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写作教学内容围绕“学会记事”展开。记事是生活中常见的表达需求,也是初中写作的基础。教材通过示例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选取合适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并运用描写等手法将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关注细节,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为今后更复杂的写作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阶段,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但在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选材平淡,缺乏新意;叙事简单,条理不清;描写匮乏,内容空洞;情感表达不真实或流于表面。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逐步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记事类文章的一般特点,掌握记事的基本要素和常用顺序。
2.能够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使记事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表 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掌握记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在写作中完整呈现。
2.学会运用合理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组织文章内容,使叙事条理清晰。
3.运用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丰富记事内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记事过程中巧妙运用描写手法,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帮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出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做到以小见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有趣的生活照片,这些片段展示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和事件。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大家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把这些事情清晰地记录下来。”
引出课题:如何把生活中的小事写得生动感人——《学会记事》。
二、写作指导
(一)记事要素与顺序
1.讲解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举例说明,如《植树的牧羊人》中,时间跨度多年,地点在荒芜的高原,人物是牧羊人,起因是高原的荒凉,经过是牧羊人多年的坚持种树,结果是高原 变得绿树成荫。
普通版:"我上学迟到了"
升级版:"周三早上7:50(时间),我(人物)在上学路上(地点)因为帮助一位摔倒的老奶奶(起因),导致迟到15分钟(结果),当我说明情况后,老师不仅没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经过)"
2.介绍叙事顺序: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倒叙(先写出事件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回过头来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有关的情节)。通 过课文实例分析不同叙事顺序的效果,如《背影》运用了顺叙,条理清晰地展现了父亲送别儿子的过程。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
1.讲解常见的描写手法: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状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语言特点,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神态描写(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描写(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等进行描写)。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描写手法使记事更生动。
例如,在写运动会跑步比赛时,“他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双手有力地摆动着,步伐轻盈而快速,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执着”。
感官综合:运用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等多角度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写作实践
1.布置写作任务:请以"那一天,我 "为题,写一篇记事作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运用记事六要素,选择合适的叙事顺序,运用至少两种描写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选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可由学生自愿分享或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记事要素是否齐全、叙事顺序是否合理、描写手法运用是否恰当、情感表达是否真实等方面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同时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五、总结归纳
1.与学生一起回顾记事作文的要点,包括六要素、叙事顺序、描写手法等
2.强调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积累素材,这样才能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可写。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练习,提高记事能力。
3.生活处处有素材,用心观察,用情表达,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六、作业布置
1.修改课堂作文,完成定稿。
2.课外阅读:《小王子》选段,摘抄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下周分享。
3.实践任务:每天用三句话记录一件小事,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反思
本设计注重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阶梯式任务降低写作难度,强调"写真实生活、抒真情实感"的写作理念,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示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