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秦腔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与传承意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识别鉴赏秦腔音乐、表演风格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评价能力及艺术鉴赏力,激发创造潜能。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秦腔文本语言特色,培养准确生动表达及描述评价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思考文化意蕴,提升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及深度解读能力,以及理解秦地、秦人、秦腔的血肉联系,体会文学理解与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宏伟气魄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2.探索秦地地理特征与秦腔旋律之间的精妙融合。
3.学习如何将秦腔、秦地、秦人及其文化生活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若干秦腔选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秦腔的魅力。
二、背景介绍
1.简述秦腔
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最古老、最丰富、最广泛的声腔体系。它的影响范围横跨我国西北至西南,中原至东北,甚至远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秦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尤其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目前,秦腔拥有超过700个剧目,居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念白、节奏、面具、身段和角色类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秦腔亦称“乱弹”,以高亢激昂的音色和真实噪音的演唱著称,保留了原始的豪迈特色。秦腔的最佳演出场所是露天空间,以充分展现其独特风味。秦腔的唱腔宽广有力,直抒胸臆,给人以激越、粗犷的感受。观赏秦腔,尤其是"黑头"角色的震撼吼声,方能真切体会秦腔的豪放,这同样体现了秦人的血性。
2.介绍作者
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丹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 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自1982年起致力于专业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务。其作品包括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及文论集等。贾平凹的创作以描绘新时期西北农村为主,尤其关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作品风格清新深刻,充满地域特色。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成就显著,早期作品如《月迹》、《一棵桃树》,展现了儿童眼中的纯净世界,强调诗意的营造。80年代中期,他开始关注陕西的风土人情,描绘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生活风貌。贾平凹的散文在思想深度、文化趣味和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吸纳中国文学传统元素,追求简朴风趣和静谧境界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梳理结构
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主旨。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展示秦腔的高亢与宏大特质,强调其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生动描绘秦人对秦腔的热爱与迷恋。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秦腔独有的能力承载秦人的情感。
(二)探讨第一部分
1. 阅读第一、二段,简述秦地、秦腔、秦人的特质。
秦地——辽阔而平坦,厚实可靠;
秦腔——高昂激越,充满沧桑与忧伤;
秦人——直率豪爽,质朴而不羁。
2. 思考讨论:请指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体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1)你会立刻领悟到:这片土地的地貌竟与秦腔的旋律如出一辙!
秦腔的高亢与震撼,与秦川大地的辽阔、厚重和悠长在粗犷豪放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秦腔是黄土高原与普通百姓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述,精神文明的产物,如同动植物一样,只能通过其所处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中传出的秦腔相互交融,碰撞,原来秦腔是秦川的自然之音、大地之音、人声之音的共鸣!
“籁”原指古代的一种三孔乐器,后泛指从空洞中发出的声响,也泛指各种声音。这里的“天籁”地籁”指自然界的声音,"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到的秦人的说话和呼唤方式等,正是这些因素孕育了秦腔。
(3)农民是世上最辛勤的人,尤其是在这片平原上,生时躺在黄土炕上,死后葬在黄土下;秦腔是他们在苦难中的欢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情感,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4)有了秦腔,生活便充满了乐趣,欢喜时,唱“快板”,欢乐得仿佛被烈性炸药炸开了一般,要将整个身心撒向云霄!悲伤时,唱“慢板”,那揪心裂肺的旋律却展现了无比动人的美,这美不仅给他人带来享受,也抚平了自己心中的忧愁。
运用夸张手法,将唱秦腔”快板”时的喜悦与狂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比喻和移情的修辞技巧,生动地描绘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慰藉作用,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3. 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何“发现自己心中涌现出一股坚定的气概,与胳膊上的肌肉一同涌现” 作者漫步秦川大地,思索其悠久而壮丽的王朝历史,亲历秦腔秦人,深感骄傲与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史悠久,气势雄伟,政治文化深厚。
(三)探讨第二部分
1. 整理第二部分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并概括其大意。
第一层次:描述戏班排练的场景,突显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描绘观戏演戏的情形,凸显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三层次:叙述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上演秦人生活中的喜剧与悲剧。
第四层次:阐述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游客在前往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说说□□中应填入什么字 你为何这样选择
A.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3.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景细节描写上堪称入木三分,请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景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表现效果。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包括:
(1)点面结合。(2)结合多种描写手法,以言行描写为主。(3)灵活使用修辞技巧。
4. 举例说明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结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悠然自得、流畅优美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秦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散发出的旺盛生命力。秦腔,成为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民对秦腔的热爱,到听戏时的全神贯注,再到对擅长秦腔者的尊敬……秦腔之所以生根发芽,正是因为它以浓郁的旋律表达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因此 深深地让人们为之着迷,它就像陕北的信天游一样,成为秦地人民畅快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途径。
(四)探讨第三部分
1. 在以下文段中,标点的词汇能否互换位置,原因何在 作者这样表达有何深意
广阔无垠的八百里秦川,唯有秦腔能代表其精神,也唯有秦腔能表达其情感,八百里秦川辛勤耕作的农人们唯有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不可互换。“只有”暗示必不可少的条件,“只能”则指唯一的选择或解决方式。先提"只有",继而“只能”,形成递进关系,更加凸显秦腔对秦川人民的重要性。
2. 结尾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它再次凸显秦腔的高亢激昂特质,强调其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文章开头呼应,加强了中心思想。
(五)概括主旨
《秦腔》不仅生动描绘了一个地方戏剧种类的起源和演变,更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民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示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土生土长,对家乡的深情使得其笔下更多地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之美,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无知与丑恶。在贾平凹的笔下,秦腔成为了黄土高原和普通百姓不息的命运之声。
(六)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诞生的土地是荒凉、遥远、空旷而悠长的,这成为贾平凹笔下的文学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赋予了《秦腔》其厚重而宏大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