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21: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案
基础信息
授课类型 第几课时 总课时
新授课 第1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散步》是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莫怀戚。本文通过描写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责任。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家庭生活中的温情与责任。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掌握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并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和亲情的感受较为敏感,但对散文的赏析能力尚显不足。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朗读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掌握“信服”“分歧”“取决”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具体用法。
通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传达文章的情感。
文化意识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家庭亲情与责任,感受中华文化中“孝道”的传统美德。
思维品质
通过对比《散步》与《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能力
学会通过语境理解多义词的具体含义,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责任。
掌握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如“自然”“包袱”等。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准确传达文章的情感。
对比分析《散步》与《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基调差异。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家庭亲情的短视频,提问:“你们和家人散步时有什么感受?”2. 引导学生回忆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 1.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2. 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经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创设情境。
讲授环节(15分钟) 1.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情感基调。2. 讲解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如“自然”“包袱”。3.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 跟读课文,标记情感强烈的句子。2. 小组讨论多义词的具体含义。3.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多义词的用法,培养分析能力。
实践环节(15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情感表达。2. 对比《散步》与《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分析。 1. 分组朗读,互相评价。2. 完成表格,分析两篇文章的情感差异。 通过朗读和对比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结环节(10分钟) 1.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2. 强调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重要性。3. 布置作业。 1. 复述文章主要内容。2. 记录作业要求。 巩固学习内容,明确课后任务。
五、板书设计
散 步 —— 莫怀戚
主题:亲情与责任
情感基调:温馨、平和
多义词:
1. 自然:理所当然
2. 包袱:负担(比喻义)
对比:
《散步》—— 温馨平和
《秋天的怀念》—— 深沉哀伤
六、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从课文中找出3个多义词,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写一段话,描述你与家人散步时的情景,要求使用至少2个多义词。
口头作业
与家人分享《散步》的故事,并记录他们的感受。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家人听。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和提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朗读,培养合作能力。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素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视频和课文朗读音频)。
黑板和粉笔。
学习用品
课本和笔记本。
朗读评价表(用于小组互评)。
九、教学反思
优势
教学目标明确,紧扣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内容。
不足
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分,需加强指导。
时间分配上,讲授环节稍显紧凑,可适当延长。
对比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设计更多互动问题。
改进意见:在朗读环节增加示范和个别指导,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充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