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19: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1、情境导入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2、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三、自主学习
(一)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
(一)(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二)(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阅读第1、13自然段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1、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段提出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四、合作学习
(一)阅读第2~5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二)阅读第6~12自然段
1、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五、探究学习
1、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六、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不是。【1】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 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成的诗歌。
【3】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七、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八、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
格精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