科用自制雨量器测出两场雨量分别是20毫米和30毫米,则该地这天的总降雨量是 (  )。
A.50毫米 B.20毫米 C.30毫米 D.10 毫米
【答案】A
【知识点】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当一天内出现多次降雨时,总降雨量为各次降雨量之和。题目中两场雨的雨量分别为 20 毫米和 30 毫米,因此总降雨量为 20 + 30 = 50 毫米。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降雨量的计算逻辑,A 为正确答案。
2.(2025·象山)小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测量前发现指针在 0.1N处,他没有调零直接测量,用该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是2.5N,那么实际这个物体的重力应该是(  )。
A.大于2.5N B.等于2.5N C.小于2.5N D.等于2.6N
【答案】C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测量前指针未调零,停在 0.1N 处,说明未挂物体时已有 0.1N 的读数。测量物体时,读数会包含这部分初始误差。实际重力应为测量值减去初始偏差,即 2.5N - 0.1N = 2.4N,小于测量值 2.5N。因此实际重力小于 2.5N,选 C。
3.(2025·象山)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返回地球,在穿过大气层并使用降落伞等初步减速措施之后,在距离地面较近的一段高度上,会再次启动发动机(  )喷气来降低速度。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答案】B
【知识点】反冲力
【解析】【分析】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发动机喷气方向与所需受力方向相反。航天员返回时需进一步减速,即需要向上的阻力。因此发动机需向下喷气,喷出的气体对航天器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下降速度。其他方向喷气无法有效实现减速,故B正确。
4.(2025·象山)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的作用类似于(  ),将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A.凹透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三棱镜
【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 —— 太阳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从而被分解为七色光。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呈球形,但其对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类似三棱镜: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再折射出水滴时,不同波长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因折射角差异被分离,形成彩虹。其他选项中,凹透镜、平面镜、放大镜均无法实现太阳光的色散分解,故 D 正确。
5.(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是小科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取两个同样的烧瓶,里面各放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个充满空气,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并排放在太阳光下。小科仔细观察两个烧瓶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发现充满(  )的烧瓶里的温度上升较快。
A.空气 B.二氧化碳 C.两者一样 D.无法区分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的核心是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减少热量散失,从而使环境温度升高。实验中,两个烧瓶唯一变量是内部气体(空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对热量的吸收和保留能力强于普通空气。在太阳光照射下,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会因更强的保温作用,温度上升更快。因此,正确答案为 B。
6.(2025·象山)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想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细胞数量,以下不同倍数的显微镜哪一个更合适(  )。
A.40倍 B.80倍 C.100倍 D.200倍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量成反比 ——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细胞数量越少。题目要求 “看到更多细胞数量”,因此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选项。40倍是四个选项中放大倍数最小的,符合需求,故A正确。
7.(2025·象山)下列观点能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是(  )。
A.日月星辰随着地球运动 B.地球静止不动
C.地球及其他行星绕着太阳运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哥白尼的 “日心说” 核心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当时认知),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选项 A、B、D 均属于 “地心说” 的观点,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绕地球运动。只有选项 C 符合 “日心说” 中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核心主张,因此能支持该理论,选 C。
8.(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独轮车(俗称“手推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工人师傅搬运重物时,为了更加省力,会尽量把重物放在(  )点。
A.A点 B.B点 C.一样省力 D.都不省力
【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独轮车是省力杠杆,支点在车轮轴心,动力作用在车把,重物重力为阻力。根据杠杆省力原则可知,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得越多,越省力,所以把物体放在B处省力。
9.(2025·象山)小科用以下装置检测换下来的旧电池是否还有电,检测最有效的装置是(  )。
A.简易电路 B.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C.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D.以上都不能检测出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旧电池电量通常较弱,简易电路可能因电流不足无法使用电器工作,难以检测;单根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较弱,对指南针的影响不明显。而通电线圈通过多匝导线增强了磁场,即使是微弱电流也能使指南针明显偏转,更易检测出旧电池是否有余电。因此,最有效的装置是 C。
10.(2025·象山)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枚铁钉,一半在水面下,一半在水面上。则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是 (  )。
A.a部位 B.b部位 C.c部位 D.都一样
【答案】B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a 部位完全在水面上,仅接触空气(氧气),水分不足;c 部位完全在水下,氧气含量较少;b 部位处于水面交界处,同时接触充足的氧气和水,满足生锈的两个关键条件,因此最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故 B 正确。
11.(2025·象山)利用下列工具拔出木头中的钉子,最合适的是 (  )。
A.剪刀 B.核桃夹
C.羊角锤 D.螺丝刀
【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拔出木头中的钉子需要利用杠杆原理,需工具具备适合的支点和力臂。羊角锤的锤头有 V 形缺口,可卡住钉子头部作为阻力点,手握锤柄末端施加动力,支点在锤与木头接触处,形成省力杠杆,能高效施力拔出钉子。剪刀适合剪切,核桃夹用于夹碎硬物,螺丝刀用于拧螺丝,均不适合拔钉子。因此最合适的是C。
12.(2025·象山)如图所示,当地球运行到D点时,宁波所处的季节和昼夜情况是(  )。
A.春季;昼夜等长 B.夏季;昼长夜短
C.秋季;昼夜等长 D.冬季;昼短夜长
【答案】D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图中 D 点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宁波位于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少,为冬季。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宁波符合这一昼夜情况。D正确。
13.(2025·象山)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开始
B.地球上物种丰富,少几种没有关系
C.物种灭绝后,可以再生
D.保护动物时首先考虑动物的经济价值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A 选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从身边做起,家乡的生物是最易接触和保护的对象,利于实践。B 错误,物种间相互依存,某一物种灭绝可能破坏生态链,影响整体平衡;C 错误,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基因库永久消失;D 错误,保护动物应优先考虑生态价值,而非仅经济价值。故正确答案为 A。
14.(2025·象山)如右图,A、B两个通电的电磁铁靠近,会(  )。
A.相互排斥 B.相互吸引
C.既不吸引,也不排斥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极由电流方向决定。图中 A、B 电磁铁的电流从右端流入、左端流出,且两个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一致,所以电磁铁左端、右端磁极一致,即A的右端和B的左端磁极相反,根据“异极相吸”可知,两个电磁铁会相互吸引。
15.(2025·象山)设计建造一座塔台或桥梁,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最优先要考虑的是(  )。
A.美观 B.建造成本 C.功能多样 D.安全
【答案】D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塔台或桥梁作为工程结构,其核心功能是承载和使用。安全是所有工程设计的首要前提,若结构不稳定、强度不足,可能导致坍塌等严重事故,危及生命财产。美观、成本、功能均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考量。脱离安全的设计,再美观、廉价或多功能也失去实际意义。因此,设计建造时最优先考虑安全,选 D。
16.(2025·象山)观察日食现象时,人们常会看到太阳一部分或大部分被月球遮挡;观察“金星凌日”现象时,人们却看到金星像一个“小黑点”掠过太阳的表面,可能的原因是 (  )。
A.金星比月球小很多
B.金星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更远
C.跟人们在地球上的观察角度有关
D.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
【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因月球离地球近,视角足以遮挡太阳部分或全部;而 “金星凌日” 是金星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由于金星距离地球远(约 4000 万千米以上,月球仅约 38 万千米),视角极小,只能看到它像小黑点掠过太阳表面。A 错误,金星体积远大于月球;C 无关,两者均为天体遮挡太阳的直线视角;D 错误,凌日时金星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故原因是距离差异,选 B。
17.(2025·象山)“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以让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描述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适应生物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题干中蚯蚓通过钻穴使土壤疏松,通过取食(分解有机物)让土壤肥沃,这是蚯蚓的生命活动改变了周围环境(土壤)的状态,属于生物对环境的主动影响。A 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如蚯蚓体表黏液适应土壤生活),B 表述错误(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生物),C 是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如土壤影响植物生长),均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D。
18.(2025·象山)下列诗句或谚语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物质状态或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产生。A中 “野火” 涉及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中 “爆竹” 爆炸是化学反应;D中 “蜡炬成灰” 是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化学变化。C中 “铁杵磨成针” 仅改变铁的形状,物质本身仍为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
19.(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北半球夏季时,北极地区会出现(  )现象。
A.极昼 B.极夜 C.昼夜平分 D.不能确定
【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地区会持续受到太阳照射。由于地球地轴倾斜,北极圈以内的区域在夏季会出现全天 24 小时白昼的现象,即极昼。极夜出现在北半球冬季;昼夜平分发生在春分、秋分。
20.(2025·象山)某学校要在操场上建一座塔台,以供足球教练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根据下图所示的学校足球场平面图,挑选建塔位置,你认为建在(  )比较合适。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C
【知识点】塔台
【解析】【分析】塔台需满足教练能全面观察整个足球场的训练情况,应选择视野开阔、无遮挡且位于场地中心区域附近的位置。A、B、D 位置均靠近球场边缘,易存在观察死角(如对对角线区域的观察受限);C 位置更接近场地中心,能最大程度覆盖全场视角,便于教练清晰观察各区域队员的训练状态,因此 C 位置最合适。
21.(2025·象山)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广、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病毒个体微小,需要放大5-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呈球形,表面布满突状物。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会引起高热、头痛、疲乏、胸部压迫、肌肉酸痛等症状。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1)研究人员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必须借助(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以上都看不清楚
(2)根据文中病毒的形态特征描述,甲型流感病毒的图像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3)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以下方式能有效避免感染的是 (  )。
A.多吃水果 B.饭后漱口 C.开窗通风 D.接种疫苗
(4)小科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病症标本时,发现视野很暗,此时应调整(  )以增强视野亮度。
A.反光镜 B.物镜 C.目镜 D.以上都行
【答案】(1)C
(2)C
(3)D
(4)A
【知识点】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病毒个体微小,需放大 5-10 万倍才能观察到单个病毒。放大镜放大倍数通常不足 100 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 2000 倍,均无法达到观察病毒所需的放大倍数;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满足观察病毒形态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选 C。
(2)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形态多为球形,表面的突状物是其特征结构(如血凝素刺突)。C项中符合 “球形且表面布满突状物” 特征的图像,为正确答案。
(3)题目问 “能有效避免感染” 的方式。A “多吃水果” 可增强免疫力,但不能直接避免感染;B “饭后漱口” 对呼吸道病毒防护作用有限;C “开窗通风” 能减少室内病毒浓度,降低感染风险,但属于辅助措施。文中明确提到 “接种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针对甲流病毒的特异性预防手段,能直接降低感染概率。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 D。
(4)视野亮度由进入显微镜的光线多少决定。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进入镜筒,当视野暗时,可调整反光镜(如改用凹面镜,其聚光能力更强)增加进光量,增强亮度。物镜和目镜主要影响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无直接调节作用(物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但调整物镜是改变放大倍数而非主动增亮)。因此应调整反光镜,选 A。
22.(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是“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灯。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光电池板,“腰挎”照明灯,“脚踩”蓄电池。
请填写各部分能量的转化:
(1)光电池板是将光能转化为   能。
(2)照明灯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3)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将   能转化为   能。
(4)请你说一说“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灯的优点(答2点)。
   。
【答案】(1)电
(2)光
(3)风;电
(4)节约资源、不会污染环境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1)光电池板的核心功能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其表面的半导体材料时,光子的能量被半导体中的电子吸收,使电子摆脱束缚形成自由电子,从而产生电流。这一过程直接将光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产生的电能可用于直接为照明灯供电,或存储到蓄电池中以备后续使用,是 “风光互补” 系统中太阳能利用的关键环节。
(2)照明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消耗电能来产生照明效果。电流通过灯丝或发光元件(如 LED)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光能,用于提供照明。同时,由于电阻存在,部分电能会转化为内能(热量),使元件发热(如传统白炽灯发热明显)。因此,照明灯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部分转化为内能,核心转化为光能。
(3)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时,风推动风扇叶片转动,这一过程中,风具有风能,风能带动风扇扇叶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4)(回答合理即可)能源供应稳定可靠:该系统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两种能源在时间和天气上具有互补性(如白天光照强、夜晚或阴天风力可能较大),可减少单一能源受天气影响导致的供电中断问题,保障照明的连续性。
节能环保且适用范围广:依赖可再生的太阳能和风能,无需消耗传统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且无需铺设电网,尤其适合偏远地区、景区等不便布线的场所,安装灵活且长期使用成本低。
23.(2025·象山)2024年10月,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雪窦山举行,其主会场设于雪窦山弥勒圣坛。“弥勒圣坛”融合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佛教文化,是弘扬弥勒信仰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地标,该项目荣获2024德国设计奖优胜奖。
(1)以下是“弥勒圣坛”工程建设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①设计方案 ②建造“弥勒圣坛” ③验收
④项目选址 ⑤建立模型 ⑥测试该模型,评估并改进
A.①④⑤⑥②③ B.④①⑤⑥②③
C. D.①⑤⑥③②D.①④⑤⑥③②
(2)为了建造“弥勒圣坛”,假设有四家公司制作了模型,经过测试,各项得分如下:(满分15分)
公司 顶端承重 美观 成本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总分
a公司 3分 3分 2分 3分 3分 14分
b公司 2分 3分 3分 2分 2分 12分
c公司 2分 2分 2分 3分 3分 12分
d公司 0分 3分 3分 3分 3分 12分
经过审核,(  )的方案绝对不能应用到“弥勒圣坛”建造中。
A.a公司 B.b公司 C.c公司 D.d公司
(3)在测试“弥勒圣坛”模型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风扇的不同档位模拟风力的大小测试抗风能力
B.用米尺测量“弥勒圣坛”模型的高度
C.用不同的小木块测试顶端承重
D.用地震模拟仪器测试抗震能力
(4)“弥勒圣坛”从远处看,如同椭圆形的蓝色穹顶之上,浮托出一座雄伟的大殿,犹如天宫。其中椭圆形的蓝色穹顶有很多三角形的结构,其优点是   。
(5)穹顶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了住房系统中的(  )。
A.排水系统 B.照明系统 C.供暖系统 D.供电系统
(6)“弥勒圣坛”项目于2016年开工建设,2022年完工,历时6年。内部引入了全息裸眼3D、AR (增强现实)、XR 等现代化技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项工程是由多个系统组成
B.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需要集合多方智慧共同完成
C.许多工程都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用于实施各项流程
D.为了缩短工程建设时间,可以边设计边施工
【答案】(1)B
(2)D
(3)C
(4)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
(5)B
(6)D
【知识点】房屋;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1)工程建设首先要进行④项目选址,确定合适的建设地点,之后才能开展后续工作。选址完成后,需要①设计方案,形成具体的建设蓝图。方案确定后,制作⑤模型,通过模型来直观呈现设计效果。接着⑥测试该模型,评估并改进,以便优化设计。模型完善后,进入②建造 “弥勒圣坛” 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和模型效果进行实际施工。最后是③验收,对建设完成的弥勒圣坛进行质量等方面的检验,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⑤⑥②③,应选 B。
(2)在工程建设中,结构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d 公司模型的 “顶端承重” 得分为 0 分,说明其在顶端承重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建筑的顶端承重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若无法承受顶端荷载,可能导致结构坍塌等严重安全事故。相比之下,其他公司(a、b、c)虽在部分指标上得分有差异,但均无 0 分的关键安全项。因此,d 公司的方案因存在致命的安全隐患,绝对不能应用到 “弥勒圣坛” 的建造中。
(3)测试顶端承重时,需通过控制变量保证测试科学性,应使用重量已知且可量化的重物(如砝码),以精确测量承重极限。而不同小木块的重量、形状不统一,无法准确量化荷载,会导致测试结果误差大,无法客观反映模型的承重能力。其他选项操作均合理:A 用风扇档位模拟风力,可控制风力大小;B 用米尺测量高度,工具和方法正确;D 用地震模拟仪器测试抗震,符合专业测试逻辑。因此,C 的操作不正确。
(4)三角形结构在力学中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其三条边相互支撑,形成刚性框架,当受到外力(如风力、地震力等)时,力会均匀分散到三条边上,不易发生形变。椭圆形穹顶采用大量三角形结构,能将穹顶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如自重、风力、积雪压力等)有效传递到支撑结构,显著增强整体的抗变形能力,确保穹顶在各种受力情况下保持结构稳定,适合 “弥勒圣坛” 这类大型建筑对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5)穹顶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主要是为了利用自然光。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让更多自然光进入建筑内部,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这与住房系统中的照明系统直接相关。其他选项中,A 排水系统与玻璃设计无关;C 供暖系统主要涉及保温、热源等,玻璃虽可能影响保温,但此处设计核心并非供暖;D 供电系统是提供电力的系统,玻璃透光不直接关联供电。因此,该设计主要考虑的是照明系统,选 B。
(6)工程建设需遵循科学流程,必须先完成设计并通过审核,才能开工施工。边设计边施工会导致流程混乱,可能出现设计与施工不匹配、结构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A 正确,任何工程都是多个系统(如结构、技术、管理等)的集合;B 正确,复杂工程需多方协作;C 正确,“弥勒圣坛” 历时 6 年体现工程实施的长期性。故 D 说法不正确。
24.(2025·象山)下图是同学们在学习宇宙单元过程中所制作的作品,请仔细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制作的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型,   号(填图中序号)位置模拟的是地球,   号(填图中序号)位置模拟的是土星。
(2)下列图片与图乙的模拟实验相匹配的是 (  )。
A. B.
C. D.
(3)图乙模型模拟的是(  )形成的原因。
A.月食 B.日食 C.太阳系 D.银河系
(4)小科仔细观察了图甲的模型,并对照下表中的实际数据,认为模型存在一定的问题,请你写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行星序号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万千米) 赤道直径(千米)
① 5800 4878
② 10800 12104
③ 15000 12756
④ 22800 6787
⑤ 77800 142800
⑥ 142700 120000
⑦ 287000 51200
⑧ 449600 48600
存在的问题:   ;
改进的方法;   。
【答案】(1)③;⑥
(2)A
(3)B
(4)八颗行星的距离没有按照实际比例距离放置,大小比例也不科学;改进方法:按照表中的实际距离和直径大小同比例缩小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甲中,行星模型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序,③位于第三位,对应地球;土星是第六颗行星,故⑥为土星。该排序符合太阳系行星的实际位置关系,体现了模型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模拟。
(2)日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实验中,中间天体模型代表月球,外侧分别为太阳(光源)和地球(观测者),故A的排列符合日食模拟逻辑。
(3)日食的成因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模拟实验需体现 “太阳(光源)、月球(遮挡体)、地球(观测者)” 的位置关系。图乙中,中间天体模型遮挡光源,且光源、中间天体、外侧天体分别对应太阳、月球、地球,则符合日食形成逻辑。月食是地球居中遮挡,太阳系 / 银河系模型不涉及这种三者一线的遮挡关系,故排除 A、C、D。
(4)存在的问题是模型中八颗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未按实际比例呈现。由表格数据可知,行星间距离差异极大(如水星距太阳 5800 万千米,海王星达 449600 万千米),直径差异也显著(如地球直径约 1.27 万千米,木星达 14.28 万千米)。图甲模型若未体现这种比例,会偏离真实太阳系结构。改进方法需按实际数据同比例缩小:距离上按相同缩放倍数调整行星与 “太阳” 的间距;大小上按比例制作行星模型(如木星模型需远大于地球模型),以准确模拟太阳系的尺度关系。
25.(2025·象山)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同学们在校园不同的地方搜索到了动、植物及动物留下的痕迹,并在校园平面图上做了记录:①铜钱草;②酢浆草;③红花檵(jì)木;④蝴蝶;⑤麻雀的粪便;⑥樱花;⑦银杏;⑧蜻蜓;⑨蜗牛;⑩喜鹊的羽毛。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同学们根据茎的特点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了归类,把红花檵木、樱花、银杏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茎都是   ;把铜钱草、酢浆草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茎都是   。(选填“草质茎”或“木质茎”)
(2)从“麻雀的粪便”“喜鹊的羽毛”可以进行合理的判断(  )(填字母)。
A.麻雀和喜鹊喜欢生活在这里 B.麻雀喜欢在这里拉屎
C.麻雀和喜鹊路过这里 D.喜鹊被人捕捉掉下了羽毛
(3)从上面的记录来看,同学们在校园里发现的昆虫类动物有   、   等;鸟类有   、   等。
(4)小科说:红花橙木每年开的花总是红色的,她描述了生物的   现象。但今年发现在众红花中间有一朵偏粉色的花,这说明生物具有   现象。(选填“遗传”或“变异”)
【答案】(1)木质茎;草质茎
(2)A
(3)蝴蝶;蜻蜓;麻雀;喜鹊
(4)遗传;变异
【知识点】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植物茎的特点是分类关键。红花檵木、樱花、银杏均为木本植物,其茎质地坚硬,含有大量木质部,支持力强,属于木质茎;而铜钱草、酢浆草是草本植物,茎质地较柔软,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属于草质茎。这种分类依据茎的结构和硬度差异,清晰区分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2)麻雀的粪便和喜鹊的羽毛属于动物留下的痕迹。粪便通常是动物在活动区域排泄的产物,羽毛可能是动物栖息、活动时脱落的。这些痕迹集中出现,说明麻雀和喜鹊在该区域有较频繁的活动,更可能是它们喜欢在此生活(如觅食、栖息)。B 项仅针对麻雀粪便,忽略喜鹊羽毛,片面;C 项 “路过” 难以解释痕迹留存(路过通常不会留下持续痕迹);D 项 “被捕捉” 无证据支持,属于主观猜测。因此,最合理的判断是 A。
(3)昆虫类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分节、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记录中④蝴蝶、⑧蜻蜓符合这一特征,属于昆虫。鸟类的典型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卵生,记录中⑤麻雀的粪便、⑩喜鹊的羽毛,可推断麻雀和喜鹊曾在此活动,二者均属于鸟类。其他记录中①②③⑥⑦为植物,⑨蜗牛属于软体动物,故排除。
(4)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间的相似性,红花檵木每年开红花,体现了亲代与子代在性状上的稳定传递,属于遗传现象。变异是指亲子代或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今年出现偏粉色的花,与亲代红花性状不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遗传保证物种稳定性,变异推动生物进化,二者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6.(2025·象山)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节活动开始了,小科用小苏打和白醋做了一个迷你“火箭”。他选用的材料如下:500毫升的塑料瓶、100毫升白醋(若干份)、小苏打、橡皮塞、纸巾、细竹条。制作方法如右图所示: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时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科把点燃的木条小心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瓶子中,木条   (填“会”或“不会”)马上熄灭,说明该气体具有   特点。
(3)小科为了“火箭”发射得更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苏打的质量(克) 白醋的量 (毫升) “火箭”的发射高度(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2 100 0.3 0.2 0.3
2 4 100 0.6 0.6 0.7
3 6 100 0.9 0.9 0.9
4 8 100 0.9 0.9 0.9
5          
①这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火箭”发射高度是否与   有关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   等。
②分析实验1、2、3的对比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③分析实验3和4的对比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4)小科想让“火箭”发射得更高,进行了第5组实验,他在实验4数据的基础上,可采用增加   (填“小苏打的质量”或“白醋的量”)的方法。理由是   。
【答案】(1)冒出大量气泡;化学
(2)会;不支持燃烧
(3)小苏打的质量;白醋的量;小苏打的质量多少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关,一定条件下,小苏打质量越多,“火箭”发射得越高;增加小苏打的质量,“火箭”发射的高度不变
(4)白醋的量;实验4中白醋与小苏打已经充分反应,且小苏打的量还有剩余,实验5中如增加白醋的量可继续与这部分剩余的小苏打反应产生新的气体,气体量增多,反冲力变大,从而能使“火箭”发射得更高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1)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主要成分为醋酸)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能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符合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的特征,而非仅状态或形态改变的物理变化,故属于化学变化。
(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点燃的木条伸进装有该气体的瓶子中时,由于缺乏支持燃烧的条件,木条会马上熄灭。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该气体不支持燃烧的特点,也是区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如氧气)的重要依据。
(3)①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变量是小苏打的质量(2 克、4 克、6 克、8 克),而白醋的量始终为 100 毫升,其他材料(塑料瓶、橡皮塞等)也保持一致。因此,探究的问题是 “火箭” 发射高度是否与小苏打的质量有关。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即控制变量,包括白醋的量、所用容器及配件等,这些条件需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仅通过小苏打的质量变化来观察对发射高度的影响。
②在白醋的量为 100 毫升时,随着小苏打的质量从 2 克增加到 6 克,“火箭” 的发射高度逐渐升高。实验 1、2、3 中,白醋的量均为 100 毫升(控制变量不变),小苏打的质量依次为 2 克、4 克、6 克(变量递增),对应的发射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 0.27 米、0.63 米、0.9 米(逐渐升高)。这表明在该范围内,小苏打的质量增加时,“火箭” 发射高度随之上升,说明在白醋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小苏打的质量(未达到饱和前)能提高发射高度。
③实验 3 和 4 中,白醋的量均为 100 毫升(控制变量不变),小苏打的质量从 6 克增加到 8 克(变量变化),但两次实验的发射高度平均值均为 0.9 米(无变化)。这表明当小苏打的质量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增加其质量,在白醋量有限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的气体量不再增加,因此 “火箭” 发射高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白醋已完全反应,小苏打过量。
(4)实验 3(6 克小苏打)和 4(8 克小苏打)中,发射高度相同,说明 100 毫升白醋与 6 克小苏打反应已达最大限度,8 克小苏打时白醋不足。此时若继续增加小苏打质量,因白醋有限,无法产生更多气体;而增加白醋的量,可与过量的小苏打继续反应,生成更多二氧化碳,气体压力增大,能让 “火箭” 发射得更高。
1 / 1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宁海县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考试科学试题
1.(2025·象山)某地一天里下了两场雨,小科用自制雨量器测出两场雨量分别是20毫米和30毫米,则该地这天的总降雨量是 (  )。
A.50毫米 B.20毫米 C.30毫米 D.10 毫米
2.(2025·象山)小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测量前发现指针在 0.1N处,他没有调零直接测量,用该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是2.5N,那么实际这个物体的重力应该是(  )。
A.大于2.5N B.等于2.5N C.小于2.5N D.等于2.6N
3.(2025·象山)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返回地球,在穿过大气层并使用降落伞等初步减速措施之后,在距离地面较近的一段高度上,会再次启动发动机(  )喷气来降低速度。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4.(2025·象山)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的作用类似于(  ),将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A.凹透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三棱镜
5.(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是小科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示意图,取两个同样的烧瓶,里面各放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个充满空气,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并排放在太阳光下。小科仔细观察两个烧瓶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发现充满(  )的烧瓶里的温度上升较快。
A.空气 B.二氧化碳 C.两者一样 D.无法区分
6.(2025·象山)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想在视野内看到更多的细胞数量,以下不同倍数的显微镜哪一个更合适(  )。
A.40倍 B.80倍 C.100倍 D.200倍
7.(2025·象山)下列观点能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是(  )。
A.日月星辰随着地球运动 B.地球静止不动
C.地球及其他行星绕着太阳运动 D.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8.(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独轮车(俗称“手推车”)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工人师傅搬运重物时,为了更加省力,会尽量把重物放在(  )点。
A.A点 B.B点 C.一样省力 D.都不省力
9.(2025·象山)小科用以下装置检测换下来的旧电池是否还有电,检测最有效的装置是(  )。
A.简易电路 B.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C.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D.以上都不能检测出结果
10.(2025·象山)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枚铁钉,一半在水面下,一半在水面上。则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是 (  )。
A.a部位 B.b部位 C.c部位 D.都一样
11.(2025·象山)利用下列工具拔出木头中的钉子,最合适的是 (  )。
A.剪刀 B.核桃夹
C.羊角锤 D.螺丝刀
12.(2025·象山)如图所示,当地球运行到D点时,宁波所处的季节和昼夜情况是(  )。
A.春季;昼夜等长 B.夏季;昼长夜短
C.秋季;昼夜等长 D.冬季;昼短夜长
13.(2025·象山)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开始
B.地球上物种丰富,少几种没有关系
C.物种灭绝后,可以再生
D.保护动物时首先考虑动物的经济价值
14.(2025·象山)如右图,A、B两个通电的电磁铁靠近,会(  )。
A.相互排斥 B.相互吸引
C.既不吸引,也不排斥 D.以上都有可能
15.(2025·象山)设计建造一座塔台或桥梁,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最优先要考虑的是(  )。
A.美观 B.建造成本 C.功能多样 D.安全
16.(2025·象山)观察日食现象时,人们常会看到太阳一部分或大部分被月球遮挡;观察“金星凌日”现象时,人们却看到金星像一个“小黑点”掠过太阳的表面,可能的原因是 (  )。
A.金星比月球小很多
B.金星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更远
C.跟人们在地球上的观察角度有关
D.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
17.(2025·象山)“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以让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描述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哪种关系 (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适应生物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18.(2025·象山)下列诗句或谚语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北半球夏季时,北极地区会出现(  )现象。
A.极昼 B.极夜 C.昼夜平分 D.不能确定
20.(2025·象山)某学校要在操场上建一座塔台,以供足球教练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根据下图所示的学校足球场平面图,挑选建塔位置,你认为建在(  )比较合适。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1.(2025·象山)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广、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病毒个体微小,需要放大5-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呈球形,表面布满突状物。人体感染甲流病毒后,会引起高热、头痛、疲乏、胸部压迫、肌肉酸痛等症状。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1)研究人员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必须借助(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以上都看不清楚
(2)根据文中病毒的形态特征描述,甲型流感病毒的图像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3)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以下方式能有效避免感染的是 (  )。
A.多吃水果 B.饭后漱口 C.开窗通风 D.接种疫苗
(4)小科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病症标本时,发现视野很暗,此时应调整(  )以增强视野亮度。
A.反光镜 B.物镜 C.目镜 D.以上都行
22.(2025·象山)如右图所示是“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灯。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光电池板,“腰挎”照明灯,“脚踩”蓄电池。
请填写各部分能量的转化:
(1)光电池板是将光能转化为   能。
(2)照明灯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3)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将   能转化为   能。
(4)请你说一说“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灯的优点(答2点)。
   。
23.(2025·象山)2024年10月,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宁波雪窦山举行,其主会场设于雪窦山弥勒圣坛。“弥勒圣坛”融合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佛教文化,是弘扬弥勒信仰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地标,该项目荣获2024德国设计奖优胜奖。
(1)以下是“弥勒圣坛”工程建设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①设计方案 ②建造“弥勒圣坛” ③验收
④项目选址 ⑤建立模型 ⑥测试该模型,评估并改进
A.①④⑤⑥②③ B.④①⑤⑥②③
C. D.①⑤⑥③②D.①④⑤⑥③②
(2)为了建造“弥勒圣坛”,假设有四家公司制作了模型,经过测试,各项得分如下:(满分15分)
公司 顶端承重 美观 成本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总分
a公司 3分 3分 2分 3分 3分 14分
b公司 2分 3分 3分 2分 2分 12分
c公司 2分 2分 2分 3分 3分 12分
d公司 0分 3分 3分 3分 3分 12分
经过审核,(  )的方案绝对不能应用到“弥勒圣坛”建造中。
A.a公司 B.b公司 C.c公司 D.d公司
(3)在测试“弥勒圣坛”模型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风扇的不同档位模拟风力的大小测试抗风能力
B.用米尺测量“弥勒圣坛”模型的高度
C.用不同的小木块测试顶端承重
D.用地震模拟仪器测试抗震能力
(4)“弥勒圣坛”从远处看,如同椭圆形的蓝色穹顶之上,浮托出一座雄伟的大殿,犹如天宫。其中椭圆形的蓝色穹顶有很多三角形的结构,其优点是   。
(5)穹顶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了住房系统中的(  )。
A.排水系统 B.照明系统 C.供暖系统 D.供电系统
(6)“弥勒圣坛”项目于2016年开工建设,2022年完工,历时6年。内部引入了全息裸眼3D、AR (增强现实)、XR 等现代化技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项工程是由多个系统组成
B.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需要集合多方智慧共同完成
C.许多工程都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用于实施各项流程
D.为了缩短工程建设时间,可以边设计边施工
24.(2025·象山)下图是同学们在学习宇宙单元过程中所制作的作品,请仔细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制作的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型,   号(填图中序号)位置模拟的是地球,   号(填图中序号)位置模拟的是土星。
(2)下列图片与图乙的模拟实验相匹配的是 (  )。
A. B.
C. D.
(3)图乙模型模拟的是(  )形成的原因。
A.月食 B.日食 C.太阳系 D.银河系
(4)小科仔细观察了图甲的模型,并对照下表中的实际数据,认为模型存在一定的问题,请你写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行星序号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万千米) 赤道直径(千米)
① 5800 4878
② 10800 12104
③ 15000 12756
④ 22800 6787
⑤ 77800 142800
⑥ 142700 120000
⑦ 287000 51200
⑧ 449600 48600
存在的问题:   ;
改进的方法;   。
25.(2025·象山)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同学们在校园不同的地方搜索到了动、植物及动物留下的痕迹,并在校园平面图上做了记录:①铜钱草;②酢浆草;③红花檵(jì)木;④蝴蝶;⑤麻雀的粪便;⑥樱花;⑦银杏;⑧蜻蜓;⑨蜗牛;⑩喜鹊的羽毛。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同学们根据茎的特点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了归类,把红花檵木、樱花、银杏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茎都是   ;把铜钱草、酢浆草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茎都是   。(选填“草质茎”或“木质茎”)
(2)从“麻雀的粪便”“喜鹊的羽毛”可以进行合理的判断(  )(填字母)。
A.麻雀和喜鹊喜欢生活在这里 B.麻雀喜欢在这里拉屎
C.麻雀和喜鹊路过这里 D.喜鹊被人捕捉掉下了羽毛
(3)从上面的记录来看,同学们在校园里发现的昆虫类动物有   、   等;鸟类有   、   等。
(4)小科说:红花橙木每年开的花总是红色的,她描述了生物的   现象。但今年发现在众红花中间有一朵偏粉色的花,这说明生物具有   现象。(选填“遗传”或“变异”)
26.(2025·象山)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节活动开始了,小科用小苏打和白醋做了一个迷你“火箭”。他选用的材料如下:500毫升的塑料瓶、100毫升白醋(若干份)、小苏打、橡皮塞、纸巾、细竹条。制作方法如右图所示: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时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科把点燃的木条小心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瓶子中,木条   (填“会”或“不会”)马上熄灭,说明该气体具有   特点。
(3)小科为了“火箭”发射得更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苏打的质量(克) 白醋的量 (毫升) “火箭”的发射高度(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2 100 0.3 0.2 0.3
2 4 100 0.6 0.6 0.7
3 6 100 0.9 0.9 0.9
4 8 100 0.9 0.9 0.9
5          
①这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火箭”发射高度是否与   有关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   等。
②分析实验1、2、3的对比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③分析实验3和4的对比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4)小科想让“火箭”发射得更高,进行了第5组实验,他在实验4数据的基础上,可采用增加   (填“小苏打的质量”或“白醋的量”)的方法。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落到地面的雨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当一天内出现多次降雨时,总降雨量为各次降雨量之和。题目中两场雨的雨量分别为 20 毫米和 30 毫米,因此总降雨量为 20 + 30 = 50 毫米。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降雨量的计算逻辑,A 为正确答案。
2.【答案】C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测量前指针未调零,停在 0.1N 处,说明未挂物体时已有 0.1N 的读数。测量物体时,读数会包含这部分初始误差。实际重力应为测量值减去初始偏差,即 2.5N - 0.1N = 2.4N,小于测量值 2.5N。因此实际重力小于 2.5N,选 C。
3.【答案】B
【知识点】反冲力
【解析】【分析】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发动机喷气方向与所需受力方向相反。航天员返回时需进一步减速,即需要向上的阻力。因此发动机需向下喷气,喷出的气体对航天器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下降速度。其他方向喷气无法有效实现减速,故B正确。
4.【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 —— 太阳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从而被分解为七色光。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呈球形,但其对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类似三棱镜: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再折射出水滴时,不同波长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因折射角差异被分离,形成彩虹。其他选项中,凹透镜、平面镜、放大镜均无法实现太阳光的色散分解,故 D 正确。
5.【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的核心是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减少热量散失,从而使环境温度升高。实验中,两个烧瓶唯一变量是内部气体(空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对热量的吸收和保留能力强于普通空气。在太阳光照射下,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会因更强的保温作用,温度上升更快。因此,正确答案为 B。
6.【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量成反比 ——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细胞数量越少。题目要求 “看到更多细胞数量”,因此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选项。40倍是四个选项中放大倍数最小的,符合需求,故A正确。
7.【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哥白尼的 “日心说” 核心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当时认知),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选项 A、B、D 均属于 “地心说” 的观点,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绕地球运动。只有选项 C 符合 “日心说” 中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核心主张,因此能支持该理论,选 C。
8.【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独轮车是省力杠杆,支点在车轮轴心,动力作用在车把,重物重力为阻力。根据杠杆省力原则可知,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得越多,越省力,所以把物体放在B处省力。
9.【答案】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旧电池电量通常较弱,简易电路可能因电流不足无法使用电器工作,难以检测;单根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较弱,对指南针的影响不明显。而通电线圈通过多匝导线增强了磁场,即使是微弱电流也能使指南针明显偏转,更易检测出旧电池是否有余电。因此,最有效的装置是 C。
10.【答案】B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a 部位完全在水面上,仅接触空气(氧气),水分不足;c 部位完全在水下,氧气含量较少;b 部位处于水面交界处,同时接触充足的氧气和水,满足生锈的两个关键条件,因此最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故 B 正确。
11.【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拔出木头中的钉子需要利用杠杆原理,需工具具备适合的支点和力臂。羊角锤的锤头有 V 形缺口,可卡住钉子头部作为阻力点,手握锤柄末端施加动力,支点在锤与木头接触处,形成省力杠杆,能高效施力拔出钉子。剪刀适合剪切,核桃夹用于夹碎硬物,螺丝刀用于拧螺丝,均不适合拔钉子。因此最合适的是C。
12.【答案】D
【知识点】四季的特征;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图中 D 点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宁波位于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少,为冬季。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宁波符合这一昼夜情况。D正确。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A 选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从身边做起,家乡的生物是最易接触和保护的对象,利于实践。B 错误,物种间相互依存,某一物种灭绝可能破坏生态链,影响整体平衡;C 错误,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基因库永久消失;D 错误,保护动物应优先考虑生态价值,而非仅经济价值。故正确答案为 A。
14.【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极由电流方向决定。图中 A、B 电磁铁的电流从右端流入、左端流出,且两个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一致,所以电磁铁左端、右端磁极一致,即A的右端和B的左端磁极相反,根据“异极相吸”可知,两个电磁铁会相互吸引。
15.【答案】D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塔台或桥梁作为工程结构,其核心功能是承载和使用。安全是所有工程设计的首要前提,若结构不稳定、强度不足,可能导致坍塌等严重事故,危及生命财产。美观、成本、功能均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考量。脱离安全的设计,再美观、廉价或多功能也失去实际意义。因此,设计建造时最优先考虑安全,选 D。
16.【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因月球离地球近,视角足以遮挡太阳部分或全部;而 “金星凌日” 是金星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由于金星距离地球远(约 4000 万千米以上,月球仅约 38 万千米),视角极小,只能看到它像小黑点掠过太阳表面。A 错误,金星体积远大于月球;C 无关,两者均为天体遮挡太阳的直线视角;D 错误,凌日时金星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故原因是距离差异,选 B。
1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题干中蚯蚓通过钻穴使土壤疏松,通过取食(分解有机物)让土壤肥沃,这是蚯蚓的生命活动改变了周围环境(土壤)的状态,属于生物对环境的主动影响。A 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如蚯蚓体表黏液适应土壤生活),B 表述错误(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生物),C 是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如土壤影响植物生长),均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D。
18.【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物质状态或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产生。A中 “野火” 涉及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中 “爆竹” 爆炸是化学反应;D中 “蜡炬成灰” 是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化学变化。C中 “铁杵磨成针” 仅改变铁的形状,物质本身仍为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地区会持续受到太阳照射。由于地球地轴倾斜,北极圈以内的区域在夏季会出现全天 24 小时白昼的现象,即极昼。极夜出现在北半球冬季;昼夜平分发生在春分、秋分。
20.【答案】C
【知识点】塔台
【解析】【分析】塔台需满足教练能全面观察整个足球场的训练情况,应选择视野开阔、无遮挡且位于场地中心区域附近的位置。A、B、D 位置均靠近球场边缘,易存在观察死角(如对对角线区域的观察受限);C 位置更接近场地中心,能最大程度覆盖全场视角,便于教练清晰观察各区域队员的训练状态,因此 C 位置最合适。
21.【答案】(1)C
(2)C
(3)D
(4)A
【知识点】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病毒个体微小,需放大 5-10 万倍才能观察到单个病毒。放大镜放大倍数通常不足 100 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约 2000 倍,均无法达到观察病毒所需的放大倍数;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满足观察病毒形态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选 C。
(2)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形态多为球形,表面的突状物是其特征结构(如血凝素刺突)。C项中符合 “球形且表面布满突状物” 特征的图像,为正确答案。
(3)题目问 “能有效避免感染” 的方式。A “多吃水果” 可增强免疫力,但不能直接避免感染;B “饭后漱口” 对呼吸道病毒防护作用有限;C “开窗通风” 能减少室内病毒浓度,降低感染风险,但属于辅助措施。文中明确提到 “接种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针对甲流病毒的特异性预防手段,能直接降低感染概率。因此最有效的方式是 D。
(4)视野亮度由进入显微镜的光线多少决定。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进入镜筒,当视野暗时,可调整反光镜(如改用凹面镜,其聚光能力更强)增加进光量,增强亮度。物镜和目镜主要影响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无直接调节作用(物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但调整物镜是改变放大倍数而非主动增亮)。因此应调整反光镜,选 A。
22.【答案】(1)电
(2)光
(3)风;电
(4)节约资源、不会污染环境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1)光电池板的核心功能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其表面的半导体材料时,光子的能量被半导体中的电子吸收,使电子摆脱束缚形成自由电子,从而产生电流。这一过程直接将光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产生的电能可用于直接为照明灯供电,或存储到蓄电池中以备后续使用,是 “风光互补” 系统中太阳能利用的关键环节。
(2)照明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消耗电能来产生照明效果。电流通过灯丝或发光元件(如 LED)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光能,用于提供照明。同时,由于电阻存在,部分电能会转化为内能(热量),使元件发热(如传统白炽灯发热明显)。因此,照明灯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部分转化为内能,核心转化为光能。
(3)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时,风推动风扇叶片转动,这一过程中,风具有风能,风能带动风扇扇叶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4)(回答合理即可)能源供应稳定可靠:该系统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两种能源在时间和天气上具有互补性(如白天光照强、夜晚或阴天风力可能较大),可减少单一能源受天气影响导致的供电中断问题,保障照明的连续性。
节能环保且适用范围广:依赖可再生的太阳能和风能,无需消耗传统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且无需铺设电网,尤其适合偏远地区、景区等不便布线的场所,安装灵活且长期使用成本低。
23.【答案】(1)B
(2)D
(3)C
(4)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
(5)B
(6)D
【知识点】房屋;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1)工程建设首先要进行④项目选址,确定合适的建设地点,之后才能开展后续工作。选址完成后,需要①设计方案,形成具体的建设蓝图。方案确定后,制作⑤模型,通过模型来直观呈现设计效果。接着⑥测试该模型,评估并改进,以便优化设计。模型完善后,进入②建造 “弥勒圣坛” 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和模型效果进行实际施工。最后是③验收,对建设完成的弥勒圣坛进行质量等方面的检验,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⑤⑥②③,应选 B。
(2)在工程建设中,结构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d 公司模型的 “顶端承重” 得分为 0 分,说明其在顶端承重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建筑的顶端承重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若无法承受顶端荷载,可能导致结构坍塌等严重安全事故。相比之下,其他公司(a、b、c)虽在部分指标上得分有差异,但均无 0 分的关键安全项。因此,d 公司的方案因存在致命的安全隐患,绝对不能应用到 “弥勒圣坛” 的建造中。
(3)测试顶端承重时,需通过控制变量保证测试科学性,应使用重量已知且可量化的重物(如砝码),以精确测量承重极限。而不同小木块的重量、形状不统一,无法准确量化荷载,会导致测试结果误差大,无法客观反映模型的承重能力。其他选项操作均合理:A 用风扇档位模拟风力,可控制风力大小;B 用米尺测量高度,工具和方法正确;D 用地震模拟仪器测试抗震,符合专业测试逻辑。因此,C 的操作不正确。
(4)三角形结构在力学中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其三条边相互支撑,形成刚性框架,当受到外力(如风力、地震力等)时,力会均匀分散到三条边上,不易发生形变。椭圆形穹顶采用大量三角形结构,能将穹顶的重量和外部荷载(如自重、风力、积雪压力等)有效传递到支撑结构,显著增强整体的抗变形能力,确保穹顶在各种受力情况下保持结构稳定,适合 “弥勒圣坛” 这类大型建筑对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5)穹顶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主要是为了利用自然光。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让更多自然光进入建筑内部,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这与住房系统中的照明系统直接相关。其他选项中,A 排水系统与玻璃设计无关;C 供暖系统主要涉及保温、热源等,玻璃虽可能影响保温,但此处设计核心并非供暖;D 供电系统是提供电力的系统,玻璃透光不直接关联供电。因此,该设计主要考虑的是照明系统,选 B。
(6)工程建设需遵循科学流程,必须先完成设计并通过审核,才能开工施工。边设计边施工会导致流程混乱,可能出现设计与施工不匹配、结构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A 正确,任何工程都是多个系统(如结构、技术、管理等)的集合;B 正确,复杂工程需多方协作;C 正确,“弥勒圣坛” 历时 6 年体现工程实施的长期性。故 D 说法不正确。
24.【答案】(1)③;⑥
(2)A
(3)B
(4)八颗行星的距离没有按照实际比例距离放置,大小比例也不科学;改进方法:按照表中的实际距离和直径大小同比例缩小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甲中,行星模型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序,③位于第三位,对应地球;土星是第六颗行星,故⑥为土星。该排序符合太阳系行星的实际位置关系,体现了模型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模拟。
(2)日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实验中,中间天体模型代表月球,外侧分别为太阳(光源)和地球(观测者),故A的排列符合日食模拟逻辑。
(3)日食的成因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模拟实验需体现 “太阳(光源)、月球(遮挡体)、地球(观测者)” 的位置关系。图乙中,中间天体模型遮挡光源,且光源、中间天体、外侧天体分别对应太阳、月球、地球,则符合日食形成逻辑。月食是地球居中遮挡,太阳系 / 银河系模型不涉及这种三者一线的遮挡关系,故排除 A、C、D。
(4)存在的问题是模型中八颗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未按实际比例呈现。由表格数据可知,行星间距离差异极大(如水星距太阳 5800 万千米,海王星达 449600 万千米),直径差异也显著(如地球直径约 1.27 万千米,木星达 14.28 万千米)。图甲模型若未体现这种比例,会偏离真实太阳系结构。改进方法需按实际数据同比例缩小:距离上按相同缩放倍数调整行星与 “太阳” 的间距;大小上按比例制作行星模型(如木星模型需远大于地球模型),以准确模拟太阳系的尺度关系。
25.【答案】(1)木质茎;草质茎
(2)A
(3)蝴蝶;蜻蜓;麻雀;喜鹊
(4)遗传;变异
【知识点】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植物茎的特点是分类关键。红花檵木、樱花、银杏均为木本植物,其茎质地坚硬,含有大量木质部,支持力强,属于木质茎;而铜钱草、酢浆草是草本植物,茎质地较柔软,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属于草质茎。这种分类依据茎的结构和硬度差异,清晰区分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2)麻雀的粪便和喜鹊的羽毛属于动物留下的痕迹。粪便通常是动物在活动区域排泄的产物,羽毛可能是动物栖息、活动时脱落的。这些痕迹集中出现,说明麻雀和喜鹊在该区域有较频繁的活动,更可能是它们喜欢在此生活(如觅食、栖息)。B 项仅针对麻雀粪便,忽略喜鹊羽毛,片面;C 项 “路过” 难以解释痕迹留存(路过通常不会留下持续痕迹);D 项 “被捕捉” 无证据支持,属于主观猜测。因此,最合理的判断是 A。
(3)昆虫类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分节、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记录中④蝴蝶、⑧蜻蜓符合这一特征,属于昆虫。鸟类的典型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卵生,记录中⑤麻雀的粪便、⑩喜鹊的羽毛,可推断麻雀和喜鹊曾在此活动,二者均属于鸟类。其他记录中①②③⑥⑦为植物,⑨蜗牛属于软体动物,故排除。
(4)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间的相似性,红花檵木每年开红花,体现了亲代与子代在性状上的稳定传递,属于遗传现象。变异是指亲子代或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今年出现偏粉色的花,与亲代红花性状不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遗传保证物种稳定性,变异推动生物进化,二者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6.【答案】(1)冒出大量气泡;化学
(2)会;不支持燃烧
(3)小苏打的质量;白醋的量;小苏打的质量多少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关,一定条件下,小苏打质量越多,“火箭”发射得越高;增加小苏打的质量,“火箭”发射的高度不变
(4)白醋的量;实验4中白醋与小苏打已经充分反应,且小苏打的量还有剩余,实验5中如增加白醋的量可继续与这部分剩余的小苏打反应产生新的气体,气体量增多,反冲力变大,从而能使“火箭”发射得更高
【知识点】化学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1)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主要成分为醋酸)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能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符合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的特征,而非仅状态或形态改变的物理变化,故属于化学变化。
(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点燃的木条伸进装有该气体的瓶子中时,由于缺乏支持燃烧的条件,木条会马上熄灭。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该气体不支持燃烧的特点,也是区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如氧气)的重要依据。
(3)①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变量是小苏打的质量(2 克、4 克、6 克、8 克),而白醋的量始终为 100 毫升,其他材料(塑料瓶、橡皮塞等)也保持一致。因此,探究的问题是 “火箭” 发射高度是否与小苏打的质量有关。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即控制变量,包括白醋的量、所用容器及配件等,这些条件需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仅通过小苏打的质量变化来观察对发射高度的影响。
②在白醋的量为 100 毫升时,随着小苏打的质量从 2 克增加到 6 克,“火箭” 的发射高度逐渐升高。实验 1、2、3 中,白醋的量均为 100 毫升(控制变量不变),小苏打的质量依次为 2 克、4 克、6 克(变量递增),对应的发射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 0.27 米、0.63 米、0.9 米(逐渐升高)。这表明在该范围内,小苏打的质量增加时,“火箭” 发射高度随之上升,说明在白醋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小苏打的质量(未达到饱和前)能提高发射高度。
③实验 3 和 4 中,白醋的量均为 100 毫升(控制变量不变),小苏打的质量从 6 克增加到 8 克(变量变化),但两次实验的发射高度平均值均为 0.9 米(无变化)。这表明当小苏打的质量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增加其质量,在白醋量有限的情况下,反应产生的气体量不再增加,因此 “火箭” 发射高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白醋已完全反应,小苏打过量。
(4)实验 3(6 克小苏打)和 4(8 克小苏打)中,发射高度相同,说明 100 毫升白醋与 6 克小苏打反应已达最大限度,8 克小苏打时白醋不足。此时若继续增加小苏打质量,因白醋有限,无法产生更多气体;而增加白醋的量,可与过量的小苏打继续反应,生成更多二氧化碳,气体压力增大,能让 “火箭” 发射得更高。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