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3 16:52:27

文档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补空白。(每空1分,共18分)
1.(2025六下·云梦期中)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   、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   。
【答案】生存;栖息地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栖息地是指生物能够长期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能为生物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如森林、草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的生物不同,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了多样化的生物。本题主要考查了栖息地的定义,应填生存和栖息地。
2.(2025六下·云梦期中)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   为食。
【答案】有机物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和腐烂的植物残体等为食。腐殖质是指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的物质,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也是土壤肥力的关键来源。腐烂的植物残体等也属于有机物。因此,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3.(2025六下·云梦期中)变色龙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这个本领叫   。
【答案】保护色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保护色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指的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相似,帮助动物隐藏自身,避免被天敌发现,或者更易捕食猎物。变色龙能随环境(如树叶的绿色、岩石的灰褐色等)改变身体颜色,使其体色与环境保持一致,这种本领就是保护色。
4.(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一定空间内,   和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与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生物和环境,应填生物和环境。
5.(2025六下·云梦期中)湿地生态系统栖息着丰富的   和   动植物,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
【答案】陆生;水生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核心特点是 水陆过渡性,既包含湿润的陆地环境,又有浅水区、沼泽等水域环境。这种独特的环境使得湿地同时为两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陆生动植物(如芦苇、野鸭、田鼠等)和水生动植物(如水中的藻类、鲫鱼、河蚌等),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为陆生和水生动植物都提供了栖息地,应填陆生和水生。
6.(2025六下·云梦期中)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复杂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和非生物部分(阳光、水、土壤等条件的多样性)。成分简单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若某种生物大量繁殖,易引发生态失衡,调节能力弱;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数量变化时,其他生物可通过替代关系等维持平衡,自动调节能力更强。因此,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7.(2025六下·云梦期中)海拔较低,地面低平宽广,起伏不大,这样的地形叫做   。
【答案】平原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的五种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平原海拔低(200 米以下),是地势
地势平坦,地表起伏极小;高原的海拔高(在 1000 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边缘陡峭;丘陵海拔适中(250 米~550 米),起伏和缓,坡度较缓;山地海拔高(500 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峭;盆地的四周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地势明显低于周边,呈“盆状”。因此,此题应填“平原”。
8.(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核:其物质组成以   、   为主。
【答案】铁;镍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壳主要由   组成,科学家发现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答案】岩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科学家可以利用监测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推测,从地面到地心(即地球的半径)约6378千米,最外面的是地壳,厚度小,温度低;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较大,温度较高;地核是地球内部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其中地壳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科学家发现地壳在不断运动着。故答案为:岩石。
10.(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   和地核。
【答案】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11.(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与   和   的岩浆活动有关。(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答案】地壳;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坚硬外壳,由多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从而引发地震。火山喷发是地幔软流层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最终喷出地表的过程,地幔提供了岩浆来源,地壳的裂缝创造了条件。
12.(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   。
【答案】岩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温度高,压力大,那里有炽热的岩浆。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从地核到地幔到地壳,温度递增,密度递增,所以温度最高的是地核,密度最大的是地核。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岩浆。
二、正确选择。(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在答题卡上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13.(2025六下·云梦期中)我们制作的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
A.生态瓶要美观
B.生态瓶要放在强光下
C.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
【答案】C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要维持长期稳定,需要构建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保证适量的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搭配数量与植物匹配的小型水生动物(消费者),水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同时控制好水质、光照和空间,避免外界干扰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瓶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A选项中“生态瓶要美观”属于外在需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无关,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生态瓶要放在强光下”错误,强光会导致水温过高或藻类疯长,破坏环境平衡,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符合维持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核心原理,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4.(2025六下·云梦期中)适应在寒冷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
A.青蛙 B.企鹅 C.燕子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企鹅生活在南极等寒冷地区,其身体具有很多适应寒冷环境的特征。例如,企鹅有着厚厚的脂肪层,可以帮助它们保暖;其特殊的羽毛结构也能有效地阻挡冷空气,减少热量散失,使它们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中正常生活和繁衍。
15.(2025六下·云梦期中)下列哪种行为不会危害生态平衡?(  )
A.垃圾深埋 B.过度捕捞 C.砍伐森林
【答案】A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过度捕捞、砍伐森林会危害生态平衡,选项A不会危害生态平衡,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2025六下·云梦期中)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从地球诞生起就没有改变过
B.暴雨和山洪都可以改变地球表面形态
C.人类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不会改变地球表面形态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选项中地球表面的变化从未停止过,火山、地震、风化等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一直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暴雨会通过侵蚀地表形态形成千沟万壑,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滑坡,冲刷土壤、改变河道形态;山洪具有突发性和强破坏力,能携带泥沙冲刷地表、改变地形,它们都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显著影响,例如:人类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进而改变地表形态(如导致土地沙漠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7.(2025六下·云梦期中)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周围被高山环绕,这样的地形特点属于(  )。
A.高原 B.盆地 C.平原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盆地的特点是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所以B符合题意。
18.(2025六下·云梦期中)鸡蛋内部结构和地球内部结构相似,观察其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用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类比地球内部结构
B.蛋白比蛋壳厚,地球的地壳比地幔厚
C.我们可以用蛋黄代表地球内部的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A选项中熟鸡蛋和生鸡蛋内部结构类似,熟鸡蛋的内部构造也可以类比地球内部结构,具体表现为蛋壳类比地壳,蛋白类比地幔,蛋黄类比地核,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在熟鸡蛋中,蛋白比蛋壳厚,而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厚度远大于地壳,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蛋黄位于鸡蛋中心,质地较紧密,与地球内部位于中心的地核,二者在位置和相对结构上可以形成类比,C 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9.(2025六下·云梦期中)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爆发只能造成破坏,没有任何好处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
C.地震发生后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尽快乘坐电梯逃生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A、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場和损坏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地震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地震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等。A的说法错误。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B的说法正确。
地震发生后乘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C的说法错误。
20.(2025六下·云梦期中)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火山都会爆发
B.火山爆发没有任何好处
C.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释放压力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选项中火山按活动状态可分为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其中死火山历史上曾经喷发过,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从未活动过,被判定为今后不可能再喷发的火山。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火山爆发并非毫无益处,其喷发形成的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使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火山活动也可能形成新的陆地(如火山岛)等,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的结果,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而出,释放内部压力,C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21.(2025六下·云梦期中)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发地震或海啸
B.形成硫礦等矿物
C.火山灰造成大气污染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选项中火山喷发常伴随地壳运动,可能引发地震;若火山位于海底,喷发还可能导致海水剧烈扰动,引发海啸,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中硫矿等矿物火山活动过程中,地下矿物质随岩浆喷出或沉淀而形成的,是火山喷发带来的资源属于有利影响,而不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中火山灰大量进入大气,会遮挡阳光、污染空气,影响呼吸健康和环境气候,属于火山喷发的危害,C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B选项。
22.(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罐头盒内放入土豆泥,在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番茄酱冲出,这个实验是模拟(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风的作用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该实验通过材料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核心过程:罐头盒内的土豆泥模拟地壳,顶部的小洞模拟地壳中的薄弱地带(如火山口);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最终番茄酱冲破薄土豆泥(地壳薄弱处)喷出,模拟了真实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三、明辨是非。(判断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涂黑,错误的将“×”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23.(2025六下·云梦期中)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24.(2025六下·云梦期中)将北极熊送到南方的森林中,他们也能很好地生存。(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特有的物种,已经高度适应了北极的寒冷环境。其具有厚脂肪层、白色皮毛等适应北极环境的生理特征,以帮助其在极寒条件下保暖和伪装。北极的环境特点是有大量的海冰,北极熊依靠海冰来捕捉海豹等猎物,并且在海冰上休息和繁殖。
25.(2025六下·云梦期中)过度放牧和大量喷洒农药都会破坏生态平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过度放牧和大量喷洒农药都会破坏生态平衡。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26.(2025六下·云梦期中)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可以捕猎所有其它动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虽然食物对人类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捕猎所有其他动物。许多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意捕猎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此外,很多动物受到法律保护,非法捕猎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动物,通过合法的、可持续的方式获取食物。
27.(2025六下·云梦期中)自古至今,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一成不变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形不断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风的作用和冷热温差会缓慢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发生地震可以快速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地貌。
28.(2025六下·云梦期中)流水的力量虽然大,但不足以侵蚀地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2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内部岩层相互挤压、碰撞、分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高山、峡谷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地球内部岩层相互挤压、碰撞、分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高山、峡谷等不同的地表形态。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30.(2025六下·云梦期中)所有的地震都是破坏性地震。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称为破坏性地震,并不是所有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31.(2025六下·云梦期中)距离震中越近,受地震波的影响就越小。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貌。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受地震波的影响就越大。
32.(2025六下·云梦期中)枯叶蛱蝶的褐色身体就像一片晒干的枯叶,他们很难被天敌发现。枯叶蛱蝶的这种技能叫保护色。(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枯叶蛱蝶的褐色身体像枯叶,与枯叶的形状和颜色都高度相似,目的是通过模仿环境中枯叶的形态来躲避天敌,这一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拟态。而保护色指的是生物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如青蛙的绿色皮肤与草丛颜色一致),不涉及对“物体形态” 的模仿。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拟态强调“形态和颜色”对特定物体的模仿,保护色仅强调“颜色”与环境的融合。因此,此题错误。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32分)
(2025六下·云梦期中)多样的栖息地
每年秋冬季节,云南沾益海峰湿地陆续迎来前来越冬的“北方朋友”—就是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鹳。黑鹳的到来为湿地增添了一道独特而又灵动的风景。
33.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因为(  )。
A.体型非常漂亮 B.种群数量少 C.叫声像大熊猫
34.黑鹳到海峰湿地越冬,不是因为此地(  )。
A.能为它提供生存、生产、繁殖的场所
B.能为它提供食物、水、庇护等条件
C.风景独特、人声鼎沸,是一个旅游地
35.黑鹳在历史上分布广泛,现在数量极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析下表可知,黑鹳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减少比例原因种类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影响
黑鹳 18% 59% 12%
A.偷猎 B.栖息地丧失 C.外来物种影响
36.多样化的栖息地能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下列可以作为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最合适的宣传标语是(  )。
A.黑鹳,优雅的象征
B.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
C.保护黑鹳,守护自然之美
【答案】33.B
34.C
35.B
36.B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1)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黑鹳种群数量估计在 24000~44000 只,而中国的黑鹳总数约 1000 只左右 。其数量的稀缺程度与大熊猫在珍稀动物范畴内具有相似性,这才是它被称为 “鸟中大熊猫” 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一些曾经有黑鹳频繁出现的地区,如今因数量锐减,多年都难觅其踪迹,这种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凸显了它的珍稀。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2)动物选择栖息地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繁殖需求。这其中,充足的食物供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适宜的水源保证了它们的生理代谢,而安全的庇护场所能够帮助它们躲避天敌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
A选项“能为它提供生存、生产、繁殖的场所”,海峰湿地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湿地环境可以为黑鹳提供筑巢繁殖的空间,周围的生态资源也能满足它们在繁殖期的各种需求。
B选项“能为它提供食物、水、庇护等条件”,湿地中丰富的水生生物,如小鱼、小虾等,是黑鹳喜爱的食物来源,湿地的水域能提供充足的水源,而湿地中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能够为黑鹳提供躲避天敌的庇护所。
C选项中 “风景独特、人声鼎沸,是一个旅游地”,黑鹳生性机警,对环境的安全性和安静程度要求很高。过多的人类活动带来的嘈杂声音以及频繁的干扰,会让黑鹳感到不安,甚至可能惊吓到它们,导致其无法安心觅食、栖息和繁殖。例如在一些原本是黑鹳栖息地的地方,由于过度开发成旅游景区,人类活动过于频繁,黑鹳就逐渐不再光顾。所以,风景独特但人声鼎沸的旅游地特征不是黑鹳选择海峰湿地越冬的原因。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生物数量减少往往与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影响” 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数据是分析此类原因的关键依据。 从表格数据看,黑鹳数量减少比例中,“栖息地丧失” 占比高达 59%,而 “偷猎” 仅占 18%,“外来物种影响” 占 12% 。这清晰地表明,栖息地遭到破坏是致使黑鹳数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因素。黑鹳的栖息地多为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等湿地环境 。但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森林砍伐,破坏了黑鹳原本依赖的森林沼泽、森林河谷等栖息地。例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湿地面积大幅缩减,黑鹳可栖息和觅食的区域变得极为有限,最终导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所以,栖息地丧失对黑鹳种群数量的影响远远超过偷猎和外来物种影响,是黑鹳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4)A选项中 “黑鹳,优雅的象征”,仅仅突出了黑鹳外形上的优雅特点,却完全没有涉及“保护” 这一主题,也未提及与黑鹳生存息息相关的栖息地,不符合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的宣传需求。
C选项中“保护黑鹳,守护自然之美”,虽然有保护黑鹳的意识,并且提到了守护自然美,但 “没有直接明确地关联到黑鹳的栖息地这一核心要点。保护生物与保护其栖息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
B选项中 “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其中的 “生态家园” 一词精准涵盖了黑鹳的栖息地范畴,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保护黑鹳这一珍稀物种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即我们共同的家园)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黑鹳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生存状况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所以 B 选项是最合适的宣传标语。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3.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最重要的原因是其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如同大熊猫一样濒危,需要重点保护。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4.动物选择栖息地的核心需求是为了获取生存必需的资源(如食物、水、庇护场所等)以及满足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而“风景独特、人声鼎沸的旅游地”中人类的活动会干扰影响黑鹳的生存(如噪音、栖息地破坏等),并非其越冬的原因。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5.表格数据显示,黑鹳数量减少的原因中,“栖息地丧失”占比 59%,远高于“偷猎”(18%)和“外来物种影响”(12%)。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其丧失会直接导致黑鹳失去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是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6.保护生物的核心是保护其栖息地及生态环境,因为栖息地的破坏是生物濒危的主要原因。A选项和C选项的标语只注重黑鹳的外在特征或美学价值,未触及保护的本质。B选项的标语“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既关注物种本身,也强调了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符合科学保护理念。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7.(2025六下·云梦期中)研究蚯蚓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时,小辉将长方形纸盒里面涂黑,铺一层湿润的泥土,以中线为界,一侧盖透明玻璃板,另一侧盖厚纸板。
(1)纸盒的一侧盖透明玻璃板,另一侧盖厚纸板,这样做是为了让纸盒里形成   和   两种不同的环境。
(2)待选择的蚯蚓放在哪里比较好(  )。
A.盖玻璃板的一端 B.盖厚纸板的一端
C.盒子中间 D.随便放
(3)小辉通过多次实验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4)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湿润的土壤中。蚯蚓一旦离开这样的土壤,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的环境 B.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C.动物能够改变环境 D.动物离不开土壤
(5)大雨过后,经常能够看到地面上出现蚯蚓,以下推测最合理的是(  )。
A.大雨过后,地下水分太多,缺少空气,蚯蚓钻出地面呼吸
B.蚯蚓在地下的时间长了,需要钻出来晒晒太阳
C.不是所有蚯蚓都喜欢潮湿的环境,有的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
D.以上推测都不对
【答案】(1)明亮;黑暗
(2)C
(3)黑暗
(4)B
(5)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验证猜想的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单一地改变某一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这个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1)实验中,透明玻璃板能透光,使一侧形成 “明亮” 环境;厚纸板不透光,另一侧形成 “黑暗” 环境。两者的唯一差异是 “光照条件”,目的是观察蚯蚓的选择。因此,纸盒内形成的是 “明亮” 和 “黑暗” 两种环境。因此,第1空应填“明亮”;第2空应填“黑暗”。(顺序不可换)
(2)科学实验需保证公平性,避免蚯蚓放置的初始位置影响实验结果。
A选项和B选项中若将蚯蚓放在 “盖玻璃板的一端”或 者“盖厚纸板的一端”,可能因蚯蚓的初始位置偏向某一侧,导致实验的结果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把蚯蚓放在 “盒子中间”,才能让蚯蚓在不受初始位置干扰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环境,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符合题意。
D选项中的蚯蚓“随便放”缺乏严谨性,不符合实验规范,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3)蚯蚓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土壤环境阴暗,使其形成了对黑暗环境的适应。实验中,蚯蚓会主动向盖厚纸板的 “黑暗” 一侧移动,且多次实验可排除偶然性的因素,得出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中” 的结论,这是生物对栖环境的适应。因此,此空应填“黑暗”。
(4)A选项中的“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环境” 不符合事实,如骆驼适应干旱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选项强调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蚯蚓的呼吸依赖湿润的体壁,且需要土壤提供栖息空间,离开适宜环境会死亡,体现了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符合题意;
C选项实验未体现 “动物改变环境”的事例,而是环境对动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选项 “动物离不开土壤” 的表述过于绝对,如某些水生蚯蚓可生活在水中,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B选项。
(5)蚯蚓通过湿润的体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土壤缝隙被水填满,地下缺少空气,蚯蚓无法正常呼吸,因此会钻出地面获取氧气。B选项蚯蚓避光,不会 “晒太阳”;C选项蚯蚓普遍依赖湿润环境,实验已证明其对潮湿环境的适应;A选项符合根据蚯蚓特点的合理推测,则D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透明玻璃板允许光线透过,形成明亮的环境。厚纸板不透光,形成黑暗的环境。这样设置是为了研究蚯蚓对光照(明暗)的选择。
(2)为了观察蚯蚓是选择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应该将蚯蚓放在能够自由选择的位置。盒子中间正好处于明亮区和黑暗区的交界处,蚯蚓可以自由移动到它偏好的那一侧。放在盖玻璃板或盖厚纸板的一端会先对蚯蚓造成定向影响,放在“随便放”太随意,缺乏科学性。因此,放在盒子中间是最好的选择。选C。
(3)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深处,避免阳光直射。实验设计就是对比明亮和黑暗环境,蚯蚓最终聚集在黑暗的一侧,说明它们更喜欢黑暗的环境。
(4)蚯蚓的呼吸是通过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它们需要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保持体表湿润,以便进行气体交换。离开湿润环境,体表干燥,无法呼吸,就会死亡。这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选项A“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的环境”过于绝对,有些动物适应干燥环境。选项C和D与题意不符。故选B。
(5)大雨过后,雨水填满了土壤缝隙,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急剧下降。蚯蚓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当土壤中缺氧时,它们会爬到地面相对有氧的环境中。选项B错误,蚯蚓怕强光,不会为了晒太阳而出土。选项C错误,虽然蚯蚓喜欢潮湿,但大雨后土壤过于饱和导致缺氧是主要原因。选项D错误。因此,A是最合理的解释。
38.(2025六下·云梦期中)小科为了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为30度的斜坡(如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用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同时喷水,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坡面 水流运动速度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1)上述实验设计中,不改变的条件有   ,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土地坡度 B.有无植物覆盖 C.降雨量
(2)根据哪些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有植物覆盖能减缓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这一结论(  )。
A.A坡水流运动较慢 B.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较少
C.A坡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少 D.以上现象综合得出结论
(3)下列对“植物能减缓侵蚀”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植物让雨水无法穿过植物落到地面,几乎没有雨水进入土壤
B.植物能减缓雨水落地时的力量
C.植物的根能固定周围的土壤
(4)我国黄土高原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严重,下列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
A.黄土结构疏松 B.降水多 C.植被覆盖少
(5)黄河因泥沙沉积问题,目前变成了一条“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治理黄河的方法最合理有效的是(  )。
A.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B.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
C.在上游多建水电站
【答案】(1)AC;B
(2)D
(3)A
(4)B
(5)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考查有无植物的覆盖对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的影响。
(1)实验目的是研究 “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实验的是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单一的变量。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除研究的变量(即有无植物覆盖)外,其他条件(如土地坡度、降雨量等),应保持相同。因此,不改变的条件是AC(土地坡度、降雨量),要改变的条件是B(有无植物覆盖)。
(2)A 坡水流速度慢,说明侵蚀力弱;A 坡汇入的水量少,说明植物能拦截部分雨水;A 坡泥沙量少,说明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低。单一的现象不足以支撑结论,需要多个现象进行综合判断。因此,A选项、B选项、C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应选D选项。
(3)A选项中的“植物让雨水无法穿过植物落到地面,几乎没有雨水进入土壤” 不符合实际,植物不能完全阻挡雨水,而是通过截留、缓冲等方式影响雨水对土壤的作用,符合题意;
B选项中植物的枝叶能缓冲雨水落地的力量,减少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植物的根系能牢牢固定土壤,防止其被水流冲走,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4)黄土高原土地侵蚀的原因是黄土结构疏松易被水流侵蚀;植被覆盖少无法有效保护土壤,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降水并不多,但多暴雨,雨水集中且冲击力大,B选项符合题意。
(5)A选项中的“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减少泥沙来源,治标不治本,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在上游多建水电站” 主要用于发电、防洪等,对减少泥沙沉积作用有限,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的“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通过植物保持水土,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是治理黄河最合理有效的方法,符合题意。
(1)本实验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地坡度、降雨量是控制变量(不改变),故选AC;有无植物覆盖是自变量(要改变),故选B。
(2)A坡水流速度慢、汇入水量少、泥沙量少,这些现象综合起来能说明有植物覆盖能减缓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单独某一个现象不全面,所以选D。
(3)植物不能让雨水无法到达地面,只是能减缓雨水冲击力、固定土壤等,A说法不合理,B、C合理,所以选A。
(4)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原因是黄土结构疏松、植被覆盖少,降水多不是主要原因(且实验中坡度等固定,这里主要是自身土壤和植被因素 ),所以选B。
(5)治理黄河“地上河”,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入黄河,A挖泥沙不治本,C建水电站对治理“地上河” 泥沙问题作用小,所以选B。
五、知识问答。(共10分)
3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规划设计青藏铁路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工程师们采用了可行有效的方案。那么假如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规划修建一条铁路, 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至少两点)
【答案】①尽可能绕避;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在铁路的修建方案中,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设计美观、成本等因素,更要深入到当地,了解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保证它们的正常生活,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40.(2025六下·云梦期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2条)
【答案】①植树造林;②兴修水利;③修筑水坝。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植被对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士颗拉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土壤流失。
1 / 1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补空白。(每空1分,共18分)
1.(2025六下·云梦期中)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   、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   。
2.(2025六下·云梦期中)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   为食。
3.(2025六下·云梦期中)变色龙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这个本领叫   。
4.(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一定空间内,   和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5.(2025六下·云梦期中)湿地生态系统栖息着丰富的   和   动植物,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
6.(2025六下·云梦期中)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7.(2025六下·云梦期中)海拔较低,地面低平宽广,起伏不大,这样的地形叫做   。
8.(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核:其物质组成以   、   为主。
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壳主要由   组成,科学家发现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10.(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   和地核。
11.(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与   和   的岩浆活动有关。(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12.(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   。
二、正确选择。(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在答题卡上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13.(2025六下·云梦期中)我们制作的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
A.生态瓶要美观
B.生态瓶要放在强光下
C.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
14.(2025六下·云梦期中)适应在寒冷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
A.青蛙 B.企鹅 C.燕子
15.(2025六下·云梦期中)下列哪种行为不会危害生态平衡?(  )
A.垃圾深埋 B.过度捕捞 C.砍伐森林
16.(2025六下·云梦期中)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从地球诞生起就没有改变过
B.暴雨和山洪都可以改变地球表面形态
C.人类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不会改变地球表面形态
17.(2025六下·云梦期中)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周围被高山环绕,这样的地形特点属于(  )。
A.高原 B.盆地 C.平原
18.(2025六下·云梦期中)鸡蛋内部结构和地球内部结构相似,观察其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用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类比地球内部结构
B.蛋白比蛋壳厚,地球的地壳比地幔厚
C.我们可以用蛋黄代表地球内部的地核
19.(2025六下·云梦期中)关于地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爆发只能造成破坏,没有任何好处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
C.地震发生后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应尽快乘坐电梯逃生
20.(2025六下·云梦期中)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火山都会爆发
B.火山爆发没有任何好处
C.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释放压力的结果
21.(2025六下·云梦期中)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发地震或海啸
B.形成硫礦等矿物
C.火山灰造成大气污染
22.(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罐头盒内放入土豆泥,在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番茄酱冲出,这个实验是模拟(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风的作用
三、明辨是非。(判断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涂黑,错误的将“×”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23.(2025六下·云梦期中)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
24.(2025六下·云梦期中)将北极熊送到南方的森林中,他们也能很好地生存。(  )
25.(2025六下·云梦期中)过度放牧和大量喷洒农药都会破坏生态平衡。(  )
26.(2025六下·云梦期中)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可以捕猎所有其它动物(  )
27.(2025六下·云梦期中)自古至今,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一成不变的。 (  )
28.(2025六下·云梦期中)流水的力量虽然大,但不足以侵蚀地表。(  )
2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地球内部岩层相互挤压、碰撞、分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高山、峡谷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  )
30.(2025六下·云梦期中)所有的地震都是破坏性地震。 (  )
31.(2025六下·云梦期中)距离震中越近,受地震波的影响就越小。
32.(2025六下·云梦期中)枯叶蛱蝶的褐色身体就像一片晒干的枯叶,他们很难被天敌发现。枯叶蛱蝶的这种技能叫保护色。(  )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32分)
(2025六下·云梦期中)多样的栖息地
每年秋冬季节,云南沾益海峰湿地陆续迎来前来越冬的“北方朋友”—就是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鹳。黑鹳的到来为湿地增添了一道独特而又灵动的风景。
33.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因为(  )。
A.体型非常漂亮 B.种群数量少 C.叫声像大熊猫
34.黑鹳到海峰湿地越冬,不是因为此地(  )。
A.能为它提供生存、生产、繁殖的场所
B.能为它提供食物、水、庇护等条件
C.风景独特、人声鼎沸,是一个旅游地
35.黑鹳在历史上分布广泛,现在数量极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析下表可知,黑鹳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减少比例原因种类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影响
黑鹳 18% 59% 12%
A.偷猎 B.栖息地丧失 C.外来物种影响
36.多样化的栖息地能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下列可以作为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最合适的宣传标语是(  )。
A.黑鹳,优雅的象征
B.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
C.保护黑鹳,守护自然之美
37.(2025六下·云梦期中)研究蚯蚓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时,小辉将长方形纸盒里面涂黑,铺一层湿润的泥土,以中线为界,一侧盖透明玻璃板,另一侧盖厚纸板。
(1)纸盒的一侧盖透明玻璃板,另一侧盖厚纸板,这样做是为了让纸盒里形成   和   两种不同的环境。
(2)待选择的蚯蚓放在哪里比较好(  )。
A.盖玻璃板的一端 B.盖厚纸板的一端
C.盒子中间 D.随便放
(3)小辉通过多次实验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4)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湿润的土壤中。蚯蚓一旦离开这样的土壤,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的环境 B.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C.动物能够改变环境 D.动物离不开土壤
(5)大雨过后,经常能够看到地面上出现蚯蚓,以下推测最合理的是(  )。
A.大雨过后,地下水分太多,缺少空气,蚯蚓钻出地面呼吸
B.蚯蚓在地下的时间长了,需要钻出来晒晒太阳
C.不是所有蚯蚓都喜欢潮湿的环境,有的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
D.以上推测都不对
38.(2025六下·云梦期中)小科为了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为30度的斜坡(如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用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同时喷水,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坡面 水流运动速度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1)上述实验设计中,不改变的条件有   ,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土地坡度 B.有无植物覆盖 C.降雨量
(2)根据哪些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有植物覆盖能减缓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这一结论(  )。
A.A坡水流运动较慢 B.A坡汇入引水沟的水量较少
C.A坡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较少 D.以上现象综合得出结论
(3)下列对“植物能减缓侵蚀”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植物让雨水无法穿过植物落到地面,几乎没有雨水进入土壤
B.植物能减缓雨水落地时的力量
C.植物的根能固定周围的土壤
(4)我国黄土高原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严重,下列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
A.黄土结构疏松 B.降水多 C.植被覆盖少
(5)黄河因泥沙沉积问题,目前变成了一条“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治理黄河的方法最合理有效的是(  )。
A.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B.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
C.在上游多建水电站
五、知识问答。(共10分)
39.(2025六下·云梦期中)在规划设计青藏铁路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工程师们采用了可行有效的方案。那么假如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规划修建一条铁路, 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至少两点)
40.(2025六下·云梦期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2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生存;栖息地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栖息地是指生物能够长期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能为生物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如森林、草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的生物不同,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了多样化的生物。本题主要考查了栖息地的定义,应填生存和栖息地。
2.【答案】有机物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和腐烂的植物残体等为食。腐殖质是指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的物质,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也是土壤肥力的关键来源。腐烂的植物残体等也属于有机物。因此,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3.【答案】保护色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保护色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指的是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相似,帮助动物隐藏自身,避免被天敌发现,或者更易捕食猎物。变色龙能随环境(如树叶的绿色、岩石的灰褐色等)改变身体颜色,使其体色与环境保持一致,这种本领就是保护色。
4.【答案】生物;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与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生物和环境,应填生物和环境。
5.【答案】陆生;水生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核心特点是 水陆过渡性,既包含湿润的陆地环境,又有浅水区、沼泽等水域环境。这种独特的环境使得湿地同时为两类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陆生动植物(如芦苇、野鸭、田鼠等)和水生动植物(如水中的藻类、鲫鱼、河蚌等),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为陆生和水生动植物都提供了栖息地,应填陆生和水生。
6.【答案】复杂
【知识点】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和非生物部分(阳光、水、土壤等条件的多样性)。成分简单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若某种生物大量繁殖,易引发生态失衡,调节能力弱;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数量变化时,其他生物可通过替代关系等维持平衡,自动调节能力更强。因此,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7.【答案】平原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的五种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平原海拔低(200 米以下),是地势
地势平坦,地表起伏极小;高原的海拔高(在 1000 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边缘陡峭;丘陵海拔适中(250 米~550 米),起伏和缓,坡度较缓;山地海拔高(500 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峭;盆地的四周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地势明显低于周边,呈“盆状”。因此,此题应填“平原”。
8.【答案】铁;镍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9.【答案】岩石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科学家可以利用监测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推测,从地面到地心(即地球的半径)约6378千米,最外面的是地壳,厚度小,温度低;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较大,温度较高;地核是地球内部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其中地壳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科学家发现地壳在不断运动着。故答案为:岩石。
10.【答案】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11.【答案】地壳;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坚硬外壳,由多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从而引发地震。火山喷发是地幔软流层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最终喷出地表的过程,地幔提供了岩浆来源,地壳的裂缝创造了条件。
12.【答案】岩浆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温度高,压力大,那里有炽热的岩浆。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从地核到地幔到地壳,温度递增,密度递增,所以温度最高的是地核,密度最大的是地核。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岩浆。
13.【答案】C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要维持长期稳定,需要构建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保证适量的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搭配数量与植物匹配的小型水生动物(消费者),水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同时控制好水质、光照和空间,避免外界干扰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瓶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A选项中“生态瓶要美观”属于外在需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无关,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生态瓶要放在强光下”错误,强光会导致水温过高或藻类疯长,破坏环境平衡,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符合维持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核心原理,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企鹅生活在南极等寒冷地区,其身体具有很多适应寒冷环境的特征。例如,企鹅有着厚厚的脂肪层,可以帮助它们保暖;其特殊的羽毛结构也能有效地阻挡冷空气,减少热量散失,使它们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中正常生活和繁衍。
15.【答案】A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过度捕捞、砍伐森林会危害生态平衡,选项A不会危害生态平衡,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A选项中地球表面的变化从未停止过,火山、地震、风化等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一直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暴雨会通过侵蚀地表形态形成千沟万壑,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滑坡,冲刷土壤、改变河道形态;山洪具有突发性和强破坏力,能携带泥沙冲刷地表、改变地形,它们都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显著影响,例如:人类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进而改变地表形态(如导致土地沙漠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7.【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盆地的特点是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所以B符合题意。
18.【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A选项中熟鸡蛋和生鸡蛋内部结构类似,熟鸡蛋的内部构造也可以类比地球内部结构,具体表现为蛋壳类比地壳,蛋白类比地幔,蛋黄类比地核,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在熟鸡蛋中,蛋白比蛋壳厚,而地球内部结构中的地幔厚度远大于地壳,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蛋黄位于鸡蛋中心,质地较紧密,与地球内部位于中心的地核,二者在位置和相对结构上可以形成类比,C 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19.【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A、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場和损坏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地震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地震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等。A的说法错误。
B、若感觉发生了地震,应该尽快撤离到开阔地带。B的说法正确。
地震发生后乘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C的说法错误。
20.【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选项中火山按活动状态可分为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其中死火山历史上曾经喷发过,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从未活动过,被判定为今后不可能再喷发的火山。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火山爆发并非毫无益处,其喷发形成的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使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火山活动也可能形成新的陆地(如火山岛)等,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的结果,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而出,释放内部压力,C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21.【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选项中火山喷发常伴随地壳运动,可能引发地震;若火山位于海底,喷发还可能导致海水剧烈扰动,引发海啸,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中硫矿等矿物火山活动过程中,地下矿物质随岩浆喷出或沉淀而形成的,是火山喷发带来的资源属于有利影响,而不是火山喷发带来的危害,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中火山灰大量进入大气,会遮挡阳光、污染空气,影响呼吸健康和环境气候,属于火山喷发的危害,C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B选项。
22.【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该实验通过材料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核心过程:罐头盒内的土豆泥模拟地壳,顶部的小洞模拟地壳中的薄弱地带(如火山口);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最终番茄酱冲破薄土豆泥(地壳薄弱处)喷出,模拟了真实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特有的物种,已经高度适应了北极的寒冷环境。其具有厚脂肪层、白色皮毛等适应北极环境的生理特征,以帮助其在极寒条件下保暖和伪装。北极的环境特点是有大量的海冰,北极熊依靠海冰来捕捉海豹等猎物,并且在海冰上休息和繁殖。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过度放牧和大量喷洒农药都会破坏生态平衡。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虽然食物对人类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捕猎所有其他动物。许多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意捕猎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此外,很多动物受到法律保护,非法捕猎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动物,通过合法的、可持续的方式获取食物。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形不断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风的作用和冷热温差会缓慢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发生地震可以快速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地貌。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地球内部岩层相互挤压、碰撞、分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高山、峡谷等不同的地表形态。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地震时一定不要乘坐电梯。地震的成因: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称为破坏性地震,并不是所有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31.【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貌。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距离震中越近,受地震波的影响就越大。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枯叶蛱蝶的褐色身体像枯叶,与枯叶的形状和颜色都高度相似,目的是通过模仿环境中枯叶的形态来躲避天敌,这一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拟态。而保护色指的是生物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如青蛙的绿色皮肤与草丛颜色一致),不涉及对“物体形态” 的模仿。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拟态强调“形态和颜色”对特定物体的模仿,保护色仅强调“颜色”与环境的融合。因此,此题错误。
【答案】33.B
34.C
35.B
36.B
【知识点】动物的栖息地
【解析】【分析】(1)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黑鹳种群数量估计在 24000~44000 只,而中国的黑鹳总数约 1000 只左右 。其数量的稀缺程度与大熊猫在珍稀动物范畴内具有相似性,这才是它被称为 “鸟中大熊猫” 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一些曾经有黑鹳频繁出现的地区,如今因数量锐减,多年都难觅其踪迹,这种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凸显了它的珍稀。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2)动物选择栖息地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繁殖需求。这其中,充足的食物供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适宜的水源保证了它们的生理代谢,而安全的庇护场所能够帮助它们躲避天敌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
A选项“能为它提供生存、生产、繁殖的场所”,海峰湿地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湿地环境可以为黑鹳提供筑巢繁殖的空间,周围的生态资源也能满足它们在繁殖期的各种需求。
B选项“能为它提供食物、水、庇护等条件”,湿地中丰富的水生生物,如小鱼、小虾等,是黑鹳喜爱的食物来源,湿地的水域能提供充足的水源,而湿地中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能够为黑鹳提供躲避天敌的庇护所。
C选项中 “风景独特、人声鼎沸,是一个旅游地”,黑鹳生性机警,对环境的安全性和安静程度要求很高。过多的人类活动带来的嘈杂声音以及频繁的干扰,会让黑鹳感到不安,甚至可能惊吓到它们,导致其无法安心觅食、栖息和繁殖。例如在一些原本是黑鹳栖息地的地方,由于过度开发成旅游景区,人类活动过于频繁,黑鹳就逐渐不再光顾。所以,风景独特但人声鼎沸的旅游地特征不是黑鹳选择海峰湿地越冬的原因。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生物数量减少往往与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影响” 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数据是分析此类原因的关键依据。 从表格数据看,黑鹳数量减少比例中,“栖息地丧失” 占比高达 59%,而 “偷猎” 仅占 18%,“外来物种影响” 占 12% 。这清晰地表明,栖息地遭到破坏是致使黑鹳数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因素。黑鹳的栖息地多为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等湿地环境 。但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森林砍伐,破坏了黑鹳原本依赖的森林沼泽、森林河谷等栖息地。例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湿地面积大幅缩减,黑鹳可栖息和觅食的区域变得极为有限,最终导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所以,栖息地丧失对黑鹳种群数量的影响远远超过偷猎和外来物种影响,是黑鹳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4)A选项中 “黑鹳,优雅的象征”,仅仅突出了黑鹳外形上的优雅特点,却完全没有涉及“保护” 这一主题,也未提及与黑鹳生存息息相关的栖息地,不符合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的宣传需求。
C选项中“保护黑鹳,守护自然之美”,虽然有保护黑鹳的意识,并且提到了守护自然美,但 “没有直接明确地关联到黑鹳的栖息地这一核心要点。保护生物与保护其栖息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
B选项中 “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其中的 “生态家园” 一词精准涵盖了黑鹳的栖息地范畴,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保护黑鹳这一珍稀物种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即我们共同的家园)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黑鹳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生存状况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保护黑鹳及其栖息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所以 B 选项是最合适的宣传标语。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3.黑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最重要的原因是其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如同大熊猫一样濒危,需要重点保护。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4.动物选择栖息地的核心需求是为了获取生存必需的资源(如食物、水、庇护场所等)以及满足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而“风景独特、人声鼎沸的旅游地”中人类的活动会干扰影响黑鹳的生存(如噪音、栖息地破坏等),并非其越冬的原因。因此,A选项和B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C选项;
35.表格数据显示,黑鹳数量减少的原因中,“栖息地丧失”占比 59%,远高于“偷猎”(18%)和“外来物种影响”(12%)。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其丧失会直接导致黑鹳失去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是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6.保护生物的核心是保护其栖息地及生态环境,因为栖息地的破坏是生物濒危的主要原因。A选项和C选项的标语只注重黑鹳的外在特征或美学价值,未触及保护的本质。B选项的标语“保护黑鹳,保护生态家园”既关注物种本身,也强调了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符合科学保护理念。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选项。
37.【答案】(1)明亮;黑暗
(2)C
(3)黑暗
(4)B
(5)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验证猜想的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单一地改变某一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这个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1)实验中,透明玻璃板能透光,使一侧形成 “明亮” 环境;厚纸板不透光,另一侧形成 “黑暗” 环境。两者的唯一差异是 “光照条件”,目的是观察蚯蚓的选择。因此,纸盒内形成的是 “明亮” 和 “黑暗” 两种环境。因此,第1空应填“明亮”;第2空应填“黑暗”。(顺序不可换)
(2)科学实验需保证公平性,避免蚯蚓放置的初始位置影响实验结果。
A选项和B选项中若将蚯蚓放在 “盖玻璃板的一端”或 者“盖厚纸板的一端”,可能因蚯蚓的初始位置偏向某一侧,导致实验的结果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把蚯蚓放在 “盒子中间”,才能让蚯蚓在不受初始位置干扰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环境,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符合题意。
D选项中的蚯蚓“随便放”缺乏严谨性,不符合实验规范,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C选项。
(3)蚯蚓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土壤环境阴暗,使其形成了对黑暗环境的适应。实验中,蚯蚓会主动向盖厚纸板的 “黑暗” 一侧移动,且多次实验可排除偶然性的因素,得出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中” 的结论,这是生物对栖环境的适应。因此,此空应填“黑暗”。
(4)A选项中的“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环境” 不符合事实,如骆驼适应干旱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选项强调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蚯蚓的呼吸依赖湿润的体壁,且需要土壤提供栖息空间,离开适宜环境会死亡,体现了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符合题意;
C选项实验未体现 “动物改变环境”的事例,而是环境对动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选项 “动物离不开土壤” 的表述过于绝对,如某些水生蚯蚓可生活在水中,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B选项。
(5)蚯蚓通过湿润的体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土壤缝隙被水填满,地下缺少空气,蚯蚓无法正常呼吸,因此会钻出地面获取氧气。B选项蚯蚓避光,不会 “晒太阳”;C选项蚯蚓普遍依赖湿润环境,实验已证明其对潮湿环境的适应;A选项符合根据蚯蚓特点的合理推测,则D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A选项。
(1)透明玻璃板允许光线透过,形成明亮的环境。厚纸板不透光,形成黑暗的环境。这样设置是为了研究蚯蚓对光照(明暗)的选择。
(2)为了观察蚯蚓是选择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应该将蚯蚓放在能够自由选择的位置。盒子中间正好处于明亮区和黑暗区的交界处,蚯蚓可以自由移动到它偏好的那一侧。放在盖玻璃板或盖厚纸板的一端会先对蚯蚓造成定向影响,放在“随便放”太随意,缺乏科学性。因此,放在盒子中间是最好的选择。选C。
(3)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深处,避免阳光直射。实验设计就是对比明亮和黑暗环境,蚯蚓最终聚集在黑暗的一侧,说明它们更喜欢黑暗的环境。
(4)蚯蚓的呼吸是通过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它们需要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保持体表湿润,以便进行气体交换。离开湿润环境,体表干燥,无法呼吸,就会死亡。这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选项A“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的环境”过于绝对,有些动物适应干燥环境。选项C和D与题意不符。故选B。
(5)大雨过后,雨水填满了土壤缝隙,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急剧下降。蚯蚓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当土壤中缺氧时,它们会爬到地面相对有氧的环境中。选项B错误,蚯蚓怕强光,不会为了晒太阳而出土。选项C错误,虽然蚯蚓喜欢潮湿,但大雨后土壤过于饱和导致缺氧是主要原因。选项D错误。因此,A是最合理的解释。
38.【答案】(1)AC;B
(2)D
(3)A
(4)B
(5)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考查有无植物的覆盖对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的影响。
(1)实验目的是研究 “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实验的是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单一的变量。为保证实验的公平性,除研究的变量(即有无植物覆盖)外,其他条件(如土地坡度、降雨量等),应保持相同。因此,不改变的条件是AC(土地坡度、降雨量),要改变的条件是B(有无植物覆盖)。
(2)A 坡水流速度慢,说明侵蚀力弱;A 坡汇入的水量少,说明植物能拦截部分雨水;A 坡泥沙量少,说明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低。单一的现象不足以支撑结论,需要多个现象进行综合判断。因此,A选项、B选项、C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应选D选项。
(3)A选项中的“植物让雨水无法穿过植物落到地面,几乎没有雨水进入土壤” 不符合实际,植物不能完全阻挡雨水,而是通过截留、缓冲等方式影响雨水对土壤的作用,符合题意;
B选项中植物的枝叶能缓冲雨水落地的力量,减少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植物的根系能牢牢固定土壤,防止其被水流冲走,不符合题意。
因此,应选A选项。
(4)黄土高原土地侵蚀的原因是黄土结构疏松易被水流侵蚀;植被覆盖少无法有效保护土壤,因此A选项和C选项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降水并不多,但多暴雨,雨水集中且冲击力大,B选项符合题意。
(5)A选项中的“把河床中的泥沙挖去” 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减少泥沙来源,治标不治本,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在上游多建水电站” 主要用于发电、防洪等,对减少泥沙沉积作用有限,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的“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通过植物保持水土,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是治理黄河最合理有效的方法,符合题意。
(1)本实验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时雨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地坡度、降雨量是控制变量(不改变),故选AC;有无植物覆盖是自变量(要改变),故选B。
(2)A坡水流速度慢、汇入水量少、泥沙量少,这些现象综合起来能说明有植物覆盖能减缓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单独某一个现象不全面,所以选D。
(3)植物不能让雨水无法到达地面,只是能减缓雨水冲击力、固定土壤等,A说法不合理,B、C合理,所以选A。
(4)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原因是黄土结构疏松、植被覆盖少,降水多不是主要原因(且实验中坡度等固定,这里主要是自身土壤和植被因素 ),所以选B。
(5)治理黄河“地上河”,黄河流域多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入黄河,A挖泥沙不治本,C建水电站对治理“地上河” 泥沙问题作用小,所以选B。
39.【答案】①尽可能绕避;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在铁路的修建方案中,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设计美观、成本等因素,更要深入到当地,了解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保证它们的正常生活,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40.【答案】①植树造林;②兴修水利;③修筑水坝。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植被对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士颗拉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土壤流失。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