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准确生动表达自然景观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美的风景,自然山水是大家最喜欢的美景之一,但风景的美不能只是关注它的外在,更要欣赏它的内在美,这才是美的内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的文章——《风景谈》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与鲁迅、郭沫若等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推进了新文化运动发展。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兼及中短篇小说、散文、剧本及文艺评论、翻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及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其作品是“五四”新文学中的优秀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他捐献稿费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的。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二、文本详析
(一)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请给这些画面分别拟出小标题。
明确:六幅画面: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欢歌石洞共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二)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
明确:
精神内涵:
1.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2.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3.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4.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5.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6.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三)“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明确:
1."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2.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 神。
(四)分析第4自然段的议论。
明确: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所以,有了他们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的赞颂,表达得十分炽烈。
三、深入探究
(一)在石洞雨景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 怎样不同
明确:1.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2.前者平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
(二)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
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 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三)作者说:“如果不是内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四)为了进一步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的舒适的地方,文章还有几处文字反复表达同一意思,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
1.“但如果把那些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磨石,……这个值得什么 “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
2.这几处文字,意在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
(五)对文中“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
明确:
1.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
2.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
(六)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
明确:
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四、总结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以精辟的议论为主线,连缀若干片断使成整体的写法,写一篇作文《美,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