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在长江源头
各
拉
丹
冬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热爱
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学习目标
知识备查
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
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各拉丹冬雪山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马丽华 1953年生
蠕动 腈纶 漫溢 豁然 敦实 草坝子
劲旅
疮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蜷卧 虔诚
lí
lénɡ
lì
zhòu
quán
qián
rú
jīnɡ
yì
huò
dūn
bà
huàn
jìng
chuāng
zhǒnɡ
yì
shuò
预习检查
读一读
xū
yù
jìn
jìng
( )盛开
( )盛满
盛
chénɡ
shèng
( )气喘吁吁
吁
( )呼吁
( )使劲儿
劲
( )强劲
预习检查
多音字
砾( )
烁( )
黧( )
黛( )
黧黑
黛色
lí
dài
闪烁
砾石
lì
shuò
预习检查
形近字
词语解释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风云变幻
敦实
蠕动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很少有人的踪迹。
形容开阔或通达。
接踵而至
气势磅礴
鲜有人迹
豁然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山脚
走下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
草坝子上
冰丛砾石堆
已达海拔
六千米以上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1段)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精读细研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各拉丹冬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儿?)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精读细研
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1.有详有略。
略写深处冰窟的感受,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
详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2.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
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
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
和冰风的描写,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
精读细研
作者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美,同时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各拉丹冬的魅力。
精读细研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精读细研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第二天
置身冰窟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合作探究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系:
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
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
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表达效果:
1.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2.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合作探究
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合作探究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应接不暇,令人不知道看什么。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合作探究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伟力,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抒发了热爱雪域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二:
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
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感悟一:
各拉丹冬雪山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言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巧观察,语言比较平实、自由、随性。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
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
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
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写作特色
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
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
自然,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
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所至:山脚下、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和冰塔林、
置身冰窟、再入冰河
所见:高峻、雄壮、变幻莫
测、图案多样、晶莹
闪耀、冰面疏松、流
水漫溢
所感: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原始的美
苦痛的美
永恒的美
天地大美
人在其中
课堂检测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解析:A项,蜷,应读quán。 B项,腈,应读jīng。
C项,棱,应读léng。
D
课堂检测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A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上演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悲喜剧。
B.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C.虽然好长时间过去了,但那些新闻镜头却在我心里一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D.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
解析:“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该成语意思不符合同学们聚在一起的语境。
课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
的关键。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
问题的严重性。
B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C项,缺少主语,“通过”和“使”二者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课堂检测
5.请仿照画浪纹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
合语境,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也敬畏自然中渺小的事物。我敬畏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 。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示例一:敬畏黄河之波涛汹涌 敬畏荒漠中的胡杨 坚韧刚强
示例二:敬畏五岳之壮观神奇 敬畏雷电中的海燕 自信乐观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2019·江苏南京中考题)
现代游记阅读。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拓展探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这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跳望一下玄式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直游到三台洞。
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况且当时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拓展探究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我微感不快,他偷倫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奉资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小明: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拓展探究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时,他停了车。
“怎么?”我问。
“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我笑了笑以示感谢,说:“天不早了,回城吧。”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城的路上。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拓展探究
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
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绔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
“哎呀!”他回过头来对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
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
那块劝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见过的。突然,我精神上受到
拓展探究
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
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过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
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选自《最忆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有删改)
拓展探究
1.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
为什么?
2.读到重返燕子矶车夫询间作者是否需要再游玩时,你也想画表
情。请概括你想画的车夫表情并说明理由。
3.随着游踪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变化了。你和小明跟着作者的足
迹体会了作者的心情。
登上燕子矶,______→跨下崖石,悻悻不快→沿着幕府山,游完三台洞,______→归途交谈,心生感动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示例:“原来”,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发现车夫跟随自己登矶的出
乎意料,反映了作者惊讶的心理。(如点其他词,言之成理亦可)
2.示例:表情应是期待而有愧意的,车夫因误解作者轻生而影响其
游兴,感到歉疚,期望能有所补偿。
3.(1)示例:舒爽畅快 (2)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