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岳池2025春六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
1.(2025·岳池)风是看不见的,风不具有能量。 ( )
2.(2025·岳池)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 ( )
3.(2025·岳池)动能属于机械能,势能不属于机械能。 ( )
4.(2025·岳池)橡皮筋有弹性,随时都具有弹性势能。 ( )
5.(2025·岳池)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 )
6.(2025·岳池)萤火虫发光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 )
7.(2025·岳池)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光发热,所以太阳是地球能量之源。 ( )
8.(2025·岳池)做电磁铁实验时,通电时间不能太长。 ( )
9.(2025·岳池)普通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
10.(2025·岳池)电磁起重机上装有电磁铁,通电后会产生磁力,断电后磁力会慢慢减弱,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全部消失。 ( )
11.(2025·岳池)所有生物的栖息地都固定在一个地方,他们是不移动的。 ( )
12.(2025·岳池)生物的种类非常多,他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 )
13.(2025·岳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需要人为保护。 ( )
14.(2025·岳池)大自然中,可以没有分解者,但必须要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 )
15.(2025·岳池)麻雀是害鸟,为保证粮食产量,应该全部捕杀。 ( )
16.(2025·岳池)人工制作的生态瓶不能盖盖子,否则中间的生物会很快缺氧而死。 ( )
17.(2025·岳池)制作水域生态瓶时,应该采用纯净水。 ( )
18.(2025·岳池)由于存在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 )
19.(2025·岳池)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些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 ( )
20.(2025·岳池)田间随意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固体颗粒物,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 )
21.(2025·岳池)矿产、水属于自然资源,土地不属于自然资源。 ( )
22.(2025·岳池)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资源。 ( )
23.(2025·岳池)烧天然气做饭是将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和光能。 ( )
24.(2025·岳池)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太阳没有任何关系。 ( )
25.(2025·岳池)我们应该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都封存起来,永不开采。 ( )
26.(2025·岳池)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是可再生性能源,不需要节约。 ( )
27.(2025·岳池)太阳能小车前进的速度与光电板的面积大小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光电板的面积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 )
28.(2025·岳池)农业生产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应该多施化肥,多打农药。 ( )
29.(2025·岳池)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不需要节约。 ( )
30.(2025·岳池)为节约资源,应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 )
31.(2025·岳池)建设理想家园只需要关注人民富裕程度,不用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 )
32.(2025·岳池)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人有责。 ( )
33.(2025·岳池)工业废水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才能排放,生活废水可以随意排放。 ( )
34.(2025·岳池)随意排放的污水都流入了河流和海洋,对人类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 )
35.(2025·岳池)保护环境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小学生无关。 ( )
36.(2025·岳池)所有鸟类的鸟喙形状都相同,功能也都一样。 ( )
37.(2025·岳池)某一物种的消失,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生物的生存。 ( )
38.(2025·岳池)湿地的建设能有效净化污水,应大力提倡。 ( )
39.(2025·岳池)土地被化学污染后,种出的粮食是不会影响食用的。 ( )
40.(2025·岳池)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工程师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建筑,如无须空调和暖气也能保持冬暖夏凉的建筑。 ( )
41.(2025·岳池)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具有( )。
A.机械能 B.弹性势能 C.热能
42.(2025·岳池)下列物体中,具有最大动能的是 ( )。
A.飞行的蚊虫 B.高速行驶的火车 C.静止的高山
43.(2025·岳池)电视机工作是将电能转化成了( )。
A.化学能 B.动能和势能 C.光能和声能
44.(2025·岳池)汽车的发动机是将汽油的化学能转化成( )。
A.动能 B.光能 C.势能
45.(2025·岳池)运用( )时要注意防护,保护人体不受辐射伤害。
A.风能 B.太阳能 C.核能
46.(2025·岳池)下列事例是电能转化成热能的是( )。
A.吹电风扇 B.电饭锅煮饭 C.火电厂发电
47.(2025·岳池)从“节能减排”角度看,短途交通方式选择使用( )最好。
A.小轿车 B.出租车 C.公交汽车
48.(2025·岳池)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 )。
A.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B.化学能转化成光能 C.光能转化成电能
49.(2025·岳池)在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加电池节数,电磁铁的磁力会( )。
A.增强 B.减弱 C.无变化
50.(2025·岳池)小明按右图方式做了两个电磁铁来吸引大头针,A、B两个电磁铁磁力相比较( )。
A.A的磁力大 B.B的磁力大 C.两个一样大
51.(2025·岳池)下列场所,适合大熊猫居住的地方是 ( )。
A.茂密的树林 B.有泉水的竹林 C.野草丰盛的草原
52.(2025·岳池)地球上,生物最稀少的地带是 ( )。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53.(2025·岳池)学校花园里有很多生物,( )不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生物。
A.鲫鱼 B.小草 C.蜗牛
54.(2025·岳池)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白菜 B.人 C.蚯蚓
55.(2025·岳池)下列生物组成了一条食物链,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是 ( )。
A.稻谷 B.老鼠 C.猫头鹰
56.(2025·岳池)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是( )。
A.放生捕获的小鱼 B.大量喷洒农药 C.随意倾倒垃圾
57.(2025·岳池)东非大草原上的角马和水牛每年都会定期迁徙,是因为( )。
A.气温变化 B.为了水和青草 C.为了繁殖后代
58.(2025·岳池)下列动物中,不会“冬眠”的是( )。
A.蝙蝠 B.蛇 C.燕子
59.(2025·岳池)下列动物中,不是通过储存食物来过冬的是( )。
A.蜜蜂 B.青蛙 C.松鼠
60.(2025·岳池)每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都是 (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61.(2025·岳池)下列自然资源中,能够提供能量的是 ( )。
A.地下水 B.煤炭 C.铁矿石
62.(2025·岳池)一本科学教材,用到的自然资源可能有( )。
A.木材 B.大理石 C.风能
63.(2025·岳池)下列资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 )。
A.核能发电 B.太阳能 C.石油
64.(2025·岳池)树木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木材里储存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水能 C.化学能
65.(2025·岳池)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水的( )储存起来。
A.化学能 B.势能 C.热能
66.(2025·岳池)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一种使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这种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煤气
67.(2025·岳池)下列属于可再生资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铜矿石
68.(2025·岳池)新能源指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69.(2025·岳池)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它们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下列活动中,属于生物质能利用的是 ( )。
A.沼气煮饭 B.风力发电 C.光伏发电
70.(2025·岳池)地球表面上陆地面积约占( )。
A.50% B.29% C.71%
71.(2025·岳池)下列做法,对水体污染最大的是 ( )。
A.稻田种水稻 B.池塘养鱼虾 C.工厂直接排放污水
72.(2025·岳池)城市的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根排水管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量,提高处理效率
B.利用污水中的肥力来生产化肥
C.增加建设成本,让管道生产厂家多挣钱
73.(2025·岳池)国家大力推行电动汽车,主要是为了减少城市的( )。
A.固体废物污染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74.(2025·岳池)很多区域都禁止燃放烟花,主要是为了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75.(2025·岳池)雾霾天气,做法正确的是 ( )。
A.操场打篮球 B.出门戴好口罩 C.公园跑步
76.(2025·岳池)对于废旧塑料制品,最好的处理方式是( )。
A.卖给废品回收站 B.直接焚烧 C.埋在土里
77.(2025·岳池)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森林改为耕地 B.捕杀狼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78.(2025·岳池)枯枝落叶也是一种垃圾,最好的处理方式是( )。
A.焚烧 B.做成肥料 C.倒入垃圾桶
79.(2025·岳池)下列行为,对土地保护有利的是( )。
A.垃圾填埋 B.使用农家肥 C.乱扔废旧电池
80.(2025·岳池)全世界第一位冲出地球、绕地球飞行一圈的宇航员是前苏联的( )。
A.加加林 B.杨利伟 C.万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虽看不见,但具有能量,称为风能。风能是自然界重要的能源形式,例如风力发电机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帆船借助风力航行,飓风能推动海水形成风暴潮,这些都证明风具有能量。“风不具有能量” 的说法违背事实,风的能量源于空气流动,其能量大小与风速、空气密度等相关,是人类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因此该表述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动能的定义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题目中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 的表述,准确契合动能的核心特征 —— 由运动状态产生的能量形式,因此该说法正确。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物体可能同时具有其他能量(如重力势能、内能等),但仅就 “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这一属性而言,确实定义为动能。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中,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则包括重力势能(如被举高的物体)、弹性势能(如形变的弹簧)等,这些势能均属于机械能范畴。题目中 “势能不属于机械能” 的表述违背了机械能的定义,因此该说法错误。机械能的核心是物体的机械运动相关能量,动能和势能共同构成了机械能的完整概念。
4.【答案】错误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弹性势能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的能量。橡皮筋虽有弹性,但只有在被拉伸或压缩(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因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未发生形变时,橡皮筋不具有弹性势能。题目中 “随时都具有弹性势能” 的表述忽略了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的必然联系,因此该说法错误。弹性是物体的属性,而弹性势能的存在依赖于形变这一状态。
5.【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这一表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题目中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的描述,准确反映了该定律的关键要点,因此说法正确。例如,水电站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过程中能量形式改变但总量不变。
6.【答案】错误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萤火虫发光是其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如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将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光能。这一过程是化学能→光能的转化,而非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题目中能量转化方向描述颠倒,违背了萤火虫发光的能量变化实质,因此说法错误。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需明确反应前后的能量形式。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通过核聚变持续释放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等大多源于太阳能的转化(如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为化学能),甚至部分地热能外的能量最终都可追溯至太阳。题目表述符合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事实,“太阳是地球能量之源” 是科学共识,因此说法正确。需注意地球也有地热能等非太阳能来源,但太阳仍是最核心的能量源头。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电磁铁实验中,通电时间过长会导致导线(尤其是电阻较大的导线)因电流的热效应产生过多热量,可能造成导线过热损坏,甚至引发绝缘层燃烧等安全问题。实验中通常使用电池供电,长时间通电还会加速电池耗电,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为保证安全和实验准确性,通电时间需控制,该说法正确。
9.【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通电时具有磁性,且同样存在南北极。其磁极方向可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绕向来改变,而普通磁铁的磁极是固定的。题目中 “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的说法违背了电磁铁的基本特性 —— 通电后产生磁性且具备磁极,因此该表述错误。无论是天然磁铁还是电磁铁,只要具有磁性就必然存在南北极。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起重机的电磁铁由铁芯、线圈和电源制作而成的,其特点是通电后会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且是立即消失。题目说法错误。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生物的栖息地并非都固定不变。许多生物会因季节、食物、繁殖等因素改变栖息地,例如候鸟随季节迁徙,鱼类因水温变化洄游,甚至部分昆虫的幼虫与成虫栖息地不同(如蝴蝶幼虫在植物上,成虫在空中活动)。题目中 “所有生物栖息地固定不移动” 的表述,忽略了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迁移行为,不符合生态规律,故说法错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动物生存的作用
【解析】【分析】水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其细胞结构、新陈代谢(如营养吸收、废物排出)、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依赖水作为溶剂或参与反应。即使是耐旱生物(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骆驼),也需要水维持生命,只是它们进化出了高效利用或储存水的能力。题目中 “生长都离不开水” 的表述符合生物的基本特性,故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正面临人类活动(如砍伐、污染、城市化)的严重威胁,许多物种因栖息地破坏而濒危。人为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例如,大熊猫因栖息地碎片化需人工干预建立走廊带;候鸟越冬湿地需保护才能保障其生存。题目忽视了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及保护的必要性,故说法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完成物质循环。若没有分解者,有机物会不断积累,营养物质无法循环,最终生产者因缺乏原料无法生存,消费者也会随之消失。题目中 “可以没有分解者” 的说法违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故错误。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麻雀并非纯粹的害鸟,其食谱广泛,既吃农作物种子,也大量捕食害虫(如蚜虫、蝗虫),对农业有一定益处。更重要的是,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生态位,麻雀是食物链的一环,过度捕杀会破坏生态平衡。历史上曾因误判大规模捕杀麻雀,导致虫害加剧,反而影响粮食产量。题目忽视了生物的生态价值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说法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密封生态瓶可形成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其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动物呼吸;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为植物提供原料,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也参与物质循环。只要生态瓶内生物比例适宜(如植物足够),密封状态下氧气可循环再生,生物能长期存活。题目认为 “必须开盖否则缺氧” 的说法,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故错误。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纯净水缺乏水域生态系统所需的矿物质和微生物,无法为生产者(如藻类)提供营养,也难以支撑分解者的生存。制作水域生态瓶应使用自然水体(如河水、池塘水),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浮游生物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若用纯净水,生物会因缺乏必要物质难以存活,故说法错误。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依存。一种生物灭绝会引发连锁反应:若被捕食者消失,捕食者可能因缺乏食物减少;若捕食者灭绝,被捕食者可能过度繁殖,破坏生产者。例如,狼的消失会导致鹿群泛滥,过度啃食植物,影响其他物种生存。这种 “多米诺效应” 会动摇整个生态平衡。题目准确反映了食物链的关联性,故说法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植物方面,如仙人掌的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枫树落叶抵御严寒;动物方面,候鸟迁徙躲避寒冷,骆驼储存脂肪适应沙漠缺水。这些适应性特征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题目符合生物适应性的普遍规律,故正确。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田间焚烧秸秆会释放大量固体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空气中积聚,当浓度过高且气象条件不利扩散时,易形成雾霾。此外,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但固体颗粒物是雾霾形成的重要诱因。题目准确指出了焚烧秸秆与雾霾的关联,符合实际情况,故说法正确。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土地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它为农业、工业、居住等提供基础空间,且包含土壤养分等天然物质,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题目中将土地排除在自然资源之外,违背了自然资源的定义。矿产、水、土地均属于自然资源,故说法错误。
22.【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由古代生物遗骸经漫长地质年代(数百万至数亿年)形成,其形成速度远慢于人类开采利用速度,一旦耗尽难以在短期内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题目混淆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义,故说法错误。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化学能。燃烧时,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量(用于加热食物),同时伴随火焰产生光能。这一过程符合能量转化规律,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题目描述的能量转化过程准确,故说法正确。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和石油由古代生物(植物、浮游生物等)遗骸形成,而这些生物的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即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死亡后,其体内储存的太阳能随地质作用转化为煤和石油的化学能。因此,煤和石油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题目说法违背这一科学事实,故错误。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如能源、工业原料等),完全封存会导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影响基本需求。合理做法应是科学规划开采,提高利用效率,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封存违背现实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故说法错误。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水能和风能虽为可再生能源,但并非 “不需要节约”。其开发利用受地理条件(如水电站选址、风力强度)和技术限制,且开发过程会消耗资源(如建设设备的材料),过度开发还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如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节约能源不仅指减少消耗,还包括高效合理利用,以降低环境影响。因此,即使是可再生能源,也需要节约,题目说法错误。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光电板面积越大,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转化的电能可能增加,理论上可提升小车动力。但超过临界点后,面积增大会导致车身负重增加、阻力上升,反而可能降低速度。此外,速度还受电机功率、车身重量等因素限制。因此,“面积越大速度越快” 的绝对化表述不成立,题目说法错误。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多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过量养分还会随雨水流入水体,引发富营养化;多打农药会杀死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残留农药还会污染农产品和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应遵循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原则,结合生物防治、有机肥等绿色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增产。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9.【答案】错误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耕地、石油等),且部分资源(如煤炭、铁矿)面临枯竭风险。过度消耗会导致资源短缺,加剧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污染)。节约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即使总量丰富,也需合理利用。因此,“不需要节约” 的说法错误。
30.【答案】正确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一次性用品(纸杯、筷子、塑料袋等)的生产需消耗木材、石油等资源,且使用后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白色污染、垃圾堆积)。减少使用可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这一做法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故说法正确。
31.【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建设理想家园需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若只关注人民富裕而忽视生态环境,会导致污染加剧、资源枯竭,最终损害人类健康和生存根基,富裕也难以持续。生态环境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理想家园应是经济繁荣与生态良好的统一,故题目说法错误。
32.【答案】正确
【知识点】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可减少资源浪费,防治水污染能保障水质安全,两者都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水资源保护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 “人人有责” 的表述正确,题目说法正确。
33.【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生活废水含有有机物、洗涤剂、病菌等污染物,随意排放会污染水体、土壤,滋生细菌,威胁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生活污水也需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的排放都会破坏环境,二者均需规范处理。因此该说法错误。
34.【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随意排放的污水含重金属、有毒物质、病菌等,流入河流和海洋后,会污染饮用水源、破坏渔业资源,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人体健康(如引发疾病、中毒)。同时,水体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污水排放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和扩散性,对人类影响深远,故该说法错误。
35.【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学生同样是参与者。虽然年龄小,但可以通过节约纸张、随手关灯、垃圾分类、参与植树等小事践行环保。这些行动能培养环保意识,还能影响家庭和社会,汇聚成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环保不分年龄,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很重要,因此 “与小学生无关” 的说法错误。
36.【答案】错误
【知识点】鸟类
【解析】【分析】鸟类的鸟喙形状和功能因食性与生活环境差异而千差万别。例如,啄木鸟的喙尖而坚硬,适合凿开树皮捉虫;鸭子的喙扁平带滤水结构,便于在水中滤食;猛禽的喙尖锐弯曲,用于撕裂猎物。这些形态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不同鸟类能适应各自的生存需求。因此 “所有鸟类鸟喙形状和功能都相同” 的说法错误。
37.【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存在食物链、共生等复杂联系。例如,蜜蜂消失会影响植物授粉,导致植物减少,进而影响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狼的消失可能使鹿群过度繁殖,破坏植被。一个物种消失会引发连锁反应,破坏生态平衡,威胁其他生物生存。因此该说法正确。
38.【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湿地被称为 “地球之肾”,其土壤、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通过吸附、分解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是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合理建设湿地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兼具生态与环境效益。大力提倡科学建设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故该说法正确。
39.【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土地被化学污染后,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会被植物吸收并累积在粮食中。人食用这类粮食后,有毒物质会在体内积蓄,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器官损伤,甚至增加癌症风险。化学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威胁显著,因此该说法错误。
40.【答案】正确
【知识点】绿色建筑
【解析】【分析】绿色建筑核心是在全生命周期中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例如通过优化朝向、设计通风结构等,实现自然调节室内温度,减少空调暖气使用,符合绿色建筑理念。这种建筑兼顾生态效益与居住舒适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故该说法正确。
41.【答案】A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飞行的足球具有动能(因运动而具有)和重力势能(因位置高度而具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弹性势能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量,飞行的足球未发生明显弹性形变,故无弹性势能。热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能量,题目未体现其特殊性,而机械能是其最显著的能量形式。因此选 A。
42.【答案】B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A 选项中,蚊虫质量极小,虽飞行有速度,但动能很小;B 选项中,火车质量极大且高速行驶,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远大于其他选项;C 选项中,静止的高山速度为 0,动能为 0。因此高速行驶的火车动能最大,选 B。
43.【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视机工作时,屏幕发光释放光能,扬声器发声释放声能,这是其主要能量转化形式。A 选项化学能涉及物质内部能量储存(如电池充电),电视机不涉及;B 选项动能和势能与物体运动或位置相关,电视机工作时无显著此类能量转化。因此选 C。
44.【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汽车发动机通过燃烧汽油,将汽油的化学能释放,经一系列机械转化,最终使汽车获得前进的动力,即动能(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B 选项光能是光的能量,发动机不产生光能;C 选项势能与位置高度相关,发动机工作不主要转化为势能。因此发动机主要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选 A。
45.【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核能利用过程中(如核裂变发电)会产生电离辐射,若防护不当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A 选项风能是空气流动的能量,无辐射;B 选项太阳能是太阳辐射能,属于非电离辐射,日常利用无需特殊防护。而核能的辐射具有强穿透性和电离能力,必须严格防护,因此选 C。
46.【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能转化为热能即电能被利用产生热量。A 选项中,电风扇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扇叶的动能(机械能),虽有少量发热但非主要转化;B 选项中,电饭锅通过电热丝发热煮熟食物,明确是电能转化为热能;C 选项中,火电厂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题意相反。因此选 B。
47.【答案】C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从 “节能减排” 角度,需考虑单位乘客的能耗和排放。A 选项小轿车通常载 1-2 人,人均能耗高;B 选项出租车虽可载客,但空驶率高,整体效率低于公交;C 选项公交汽车载客量大,能集中运输多人,人均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小轿车和出租车,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因此短途选择公交汽车最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选 C。
48.【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是利用叶绿体吸收太阳光(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如葡萄糖),并储存能量。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固定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B 选项是能量反向转化,不符合光合作用原理;C 选项电能转化并非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形式。因此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光能到化学能,选 A。
49.【答案】A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线圈匝数等因素相关。在其他条件(如线圈匝数、铁芯)不变时,增加电池节数会提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流越大,电磁铁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力也就随之增强。B 选项 “减弱” 与电流增大的效果矛盾;C 选项 “无变化” 忽略了电流对磁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增加电池节数会使电磁铁磁力增强,选 A。
50.【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相关。观察可知,A和B电池节数相同,A线圈匝数没有B线圈匝数多,所以B的磁力更强。B正确。
51.【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大熊猫的生存高度依赖竹子,其饮食中 99% 为竹类,因此竹林是核心栖息地。同时,大熊猫需大量饮水,近水区域是必要条件。A 选项仅强调树林,缺乏竹子这一关键食物来源,不适合。C 选项草原无竹子,且大熊猫不适应开阔草原环境。只有 B 选项同时满足 “竹林(食物)” 和 “泉水(水源)” 两个核心需求,符合大熊猫的栖息习性。
5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寒带地区气候极端寒冷,常年冰雪覆盖,气温极低且昼夜温差大,阳光照射时间短,植物难以生长,缺乏足够的食物资源。热带(A)和温带(B)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能支撑丰富的植物生长,为动物提供充足食物和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远高于寒带。寒带的极端环境仅能适应少数耐寒生物(如北极熊、苔藓等),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最为稀少,因此是生物最稀少的地带。
53.【答案】A
【知识点】调查校园生物
【解析】【分析】花园的环境以陆地为主,伴有土壤、花草和湿润的小环境。小草(B)是典型的花园植物,通过根系在土壤中生长;蜗牛(C)适应潮湿的陆地环境,常栖息于草丛或落叶间,以植物为食。而鲫鱼是水生生物,依赖水域环境生存,需要大量水体来呼吸、活动和繁殖。花园中若无非人工长期维持的水域,无法满足鲫鱼的生存需求,因此鲫鱼不属于花园里的生物。
54.【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指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白菜属于绿色植物,其叶片中的叶绿体可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能量,符合生产者的定义。人(B)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属于消费者;蚯蚓(C)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因此,只有白菜是生产者。
55.【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起点是生产者(如植物),后续是各级消费者。稻谷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老鼠以稻谷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猫头鹰捕食老鼠,处于更高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在这条 “稻谷→老鼠→猫头鹰” 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位置越靠顶端。猫头鹰位于最顶端,因此答案为 C。
56.【答案】A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保护要求人类活动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放生捕获的小鱼,可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有助于维持水域生物的数量和食物链稳定,属于有利行为。大量喷洒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危害其他生物,破坏生态平衡;随意倾倒垃圾会污染环境,滋生细菌,影响动植物生存。这两种行为均对生态系统有害,因此只有 A 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57.【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东非大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雨季时草原水草丰美,角马和水牛在此觅食;旱季来临时,原有区域的草类枯萎、水源枯竭,它们必须迁徙到有充足雨水和新鲜牧草的地区,才能维持生存。气温变化是迁徙的间接因素,核心还是水和食物的获取;繁殖虽可能与迁徙时间重合,但并非迁徙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水和青草是它们定期迁徙的主要原因。
58.【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冬眠是动物在寒冷冬季通过降低代谢、进入昏睡状态以适应食物匮乏环境的生存策略,常见于变温动物(如蛇)和部分哺乳动物(如蝙蝠)。蝙蝠冬季蛰伏以节省能量;蛇作为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降低而下降,需冬眠抵御严寒。而燕子通过迁徙到温暖地区躲避寒冬,并非冬眠,因此不会冬眠的是燕子。
59.【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储存食物过冬是部分动物应对冬季食物短缺的策略。蜜蜂会在蜂巢中储存花蜜酿成蜂蜜,作为冬季的食物;松鼠秋季会大量囤积坚果,埋藏在地下供过冬食用。而青蛙属于变温动物,冬季会进入冬眠状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减少能量消耗,无需储存食物。它们依赖体内积累的营养度过寒冬,因此青蛙不是通过储存食物过冬的。
60.【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起点必须是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依赖其他生物生存,属于消费者;微生物多数是分解者,负责分解有机物,而非生产者。因此,每一条食物链的生产者都是植物。
61.【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通常具备可燃烧或转化为能量的特性。煤炭是古代植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燃料,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热能,广泛用于发电、取暖等,属于能源类自然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主要用于饮用、灌溉等,不直接提供能量;铁矿石是冶炼钢铁的原料,属于矿产资源,也不具备供能属性。因此,只有煤炭能提供能量。
62.【答案】A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科学教材的制作需要纸张,而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木材。木材经过加工制成纸浆,再进一步生产出印刷教材所需的纸张,因此木材是教材制作中直接用到的自然资源。大理石是建筑或装饰材料,与教材制作无关;风能是能源资源,教材生产虽可能间接消耗能源,但风能并非直接用于教材本身的材料。因此,用到的自然资源是木材。
63.【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指可再生且几乎不会枯竭的资源。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太阳存在就会持续释放能量,人类利用时不会消耗其本身,属于无限资源。核能发电依赖铀等核燃料,核燃料是有限的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石油是古代生物形成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因此,只有太阳能符合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特点。
64.【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木材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等)中。这种能量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属于化学能。太阳能是树木能量的最初来源,但木材中储存的是转化后的形式;水能与木材储存的能源无关。因此,木材里储存的能源是化学能。
65.【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的光能,将其转化为热量传递给冷水,使水温升高。这一过程中,光能直接转化为水的内能(即热能)并被储存,供人们使用。化学能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储存的能量,太阳能热水器未发生化学变化;势能与物体位置相关,与水温升高无关。因此,转化后储存的是热能。
66.【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产物。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加剧全球变暖。氧气是助燃气体,本身不会造成温室效应;煤气是燃料(如一氧化碳等),并非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因此,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67.【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太阳存在就会持续供应,不会因使用而减少,属于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是化石燃料,由古代生物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储量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铜矿石是矿产资源,形成周期极长,开采后无法在短期内再生,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太阳能。
68.【答案】C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分析】新能源的核心特征是 “未得到广泛使用” 或依赖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虽被认识已久,但大规模高效利用依赖现代技术,属于新能源范畴。水能的利用历史悠久(如古代水车、近代水电站),技术成熟且已广泛应用于发电等领域,不符合 “未广泛使用” 的定义,因此不属于新能源。
69.【答案】A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分析】生物质能的核心是利用生物及其废弃物的能量。沼气由秸秆、粪便等生物废弃物经厌氧发酵产生,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释放能量用于煮饭,属于典型的生物质能利用。风力发电利用的是风能,光伏发电利用的是太阳能,均与生物或其废弃物无关,不属于生物质能范畴。因此,属于生物质能利用的是沼气煮饭。
70.【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总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 1.49 亿平方千米,占比约 29%;海洋面积约 3.61 亿平方千米,占比约 71%,因此地球被称为 “蓝色星球”。选项 A(50%)不符合实际比例;选项 C(71%)是海洋面积占比,而非陆地。故正确答案为 29%。
71.【答案】C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水体污染的核心是人类活动向水体引入有害物质或过量营养物质。工厂直接排放的污水往往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油污等污染物,这些物质会直接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导致水质恶化、生物死亡,甚至污染地下水,对水体的危害具有直接性、高强度和难逆转性。稻田种水稻和池塘养鱼虾属于农业和养殖业活动,可能产生少量面源污染(如化肥流失),但污染程度远低于工业污水的直接排放。因此,对水体污染最大的是工厂直接排放污水。
72.【答案】A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城市采用雨水、污水分离的排水管道(分流制),核心目的是将较清洁的雨水与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污水分开。雨水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无需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则单独输送至处理厂净化,从而减少处理厂的水量负荷,提升处理效率和质量。选项 B(利用污水肥力生产化肥)并非管道分流的主要目的;选项 C(增加成本让厂家盈利)与实际设计初衷完全相悖,属于错误表述。因此,正确答案为 A。
73.【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电动汽车以电力为动力,行驶过程中不直接排放尾气,而传统燃油车会释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国家推行电动汽车,核心是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从而降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固体废物污染和水污染与电动汽车的推广无直接关联,因此主要目的是减少大气污染。
74.【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燃放烟花时,会释放大量颗粒物(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直接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引发雾霾、酸雨等问题,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大气环境危害显著。虽然烟花燃放也会产生短暂的噪声污染,但相比之下,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是禁止燃放的主要原因。水污染与烟花燃放无直接关联。因此,禁止燃放烟花主要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
75.【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中含有大量 PM2.5 等细颗粒物,这些物质可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危害人体健康。出门时佩戴口罩能有效过滤部分污染物,减少吸入风险。选项 A(操场打篮球)和 C(公园跑步)均属于户外剧烈运动,会加深呼吸强度,导致更多污染物进入体内,危害更大。因此,雾霾天正确的做法是出门戴好口罩。
76.【答案】A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废旧塑料制品属于可回收物,卖给废品回收站能实现资源再利用,通过分拣、加工重新制成新制品,减少原材料消耗和环境污染。直接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如二噁英),造成大气污染;埋在土里因塑料难以降解,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回收再利用是最环保、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正确答案为 A。
7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护其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选项 A(森林改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物种失去栖息地;选项 B(捕杀狼群)会打破食物链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均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78.【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枯枝落叶属于天然有机物质,通过堆肥等方式做成肥料,可实现养分回归土壤,促进物质循环,既环保又能资源化利用。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倒入垃圾桶会增加垃圾处理压力,且浪费其作为有机肥料的价值。因此,将枯枝落叶制成肥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正确答案为B。
79.【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农家肥(如秸秆、粪便腐熟物)富含天然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且不会造成化学污染,对土地有养护作用,有利于土壤生态保护。选项 A(垃圾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渗透污染土壤;选项 C(乱扔废旧电池)含重金属,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均破坏土地质量。因此,对土地保护有利的行为是使用农家肥。
80.【答案】A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961 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乘坐 “东方 1 号” 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并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是中国首位航天员,2003 年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万户是中国古代尝试利用火箭升空的学者,并非宇航员。因此正确答案为 A。
1 / 1四川广安岳池2025春六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
1.(2025·岳池)风是看不见的,风不具有能量。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虽看不见,但具有能量,称为风能。风能是自然界重要的能源形式,例如风力发电机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帆船借助风力航行,飓风能推动海水形成风暴潮,这些都证明风具有能量。“风不具有能量” 的说法违背事实,风的能量源于空气流动,其能量大小与风速、空气密度等相关,是人类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因此该表述错误。
2.(2025·岳池)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动能的定义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题目中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 的表述,准确契合动能的核心特征 —— 由运动状态产生的能量形式,因此该说法正确。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物体可能同时具有其他能量(如重力势能、内能等),但仅就 “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这一属性而言,确实定义为动能。
3.(2025·岳池)动能属于机械能,势能不属于机械能。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中,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则包括重力势能(如被举高的物体)、弹性势能(如形变的弹簧)等,这些势能均属于机械能范畴。题目中 “势能不属于机械能” 的表述违背了机械能的定义,因此该说法错误。机械能的核心是物体的机械运动相关能量,动能和势能共同构成了机械能的完整概念。
4.(2025·岳池)橡皮筋有弹性,随时都具有弹性势能。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弹性势能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的能量。橡皮筋虽有弹性,但只有在被拉伸或压缩(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因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未发生形变时,橡皮筋不具有弹性势能。题目中 “随时都具有弹性势能” 的表述忽略了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的必然联系,因此该说法错误。弹性是物体的属性,而弹性势能的存在依赖于形变这一状态。
5.(2025·岳池)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这一表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题目中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不能凭空创造出来” 的描述,准确反映了该定律的关键要点,因此说法正确。例如,水电站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过程中能量形式改变但总量不变。
6.(2025·岳池)萤火虫发光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萤火虫发光是其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如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将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光能。这一过程是化学能→光能的转化,而非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题目中能量转化方向描述颠倒,违背了萤火虫发光的能量变化实质,因此说法错误。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需明确反应前后的能量形式。
7.(2025·岳池)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光发热,所以太阳是地球能量之源。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通过核聚变持续释放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地球。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等大多源于太阳能的转化(如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为化学能),甚至部分地热能外的能量最终都可追溯至太阳。题目表述符合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事实,“太阳是地球能量之源” 是科学共识,因此说法正确。需注意地球也有地热能等非太阳能来源,但太阳仍是最核心的能量源头。
8.(2025·岳池)做电磁铁实验时,通电时间不能太长。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电磁铁实验中,通电时间过长会导致导线(尤其是电阻较大的导线)因电流的热效应产生过多热量,可能造成导线过热损坏,甚至引发绝缘层燃烧等安全问题。实验中通常使用电池供电,长时间通电还会加速电池耗电,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为保证安全和实验准确性,通电时间需控制,该说法正确。
9.(2025·岳池)普通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通电时具有磁性,且同样存在南北极。其磁极方向可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绕向来改变,而普通磁铁的磁极是固定的。题目中 “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的说法违背了电磁铁的基本特性 —— 通电后产生磁性且具备磁极,因此该表述错误。无论是天然磁铁还是电磁铁,只要具有磁性就必然存在南北极。
10.(2025·岳池)电磁起重机上装有电磁铁,通电后会产生磁力,断电后磁力会慢慢减弱,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全部消失。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起重机的电磁铁由铁芯、线圈和电源制作而成的,其特点是通电后会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且是立即消失。题目说法错误。
11.(2025·岳池)所有生物的栖息地都固定在一个地方,他们是不移动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生物的栖息地并非都固定不变。许多生物会因季节、食物、繁殖等因素改变栖息地,例如候鸟随季节迁徙,鱼类因水温变化洄游,甚至部分昆虫的幼虫与成虫栖息地不同(如蝴蝶幼虫在植物上,成虫在空中活动)。题目中 “所有生物栖息地固定不移动” 的表述,忽略了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迁移行为,不符合生态规律,故说法错误。
12.(2025·岳池)生物的种类非常多,他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动物生存的作用
【解析】【分析】水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其细胞结构、新陈代谢(如营养吸收、废物排出)、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依赖水作为溶剂或参与反应。即使是耐旱生物(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骆驼),也需要水维持生命,只是它们进化出了高效利用或储存水的能力。题目中 “生长都离不开水” 的表述符合生物的基本特性,故正确。
13.(2025·岳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需要人为保护。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正面临人类活动(如砍伐、污染、城市化)的严重威胁,许多物种因栖息地破坏而濒危。人为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例如,大熊猫因栖息地碎片化需人工干预建立走廊带;候鸟越冬湿地需保护才能保障其生存。题目忽视了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及保护的必要性,故说法错误。
14.(2025·岳池)大自然中,可以没有分解者,但必须要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完成物质循环。若没有分解者,有机物会不断积累,营养物质无法循环,最终生产者因缺乏原料无法生存,消费者也会随之消失。题目中 “可以没有分解者” 的说法违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故错误。
15.(2025·岳池)麻雀是害鸟,为保证粮食产量,应该全部捕杀。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麻雀并非纯粹的害鸟,其食谱广泛,既吃农作物种子,也大量捕食害虫(如蚜虫、蝗虫),对农业有一定益处。更重要的是,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生态位,麻雀是食物链的一环,过度捕杀会破坏生态平衡。历史上曾因误判大规模捕杀麻雀,导致虫害加剧,反而影响粮食产量。题目忽视了生物的生态价值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说法错误。
16.(2025·岳池)人工制作的生态瓶不能盖盖子,否则中间的生物会很快缺氧而死。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密封生态瓶可形成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其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动物呼吸;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为植物提供原料,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也参与物质循环。只要生态瓶内生物比例适宜(如植物足够),密封状态下氧气可循环再生,生物能长期存活。题目认为 “必须开盖否则缺氧” 的说法,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故错误。
17.(2025·岳池)制作水域生态瓶时,应该采用纯净水。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纯净水缺乏水域生态系统所需的矿物质和微生物,无法为生产者(如藻类)提供营养,也难以支撑分解者的生存。制作水域生态瓶应使用自然水体(如河水、池塘水),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浮游生物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若用纯净水,生物会因缺乏必要物质难以存活,故说法错误。
18.(2025·岳池)由于存在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影响整个生态平衡。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依存。一种生物灭绝会引发连锁反应:若被捕食者消失,捕食者可能因缺乏食物减少;若捕食者灭绝,被捕食者可能过度繁殖,破坏生产者。例如,狼的消失会导致鹿群泛滥,过度啃食植物,影响其他物种生存。这种 “多米诺效应” 会动摇整个生态平衡。题目准确反映了食物链的关联性,故说法正确。
19.(2025·岳池)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些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植物方面,如仙人掌的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枫树落叶抵御严寒;动物方面,候鸟迁徙躲避寒冷,骆驼储存脂肪适应沙漠缺水。这些适应性特征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题目符合生物适应性的普遍规律,故正确。
20.(2025·岳池)田间随意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固体颗粒物,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田间焚烧秸秆会释放大量固体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空气中积聚,当浓度过高且气象条件不利扩散时,易形成雾霾。此外,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但固体颗粒物是雾霾形成的重要诱因。题目准确指出了焚烧秸秆与雾霾的关联,符合实际情况,故说法正确。
21.(2025·岳池)矿产、水属于自然资源,土地不属于自然资源。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土地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它为农业、工业、居住等提供基础空间,且包含土壤养分等天然物质,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题目中将土地排除在自然资源之外,违背了自然资源的定义。矿产、水、土地均属于自然资源,故说法错误。
22.(2025·岳池)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资源。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由古代生物遗骸经漫长地质年代(数百万至数亿年)形成,其形成速度远慢于人类开采利用速度,一旦耗尽难以在短期内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题目混淆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义,故说法错误。
23.(2025·岳池)烧天然气做饭是将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和光能。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化学能。燃烧时,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量(用于加热食物),同时伴随火焰产生光能。这一过程符合能量转化规律,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题目描述的能量转化过程准确,故说法正确。
24.(2025·岳池)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太阳没有任何关系。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和石油由古代生物(植物、浮游生物等)遗骸形成,而这些生物的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即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死亡后,其体内储存的太阳能随地质作用转化为煤和石油的化学能。因此,煤和石油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题目说法违背这一科学事实,故错误。
25.(2025·岳池)我们应该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都封存起来,永不开采。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如能源、工业原料等),完全封存会导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影响基本需求。合理做法应是科学规划开采,提高利用效率,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封存违背现实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故说法错误。
26.(2025·岳池)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是可再生性能源,不需要节约。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水能和风能虽为可再生能源,但并非 “不需要节约”。其开发利用受地理条件(如水电站选址、风力强度)和技术限制,且开发过程会消耗资源(如建设设备的材料),过度开发还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如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节约能源不仅指减少消耗,还包括高效合理利用,以降低环境影响。因此,即使是可再生能源,也需要节约,题目说法错误。
27.(2025·岳池)太阳能小车前进的速度与光电板的面积大小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光电板的面积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光电板面积越大,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转化的电能可能增加,理论上可提升小车动力。但超过临界点后,面积增大会导致车身负重增加、阻力上升,反而可能降低速度。此外,速度还受电机功率、车身重量等因素限制。因此,“面积越大速度越快” 的绝对化表述不成立,题目说法错误。
28.(2025·岳池)农业生产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应该多施化肥,多打农药。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多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过量养分还会随雨水流入水体,引发富营养化;多打农药会杀死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残留农药还会污染农产品和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应遵循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原则,结合生物防治、有机肥等绿色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增产。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9.(2025·岳池)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不需要节约。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耕地、石油等),且部分资源(如煤炭、铁矿)面临枯竭风险。过度消耗会导致资源短缺,加剧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污染)。节约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即使总量丰富,也需合理利用。因此,“不需要节约” 的说法错误。
30.(2025·岳池)为节约资源,应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一次性用品(纸杯、筷子、塑料袋等)的生产需消耗木材、石油等资源,且使用后易造成环境污染(如白色污染、垃圾堆积)。减少使用可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这一做法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故说法正确。
31.(2025·岳池)建设理想家园只需要关注人民富裕程度,不用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建设理想家园需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若只关注人民富裕而忽视生态环境,会导致污染加剧、资源枯竭,最终损害人类健康和生存根基,富裕也难以持续。生态环境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理想家园应是经济繁荣与生态良好的统一,故题目说法错误。
32.(2025·岳池)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人有责。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可减少资源浪费,防治水污染能保障水质安全,两者都是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水资源保护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 “人人有责” 的表述正确,题目说法正确。
33.(2025·岳池)工业废水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才能排放,生活废水可以随意排放。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生活废水含有有机物、洗涤剂、病菌等污染物,随意排放会污染水体、土壤,滋生细菌,威胁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生活污水也需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无论是工业还是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的排放都会破坏环境,二者均需规范处理。因此该说法错误。
34.(2025·岳池)随意排放的污水都流入了河流和海洋,对人类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随意排放的污水含重金属、有毒物质、病菌等,流入河流和海洋后,会污染饮用水源、破坏渔业资源,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人体健康(如引发疾病、中毒)。同时,水体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污水排放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和扩散性,对人类影响深远,故该说法错误。
35.(2025·岳池)保护环境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小学生无关。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学生同样是参与者。虽然年龄小,但可以通过节约纸张、随手关灯、垃圾分类、参与植树等小事践行环保。这些行动能培养环保意识,还能影响家庭和社会,汇聚成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环保不分年龄,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很重要,因此 “与小学生无关” 的说法错误。
36.(2025·岳池)所有鸟类的鸟喙形状都相同,功能也都一样。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鸟类
【解析】【分析】鸟类的鸟喙形状和功能因食性与生活环境差异而千差万别。例如,啄木鸟的喙尖而坚硬,适合凿开树皮捉虫;鸭子的喙扁平带滤水结构,便于在水中滤食;猛禽的喙尖锐弯曲,用于撕裂猎物。这些形态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不同鸟类能适应各自的生存需求。因此 “所有鸟类鸟喙形状和功能都相同” 的说法错误。
37.(2025·岳池)某一物种的消失,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生物的生存。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间存在食物链、共生等复杂联系。例如,蜜蜂消失会影响植物授粉,导致植物减少,进而影响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狼的消失可能使鹿群过度繁殖,破坏植被。一个物种消失会引发连锁反应,破坏生态平衡,威胁其他生物生存。因此该说法正确。
38.(2025·岳池)湿地的建设能有效净化污水,应大力提倡。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净化
【解析】【分析】湿地被称为 “地球之肾”,其土壤、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通过吸附、分解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是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合理建设湿地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兼具生态与环境效益。大力提倡科学建设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故该说法正确。
39.(2025·岳池)土地被化学污染后,种出的粮食是不会影响食用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土地被化学污染后,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会被植物吸收并累积在粮食中。人食用这类粮食后,有毒物质会在体内积蓄,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器官损伤,甚至增加癌症风险。化学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威胁显著,因此该说法错误。
40.(2025·岳池)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工程师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建筑,如无须空调和暖气也能保持冬暖夏凉的建筑。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绿色建筑
【解析】【分析】绿色建筑核心是在全生命周期中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例如通过优化朝向、设计通风结构等,实现自然调节室内温度,减少空调暖气使用,符合绿色建筑理念。这种建筑兼顾生态效益与居住舒适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故该说法正确。
41.(2025·岳池)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具有( )。
A.机械能 B.弹性势能 C.热能
【答案】A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飞行的足球具有动能(因运动而具有)和重力势能(因位置高度而具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弹性势能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量,飞行的足球未发生明显弹性形变,故无弹性势能。热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能量,题目未体现其特殊性,而机械能是其最显著的能量形式。因此选 A。
42.(2025·岳池)下列物体中,具有最大动能的是 ( )。
A.飞行的蚊虫 B.高速行驶的火车 C.静止的高山
【答案】B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A 选项中,蚊虫质量极小,虽飞行有速度,但动能很小;B 选项中,火车质量极大且高速行驶,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远大于其他选项;C 选项中,静止的高山速度为 0,动能为 0。因此高速行驶的火车动能最大,选 B。
43.(2025·岳池)电视机工作是将电能转化成了( )。
A.化学能 B.动能和势能 C.光能和声能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视机工作时,屏幕发光释放光能,扬声器发声释放声能,这是其主要能量转化形式。A 选项化学能涉及物质内部能量储存(如电池充电),电视机不涉及;B 选项动能和势能与物体运动或位置相关,电视机工作时无显著此类能量转化。因此选 C。
44.(2025·岳池)汽车的发动机是将汽油的化学能转化成( )。
A.动能 B.光能 C.势能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汽车发动机通过燃烧汽油,将汽油的化学能释放,经一系列机械转化,最终使汽车获得前进的动力,即动能(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B 选项光能是光的能量,发动机不产生光能;C 选项势能与位置高度相关,发动机工作不主要转化为势能。因此发动机主要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选 A。
45.(2025·岳池)运用( )时要注意防护,保护人体不受辐射伤害。
A.风能 B.太阳能 C.核能
【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核能利用过程中(如核裂变发电)会产生电离辐射,若防护不当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A 选项风能是空气流动的能量,无辐射;B 选项太阳能是太阳辐射能,属于非电离辐射,日常利用无需特殊防护。而核能的辐射具有强穿透性和电离能力,必须严格防护,因此选 C。
46.(2025·岳池)下列事例是电能转化成热能的是( )。
A.吹电风扇 B.电饭锅煮饭 C.火电厂发电
【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能转化为热能即电能被利用产生热量。A 选项中,电风扇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扇叶的动能(机械能),虽有少量发热但非主要转化;B 选项中,电饭锅通过电热丝发热煮熟食物,明确是电能转化为热能;C 选项中,火电厂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题意相反。因此选 B。
47.(2025·岳池)从“节能减排”角度看,短途交通方式选择使用( )最好。
A.小轿车 B.出租车 C.公交汽车
【答案】C
【知识点】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从 “节能减排” 角度,需考虑单位乘客的能耗和排放。A 选项小轿车通常载 1-2 人,人均能耗高;B 选项出租车虽可载客,但空驶率高,整体效率低于公交;C 选项公交汽车载客量大,能集中运输多人,人均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小轿车和出租车,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因此短途选择公交汽车最符合节能减排要求,选 C。
48.(2025·岳池)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 )。
A.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B.化学能转化成光能 C.光能转化成电能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是利用叶绿体吸收太阳光(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如葡萄糖),并储存能量。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固定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B 选项是能量反向转化,不符合光合作用原理;C 选项电能转化并非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形式。因此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光能到化学能,选 A。
49.(2025·岳池)在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加电池节数,电磁铁的磁力会( )。
A.增强 B.减弱 C.无变化
【答案】A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线圈匝数等因素相关。在其他条件(如线圈匝数、铁芯)不变时,增加电池节数会提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流越大,电磁铁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力也就随之增强。B 选项 “减弱” 与电流增大的效果矛盾;C 选项 “无变化” 忽略了电流对磁力的直接影响。因此增加电池节数会使电磁铁磁力增强,选 A。
50.(2025·岳池)小明按右图方式做了两个电磁铁来吸引大头针,A、B两个电磁铁磁力相比较( )。
A.A的磁力大 B.B的磁力大 C.两个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相关。观察可知,A和B电池节数相同,A线圈匝数没有B线圈匝数多,所以B的磁力更强。B正确。
51.(2025·岳池)下列场所,适合大熊猫居住的地方是 ( )。
A.茂密的树林 B.有泉水的竹林 C.野草丰盛的草原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大熊猫的生存高度依赖竹子,其饮食中 99% 为竹类,因此竹林是核心栖息地。同时,大熊猫需大量饮水,近水区域是必要条件。A 选项仅强调树林,缺乏竹子这一关键食物来源,不适合。C 选项草原无竹子,且大熊猫不适应开阔草原环境。只有 B 选项同时满足 “竹林(食物)” 和 “泉水(水源)” 两个核心需求,符合大熊猫的栖息习性。
52.(2025·岳池)地球上,生物最稀少的地带是 ( )。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寒带地区气候极端寒冷,常年冰雪覆盖,气温极低且昼夜温差大,阳光照射时间短,植物难以生长,缺乏足够的食物资源。热带(A)和温带(B)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能支撑丰富的植物生长,为动物提供充足食物和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远高于寒带。寒带的极端环境仅能适应少数耐寒生物(如北极熊、苔藓等),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最为稀少,因此是生物最稀少的地带。
53.(2025·岳池)学校花园里有很多生物,( )不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生物。
A.鲫鱼 B.小草 C.蜗牛
【答案】A
【知识点】调查校园生物
【解析】【分析】花园的环境以陆地为主,伴有土壤、花草和湿润的小环境。小草(B)是典型的花园植物,通过根系在土壤中生长;蜗牛(C)适应潮湿的陆地环境,常栖息于草丛或落叶间,以植物为食。而鲫鱼是水生生物,依赖水域环境生存,需要大量水体来呼吸、活动和繁殖。花园中若无非人工长期维持的水域,无法满足鲫鱼的生存需求,因此鲫鱼不属于花园里的生物。
54.(2025·岳池)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A.白菜 B.人 C.蚯蚓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指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白菜属于绿色植物,其叶片中的叶绿体可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能量,符合生产者的定义。人(B)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属于消费者;蚯蚓(C)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因此,只有白菜是生产者。
55.(2025·岳池)下列生物组成了一条食物链,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是 ( )。
A.稻谷 B.老鼠 C.猫头鹰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起点是生产者(如植物),后续是各级消费者。稻谷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老鼠以稻谷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猫头鹰捕食老鼠,处于更高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在这条 “稻谷→老鼠→猫头鹰” 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位置越靠顶端。猫头鹰位于最顶端,因此答案为 C。
56.(2025·岳池)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是( )。
A.放生捕获的小鱼 B.大量喷洒农药 C.随意倾倒垃圾
【答案】A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保护要求人类活动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放生捕获的小鱼,可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有助于维持水域生物的数量和食物链稳定,属于有利行为。大量喷洒农药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危害其他生物,破坏生态平衡;随意倾倒垃圾会污染环境,滋生细菌,影响动植物生存。这两种行为均对生态系统有害,因此只有 A 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57.(2025·岳池)东非大草原上的角马和水牛每年都会定期迁徙,是因为( )。
A.气温变化 B.为了水和青草 C.为了繁殖后代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东非大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雨季时草原水草丰美,角马和水牛在此觅食;旱季来临时,原有区域的草类枯萎、水源枯竭,它们必须迁徙到有充足雨水和新鲜牧草的地区,才能维持生存。气温变化是迁徙的间接因素,核心还是水和食物的获取;繁殖虽可能与迁徙时间重合,但并非迁徙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水和青草是它们定期迁徙的主要原因。
58.(2025·岳池)下列动物中,不会“冬眠”的是( )。
A.蝙蝠 B.蛇 C.燕子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冬眠是动物在寒冷冬季通过降低代谢、进入昏睡状态以适应食物匮乏环境的生存策略,常见于变温动物(如蛇)和部分哺乳动物(如蝙蝠)。蝙蝠冬季蛰伏以节省能量;蛇作为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降低而下降,需冬眠抵御严寒。而燕子通过迁徙到温暖地区躲避寒冬,并非冬眠,因此不会冬眠的是燕子。
59.(2025·岳池)下列动物中,不是通过储存食物来过冬的是( )。
A.蜜蜂 B.青蛙 C.松鼠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储存食物过冬是部分动物应对冬季食物短缺的策略。蜜蜂会在蜂巢中储存花蜜酿成蜂蜜,作为冬季的食物;松鼠秋季会大量囤积坚果,埋藏在地下供过冬食用。而青蛙属于变温动物,冬季会进入冬眠状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减少能量消耗,无需储存食物。它们依赖体内积累的营养度过寒冬,因此青蛙不是通过储存食物过冬的。
60.(2025·岳池)每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都是 (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起点必须是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依赖其他生物生存,属于消费者;微生物多数是分解者,负责分解有机物,而非生产者。因此,每一条食物链的生产者都是植物。
61.(2025·岳池)下列自然资源中,能够提供能量的是 ( )。
A.地下水 B.煤炭 C.铁矿石
【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通常具备可燃烧或转化为能量的特性。煤炭是古代植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燃料,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热能,广泛用于发电、取暖等,属于能源类自然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主要用于饮用、灌溉等,不直接提供能量;铁矿石是冶炼钢铁的原料,属于矿产资源,也不具备供能属性。因此,只有煤炭能提供能量。
62.(2025·岳池)一本科学教材,用到的自然资源可能有( )。
A.木材 B.大理石 C.风能
【答案】A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科学教材的制作需要纸张,而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木材。木材经过加工制成纸浆,再进一步生产出印刷教材所需的纸张,因此木材是教材制作中直接用到的自然资源。大理石是建筑或装饰材料,与教材制作无关;风能是能源资源,教材生产虽可能间接消耗能源,但风能并非直接用于教材本身的材料。因此,用到的自然资源是木材。
63.(2025·岳池)下列资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 )。
A.核能发电 B.太阳能 C.石油
【答案】B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指可再生且几乎不会枯竭的资源。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太阳存在就会持续释放能量,人类利用时不会消耗其本身,属于无限资源。核能发电依赖铀等核燃料,核燃料是有限的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石油是古代生物形成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因此,只有太阳能符合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特点。
64.(2025·岳池)树木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木材里储存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水能 C.化学能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木材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等)中。这种能量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属于化学能。太阳能是树木能量的最初来源,但木材中储存的是转化后的形式;水能与木材储存的能源无关。因此,木材里储存的能源是化学能。
65.(2025·岳池)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水的( )储存起来。
A.化学能 B.势能 C.热能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的光能,将其转化为热量传递给冷水,使水温升高。这一过程中,光能直接转化为水的内能(即热能)并被储存,供人们使用。化学能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储存的能量,太阳能热水器未发生化学变化;势能与物体位置相关,与水温升高无关。因此,转化后储存的是热能。
66.(2025·岳池)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一种使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这种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煤气
【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含碳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产物。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加剧全球变暖。氧气是助燃气体,本身不会造成温室效应;煤气是燃料(如一氧化碳等),并非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因此,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67.(2025·岳池)下列属于可再生资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铜矿石
【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太阳存在就会持续供应,不会因使用而减少,属于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是化石燃料,由古代生物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储量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铜矿石是矿产资源,形成周期极长,开采后无法在短期内再生,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太阳能。
68.(2025·岳池)新能源指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太阳能 B.风能 C.水能
【答案】C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分析】新能源的核心特征是 “未得到广泛使用” 或依赖新技术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虽被认识已久,但大规模高效利用依赖现代技术,属于新能源范畴。水能的利用历史悠久(如古代水车、近代水电站),技术成熟且已广泛应用于发电等领域,不符合 “未广泛使用” 的定义,因此不属于新能源。
69.(2025·岳池)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它们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下列活动中,属于生物质能利用的是 ( )。
A.沼气煮饭 B.风力发电 C.光伏发电
【答案】A
【知识点】新能源
【解析】【分析】生物质能的核心是利用生物及其废弃物的能量。沼气由秸秆、粪便等生物废弃物经厌氧发酵产生,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释放能量用于煮饭,属于典型的生物质能利用。风力发电利用的是风能,光伏发电利用的是太阳能,均与生物或其废弃物无关,不属于生物质能范畴。因此,属于生物质能利用的是沼气煮饭。
70.(2025·岳池)地球表面上陆地面积约占( )。
A.50% B.29% C.71%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总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 1.49 亿平方千米,占比约 29%;海洋面积约 3.61 亿平方千米,占比约 71%,因此地球被称为 “蓝色星球”。选项 A(50%)不符合实际比例;选项 C(71%)是海洋面积占比,而非陆地。故正确答案为 29%。
71.(2025·岳池)下列做法,对水体污染最大的是 ( )。
A.稻田种水稻 B.池塘养鱼虾 C.工厂直接排放污水
【答案】C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水体污染的核心是人类活动向水体引入有害物质或过量营养物质。工厂直接排放的污水往往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油污等污染物,这些物质会直接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导致水质恶化、生物死亡,甚至污染地下水,对水体的危害具有直接性、高强度和难逆转性。稻田种水稻和池塘养鱼虾属于农业和养殖业活动,可能产生少量面源污染(如化肥流失),但污染程度远低于工业污水的直接排放。因此,对水体污染最大的是工厂直接排放污水。
72.(2025·岳池)城市的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根排水管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量,提高处理效率
B.利用污水中的肥力来生产化肥
C.增加建设成本,让管道生产厂家多挣钱
【答案】A
【知识点】水污染
【解析】【分析】城市采用雨水、污水分离的排水管道(分流制),核心目的是将较清洁的雨水与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污水分开。雨水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无需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则单独输送至处理厂净化,从而减少处理厂的水量负荷,提升处理效率和质量。选项 B(利用污水肥力生产化肥)并非管道分流的主要目的;选项 C(增加成本让厂家盈利)与实际设计初衷完全相悖,属于错误表述。因此,正确答案为 A。
73.(2025·岳池)国家大力推行电动汽车,主要是为了减少城市的( )。
A.固体废物污染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电动汽车以电力为动力,行驶过程中不直接排放尾气,而传统燃油车会释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国家推行电动汽车,核心是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从而降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固体废物污染和水污染与电动汽车的推广无直接关联,因此主要目的是减少大气污染。
74.(2025·岳池)很多区域都禁止燃放烟花,主要是为了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燃放烟花时,会释放大量颗粒物(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直接进入大气,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引发雾霾、酸雨等问题,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大气环境危害显著。虽然烟花燃放也会产生短暂的噪声污染,但相比之下,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是禁止燃放的主要原因。水污染与烟花燃放无直接关联。因此,禁止燃放烟花主要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
75.(2025·岳池)雾霾天气,做法正确的是 ( )。
A.操场打篮球 B.出门戴好口罩 C.公园跑步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中含有大量 PM2.5 等细颗粒物,这些物质可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危害人体健康。出门时佩戴口罩能有效过滤部分污染物,减少吸入风险。选项 A(操场打篮球)和 C(公园跑步)均属于户外剧烈运动,会加深呼吸强度,导致更多污染物进入体内,危害更大。因此,雾霾天正确的做法是出门戴好口罩。
76.(2025·岳池)对于废旧塑料制品,最好的处理方式是( )。
A.卖给废品回收站 B.直接焚烧 C.埋在土里
【答案】A
【知识点】塑料
【解析】【分析】废旧塑料制品属于可回收物,卖给废品回收站能实现资源再利用,通过分拣、加工重新制成新制品,减少原材料消耗和环境污染。直接焚烧会释放有毒气体(如二噁英),造成大气污染;埋在土里因塑料难以降解,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回收再利用是最环保、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正确答案为 A。
77.(2025·岳池)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森林改为耕地 B.捕杀狼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护其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选项 A(森林改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物种失去栖息地;选项 B(捕杀狼群)会打破食物链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均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78.(2025·岳池)枯枝落叶也是一种垃圾,最好的处理方式是( )。
A.焚烧 B.做成肥料 C.倒入垃圾桶
【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枯枝落叶属于天然有机物质,通过堆肥等方式做成肥料,可实现养分回归土壤,促进物质循环,既环保又能资源化利用。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倒入垃圾桶会增加垃圾处理压力,且浪费其作为有机肥料的价值。因此,将枯枝落叶制成肥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正确答案为B。
79.(2025·岳池)下列行为,对土地保护有利的是( )。
A.垃圾填埋 B.使用农家肥 C.乱扔废旧电池
【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农家肥(如秸秆、粪便腐熟物)富含天然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且不会造成化学污染,对土地有养护作用,有利于土壤生态保护。选项 A(垃圾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渗透污染土壤;选项 C(乱扔废旧电池)含重金属,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均破坏土地质量。因此,对土地保护有利的行为是使用农家肥。
80.(2025·岳池)全世界第一位冲出地球、绕地球飞行一圈的宇航员是前苏联的( )。
A.加加林 B.杨利伟 C.万户
【答案】A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961 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乘坐 “东方 1 号” 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并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是中国首位航天员,2003 年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万户是中国古代尝试利用火箭升空的学者,并非宇航员。因此正确答案为 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