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岳池2025春三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
1.(2025三下·岳池期末)只要播种,种子就可以萌发并生长成植物。( )
2.(2025三下·岳池期末)栽种植物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
3.(2025三下·岳池期末)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且保持土壤湿润。( )
4.(2025三下·岳池期末)将芹菜茎插入红墨水中观察,这个实验证明了茎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5.(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叶主要有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
6.(2025三下·岳池期末)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南瓜花就是两性花。( )
7.(2025三下·岳池期末)为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人们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
8.(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一般都要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几个阶段。( )
9.(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0.(2025三下·岳池期末)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
11.(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些植物在冬天会全部落光树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来度过冬天。( )
12.(2025三下·岳池期末)沙漠植物都有它们独特的生存本领,其中一项就是它们有发达的根系。( )
13.(2025三下·岳池期末)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气室等。( )
14.(2025三下·岳池期末)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被称为“海岸卫士”。( )
15.(2025三下·岳池期末)热带草原上的干旱、降水比较集中,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 )
16.(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
17.(2025三下·岳池期末)“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
18.(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旦物体停止了振动声音也就消失了。( )
19.(2025三下·岳池期末)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
20.(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高。( )
21.(2025三下·岳池期末)将闹钟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我们还会听到闹钟的铃声。( )
22.(2025三下·岳池期末)瓶子里的水越少、琴键越短,敲击时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
23.(2025三下·岳池期末)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
24.(2025三下·岳池期末)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方法可以降低噪音。( )
25.(2025三下·岳池期末)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26.(2025三下·岳池期末)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勿乱挖耳等,都可以保护自己的听力。( )
27.(2025三下·岳池期末)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多。( )
28.(2025三下·岳池期末)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
29.(2025三下·岳池期末)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不同,越结实的纸越不易被拉断。( )
30.(2025三下·岳池期末)天然材料因为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31.(2025三下·岳池期末)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
32.(2025三下·岳池期末)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
33.(2025三下·岳池期末)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度极慢,如一般塑料袋需要 400年才能降解,这对环境极为有害。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 )
34.(2025三下·岳池期末)材料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会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 )
35.(2025三下·岳池期末)我们每天都能够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
36.(2025三下·岳池期末)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木箱。箱门朝北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箱内。( )
37.(2025三下·岳池期末)降水过多容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 )
38.(2025三下·岳池期末)下雨对生产生活的好处,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 )
39.(2025三下·岳池期末)龙卷风和台风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问题。( )
40.(2025三下·岳池期末)科学有不同的领域,科学家也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就是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
41.(2025三下·岳池期末)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 (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42.(2025三下·岳池期末)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由植物的( )吸收,然后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A.叶 B.茎 C.根
43.(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茎承担着( )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A.吸收 B.制造 C.输送
44.(2025三下·岳池期末)黄瓜的( )花梗粗壮,带着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A.完全花 B.雄花 C.雌花
45.(2025三下·岳池期末)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 )。
A.风媒花 B.水媒花 C.虫媒花
46.(2025三下·岳池期末)大多数植物通过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来繁殖后代。
A.花 B.种子 C.果皮
47.(2025三下·岳池期末)土豆、生姜、莲藕等植物,我们主要吃的是植物的( )。
A.根 B.茎 C.果实
48.(2025三下·岳池期末)雪松树干较直、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生活在( )上。
A.草原 B.高山 C.沙漠
49.(2025三下·岳池期末)仙人掌的叶非常细小呈( ),茎表面有蜡质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A.块状 B.针状 C.棒状
50.(2025三下·岳池期末)红树有许多指状的( )从土中伸出地面,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A.支柱根 B.呼吸根 C.营养根
51.(2025三下·岳池期末)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 ),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A.假根 B.真根 C.营养根
52.(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一种植物标本放到水里居然活了,这种植物就是( ),也叫九死还魂草。
A.卷柏 B.松枝 C.柏树
53.(2025三下·岳池期末)从青苔丛中轻轻地分离出几株个体,需要使用到的器材是( )。
A.牙签 B.棉签 C.放大镜
54.(2025三下·岳池期末)哺乳动物一般靠( )振动发声。
A.声带 B.翅膀 C.鸣管
55.(2025三下·岳池期末)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 )的。
A.四面八方 B.前方 C.下方
56.(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 ),引起振动。
A.耳蜗 B.鼓膜 C.听小骨
57.(2025三下·岳池期末)制作“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时,( )情况下声音听得更清晰。
A.放松 B.拉紧 C.断开
58.(2025三下·岳池期末)物体传声本领各不相同,其中( )传声本领最强。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59.(2025三下·岳池期末)敲击小皮鼓时,敲击力度的大小会不同导致了声音的强弱不同,这种声音的强弱我们把它叫作( )。
A.音色 B.音量 C.音阶
60.(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它们属于( )。
A.人造材料 B.天然材料 C.加工材料
61.(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下面是通过加工处理的人造材料是( )。
A.木材 B.羊毛 C.纸张
62.(2025三下·岳池期末)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有黑色固体灰烬的材料是( )。
A.棉花 B.长绒棉 C.腈纶棉
63.(2025三下·岳池期末)东汉时期的( )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
A.张衡 B.祖冲之 C.蔡伦
64.(2025三下·岳池期末)金箔画就是把黄金打成超薄片制成的,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 )。
A.光泽性 B.传热性 C.延展性
65.(2025三下·岳池期末)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就是( )。
A.容易腐烂 B.降解较快 C.不易分解
66.(2025三下·岳池期末)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 )塑料制品就不能减少“白色污染”。
A.随意使用 B.回收利用 C.减少使用
67.(2025三下·岳池期末)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平时气象员们都用( )来测量气温。
A.气温计 B.体温计 C.额温计
68.(2025三下·岳池期末)观察下图,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是( )。
A.-9℃ B.11℃ C.15℃
69.(2025三下·岳池期末)为了节约能源,夏季天热时空调设定在( )。
A.26℃ B.18℃ C.10℃
70.(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气温,水泥地上的气温比草地上的气温( )。
A.高 B.低 C.一样
71.(2025三下·岳池期末)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天空中降水的多少叫作( )。
A.云量 B.雨量 C.湿度
72.(2025三下·岳池期末)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云量,下图中表示多云天气的是( )。
A. B. C.
73.(2025三下·岳池期末)谚语“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蛇挡道”,说明未来天气可能会( )。
A.天晴 B.下雨 C.阴天
74.(2025三下·岳池期末)气象学家根据( )降雨量的多少,来区分降雨量的等级。
A.1小时 B.24小时 C.1次
75.(2025三下·岳池期末)风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如果风向西方吹去,当时的风向是( )。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76.(2025三下·岳池期末)风的强度叫风力,风力不可以用( )来测量。
A.风力计 B.风速仪 C.风向标
77.(2025三下·岳池期末)观察右图,根据风级歌判断当时的风级是( )。
A.零级 B.三级 C.六级
78.(2025三下·岳池期末)“昨晚一直在下雨”“未来两天内有寒潮”“今天可真热”等语句,是描述日常生活中( )的句子。
A.气温 B.气候 C.天气
79.(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 )。
A.天气 B.气象 C.气候
80.(2025三下·岳池期末)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完成了药物学巨著( )。
A.《自然哲学》 B.《天体运行论》 C.《本草纲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包括种子完整(有胚且存活)、不在休眠期;环境条件需适宜的温度、一定水分和充足空气。若种子本身已损坏、处于休眠状态,或缺乏适宜的温度、水分等,即使播种也无法萌发。例如,煮熟的种子因胚死亡,无论如何播种都不能生长。因此,“只要播种,种子就可以萌发并生长成植物” 的说法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播种后,种子通常埋在土壤表层或浅层。浇水时若动作过猛,水流冲击力会将种子冲出土壤,导致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失去适宜的萌发环境(如湿度、温度不稳定),影响萌发率。轻柔浇水可保证水分均匀渗透土壤,既满足种子萌发的水分需求,又能避免种子移位。因此,栽种植物时轻缓浇水以保护种子,该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番茄是喜温喜光的植物,充足的阳光能促进其光合作用,助力生长和果实发育;温暖的环境符合其生长适宜温度(通常 20-25℃),可加快代谢。同时,保持土壤湿润能满足其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避免干旱影响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这两个条件是番茄健康生长的基础,因此 “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且保持土壤湿润” 的做法正确。
4.【答案】错误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 植物的茎可以将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传递给地上部分。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的特征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通常由叶片、叶柄两部分构成,部分植物还有托叶,但叶片和叶柄是主要结构。叶片是叶的主体,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叶柄连接叶片与茎,起支持和输导作用。叶片上分布的叶脉,有运输水分、养分和支持叶片的功能。因此,“叶主要有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的描述符合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特征,说法正确。
6.【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而南瓜花是单性花。
【分析】本题考查单性花与两性花。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授粉
【解析】【分析】自然状态下,植物传粉可能受风力不足、昆虫活动少、花期遇恶劣天气等影响,导致传粉不足,进而降低结实率。人工辅助授粉可通过人工收集花粉并传授到柱头上,弥补自然传粉的缺陷,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常见于果树、油菜等植物种植中。因此该说法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的一生
【解析】【分析】多数植物的生命周期包含发芽(种子萌发)、生长(根茎叶发育)、开花(生殖器官形成)、结果(产生种子)等阶段,这是植物完成繁殖后代的基本过程。虽然部分低等植物(如苔藓、蕨类)繁殖方式不同,但 “一般” 植物符合这一规律,故说法正确。
9.【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植物在人类生活中作用广泛。衣方面,棉花、麻类等提供纺织原料;食方面,粮食、蔬菜、水果等为人类提供能量和营养;住方面,木材用于建筑、家具;行方面,部分植物可提取生物燃料。此外,植物还提供药材、美化环境等。因此,植物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说法正确。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 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它属于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的植物。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许多落叶植物在冬季会通过落叶适应环境。冬季气温低、水分少,落叶可减少叶片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流失,同时降低对养分的消耗,使植物将能量集中于根系等关键部位,从而安全越冬。如杨树、柳树等常见落叶植物均有此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沙漠环境干旱少水,为适应这种条件,多数沙漠植物进化出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可深入地下或广泛延伸,以最大限度吸收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分,是它们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例如骆驼刺的根系能深达数米,因此该说法符合沙漠植物的生存特性,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生植物
【解析】【分析】水生植物为适应水中环境演化出特殊结构。如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身体柔软,可随水流摆动减少损伤;浮水或挺水植物(如莲)体内有气室,能储存空气,帮助呼吸和保持浮力。这些特征是其适应水生环境的重要方式,故说法正确。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潮间带,其发达的根系盘根错节,能牢牢固定土壤,有效抵御海浪冲击、减缓水流速度,起到护堤固滩、防风消浪的作用,对保护海岸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意义重大,因此被广泛称为 “海岸卫士”,该说法正确。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干季则降水稀少甚至干旱,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特点直接影响草原植被的生长与枯荣,也塑造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该说法符合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正确。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是长期适应生长环境的结果。例如,干旱地区植物多有发达根系和针叶(减少水分流失);水生植物常具气室(助呼吸)和柔软茎秆(抗水流);高山植物矮小(抗风)、叶片厚(保水保温)。这些形态特征与环境需求高度匹配,体现了植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故说法正确。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关键。每个人的声带结构、发声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音色各不相同,因此人们能 “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一说法符合声学原理,正确。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当物体振动停止后,物体就不再发出声音,题目说法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击打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由于鼓面与积水直接接触,鼓面的振动会通过固体传导带动积水振动,当积水振动幅度足够大时,就会被激起水花。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振动的传递性,符合声音产生及振动传播的原理,故说法正确。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调确实是指声音的高低,但其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例如,琴弦振动快时发出高音,振动慢时发出低音。题目中 “振动越慢,音调越高” 的描述与事实相反,故错误。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当钟罩内空气被抽去,形成接近真空的环境时,闹钟振动产生的声波无法传播,因此听不到铃声。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声音传播对介质的依赖性,故说法错误。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调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瓶子里水越少,剩余空气柱越长,但敲击时主要是瓶身和水振动,水少则整体质量小,振动更易加速,频率升高,音调变高;琴键越短,其振动部分的质量和长度减小,受到敲击时振动阻力小,振动速度更快,频率更高,音调也更高。因此该说法符合振动与音调的关系,正确。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噪声的定义正是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这一界定不仅包括物理上的无规则振动,更强调对人的实际影响。例如,即使是优美的音乐,若在深夜影响他人休息,也会被视为噪声。因此该说法符合噪声的定义,正确。
24.【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控制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控制噪声源,如给机器加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装隔音或吸音屏障,阻断或吸收声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题目中提到的两种方法分别对应声源控制和传播过程控制,均是有效降低噪音的手段,符合噪声防治原理,故正确。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它与废弃、废水并称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听力
【解析】【分析】保护听力需从避免损伤因素入手。嘈杂环境的持续刺激、长时间用耳机(尤其是高音量)会损伤耳蜗毛细胞;乱挖耳可能划伤耳道或鼓膜。而避免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阻断噪声)、控制耳机使用时间、不随意挖耳,均能减少听力损伤风险,是科学的护耳方法。故说法正确。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加剧,部分天然材料供应受限,而科技发展推动人造材料(如合成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性能提升,能替代天然材料满足多样需求。新技术使人造材料生产更高效、成本更低,在工业、生活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尽管天然材料仍有使用,但整体趋势上人造材料制品占比逐渐增加,故说法正确。
28.【答案】正确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之一。在造纸术发明前,人类曾使用甲骨、竹简、丝帛等载体记录信息,存在笨重、昂贵等局限。造纸术的出现使文字载体变得轻便、廉价且易普及,极大促进了知识的记录、传播与交流,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故该说法正确。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纸的特征
【解析】【分析】纸的 “结实程度” 通常指其抗拉伸能力,这与纸张的纤维结构、密度、厚度等因素相关。抗拉伸能力强的纸,在受到拉力时更难被拉断,即表现为 “越结实”。例如,牛皮纸因纤维坚韧且结合紧密,比普通书写纸更结实,也更不易被拉断。因此,“越结实的纸越不易被拉断” 这一说法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天然材料如木材、矿产、石油等虽天然存在,但多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需漫长地质年代。人类过度开发会导致储量锐减,如森林砍伐过量、石油开采过度等,均会使天然材料面临枯竭。即使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如棉花、木材),若开发速度超过再生速度,也会供不应求。因此,天然材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该说法错误。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现代造纸工业中,木材是主要原料之一,大量造纸需消耗大量树木。树木作为重要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氧气等至关重要。节约用纸可减少木材消耗,间接保护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该说法正确。
32.【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单一金属存在固有局限,如纯铁易生锈、纯铝强度低。合金通过将不同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可优化性能,例如不锈钢(铁、铬、镍合金)抗腐蚀性远超纯铁,铝合金强度高于纯铝且重量更轻。合金能综合多种成分优势,在硬度、耐腐蚀性、韧性等方面表现更优异,因此 “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符合实际,说法正确。
33.【答案】正确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塑料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微生物分解,降解周期极长(如塑料袋约需 400 年),长期堆积会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白色污染” 正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特指。该表述准确反映了塑料降解特性及相关环境问题,故正确。
34.【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其使用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例如,塑料使用导致白色污染,化石燃料相关材料燃烧加剧温室效应,金属冶炼产生污染物,木材过度消耗破坏生态。同时,环保材料的应用(如可降解塑料)则能减轻环境负担。可见材料使用与环境密切相关,该说法正确。
35.【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状况,我们日常能明显感知其变化。云量反映天空云层覆盖情况,降水量体现降水多少,气温是空气冷热程度,风向和风速描述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快慢,这些都是描述天气的核心特征。通过这些要素可准确表征天气状态,因此该说法正确。
36.【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气象观测中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专用设备,其设计目的是避免太阳直射、地面辐射等干扰,保证测量数据准确。箱门朝北(北半球)可防止阳光直接进入箱内,减少温度偏差;百叶结构则能让空气流通,同时阻挡风雨。这一设置符合气象观测规范,故说法正确。
37.【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降水异常是常见的气象灾害诱因。降水过多会导致江河水位上涨、低洼地区被淹,引发洪涝;降水持续过少则使土壤缺水、作物枯萎,形成干旱。二者均属于主要自然灾害,会破坏生态、摧毁基础设施、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故正确。
38.【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下雨对生产生活有多重积极作用。补给江河湖泊、地下水,维持水资源平衡;为农田提供天然灌溉,助力农作物生长;雨水可冲刷空气中的尘埃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降雨能通过蒸发吸热降低气温,调节局部气候。这些均是下雨带来的实际好处,故该说法正确。
39.【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龙卷风和台风均为强对流天气系统,破坏力极强。龙卷风风速极高,可摧毁房屋、拔起树木;台风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引发洪涝、掀翻船只、损坏基础设施。二者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可能破坏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系统,因此该说法正确。
40.【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科学领域有明确分工,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能量、力等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及物理现象,如力学、光学、电磁学等。而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物体的是生物学家。题干混淆了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的研究领域,故说法错误。
41.【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三大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分(软化种皮、激活酶活性)、新鲜的空气(保证呼吸作用供能)和适宜的温度(维持酶的催化效率)。阳光(A)并非必需,多数种子萌发无需光照;土壤(B)是提供生长环境的载体,而非萌发必要条件(如无土栽培中种子可萌发)。只有温度是种子萌发不可或缺的条件,故答案为 C。
42.【答案】C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植物各器官功能不同。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料(如矿物质),并通过根内的导管向上运输;茎(B)的功能是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养料;叶(A)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因此,吸收土壤中水分和养料的是根,答案为 C。
43.【答案】C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各器官功能分工明确。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食物”);而茎的核心功能是运输:通过导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和养料送往叶片,再通过筛管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花、果实等其他部分。题干描述的正是茎的运输作用,故答案为 C。
44.【答案】C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黄瓜花为单性花,分雄花和雌花。雌花的花梗基部有明显的子房,即 “未来的小黄瓜”,其花梗通常较粗壮以支撑子房发育;雄花只有雄蕊,花梗较细,无子房。完全花同时具备雄蕊和雌蕊,而黄瓜花不属此类。题干中 “带着一根未来的小黄瓜”(子房)是雌花的特征,故答案为 C。
45.【答案】C
【知识点】授粉;花的种类
【解析】【分析】植物传粉方式不同,花的特征也不同。虫媒花依靠昆虫传粉,因此进化出鲜艳的花瓣(吸引视觉)、芬芳的气味(吸引嗅觉)或甜美的花蜜(提供食物),以此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风媒花多无鲜艳花瓣和香味,靠风力传粉;水媒花依赖水流传粉,与题干描述不符。题干特征符合虫媒花的定义,故答案为 C。
46.【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大多数植物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后代,而种子是有性繁殖的核心器官。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负责传粉受精,但最终形成种子完成繁殖;果皮是种子的保护结构,不具备繁殖功能。种子包含胚,可发育成新植株,是大多数植物繁殖后代的关键,故答案为 B。
47.【答案】B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土豆、生姜、莲藕虽生长在地下,但属于植物的茎(变态茎)。土豆是块茎,生姜是根茎,莲藕是根状茎,它们都具备茎的特征(如有节、芽等),负责储存养分和繁殖。根如萝卜、红薯,无节和芽的结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由子房发育而来。因此,这些食物的食用部分为茎,答案为 B。
48.【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雪松的生长特性与高山环境适配。高山地区光照强、气温较低,雪松树干直、耐寒能力符合低温环境需求;其耐阴、抗旱特性也适应高山局部遮阴和降水不均的条件。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少见;沙漠干旱极端,雪松虽抗旱但无法适应沙漠的酷热和贫瘠。因此雪松多生活在高山,答案为 B。
49.【答案】B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环境中,为减少水分蒸发,叶片进化成细小的针状(刺),这是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针状叶表面积小,能降低蒸腾作用。块状多为茎的形态(如土豆),棒状通常指茎的形状(如某些肉质茎),均不符合仙人掌叶的特征。因此,仙人掌的叶呈针状,答案为B。
50.【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红树生长在沿海潮间带,土壤缺氧且常被海水淹没。其指状突出地面的结构是呼吸根,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适应缺氧环境。支柱根主要起支撑作用,如榕树;营养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无突出地面的特征。红树的这一结构符合呼吸根的功能,故答案为B。
51.【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青苔属于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其地下部分的根状物被称为假根,仅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无法像真根那样吸收水分和养料。真根和营养根都具备吸收功能,而青苔的水分和养料依赖表面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因此,青苔的根状物是假根,答案为A。
5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卷柏又称 “九死还魂草”,是一种耐旱能力极强的蕨类植物。当环境干旱时,它会蜷缩成一团,进入休眠状态,看似枯死;一旦遇水,就会舒展枝叶,恢复生机,即使制成标本遇水也能复活。松枝是松树的枝条,柏树是常见乔木,均不具备这种耐旱复活特性。因此,这种植物是卷柏,答案为A。
53.【答案】A
【知识点】观察植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分离青苔个体需精细操作,避免损伤植株。牙签质地较硬且尖端纤细,适合轻柔拨开青苔丛并分离个体,操作精准可控。棉签质地柔软,易粘连植物且力度难控制;放大镜是观察工具,无分离功能。因此,分离青苔个体的合适器材是牙签,答案为 A。
5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发声机制主要依赖声带振动。声带位于喉部,气流通过时引发振动产生声音,如人类说话、狗吠等。翅膀是昆虫或鸟类的飞行器官,部分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蜜蜂),但与哺乳动物无关;鸣管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分叉处,如鸟鸣由鸣管振动产生。因此,哺乳动物靠声带振动发声,答案为 A。
5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具有发散性,以声源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扩散。上课铃作为声源,校园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说明铃声并非只向单一方向传播,而是覆盖了周围所有方向。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声音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故答案为 A。
56.【答案】B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耳的听觉传导过程中,声波首先通过外耳道传递,抵达中耳的鼓膜。鼓膜是一层薄膜,会随声波振动,这是声音传导的关键步骤。耳蜗位于内耳,负责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听小骨则是将鼓膜的振动进一步传递和放大至内耳。因此,声波通过外耳道首先引起振动的是鼓膜,答案为 B。
5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土电话” 的发声原理是依靠连接两个听筒的线(如棉线、尼龙线)传递振动。当线被拉紧时,振动能更高效地沿着线传播,减少能量损耗,声音更清晰;若线放松,振动会因线的松弛而分散,声音减弱;线断开时,振动无法传递,听不到声音。因此,拉紧线时 “土电话” 的声音更清晰,答案为B。
58.【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中粒子的振动传递。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作用力强,振动传递效率高、损耗少,传声本领最强。液体分子间距大于固体,气体分子间距最大,粒子振动传递时能量损耗更多,传声效果依次减弱。例如,趴在铁轨上能更早听到远处火车声,正是固体传声强的体现。因此,固体传声本领最强,答案为B。
5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程度称为音量,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敲击小皮鼓时,力度大则鼓面振动幅度大,音量强;力度小则振动幅度小,音量弱。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阶是指音的高低排列,与振动频率相关。因此,描述声音强弱的是音量,答案为B。
60.【答案】B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指直接取自大自然,未经人工深度加工的材料,如木材、棉花、石材等,它们保留了自然状态的特性。人造材料是经人为加工制造的,如塑料、玻璃;加工材料并非标准分类术语,且通常包含在人造材料范畴内。题目中 “直接来自大自然” 的描述符合天然材料的定义,故答案为B。
61.【答案】C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人造材料是经人为加工处理天然材料后形成的材料。木材直接取自树木,羊毛来自动物,均为天然材料。纸张则是通过将植物纤维(如木材、芦苇等天然材料)经过破碎、制浆、成型等加工过程制成,属于人造材料。因此,通过加工处理得到的人造材料是纸张,答案为C。
62.【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腈纶棉是合成纤维(人造材料),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燃烧时,其分子结构受热分解,会呈现黏胶状熔化物(熔融现象),燃烧后残留黑色固体灰烬。棉花和长绒棉均为天然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时像烧纸一样,无黏胶状熔化,灰烬呈灰白色粉末,与腈纶棉的燃烧特征不同。因此,符合描述的是腈纶棉,答案为C。
63.【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了轻便、价廉且便于书写的纸张,极大推动了文化传播。张衡是东汉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推算出圆周率,均与造纸术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
64.【答案】C
【知识点】金属
【解析】【分析】金属的延展性是指其能被压成薄片或拉成细丝的性质。金箔画中,黄金被打成超薄片,正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子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破裂,从而形成极薄的金箔。光泽性指金属表面的反光能力,传热性是导热能力,均与 “打成薄片” 的特征无关。因此,答案为C。
65.【答案】C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塑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其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微生物分解,这种 “不易分解” 的特性是它的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缺点 —— 会导致长期的白色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容易腐烂和降解较快均与塑料的实际特性相反,因此正确答案为C。
66.【答案】A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白色污染” 主要由塑料制品的不当使用和处理引发。回收利用可减少新塑料生产,减少使用能直接降低塑料废弃物数量,均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而随意使用会导致塑料消耗和废弃量增加,无法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反而可能加剧问题。因此,不能减少白色污染的行为是随意使用塑料制品,答案为A。
67.【答案】A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
【解析】【分析】气温计是专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工具,设计符合气象观测标准,能准确反映环境气温变化,是气象员测量气温的常规设备。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体温,量程和精度针对人体温度范围;额温计是红外测温仪,同样用于人体测温。两者均不适合气象上的气温测量,因此正确答案为A。
68.【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需先明确刻度方向和分度值。右图为常见的温度计,右侧温度单位为℃,每一小格代表5℃,图中温度在0℃以下,且接近-10℃,结合选项,只有A选项的-9℃接近图中所示温度,所以A正确。
69.【答案】A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夏季空调设定温度过高会影响舒适度,过低则会消耗过多能源。26℃是综合考虑人体舒适与节能的推荐温度:此温度下人体体感较适宜,且与室外温差较小,可减少空调运行负荷,从而节约能源。18℃和 10℃温度过低,会导致空调持续高强度运转,增加能耗,不符合节能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A。
70.【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水泥地属于硬质铺装,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快,且不易散热;草地因植被覆盖,植物蒸腾作用会消耗热量,同时土壤和植被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因此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水泥地上的气温会高于草地上的气温。低和一样均不符合实际情况,故答案为A。
71.【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要素中,天空中降水的多少专门用 “雨量” 来描述,它是衡量降水强度和总量的指标,通常以毫米为单位。云量(A)指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与降水多少无直接对应;湿度(C)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并非降水的量。因此,描述降水多少的是雨量,答案为B。
72.【答案】B
【知识点】云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多云指天空云量占 4/10-7/10,即大部分天空可见,但有明显云层。A 为少云(云量<3/10),C 为阴天(云量>8/10),只有 B 符合多云的云量范围。因此答案为 B。
73.【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增大,气压降低。燕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此时昆虫因翅膀沾湿难以高飞,燕子需低飞捕食;蚂蚁对气压变化敏感,会提前搬家以防巢穴被淹;蛇挡道多因洞穴潮湿,需到高处避水。这些现象均与降雨前的气象条件相关,是民间总结的下雨前兆。天晴和阴天不会引发这些生物行为,故答案为B。
74.【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降雨量等级的划分以 “24 小时内的累计降雨量” 为标准。这是国际通用且科学的计量方式,能稳定反映降水强度(如小雨<10 毫米 / 24 小时,暴雨 50-99.9 毫米 / 24 小时等)。1 小时的降雨变化大,难以代表整体降水强度;1 次的时间跨度不固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答案为 B。
75.【答案】B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称为哪个方向的风。题目中 “风向西方吹去”,说明风是从东方吹来、往西方去,因此对应的风向是东风。西风指风从西方吹来,南风指风从南方吹来,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76.【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力是风的强度,需通过测量风速来确定(风速与风力等级直接相关)。风力计和风速仪均可测量风速,进而反映风力大小。而风向标的功能是指示风向(风的来向),无法测量风速或风力强度。因此,风力不可以用风向标测量,答案为C。
77.【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级歌中,零级风 “烟柱直冲天”;三级风 “叶动红旗展”,即树叶摇动、旌旗展开;六级风 “举伞步行艰”。
78.【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晴、雨、热、寒潮等),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况(如四季分明);气温仅指空气温度。“昨晚下雨”“未来两天寒潮”“今天热” 均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现象,属于天气范畴。气温仅涉及温度,无法涵盖降雨、寒潮;气候强调长期稳定特征,故答案为 C。
79.【答案】C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通常为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及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如 “昆明四季如春”。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态,如 “今天下雨”;气象是大气现象的统称,范围更广。题目中 “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符合气候的定义,故答案为C。
80.【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其代表作《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记载了数千种药物和药方,对中医药发展影响深远。《自然哲学》通常与西方科学著作相关,非李时珍作品;《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天文学著作。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 / 1四川广安岳池2025春三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
1.(2025三下·岳池期末)只要播种,种子就可以萌发并生长成植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包括种子完整(有胚且存活)、不在休眠期;环境条件需适宜的温度、一定水分和充足空气。若种子本身已损坏、处于休眠状态,或缺乏适宜的温度、水分等,即使播种也无法萌发。例如,煮熟的种子因胚死亡,无论如何播种都不能生长。因此,“只要播种,种子就可以萌发并生长成植物” 的说法错误。
2.(2025三下·岳池期末)栽种植物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播种后,种子通常埋在土壤表层或浅层。浇水时若动作过猛,水流冲击力会将种子冲出土壤,导致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失去适宜的萌发环境(如湿度、温度不稳定),影响萌发率。轻柔浇水可保证水分均匀渗透土壤,既满足种子萌发的水分需求,又能避免种子移位。因此,栽种植物时轻缓浇水以保护种子,该说法正确。
3.(2025三下·岳池期末)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且保持土壤湿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番茄是喜温喜光的植物,充足的阳光能促进其光合作用,助力生长和果实发育;温暖的环境符合其生长适宜温度(通常 20-25℃),可加快代谢。同时,保持土壤湿润能满足其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避免干旱影响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这两个条件是番茄健康生长的基础,因此 “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且保持土壤湿润” 的做法正确。
4.(2025三下·岳池期末)将芹菜茎插入红墨水中观察,这个实验证明了茎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答案】错误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 植物的茎可以将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传递给地上部分。
5.(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叶主要有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的特征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通常由叶片、叶柄两部分构成,部分植物还有托叶,但叶片和叶柄是主要结构。叶片是叶的主体,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叶柄连接叶片与茎,起支持和输导作用。叶片上分布的叶脉,有运输水分、养分和支持叶片的功能。因此,“叶主要有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的描述符合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特征,说法正确。
6.(2025三下·岳池期末)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南瓜花就是两性花。( )
【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而南瓜花是单性花。
【分析】本题考查单性花与两性花。
7.(2025三下·岳池期末)为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人们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授粉
【解析】【分析】自然状态下,植物传粉可能受风力不足、昆虫活动少、花期遇恶劣天气等影响,导致传粉不足,进而降低结实率。人工辅助授粉可通过人工收集花粉并传授到柱头上,弥补自然传粉的缺陷,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常见于果树、油菜等植物种植中。因此该说法正确。
8.(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一般都要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几个阶段。(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的一生
【解析】【分析】多数植物的生命周期包含发芽(种子萌发)、生长(根茎叶发育)、开花(生殖器官形成)、结果(产生种子)等阶段,这是植物完成繁殖后代的基本过程。虽然部分低等植物(如苔藓、蕨类)繁殖方式不同,但 “一般” 植物符合这一规律,故说法正确。
9.(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植物在人类生活中作用广泛。衣方面,棉花、麻类等提供纺织原料;食方面,粮食、蔬菜、水果等为人类提供能量和营养;住方面,木材用于建筑、家具;行方面,部分植物可提取生物燃料。此外,植物还提供药材、美化环境等。因此,植物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说法正确。
10.(2025三下·岳池期末)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
【答案】错误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 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它属于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的植物。
11.(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些植物在冬天会全部落光树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来度过冬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许多落叶植物在冬季会通过落叶适应环境。冬季气温低、水分少,落叶可减少叶片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流失,同时降低对养分的消耗,使植物将能量集中于根系等关键部位,从而安全越冬。如杨树、柳树等常见落叶植物均有此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
12.(2025三下·岳池期末)沙漠植物都有它们独特的生存本领,其中一项就是它们有发达的根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沙漠环境干旱少水,为适应这种条件,多数沙漠植物进化出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可深入地下或广泛延伸,以最大限度吸收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分,是它们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例如骆驼刺的根系能深达数米,因此该说法符合沙漠植物的生存特性,正确。
13.(2025三下·岳池期末)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气室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生植物
【解析】【分析】水生植物为适应水中环境演化出特殊结构。如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身体柔软,可随水流摆动减少损伤;浮水或挺水植物(如莲)体内有气室,能储存空气,帮助呼吸和保持浮力。这些特征是其适应水生环境的重要方式,故说法正确。
14.(2025三下·岳池期末)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被称为“海岸卫士”。(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潮间带,其发达的根系盘根错节,能牢牢固定土壤,有效抵御海浪冲击、减缓水流速度,起到护堤固滩、防风消浪的作用,对保护海岸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意义重大,因此被广泛称为 “海岸卫士”,该说法正确。
15.(2025三下·岳池期末)热带草原上的干旱、降水比较集中,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干季则降水稀少甚至干旱,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特点直接影响草原植被的生长与枯荣,也塑造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该说法符合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正确。
16.(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是长期适应生长环境的结果。例如,干旱地区植物多有发达根系和针叶(减少水分流失);水生植物常具气室(助呼吸)和柔软茎秆(抗水流);高山植物矮小(抗风)、叶片厚(保水保温)。这些形态特征与环境需求高度匹配,体现了植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故说法正确。
17.(2025三下·岳池期末)“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关键。每个人的声带结构、发声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音色各不相同,因此人们能 “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一说法符合声学原理,正确。
18.(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旦物体停止了振动声音也就消失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当物体振动停止后,物体就不再发出声音,题目说法正确。
19.(2025三下·岳池期末)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击打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由于鼓面与积水直接接触,鼓面的振动会通过固体传导带动积水振动,当积水振动幅度足够大时,就会被激起水花。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振动的传递性,符合声音产生及振动传播的原理,故说法正确。
20.(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高。(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调确实是指声音的高低,但其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例如,琴弦振动快时发出高音,振动慢时发出低音。题目中 “振动越慢,音调越高” 的描述与事实相反,故错误。
21.(2025三下·岳池期末)将闹钟盖上钟罩,抽去罩内空气,我们还会听到闹钟的铃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固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当钟罩内空气被抽去,形成接近真空的环境时,闹钟振动产生的声波无法传播,因此听不到铃声。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声音传播对介质的依赖性,故说法错误。
22.(2025三下·岳池期末)瓶子里的水越少、琴键越短,敲击时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调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瓶子里水越少,剩余空气柱越长,但敲击时主要是瓶身和水振动,水少则整体质量小,振动更易加速,频率升高,音调变高;琴键越短,其振动部分的质量和长度减小,受到敲击时振动阻力小,振动速度更快,频率更高,音调也更高。因此该说法符合振动与音调的关系,正确。
23.(2025三下·岳池期末)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噪声的定义正是 “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这一界定不仅包括物理上的无规则振动,更强调对人的实际影响。例如,即使是优美的音乐,若在深夜影响他人休息,也会被视为噪声。因此该说法符合噪声的定义,正确。
24.(2025三下·岳池期末)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方法可以降低噪音。(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控制噪声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控制噪声源,如给机器加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装隔音或吸音屏障,阻断或吸收声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题目中提到的两种方法分别对应声源控制和传播过程控制,均是有效降低噪音的手段,符合噪声防治原理,故正确。
25.(2025三下·岳池期末)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它与废弃、废水并称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26.(2025三下·岳池期末)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勿乱挖耳等,都可以保护自己的听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听力
【解析】【分析】保护听力需从避免损伤因素入手。嘈杂环境的持续刺激、长时间用耳机(尤其是高音量)会损伤耳蜗毛细胞;乱挖耳可能划伤耳道或鼓膜。而避免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阻断噪声)、控制耳机使用时间、不随意挖耳,均能减少听力损伤风险,是科学的护耳方法。故说法正确。
27.(2025三下·岳池期末)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多。(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加剧,部分天然材料供应受限,而科技发展推动人造材料(如合成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性能提升,能替代天然材料满足多样需求。新技术使人造材料生产更高效、成本更低,在工业、生活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尽管天然材料仍有使用,但整体趋势上人造材料制品占比逐渐增加,故说法正确。
28.(2025三下·岳池期末)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之一。在造纸术发明前,人类曾使用甲骨、竹简、丝帛等载体记录信息,存在笨重、昂贵等局限。造纸术的出现使文字载体变得轻便、廉价且易普及,极大促进了知识的记录、传播与交流,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故该说法正确。
29.(2025三下·岳池期末)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不同,越结实的纸越不易被拉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纸的特征
【解析】【分析】纸的 “结实程度” 通常指其抗拉伸能力,这与纸张的纤维结构、密度、厚度等因素相关。抗拉伸能力强的纸,在受到拉力时更难被拉断,即表现为 “越结实”。例如,牛皮纸因纤维坚韧且结合紧密,比普通书写纸更结实,也更不易被拉断。因此,“越结实的纸越不易被拉断” 这一说法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30.(2025三下·岳池期末)天然材料因为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天然材料如木材、矿产、石油等虽天然存在,但多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需漫长地质年代。人类过度开发会导致储量锐减,如森林砍伐过量、石油开采过度等,均会使天然材料面临枯竭。即使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如棉花、木材),若开发速度超过再生速度,也会供不应求。因此,天然材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该说法错误。
31.(2025三下·岳池期末)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现代造纸工业中,木材是主要原料之一,大量造纸需消耗大量树木。树木作为重要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氧气等至关重要。节约用纸可减少木材消耗,间接保护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该说法正确。
32.(2025三下·岳池期末)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单一金属存在固有局限,如纯铁易生锈、纯铝强度低。合金通过将不同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可优化性能,例如不锈钢(铁、铬、镍合金)抗腐蚀性远超纯铁,铝合金强度高于纯铝且重量更轻。合金能综合多种成分优势,在硬度、耐腐蚀性、韧性等方面表现更优异,因此 “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符合实际,说法正确。
33.(2025三下·岳池期末)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度极慢,如一般塑料袋需要 400年才能降解,这对环境极为有害。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塑料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微生物分解,降解周期极长(如塑料袋约需 400 年),长期堆积会造成严重环境问题。“白色污染” 正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特指。该表述准确反映了塑料降解特性及相关环境问题,故正确。
34.(2025三下·岳池期末)材料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会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其使用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例如,塑料使用导致白色污染,化石燃料相关材料燃烧加剧温室效应,金属冶炼产生污染物,木材过度消耗破坏生态。同时,环保材料的应用(如可降解塑料)则能减轻环境负担。可见材料使用与环境密切相关,该说法正确。
35.(2025三下·岳池期末)我们每天都能够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状况,我们日常能明显感知其变化。云量反映天空云层覆盖情况,降水量体现降水多少,气温是空气冷热程度,风向和风速描述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快慢,这些都是描述天气的核心特征。通过这些要素可准确表征天气状态,因此该说法正确。
36.(2025三下·岳池期末)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木箱。箱门朝北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箱内。(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气象观测中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专用设备,其设计目的是避免太阳直射、地面辐射等干扰,保证测量数据准确。箱门朝北(北半球)可防止阳光直接进入箱内,减少温度偏差;百叶结构则能让空气流通,同时阻挡风雨。这一设置符合气象观测规范,故说法正确。
37.(2025三下·岳池期末)降水过多容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降水异常是常见的气象灾害诱因。降水过多会导致江河水位上涨、低洼地区被淹,引发洪涝;降水持续过少则使土壤缺水、作物枯萎,形成干旱。二者均属于主要自然灾害,会破坏生态、摧毁基础设施、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故正确。
38.(2025三下·岳池期末)下雨对生产生活的好处,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下雨对生产生活有多重积极作用。补给江河湖泊、地下水,维持水资源平衡;为农田提供天然灌溉,助力农作物生长;雨水可冲刷空气中的尘埃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降雨能通过蒸发吸热降低气温,调节局部气候。这些均是下雨带来的实际好处,故该说法正确。
39.(2025三下·岳池期末)龙卷风和台风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问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龙卷风和台风均为强对流天气系统,破坏力极强。龙卷风风速极高,可摧毁房屋、拔起树木;台风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引发洪涝、掀翻船只、损坏基础设施。二者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可能破坏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系统,因此该说法正确。
40.(2025三下·岳池期末)科学有不同的领域,科学家也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就是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科学领域有明确分工,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能量、力等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及物理现象,如力学、光学、电磁学等。而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物体的是生物学家。题干混淆了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的研究领域,故说法错误。
41.(2025三下·岳池期末)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 (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三大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分(软化种皮、激活酶活性)、新鲜的空气(保证呼吸作用供能)和适宜的温度(维持酶的催化效率)。阳光(A)并非必需,多数种子萌发无需光照;土壤(B)是提供生长环境的载体,而非萌发必要条件(如无土栽培中种子可萌发)。只有温度是种子萌发不可或缺的条件,故答案为 C。
42.(2025三下·岳池期末)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由植物的( )吸收,然后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A.叶 B.茎 C.根
【答案】C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植物各器官功能不同。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料(如矿物质),并通过根内的导管向上运输;茎(B)的功能是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养料;叶(A)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因此,吸收土壤中水分和养料的是根,答案为 C。
43.(2025三下·岳池期末)植物的茎承担着( )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A.吸收 B.制造 C.输送
【答案】C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各器官功能分工明确。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食物”);而茎的核心功能是运输:通过导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和养料送往叶片,再通过筛管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花、果实等其他部分。题干描述的正是茎的运输作用,故答案为 C。
44.(2025三下·岳池期末)黄瓜的( )花梗粗壮,带着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A.完全花 B.雄花 C.雌花
【答案】C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黄瓜花为单性花,分雄花和雌花。雌花的花梗基部有明显的子房,即 “未来的小黄瓜”,其花梗通常较粗壮以支撑子房发育;雄花只有雄蕊,花梗较细,无子房。完全花同时具备雄蕊和雌蕊,而黄瓜花不属此类。题干中 “带着一根未来的小黄瓜”(子房)是雌花的特征,故答案为 C。
45.(2025三下·岳池期末)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 )。
A.风媒花 B.水媒花 C.虫媒花
【答案】C
【知识点】授粉;花的种类
【解析】【分析】植物传粉方式不同,花的特征也不同。虫媒花依靠昆虫传粉,因此进化出鲜艳的花瓣(吸引视觉)、芬芳的气味(吸引嗅觉)或甜美的花蜜(提供食物),以此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风媒花多无鲜艳花瓣和香味,靠风力传粉;水媒花依赖水流传粉,与题干描述不符。题干特征符合虫媒花的定义,故答案为 C。
46.(2025三下·岳池期末)大多数植物通过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来繁殖后代。
A.花 B.种子 C.果皮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大多数植物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后代,而种子是有性繁殖的核心器官。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负责传粉受精,但最终形成种子完成繁殖;果皮是种子的保护结构,不具备繁殖功能。种子包含胚,可发育成新植株,是大多数植物繁殖后代的关键,故答案为 B。
47.(2025三下·岳池期末)土豆、生姜、莲藕等植物,我们主要吃的是植物的( )。
A.根 B.茎 C.果实
【答案】B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土豆、生姜、莲藕虽生长在地下,但属于植物的茎(变态茎)。土豆是块茎,生姜是根茎,莲藕是根状茎,它们都具备茎的特征(如有节、芽等),负责储存养分和繁殖。根如萝卜、红薯,无节和芽的结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由子房发育而来。因此,这些食物的食用部分为茎,答案为 B。
48.(2025三下·岳池期末)雪松树干较直、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生活在( )上。
A.草原 B.高山 C.沙漠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雪松的生长特性与高山环境适配。高山地区光照强、气温较低,雪松树干直、耐寒能力符合低温环境需求;其耐阴、抗旱特性也适应高山局部遮阴和降水不均的条件。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少见;沙漠干旱极端,雪松虽抗旱但无法适应沙漠的酷热和贫瘠。因此雪松多生活在高山,答案为 B。
49.(2025三下·岳池期末)仙人掌的叶非常细小呈( ),茎表面有蜡质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A.块状 B.针状 C.棒状
【答案】B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环境中,为减少水分蒸发,叶片进化成细小的针状(刺),这是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针状叶表面积小,能降低蒸腾作用。块状多为茎的形态(如土豆),棒状通常指茎的形状(如某些肉质茎),均不符合仙人掌叶的特征。因此,仙人掌的叶呈针状,答案为B。
50.(2025三下·岳池期末)红树有许多指状的( )从土中伸出地面,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A.支柱根 B.呼吸根 C.营养根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红树生长在沿海潮间带,土壤缺氧且常被海水淹没。其指状突出地面的结构是呼吸根,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适应缺氧环境。支柱根主要起支撑作用,如榕树;营养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无突出地面的特征。红树的这一结构符合呼吸根的功能,故答案为B。
51.(2025三下·岳池期末)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 ),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A.假根 B.真根 C.营养根
【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青苔属于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其地下部分的根状物被称为假根,仅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无法像真根那样吸收水分和养料。真根和营养根都具备吸收功能,而青苔的水分和养料依赖表面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因此,青苔的根状物是假根,答案为A。
52.(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一种植物标本放到水里居然活了,这种植物就是( ),也叫九死还魂草。
A.卷柏 B.松枝 C.柏树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卷柏又称 “九死还魂草”,是一种耐旱能力极强的蕨类植物。当环境干旱时,它会蜷缩成一团,进入休眠状态,看似枯死;一旦遇水,就会舒展枝叶,恢复生机,即使制成标本遇水也能复活。松枝是松树的枝条,柏树是常见乔木,均不具备这种耐旱复活特性。因此,这种植物是卷柏,答案为A。
53.(2025三下·岳池期末)从青苔丛中轻轻地分离出几株个体,需要使用到的器材是( )。
A.牙签 B.棉签 C.放大镜
【答案】A
【知识点】观察植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分离青苔个体需精细操作,避免损伤植株。牙签质地较硬且尖端纤细,适合轻柔拨开青苔丛并分离个体,操作精准可控。棉签质地柔软,易粘连植物且力度难控制;放大镜是观察工具,无分离功能。因此,分离青苔个体的合适器材是牙签,答案为 A。
54.(2025三下·岳池期末)哺乳动物一般靠( )振动发声。
A.声带 B.翅膀 C.鸣管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的发声机制主要依赖声带振动。声带位于喉部,气流通过时引发振动产生声音,如人类说话、狗吠等。翅膀是昆虫或鸟类的飞行器官,部分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蜜蜂),但与哺乳动物无关;鸣管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分叉处,如鸟鸣由鸣管振动产生。因此,哺乳动物靠声带振动发声,答案为 A。
55.(2025三下·岳池期末)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 )的。
A.四面八方 B.前方 C.下方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具有发散性,以声源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扩散。上课铃作为声源,校园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说明铃声并非只向单一方向传播,而是覆盖了周围所有方向。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声音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故答案为 A。
56.(2025三下·岳池期末)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 ),引起振动。
A.耳蜗 B.鼓膜 C.听小骨
【答案】B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人耳的听觉传导过程中,声波首先通过外耳道传递,抵达中耳的鼓膜。鼓膜是一层薄膜,会随声波振动,这是声音传导的关键步骤。耳蜗位于内耳,负责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听小骨则是将鼓膜的振动进一步传递和放大至内耳。因此,声波通过外耳道首先引起振动的是鼓膜,答案为 B。
57.(2025三下·岳池期末)制作“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时,( )情况下声音听得更清晰。
A.放松 B.拉紧 C.断开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土电话” 的发声原理是依靠连接两个听筒的线(如棉线、尼龙线)传递振动。当线被拉紧时,振动能更高效地沿着线传播,减少能量损耗,声音更清晰;若线放松,振动会因线的松弛而分散,声音减弱;线断开时,振动无法传递,听不到声音。因此,拉紧线时 “土电话” 的声音更清晰,答案为B。
58.(2025三下·岳池期末)物体传声本领各不相同,其中( )传声本领最强。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中粒子的振动传递。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作用力强,振动传递效率高、损耗少,传声本领最强。液体分子间距大于固体,气体分子间距最大,粒子振动传递时能量损耗更多,传声效果依次减弱。例如,趴在铁轨上能更早听到远处火车声,正是固体传声强的体现。因此,固体传声本领最强,答案为B。
59.(2025三下·岳池期末)敲击小皮鼓时,敲击力度的大小会不同导致了声音的强弱不同,这种声音的强弱我们把它叫作( )。
A.音色 B.音量 C.音阶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程度称为音量,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敲击小皮鼓时,力度大则鼓面振动幅度大,音量强;力度小则振动幅度小,音量弱。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阶是指音的高低排列,与振动频率相关。因此,描述声音强弱的是音量,答案为B。
60.(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它们属于( )。
A.人造材料 B.天然材料 C.加工材料
【答案】B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指直接取自大自然,未经人工深度加工的材料,如木材、棉花、石材等,它们保留了自然状态的特性。人造材料是经人为加工制造的,如塑料、玻璃;加工材料并非标准分类术语,且通常包含在人造材料范畴内。题目中 “直接来自大自然” 的描述符合天然材料的定义,故答案为B。
61.(2025三下·岳池期末)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下面是通过加工处理的人造材料是( )。
A.木材 B.羊毛 C.纸张
【答案】C
【知识点】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解析】【分析】人造材料是经人为加工处理天然材料后形成的材料。木材直接取自树木,羊毛来自动物,均为天然材料。纸张则是通过将植物纤维(如木材、芦苇等天然材料)经过破碎、制浆、成型等加工过程制成,属于人造材料。因此,通过加工处理得到的人造材料是纸张,答案为C。
62.(2025三下·岳池期末)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有黑色固体灰烬的材料是( )。
A.棉花 B.长绒棉 C.腈纶棉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腈纶棉是合成纤维(人造材料),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燃烧时,其分子结构受热分解,会呈现黏胶状熔化物(熔融现象),燃烧后残留黑色固体灰烬。棉花和长绒棉均为天然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时像烧纸一样,无黏胶状熔化,灰烬呈灰白色粉末,与腈纶棉的燃烧特征不同。因此,符合描述的是腈纶棉,答案为C。
63.(2025三下·岳池期末)东汉时期的( )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
A.张衡 B.祖冲之 C.蔡伦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了轻便、价廉且便于书写的纸张,极大推动了文化传播。张衡是东汉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推算出圆周率,均与造纸术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
64.(2025三下·岳池期末)金箔画就是把黄金打成超薄片制成的,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 )。
A.光泽性 B.传热性 C.延展性
【答案】C
【知识点】金属
【解析】【分析】金属的延展性是指其能被压成薄片或拉成细丝的性质。金箔画中,黄金被打成超薄片,正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子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破裂,从而形成极薄的金箔。光泽性指金属表面的反光能力,传热性是导热能力,均与 “打成薄片” 的特征无关。因此,答案为C。
65.(2025三下·岳池期末)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就是( )。
A.容易腐烂 B.降解较快 C.不易分解
【答案】C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塑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其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微生物分解,这种 “不易分解” 的特性是它的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缺点 —— 会导致长期的白色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容易腐烂和降解较快均与塑料的实际特性相反,因此正确答案为C。
66.(2025三下·岳池期末)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 )塑料制品就不能减少“白色污染”。
A.随意使用 B.回收利用 C.减少使用
【答案】A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白色污染” 主要由塑料制品的不当使用和处理引发。回收利用可减少新塑料生产,减少使用能直接降低塑料废弃物数量,均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而随意使用会导致塑料消耗和废弃量增加,无法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反而可能加剧问题。因此,不能减少白色污染的行为是随意使用塑料制品,答案为A。
67.(2025三下·岳池期末)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平时气象员们都用( )来测量气温。
A.气温计 B.体温计 C.额温计
【答案】A
【知识点】认识气温计
【解析】【分析】气温计是专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的工具,设计符合气象观测标准,能准确反映环境气温变化,是气象员测量气温的常规设备。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体温,量程和精度针对人体温度范围;额温计是红外测温仪,同样用于人体测温。两者均不适合气象上的气温测量,因此正确答案为A。
68.(2025三下·岳池期末)观察下图,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是( )。
A.-9℃ B.11℃ C.15℃
【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读数需先明确刻度方向和分度值。右图为常见的温度计,右侧温度单位为℃,每一小格代表5℃,图中温度在0℃以下,且接近-10℃,结合选项,只有A选项的-9℃接近图中所示温度,所以A正确。
69.(2025三下·岳池期末)为了节约能源,夏季天热时空调设定在( )。
A.26℃ B.18℃ C.10℃
【答案】A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夏季空调设定温度过高会影响舒适度,过低则会消耗过多能源。26℃是综合考虑人体舒适与节能的推荐温度:此温度下人体体感较适宜,且与室外温差较小,可减少空调运行负荷,从而节约能源。18℃和 10℃温度过低,会导致空调持续高强度运转,增加能耗,不符合节能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A。
70.(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气温,水泥地上的气温比草地上的气温( )。
A.高 B.低 C.一样
【答案】A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水泥地属于硬质铺装,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快,且不易散热;草地因植被覆盖,植物蒸腾作用会消耗热量,同时土壤和植被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因此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水泥地上的气温会高于草地上的气温。低和一样均不符合实际情况,故答案为A。
71.(2025三下·岳池期末)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天空中降水的多少叫作( )。
A.云量 B.雨量 C.湿度
【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要素中,天空中降水的多少专门用 “雨量” 来描述,它是衡量降水强度和总量的指标,通常以毫米为单位。云量(A)指天空被云遮蔽的程度,与降水多少无直接对应;湿度(C)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并非降水的量。因此,描述降水多少的是雨量,答案为B。
72.(2025三下·岳池期末)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云量,下图中表示多云天气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云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多云指天空云量占 4/10-7/10,即大部分天空可见,但有明显云层。A 为少云(云量<3/10),C 为阴天(云量>8/10),只有 B 符合多云的云量范围。因此答案为 B。
73.(2025三下·岳池期末)谚语“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蛇挡道”,说明未来天气可能会( )。
A.天晴 B.下雨 C.阴天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增大,气压降低。燕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此时昆虫因翅膀沾湿难以高飞,燕子需低飞捕食;蚂蚁对气压变化敏感,会提前搬家以防巢穴被淹;蛇挡道多因洞穴潮湿,需到高处避水。这些现象均与降雨前的气象条件相关,是民间总结的下雨前兆。天晴和阴天不会引发这些生物行为,故答案为B。
74.(2025三下·岳池期末)气象学家根据( )降雨量的多少,来区分降雨量的等级。
A.1小时 B.24小时 C.1次
【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气象学中,降雨量等级的划分以 “24 小时内的累计降雨量” 为标准。这是国际通用且科学的计量方式,能稳定反映降水强度(如小雨<10 毫米 / 24 小时,暴雨 50-99.9 毫米 / 24 小时等)。1 小时的降雨变化大,难以代表整体降水强度;1 次的时间跨度不固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答案为 B。
75.(2025三下·岳池期末)风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如果风向西方吹去,当时的风向是( )。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答案】B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称为哪个方向的风。题目中 “风向西方吹去”,说明风是从东方吹来、往西方去,因此对应的风向是东风。西风指风从西方吹来,南风指风从南方吹来,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76.(2025三下·岳池期末)风的强度叫风力,风力不可以用( )来测量。
A.风力计 B.风速仪 C.风向标
【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力是风的强度,需通过测量风速来确定(风速与风力等级直接相关)。风力计和风速仪均可测量风速,进而反映风力大小。而风向标的功能是指示风向(风的来向),无法测量风速或风力强度。因此,风力不可以用风向标测量,答案为C。
77.(2025三下·岳池期末)观察右图,根据风级歌判断当时的风级是( )。
A.零级 B.三级 C.六级
【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级歌中,零级风 “烟柱直冲天”;三级风 “叶动红旗展”,即树叶摇动、旌旗展开;六级风 “举伞步行艰”。
78.(2025三下·岳池期末)“昨晚一直在下雨”“未来两天内有寒潮”“今天可真热”等语句,是描述日常生活中( )的句子。
A.气温 B.气候 C.天气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晴、雨、热、寒潮等),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况(如四季分明);气温仅指空气温度。“昨晚下雨”“未来两天寒潮”“今天热” 均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现象,属于天气范畴。气温仅涉及温度,无法涵盖降雨、寒潮;气候强调长期稳定特征,故答案为 C。
79.(2025三下·岳池期末)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 )。
A.天气 B.气象 C.气候
【答案】C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通常为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及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如 “昆明四季如春”。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态,如 “今天下雨”;气象是大气现象的统称,范围更广。题目中 “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符合气候的定义,故答案为C。
80.(2025三下·岳池期末)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完成了药物学巨著( )。
A.《自然哲学》 B.《天体运行论》 C.《本草纲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其代表作《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记载了数千种药物和药方,对中医药发展影响深远。《自然哲学》通常与西方科学著作相关,非李时珍作品;《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天文学著作。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