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上城)2025年4月, “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将神舟飞船送至距地球400-45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5月, “飞燕一号”火箭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个由中学生航天爱好者团队自主研制的10公里级气象探空火箭,火箭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10555.7米,地面接收站通过遥测数据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
(1)“飞燕一号”火箭的主要任务是 ( )
A.探索宇宙
B.研究地球大气
C.运送飞船进入空间站
(2)如果你是“飞燕一号”火箭工程设计师,你认为“飞燕一号”火箭与“长征二号”火箭最主要的区别是( )
A.“飞燕一号”不需要发动机
B.“飞燕一号”不需要利用反冲力
C.“飞燕一号”的燃料比“长征二号”的燃料要少很多
【答案】(1)B
(2)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飞燕一号”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10555.7米,并且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了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这表明“飞燕一号”火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气象探测,而气象探测主要是研究地球大气的。
(2)“飞燕一号”火箭的飞行高度相对较低,只有10555.7米,而“长征二号”火箭则能够将飞船送至距地球400-450千米的空间站。由于“飞燕一号”火箭的飞行高度和任务相对简单,其所需的燃料量很可能比“长征二号”火箭要少。
2.(2025·上城)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发生过日食的地方不会再发生月食
B.日食和月食不会在同一周内发生
C.日食的发生没有规律,是不可预测的
【答案】B
【知识点】日食;月食
【解析】【分析】A、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与地理位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同一个地方完全有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既经历日食又经历月食,A错误;
B、日食发生在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因此日食和月食不会在同一周内发生,B正确;
C、实际上,日食的发生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精确的天文计算来预测,C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上城)关于地球上的生物,下列说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现代生物是由古代生物演化而来的
B.有些古生物化石结构与现代生物非常相似
C.古代生物只剩下了化石,说明它们已经灭绝了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A、现代生物是由古代生物演化而来的,A正确;
B、有些古生物化石结构与现代生物非常相似,B正确;
C、一些生物可能由于环境变化进入了休眠状态,如某些孢子或种子,它们在化石记录中可能看起来像是已经灭绝,但实际上仍然具有潜在的生命力,C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5·上城)钱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40多年前钱塘江曾拥有149种鱼类,到2018年减少至122种,研究发现在这期间钱塘江渔业总捕捞量增加,但多种鱼类捕到的都是未成年的小鱼。2019年钱塘江开始实施3月至6月的休渔。2023年人们惊喜地发现消失三十年的本土鱼类——凶猛的“水老虎”鳃鱼在钱塘江流域重新出现并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性种群。而江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刀鲚和棘头梅童鱼数量分别增长10.2%和5.8%。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
A.“水老虎”鱼会破坏钱塘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B.捕捞未成年鱼类是钱塘江鱼类种类减少的重要原因
C.钱塘江流域全年禁止捕鱼是综合治理钱塘江的最佳方法
【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文中提到“水老虎”鳃鱼重新出现并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性种群,这通常被视为生态恢复的一个积极信号;没有证据表明这种鱼的回归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反而可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
B、捕捞未成年鱼类是钱塘江鱼类种类减少的重要原因,B正确;
C、虽然休渔期有助于鱼类的繁殖和种群恢复,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全年禁止捕鱼是最佳方法,C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5·上城)塑料制品在我们周围很常见,主要分为“不可降解
塑料”和“可降解塑料”。前者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等,通常很难降解,很多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真正分解;后者主要来源于玉米、木薯等,相对较容易降解。 “可生物降解塑料”能通过类似厨余垃圾堆肥的方式,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最快在6个月左右被降解。图甲是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变化过程。图乙是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垃圾很长一段时候后的变化过程。
(1)图甲中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堆肥后发生的主要是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乙中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发生的主要是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化学;堆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将“可生物降解塑料”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等新物质
(2)物理;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在长时间内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如破碎、风化等,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1)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堆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将“可生物降解塑料”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等新物质,因此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堆肥后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
(2)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在长时间内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如破碎、风化等,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6.(2025·上城)图甲和图乙分别是热带花园和热带雨林一角。
(1)图甲和图乙中都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对地球生态来说,你认为两者中更有保护意义的是 (可选填“图甲”或“图乙”),理由是 。
(2)如果要保护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 。
【答案】(1)图乙;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包含众多珍稀物种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包含众多珍稀物种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图乙更有保护意义。
(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7.(2025·上城)2025年5月24日,一位滑翔伞爱好者在试伞的过程中,被意外吹到空中,继而被吸入云中。
(1)图甲是生活中常见的云形成的变化过程,你认为它主要属于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乙和图丙是这位遇险者当天试伞过程中遇险前后的自拍影像。与图乙相比,图丙中这位遇险者和他的滑翔伞表面多了一层白色固体物质,结合你学过的科学,可以判断它们主要是 ,由此可以推断8000多米的高空与地面相比,温度 (可选填“更高”、 “更低”或“差别不大”)。
(3)你认为图丙中的白色固体物质形成的过程主要属于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物理;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2)冰晶;更低
(3)物理;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1)图甲描述的是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蒸气在空中冷却后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图丙中,遇险者和他的滑翔伞表面多了一层白色固体物质。他们是在8000多米的高空遇险,那里的温度非常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容易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冰晶。因此,这层白色固体物质很可能是冰晶。由于冰晶的形成需要低温环境,所以可以推断8000多米的高空与地面相比,温度更低。
(3)图丙中的白色固体物质是冰晶,它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8.(2025·上城)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并回答:
麋鹿原产于中国,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研究麋鹿化石,判定了古麋鹿在中国的分布大致范围:东到东部沿海,西到渭河流域,南抵海南岛,北到东北的大平原,都有麋鹿的自然分布。后来,由于地球经历了降温期, 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众多湖泊、沼泽消失,加上人类人口数量增加、人为捕杀等因素影响,麋鹿种群数量不断减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皇家猎苑仅存的麋鹿被猎杀抢掠。至此,麋鹿种群在中国本土灭绝,而一些国家在此之前通过向清政府索要和购买获得了一些麋鹿,并进行繁衍。1985年至1987年,我国先后从国外引入77只麋鹿,通过繁殖,及先后多次的野化放归等措施,我国的麋鹿数量在2024年底已达1.4万只,全国已有92处麋鹿栖息地,基本覆盖了麋鹿的历史分布地。其中野生麋鹿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2023年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还发现了一只白麋鹿。
(1)判断古麋鹿在中国分布的大致范围的主要依据是 。
(2)我国的麋鹿灭绝后,1985年开始从国外引入的77只麋鹿发展到2024年底的1.4万只麋鹿,主要是因为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现象。2023年在天津出现的白麋鹿说明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现象。
(3)有人认为通过圈养+人工繁殖,麋鹿数量也能大幅度增加,也能达到保护麋鹿的目的,因此不需要野化放归。对这个观点,你 (可选填“赞同”或“不赞同”),理由是 。
【答案】(1)麋鹿化石
(2)遗传;变异
(3)不赞同;野化放归有助于麋鹿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1)根据化石中古代生物的样子,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根据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年代和变化过程,推演出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判断古麋鹿在中国分布的大致范围的主要依据是 麋鹿化石 。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我国的麋鹿灭绝后,1985年开始从国外引入的77只麋鹿发展到2024年底的1.4万只麋鹿,主要是因为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遗传 现象。2023年在天津出现的白麋鹿说明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变异现象。
(3)对于通过圈养+人工繁殖来保护麋鹿的观点,我 不赞同 ;理由是 野化放归有助于麋鹿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麋鹿及其生态系统 。
9.(2025·上城)2024年,我国又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陆续开工。
这些电站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火电站、核电站、水电站等在此时产生的多余电能将水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再放水到下水库发电。
(1)作为一项工程,抽水蓄能电站解决的实际问题是 。
(2)在工程选址时,建造地点需要满足的是其周围( ) (可多选)
A.有水源
B.不漏水
C.岩石比较坚硬
D.地质构造稳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可能性很小
(3)抽水蓄能电站和水电站都要用到水,在这两种电站中,水被利用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
【答案】(1)电力供需不平衡
(2)A;B;C;D
(3)都需要水来进行能量转换;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储蓄水电站多余的电能,而水电站只能用水能发电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1)抽水蓄能电站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电力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具体来说,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储存多余的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从而平衡电网的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2)在工程选址时,建造地点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A:有水源 - 抽水蓄能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抽水和发电,因此必须有可靠的水源。 B:不漏水 - 水库必须能够有效地储存水,防止漏水现象发生。 C:岩石比较坚硬 - 坚硬的岩石可以提供稳定的基础,有利于大坝和地下洞室的建设。 D:地质构造稳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可能性很小 - 稳定的地质条件可以确保电站的安全运行,减少自然灾害对电站的影响。 因此,选项A、B、C和D都是建造抽水蓄能电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抽水蓄能电站和水电站都要用到水,它们在水被利用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都需要水来进行能量转换。不同之处在于,水电站是利用水流的自然落差来产生电能,而抽水蓄能电站则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能将水抽到高处储存,然后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10.(2025·上城) 2025年5月 29日, 我国的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此次发射包括两个任务。任务一是到名为2016HO3的小天体上“挖土”, 即采样并返回。2016HO3的直径约40-100米,28分钟自转一圈,366天公转一圈。
(1)如果我们现在是在天体2016HO3上,那么一天的时间与地球相比 ,一年的时间与地球相比 (均可选填“短很多”、 “长很多”或“比较接近”)。
(2)图丙是2016HO3 和地球、太阳的相对运动示意图,读图并分析,天体2016HO3属于 ( )
A.小恒星 B.小行星 C.地球的小卫星
(3)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 。
(4)天问二号利用返回舱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任务一后,它的主探测器将继续完成任务二:用近7年的时间奔向下一个目标——311P彗星,并再用1年多的时间对311P进行相关研究甚至尝试着陆。根据我们对彗星的认识,可以判断311P的形态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5)作为一个探测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采用“一次发射探测两类天体”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 。
【答案】(1)短很多;比较接近
(2)B
(3)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但并非地球的卫星,也不是恒星。
(4)C
(5)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探测效率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2016HO3的自转周期为28分钟,公转周期为366天。与地球相比,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因此,2016HO3的一天比地球的短很多,而一年与地球的比较接近。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但并非地球的卫星,也不是恒星。因此,它最有可能是一颗小行星。
(3)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且其轨道明显不同于地球,说明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同时,它自身不发光,也不符合恒星的特征。因此,结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2016HO3是一颗小行星。
(4)彗星通常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当它们接近太阳时,会因为太阳的热量而释放出气体和尘埃,形成可见的彗发和彗尾。根据我们对彗星的了解,311P的形态最接近于一个带有明显彗发和彗尾的彗星。
(5)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采用“一次发射探测两类天体”的方式,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探测效率。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利用同一探测器的不同任务阶段,收集更多关于不同天体的数据和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演化。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上城)2025年4月, “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将神舟飞船送至距地球400-45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5月, “飞燕一号”火箭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个由中学生航天爱好者团队自主研制的10公里级气象探空火箭,火箭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10555.7米,地面接收站通过遥测数据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
(1)“飞燕一号”火箭的主要任务是 ( )
A.探索宇宙
B.研究地球大气
C.运送飞船进入空间站
(2)如果你是“飞燕一号”火箭工程设计师,你认为“飞燕一号”火箭与“长征二号”火箭最主要的区别是( )
A.“飞燕一号”不需要发动机
B.“飞燕一号”不需要利用反冲力
C.“飞燕一号”的燃料比“长征二号”的燃料要少很多
2.(2025·上城)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发生过日食的地方不会再发生月食
B.日食和月食不会在同一周内发生
C.日食的发生没有规律,是不可预测的
3.(2025·上城)关于地球上的生物,下列说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现代生物是由古代生物演化而来的
B.有些古生物化石结构与现代生物非常相似
C.古代生物只剩下了化石,说明它们已经灭绝了
4.(2025·上城)钱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40多年前钱塘江曾拥有149种鱼类,到2018年减少至122种,研究发现在这期间钱塘江渔业总捕捞量增加,但多种鱼类捕到的都是未成年的小鱼。2019年钱塘江开始实施3月至6月的休渔。2023年人们惊喜地发现消失三十年的本土鱼类——凶猛的“水老虎”鳃鱼在钱塘江流域重新出现并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性种群。而江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刀鲚和棘头梅童鱼数量分别增长10.2%和5.8%。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
A.“水老虎”鱼会破坏钱塘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B.捕捞未成年鱼类是钱塘江鱼类种类减少的重要原因
C.钱塘江流域全年禁止捕鱼是综合治理钱塘江的最佳方法
5.(2025·上城)塑料制品在我们周围很常见,主要分为“不可降解
塑料”和“可降解塑料”。前者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等,通常很难降解,很多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真正分解;后者主要来源于玉米、木薯等,相对较容易降解。 “可生物降解塑料”能通过类似厨余垃圾堆肥的方式,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最快在6个月左右被降解。图甲是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变化过程。图乙是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垃圾很长一段时候后的变化过程。
(1)图甲中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堆肥后发生的主要是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乙中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发生的主要是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6.(2025·上城)图甲和图乙分别是热带花园和热带雨林一角。
(1)图甲和图乙中都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对地球生态来说,你认为两者中更有保护意义的是 (可选填“图甲”或“图乙”),理由是 。
(2)如果要保护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 。
7.(2025·上城)2025年5月24日,一位滑翔伞爱好者在试伞的过程中,被意外吹到空中,继而被吸入云中。
(1)图甲是生活中常见的云形成的变化过程,你认为它主要属于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乙和图丙是这位遇险者当天试伞过程中遇险前后的自拍影像。与图乙相比,图丙中这位遇险者和他的滑翔伞表面多了一层白色固体物质,结合你学过的科学,可以判断它们主要是 ,由此可以推断8000多米的高空与地面相比,温度 (可选填“更高”、 “更低”或“差别不大”)。
(3)你认为图丙中的白色固体物质形成的过程主要属于 (可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判断的理由是 。
8.(2025·上城)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并回答:
麋鹿原产于中国,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研究麋鹿化石,判定了古麋鹿在中国的分布大致范围:东到东部沿海,西到渭河流域,南抵海南岛,北到东北的大平原,都有麋鹿的自然分布。后来,由于地球经历了降温期, 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众多湖泊、沼泽消失,加上人类人口数量增加、人为捕杀等因素影响,麋鹿种群数量不断减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皇家猎苑仅存的麋鹿被猎杀抢掠。至此,麋鹿种群在中国本土灭绝,而一些国家在此之前通过向清政府索要和购买获得了一些麋鹿,并进行繁衍。1985年至1987年,我国先后从国外引入77只麋鹿,通过繁殖,及先后多次的野化放归等措施,我国的麋鹿数量在2024年底已达1.4万只,全国已有92处麋鹿栖息地,基本覆盖了麋鹿的历史分布地。其中野生麋鹿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2023年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还发现了一只白麋鹿。
(1)判断古麋鹿在中国分布的大致范围的主要依据是 。
(2)我国的麋鹿灭绝后,1985年开始从国外引入的77只麋鹿发展到2024年底的1.4万只麋鹿,主要是因为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现象。2023年在天津出现的白麋鹿说明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现象。
(3)有人认为通过圈养+人工繁殖,麋鹿数量也能大幅度增加,也能达到保护麋鹿的目的,因此不需要野化放归。对这个观点,你 (可选填“赞同”或“不赞同”),理由是 。
9.(2025·上城)2024年,我国又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陆续开工。
这些电站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火电站、核电站、水电站等在此时产生的多余电能将水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再放水到下水库发电。
(1)作为一项工程,抽水蓄能电站解决的实际问题是 。
(2)在工程选址时,建造地点需要满足的是其周围( ) (可多选)
A.有水源
B.不漏水
C.岩石比较坚硬
D.地质构造稳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可能性很小
(3)抽水蓄能电站和水电站都要用到水,在这两种电站中,水被利用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
10.(2025·上城) 2025年5月 29日, 我国的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此次发射包括两个任务。任务一是到名为2016HO3的小天体上“挖土”, 即采样并返回。2016HO3的直径约40-100米,28分钟自转一圈,366天公转一圈。
(1)如果我们现在是在天体2016HO3上,那么一天的时间与地球相比 ,一年的时间与地球相比 (均可选填“短很多”、 “长很多”或“比较接近”)。
(2)图丙是2016HO3 和地球、太阳的相对运动示意图,读图并分析,天体2016HO3属于 ( )
A.小恒星 B.小行星 C.地球的小卫星
(3)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 。
(4)天问二号利用返回舱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任务一后,它的主探测器将继续完成任务二:用近7年的时间奔向下一个目标——311P彗星,并再用1年多的时间对311P进行相关研究甚至尝试着陆。根据我们对彗星的认识,可以判断311P的形态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 )
(5)作为一个探测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采用“一次发射探测两类天体”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飞燕一号”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10555.7米,并且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了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这表明“飞燕一号”火箭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气象探测,而气象探测主要是研究地球大气的。
(2)“飞燕一号”火箭的飞行高度相对较低,只有10555.7米,而“长征二号”火箭则能够将飞船送至距地球400-450千米的空间站。由于“飞燕一号”火箭的飞行高度和任务相对简单,其所需的燃料量很可能比“长征二号”火箭要少。
2.【答案】B
【知识点】日食;月食
【解析】【分析】A、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与地理位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同一个地方完全有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既经历日食又经历月食,A错误;
B、日食发生在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因此日食和月食不会在同一周内发生,B正确;
C、实际上,日食的发生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精确的天文计算来预测,C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A、现代生物是由古代生物演化而来的,A正确;
B、有些古生物化石结构与现代生物非常相似,B正确;
C、一些生物可能由于环境变化进入了休眠状态,如某些孢子或种子,它们在化石记录中可能看起来像是已经灭绝,但实际上仍然具有潜在的生命力,C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A、文中提到“水老虎”鳃鱼重新出现并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性种群,这通常被视为生态恢复的一个积极信号;没有证据表明这种鱼的回归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反而可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
B、捕捞未成年鱼类是钱塘江鱼类种类减少的重要原因,B正确;
C、虽然休渔期有助于鱼类的繁殖和种群恢复,但文中并没有提到全年禁止捕鱼是最佳方法,C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1)化学;堆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将“可生物降解塑料”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等新物质
(2)物理;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在长时间内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如破碎、风化等,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1)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堆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将“可生物降解塑料”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等新物质,因此废弃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堆肥后发生的主要是化学变化。
(2)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在长时间内只是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如破碎、风化等,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6.【答案】(1)图乙;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包含众多珍稀物种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包含众多珍稀物种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图乙更有保护意义。
(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7.【答案】(1)物理;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2)冰晶;更低
(3)物理;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1)图甲描述的是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蒸气在空中冷却后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图丙中,遇险者和他的滑翔伞表面多了一层白色固体物质。他们是在8000多米的高空遇险,那里的温度非常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容易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冰晶。因此,这层白色固体物质很可能是冰晶。由于冰晶的形成需要低温环境,所以可以推断8000多米的高空与地面相比,温度更低。
(3)图丙中的白色固体物质是冰晶,它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8.【答案】(1)麋鹿化石
(2)遗传;变异
(3)不赞同;野化放归有助于麋鹿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
【解析】【分析】(1)根据化石中古代生物的样子,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根据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年代和变化过程,推演出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判断古麋鹿在中国分布的大致范围的主要依据是 麋鹿化石 。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我国的麋鹿灭绝后,1985年开始从国外引入的77只麋鹿发展到2024年底的1.4万只麋鹿,主要是因为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遗传 现象。2023年在天津出现的白麋鹿说明动物在繁衍过程中存在 变异现象。
(3)对于通过圈养+人工繁殖来保护麋鹿的观点,我 不赞同 ;理由是 野化放归有助于麋鹿恢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麋鹿及其生态系统 。
9.【答案】(1)电力供需不平衡
(2)A;B;C;D
(3)都需要水来进行能量转换;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储蓄水电站多余的电能,而水电站只能用水能发电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1)抽水蓄能电站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电力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具体来说,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储存多余的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从而平衡电网的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2)在工程选址时,建造地点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A:有水源 - 抽水蓄能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抽水和发电,因此必须有可靠的水源。 B:不漏水 - 水库必须能够有效地储存水,防止漏水现象发生。 C:岩石比较坚硬 - 坚硬的岩石可以提供稳定的基础,有利于大坝和地下洞室的建设。 D:地质构造稳定,发生地震、泥石流等可能性很小 - 稳定的地质条件可以确保电站的安全运行,减少自然灾害对电站的影响。 因此,选项A、B、C和D都是建造抽水蓄能电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抽水蓄能电站和水电站都要用到水,它们在水被利用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都需要水来进行能量转换。不同之处在于,水电站是利用水流的自然落差来产生电能,而抽水蓄能电站则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能将水抽到高处储存,然后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10.【答案】(1)短很多;比较接近
(2)B
(3)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但并非地球的卫星,也不是恒星。
(4)C
(5)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探测效率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2016HO3的自转周期为28分钟,公转周期为366天。与地球相比,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因此,2016HO3的一天比地球的短很多,而一年与地球的比较接近。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但并非地球的卫星,也不是恒星。因此,它最有可能是一颗小行星。
(3)2016HO3围绕太阳运行,且其轨道明显不同于地球,说明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同时,它自身不发光,也不符合恒星的特征。因此,结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2016HO3是一颗小行星。
(4)彗星通常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当它们接近太阳时,会因为太阳的热量而释放出气体和尘埃,形成可见的彗发和彗尾。根据我们对彗星的了解,311P的形态最接近于一个带有明显彗发和彗尾的彗星。
(5)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采用“一次发射探测两类天体”的方式,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探测效率。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利用同一探测器的不同任务阶段,收集更多关于不同天体的数据和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演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