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2025·广州中考·5)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许多文人常常远游,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中增长见识与阅历。这一现象在当时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 B.地域性商帮出现
C.社会局面安定与经济繁荣 D.中外交流的频繁
2.(2025·贵州中考·3)如图中的农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推测图中农业工具的用途是( )
筒车示意图
A.灌溉农田 B.开垦土地 C.拔秧插秧 D.开沟播种
3.(2025·威海中考·5)约成书于880年的《耒耜经》是一本古农具专志,书中记述曲辕犁时写道:“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下列选项能够印证该记载的是( )
A.汉画像砖《犁耕图》 B.唐莫高窟壁画(局部)
C.宋《耕获图》(局部) D.清《耕织图》(局部)
4.(2025·广东中考·5)唐开元十六年,皇帝诏令:“自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宜加钱收买粮食“以实仓廪,纵逢水旱,不虑阻饥”。据此可知,当时政府( )
A.提高商人地位 B.重视整顿吏治 C.提倡兴修水利 D.关注民生问题
5.(2025·龙东中考·4)“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描写的是( )
A.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6.(2025·陕西中考·3)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
A.制瓷技术高超 B.商业贸易繁荣 C.瓷器种类丰富 D.文学艺术昌盛
7.(2025·陕西中考·2)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8.(2025·江苏苏州中考·4)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图一开元通宝 图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自然物品向人工铸造演变 B.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
C.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D.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
9.(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中考·2)唐三彩作品中骆驼形象大量成组出现,这些骆驼往往驮人载物,所载物品中包含了商队贩运的货物和生活用品。另外,外来使团还将骆驼作为献给皇帝的礼物,源源不断输入唐境内,唐政府因此设置专门的牧监对驼群进行管理。这说明唐朝( )
A.陆路贸易非常频繁 B.政府强化边疆治理
C.陶瓷技术比较发达 D.官方重视畜牧养殖
10.(2025·四川泸州中考·2)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这( )
A.反映了民族交往的频繁 B.标志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印证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11.(2025·四川广安中考·5)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为此提供证明的是( )
A.敦煌莫高窟第 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复原模型)
B.司南
C.纸币铜版拓片
D.《姑苏繁华图》(局部)
1.(2024·青海西宁中考·4)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右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2.(2024·浙江中考·5)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3.(2024·江苏南通中考·3)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4.(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5)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2024·广西中考·5)如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可以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的耧车 唐朝的曲辕犁 宋朝的秧马
A.农业用具的创新 B.交通工具的演变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纺织技术的进步
6.(2024·四川凉山中考·3)有人曾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此人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的主要立足点是( )
A.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B.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C.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D.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7.(2024·四川宜宾中考·2)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8.(2024·吉林中考·2)唐玄宗在位前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024·四川成都中考·7)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1.(2023·青海西宁中考·4)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2.(2023·江苏泰州中考·7)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2023·山东聊城中考·6)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开凿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遣唐使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2023·山东潍坊中考·3)“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B C D
5.(2023·湖北恩施中考·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2023·湖南郴州中考·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等资料,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2023·湖南岳阳中考·4)安史之乱是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治世局面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23·山东东营中考·6)“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9.(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5)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10.(2023·重庆(B卷)中考·3)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11.(2023·甘肃金昌中考·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12.(2023·河南中考·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13.(2023·天津中考·5)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14.(2023·湖南怀化中考·5)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下列盛世出现在唐朝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二、非选择题
1.(2025·湖南长沙中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秦朝半两钱 图2 汉朝五铢钱
材料二
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镇中有个名为陶玉的人将这种瓷器运到关中地区,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
——译自《景德镇历代窑考·陶窑》
材料三
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图片,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景德镇在瓷器制作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景德镇在制瓷业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2.(2025·山西中考·17)【饮食发展·时代之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在饮食业上出现了新变化。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饮食店铺的营业时间也开始趋向自由,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以都城长安而言,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同时,“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的盛况。
——摘编自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饮食业的特点,并简述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促进制面业机械化的是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制面机得到进一步改良,终于普及开来,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随着机械化带来的高效量产,下层贫民也终于吃上了意大利面,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
——摘编自【日】池上俊一、马庆春译《意大利面制作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进行改革,对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加以改变或摒弃。日本料理方面的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明治政府聘请了许多国外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和老师,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是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编自【英】顾若鹏著,夏小倩译《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适应西式餐饮”相关改革的目的,并分析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3.(2025·重庆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7分)
某老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整理出以下主题,给出了相关的史实。
请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卡片所给的一个史实和所学中国古代
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2024·山东青岛中考·41)大唐盛世,华章闪烁。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盛世大唐”为主题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0分)
任务一【解读史料揭秘盛世之因】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对于都督、刺史一类的地方官,都亲自简选……史书记载,到贞观四年(630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到“外户不闭”。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
任务二【赏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孖著《中国服饰史》
(2)赏析文物,并结合材料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任务三【走近遗址探寻盛世之迹】
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残片上刻划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
(3)走近福斯塔特遗址,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
任务四【立足当下感悟盛世之鉴】
(4)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2.(2024·山东济南中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人物扫描”是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栏目之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请仿照这一栏目对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扫描”。(8分)
材料二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盛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两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6分)
3.(2024·西藏中考·19)丝绸之路绵亘千里,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随着逆全球化之凤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下列同学重走丝绸之路:长安——A——西域——中亚、西亚——欧洲。请在图3中的一个“□”标注出A的位置,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分析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4.(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13)唐玄宗在位前期,“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财宝山积,四方丰稔,百姓乐业。”历史上称为“ ”。
5.(2024·山东聊城中考·27)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
6.(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22)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信息。(4分)
(1)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__________。
(2)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__________。
(3)体现了中国人民禁烟斗争伟大胜利的史实是__________。
(4)在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是__________。
7.(2024·天津中考·2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16分)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3)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8.(2024·广西中考·16)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的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广西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地名 桂林 柳州 全县
工厂(家) 29 2 1
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四
藏北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居住着藏族、汉族等11个民族。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申扎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摘编自人民网《西藏申扎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根据材料四,归纳申扎各族人民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的典型经验。
9.(2024·四川乐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16)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2.(2023·吉林中考·15)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图文材料,回答问题。(6分)
(1)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1分)
(2)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1分)
(3)“铁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1分)
(4)如果“?”代表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它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两例。(1分)
(5)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既善于发明革新又善于总结经验。中国古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有哪些?请写出一部。(1分)
(6)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1分)
3.(2023·甘肃平凉中考·13)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沛《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4.(2023·河南中考·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掌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阳燧取火示意图
材料二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下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
5.(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8)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4分)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2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远游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稳定环境,利于他们饱览山河增长见识,故该现象蔚然成风,故选C项;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特征,与盛唐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域性商帮在明清时期出现,不是盛唐,排除B项;文人远游是国内活动,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如纺车……高则泻水”的描述及图片所示,可知该农业工具是筒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故选A项;根据题干文字描述及图片所示可知,该农业工具为灌溉农具,不属于耕作农具,不能用于开垦土地、拔秧插秧、开沟播种,排除B、C、D 三项。
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约成书于880年”“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880年时正值唐代,曲辕犁也是唐代典型的耕种农具,唐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中出现的农具正是曲辕犁,可以印证《耒耜经》的记载,故选B项;汉画像砖《犁耕图》可以印证的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汉代还没有出现曲辕犁,排除A项;宋《耕获图》反映的是宋代农业生产情况,但北宋建立的960年晚于880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清《耕织图》反映的是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情况,与唐代相隔较远,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唐开元十六年诏令显示,皇帝担忧丰收谷贱伤农,加价收粮充实仓库,预防灾害保障粮食安全,这直接体现唐玄宗开元时期注重农业民生政策,故选D项;政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未涉及商人地位提升,唐朝商业政策于此无关,排除A项;诏令内容为粮食管理,非整顿官吏或反腐倡廉,排除B项;虽提及水旱灾害,但应对措施是储粮而非兴修水利,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筒车是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流驱动轮子转动,轮上竹筒提水浇灌农田;材料中“转来转去自行”描述其自动旋转,“千匝万匝未停”体现轮转不息,“禾苗待我灌醉”指禾苗需其灌溉,故选C项;耧车是汉代播种农具,用于开沟撒种,无转动功能且不涉及灌溉,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代耕地工具,用于翻土整地,与灌溉无关,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插秧辅助工具,用于水田移栽秧苗,非转动灌溉设备,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唐朝工匠能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大幅改变氧化亚铁比例制作出秘色瓷,这体现出在瓷器制作工艺上技术高超,故选A项;商业贸易繁荣主要体现物品交换情况,材料没说秘色瓷的贸易情况,排除B项;种类丰富需有多种瓷器对比,材料仅提到秘色瓷,排除C项;文学艺术昌盛包含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与材料制瓷技术内容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的文献记载(文献史料 ),与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实物(实物史料 ),都围绕秘色瓷展开,二者相互印证,证明了秘色瓷相关情况,故选D项;《秘色越器》是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并非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叙述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排除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各有价值,不能相互取代,排除B项;法门寺秘色瓷是实物,属于实物史料,不是图像史料,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属于金属货币,北宋纸币属于信用货币,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反映了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故选D项;题干图片中的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均不属于自然物品,排除A项;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虽然形制不同,但不能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真正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代货币,北宋纸币主要出现于四川地区,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不能体现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真正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禁止地方铸造货币的史实,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唐三彩骆驼驮载商队货物和生活用品,外来使团献驼入唐,政府设牧监管理,反映陆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故选A项;设置牧监仅管理驼群,未涉及边疆防御或治理措施,排除B项;唐三彩为陶瓷作品,但材料描述骆驼用途而非技术工艺,排除C项;官方管理驼群因贸易需求,非侧重畜牧养殖业发展,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唐朝都城长安有众多外国使节、商人等,新罗、日本受唐朝文化巨大影响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这都表明唐朝文化对外影响力大,中华文明吸引周边国家前来学习交流,彰显了中华文明影响力,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唐朝与外国交流,并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并非唐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敦煌莫高窟第 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复原模型)可以为此提供证明,故选A项;司南是战国时期的,与题干的唐朝前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纸币铜版拓片是宋朝的,同样与题干的唐朝前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姑苏繁华图》描绘的是清朝时苏州繁华的景象,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弈棋仕女图》反映了唐朝女子进行弈棋以娱乐的现象,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了女子可以骑马出行的现象,这都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选C项;杂剧出现于宋元时期,图片文物反映的是唐朝历史,时间不符,排除A项;无论是弈棋还是骑马,都是娱乐活动,与医药无关,排除B项;舞蹈也属于文娱,但与文物反映的娱乐种类不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越窑的青瓷,胎质稀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唐朝时,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故题干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故选A项;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排除B项;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突出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明朝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图片可知分别为曹魏时期的翻车和唐朝时期的筒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说明古代劳动人民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故选C项;材料中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不是运河,排除A项;材料属于农业上的水利灌溉,不属于畜牧,排除B项;犁耕技术主要表现在耕地工具,而材料属于灌溉工具,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排除C项。
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唐代的曲辕犁属于新的耕种工具,汉代的耧车是新的播种工具,宋代秧马属于插秧工具,都属于农业用具的创新,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未涉及交通工具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发展,未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C项;纺织技术的进步属于手工业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选C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图三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图四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车,可见中国古代农业工具不断改进和创新,故选B项;改进农具推动精耕细作,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彻底解决”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具改进,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改进,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初,与唐玄宗无关,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初年,与唐玄宗无关,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统治时期,与唐玄宗无关,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可知,壁画反映了唐朝人在农耕中已经使用了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因此它可以用以说明唐朝生产技术的改进,故选C项;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棉花种植的普及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玉米甘薯推广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1.【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选C项;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观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②对应时间为754年,589年隋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建立唐朝,②可判断为唐朝,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时期,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刘秀统治时期,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时间不符排除,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清军于1644年入关,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大运河和科举制度属于隋朝;开元盛世和遣唐使反映的是唐朝盛世,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选C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可知,这是灌溉工具;根据题干“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可知该工具不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的工具,故选D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项;秧马是拔秧工具,排除B项;翻车需要人力,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据“唐玄宗统治前期”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光武帝,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唐太宗,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吐蕃的友好往来的典型事例;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鼎盛阶段,被称为“开元盛世”;“遣唐使”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见证。可见,题干所述事件突出反映了隋唐时期重要的发展历程,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唐朝最繁荣的时期是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如纺车……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是筒车的特点,故选D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A项;翻车是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与题干“如纺车……缚以竹筒”不符,排除B项;曲辕犁是耕作农具,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所述“筒车”的特点及功能为:像纺车,用细竹子做成,在车轮周围绑上许多竹筒。转动时,在低处装满水,在高处将水倒出来。可见,筒车的好处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故选C项;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并非翻土工具,排除A项;人造运河可以沟通河道,便利水运,而非筒车,排除B项;宋代拔秧工具秧马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而非唐朝的筒车,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巧,轻便灵活,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选D项;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排除A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曲辕犁的发明是在唐朝,故“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错误,排除B项;孙吴开发江东是在三国时期,唐代发明的曲辕犁不可能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这一史实能印证题干中的论述,故选C项;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属于唐朝时期的“走出去”,与材料中的“进入过唐朝”内容不符,排除A、B两项;马可·波罗是元朝来华的外国人,与材料描述的唐朝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灌溉工具”及对题干中图片的辨识可知,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筒车,这是一种利用水流让筒车转动起来,以求达到汲水灌溉的目的的一种农业工具,故选C项;耧车是西汉出现的耕地工具,排除A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形状似龙骨,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信息: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
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
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
地位: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美洲。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解析】
(1)信息:据材料一“图1秦朝半两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半两钱。
说明:据所学秦统一货币的背景和意义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据材料一“图2汉朝五铢钱”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可知,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
说明:据所学汉武帝统一铸币的背景和意义可知,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据材料二“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可知,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
地位: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景德镇是制瓷中心。因此,景德镇的地位是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据材料三“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影响:据所学可知,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2.【答案】
(1)特点:唐代饮食业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营业时间不受限制;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胡食之风盛行;辐射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等。
原因: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交通;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等。
(2)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推动了制面机的研发,促进了制面业的机械化;制面机的改良,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等。
(3)目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等。
影响:明治维新适应西式餐饮的改革,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和教育的近代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这些举措,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等。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一 “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可得出分布地点较自由; “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可得出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可得出经营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 “‘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可得出胡食之风盛行; “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可得出饮食文化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
原因:据材料一“‘胡食’之风席卷长安……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并结合所学唐朝开放包容政策知识可知,开明民族政策使民族交流频繁,对外开放扩大,中外交流频繁;结合所学唐代经济与社会知识可知,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如长安为国际都市,商业兴盛;结合所学唐代政策可知,政府推行开明民族政策与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交通条件知识可知,唐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2)原因:据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可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 “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可得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研发制面机)促进了制面业机械化; “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可知,制面机的改良降低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使其能被下层贫民消费。
(3)目的:据材料三“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进行改革,对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加以改变或摒弃”,可得出目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据材料三 “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可得出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构建国际身份。
影响: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适应西式餐饮” 属于明治维新中 “文明开化” 的内容,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材料三提到 “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这一改革促进了日本对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学习,推动了日本教育近代化和文明开化;从历史影响看,明治维新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答案】
主题1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2分)
论述: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礼”等核心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汉代“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刻影响教育、伦理与国家治理。(2分)
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这一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确保政令通行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影响后世两千余年。(2分)
结论:孔子与秦始皇分别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引领社会变革,证明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1分)
主题2
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分)
论述:
唐代曲辕犁轻便灵活,深耕省力,大幅提升农业效率,促进粮食增产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物质基础。(2分)
唐代发明的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农田,解决丘陵地区取水难题,扩大耕地面积,推动江南农业开发与社会经济重心南移。(2分)
结论:曲辕犁与筒车等工具革新,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飞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变迁。(1分)
主题3
观点: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
论述:
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彻底终结诸侯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
隋朝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2分)
结论:郡县制与科举制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社会有序发展。(1分)
【解析】
主题1:观点:根据题干“杰出人物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孔子、唐太宗的贡献可知,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礼”等核心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汉代“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刻影响教育、伦理与国家治理。唐太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帝王之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秦始皇,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这一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确保政令通行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影响后世两千余年。最后总结,结论:以孔子和秦始皇为例,孔子与秦始皇分别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引领社会变革,证明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题2:观点:根据题干“生产工具(技术)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曲辕犁轻便灵活,深耕省力,大幅提升农业效率,促进粮食增产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物质基础。
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筒车、秧马等古代生产工具和技术进行论述,以筒车为例,唐代发明的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农田,解决丘陵地区取水难题,扩大耕地面积,推动江南农业开发与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最后总结,结论:以曲辕犁与筒车为例,曲辕犁与筒车等工具革新,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飞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变迁。
主题3:观点:根据题干“国家制度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彻底终结诸侯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科举制、行省制等制度,以科举制为例,隋朝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最后总结,结论:以郡县制和科举制为例,郡县制与科举制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1.【答案】
(1)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
(2)特点: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
(3)表现: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
(4)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省并冗员……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亲自简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使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秩序安定,民间发生了变化。
(2)特点:根据材料“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可知,唐朝女子服饰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富有时装性的特点。
(3)表现:根据材料“流行国内……在海外广受欢迎”、“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造型十分丰富”可知,唐朝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
(4)启示: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活跃,在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因此启示有: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民为本。
2.【答案】
(1)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原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玄奘和鉴真都是唐朝对外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介绍他们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即可。
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原因:根据材料二“强盛的国力……文化”、“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接纳外来文化……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可知,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因素,推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3.【答案】
(1)位置:A的位置应在敦煌附近;
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加深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和文明进步。(4分)
(2)史实:例如: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大批留学生、商人入唐,如遣唐使,促进文化互动。波斯、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往,推动中西商贸交流。
原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开放包容政策,欢迎外国使节和商人;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员和文化的流动。(6分)
(3)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增长;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现代化;提供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4分)
【解析】
(1)位置:据材料一图3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长安与西域之间要经过河西走廊,汉武帝时期设立河西四郡,A的位置在敦煌附近。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加深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和文明进步。
(2)史实:结合所学,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大批留学生、商人入唐,如遣唐使,促进文化互动,波斯、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往,推动中西商贸交流。
原因:结合所学,唐王朝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开放包容政策,欢迎外国使节和商人,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员和文化的流动。
(3)影响:据材料三“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可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增长,据材料三“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知,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现代化,据材料三“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知,提供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据材料三“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答案】开元盛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答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年号“贞观”,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经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答案】
(1)商鞅变法。
(2)开元盛世。
(3)虎门销烟。
(4)封君封臣制。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商鞅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3)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中国人民禁烟斗争伟大胜利的史实是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是封君封臣制。
7.【答案】
(1)①④
(2)“贞观之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认识: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解析】
(1)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叙述是客观的记述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是带有主观性的说明、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等。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是对隋朝统一的评价,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对《大唐西域记》历史价值的认识,①④ 属于历史解释;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
(2)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年号“贞观”,其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从选官方面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从用人方面看,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认识:根据唐玄宗前后期的不同统治状况,可以得出看待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看待。
8.【答案】
(1)设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社会状况: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等。
(3)原因:迁入广西的工厂众多;迁桂工厂大多是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设备先进,具备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
贡献: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4)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
【解析】
(1)郡:根据题目结合材料一的图上信息,南方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目的: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南方设立郡县,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二原文“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可概括得出唐朝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
(3)原因:结合表格数据可得出“迁入广西的工厂众多”;根据材料三原文“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可概括得出答案,如设备先进、具备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根据材料三原文“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可概括得出“省内外工商业者投资建厂”。
贡献:根据材料三可概括贡献是“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4)经验:根据材料四原文“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选树先进典型”、“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可知,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
9.【答案】
(1)论据: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解析】
(1)论据:据材料一“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可知,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据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据材料一“各国茶名……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可知,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据材料一“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据材料一“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可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据材料二“茶业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区;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历史源远流长;据材料二“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可知,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据材料二“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可知,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据材料二“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可知,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据材料二“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可知,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44—1856年茶叶出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56—1860年茶叶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从茶的某一个方面书写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1.【答案】
(1)第一首诗,刘沧写的是中举后的喜悦,唐朝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元稹的诗歌写的是汉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画面,说明了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李白悼念日本留学生晁卿衡的诗,表达了中日人民真挚的友谊,歌颂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4)杜甫描写的是开元盛世,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跃然纸上。写出了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库充盈,家家富足的幸福生活场景。
【解析】
(1)分析问题要求可知,本题答案需要正确写出诗歌所反映的史实,并写出此史实的影响。
史实:分析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其意为:新年春天考中了进士及第,轻松惬意地游览长安城,在曲江头的杏园设宴庆祝。拿起紫毫笔在墙壁上题写自己的姓名籍贯,伴着萧声,青翠的柳枝拂过皇宫的楼阁。可见,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描述了自己登科后游览长安城,举办曲江宴的喜悦心情。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史实:分析元稹的《法曲》其意为:当时的女孩子学着胡人妇女化胡人的妆扮,乐伎们学习弹奏胡人的音乐。胡人的语言、马术和妆容打扮,五十年来和我们竞相纷扰。可见,元稹的《法曲》反映了唐朝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呈现了一种兼容并包、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频繁的民族交往,促进了唐朝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3)史实:分析李白的《哭晁卿衡》其意为:日本友人晁卿辞别了帝都长安,他乘坐着帆船绕过蓬莱群岛远去家乡。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可见,李白的《哭晁卿衡》描述了李白对日本友人晁卿衡逝去的沉痛悼念,也是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美好一页。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4)史实:分析杜甫的《忆昔》其意为:回忆昔日开元全盛时期,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公私仓库都装得很满。可见,杜甫的《忆昔》反映了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人口旺盛,国库充盈的盛世景象。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政治清明,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诗歌的繁荣发展等。
2.【答案】
(1)骨耜。
(2)商周时期。
(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曲辕犁、筒车。
(5)《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6)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青铜器再到铁农具。
【解析】
(1)名称:河姆渡人生活在约7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骨耜。
(2)历史时期:商朝时青铜器制作工艺走向鼎盛。
(3)意义:可从生产力、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等角度出发进行山吃,如铁制农具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生产工具:唐朝时出现新耕作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5)著作:据“古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列举《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徐光启创作《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6)趋势:从旧石器、新石器、铁制农具以及各类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
3.【答案】
(1)原因:汉唐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种类;打破了世界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为了一体。
(3)内容: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消除文明隔阂冲突。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可知,其在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结合“汉武帝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可知,汉唐国力强盛,对其他国家来说有强大的吸引力;据材料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可知,其在于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2)事件:据材料二“美洲农作物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可知,其主要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据材料二“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可知,其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种类;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为了一体。
(3)内容:据材料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可知,其在于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据材料三“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可知,其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据材料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可知,其在于消除文明隔阂冲突。
4.【答案】
(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材料二中“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可得出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灌溉工具是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汲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因此,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5.【答案】
(1)历史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发展特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史实依据: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1分)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1)历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图名称“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之一为:从山东沿岸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
更重要的一条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我国的丝绸等主要物品经这条航线运送至欧洲,故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从材料一地图可获得的信息有: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发达,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
发展特点: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及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提炼观点,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据所学可知,西汉经过了刘邦、汉文帝、汉景帝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到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时,汉武帝大力开辟多条海上交通路线也反映了当时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积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泽被后世等特点。
(2)史实依据:①:据所学可知,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推动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③: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具体史实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期盼: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借鉴“汉唐时期社会发展特点、政策”等,提出符合连云港本题未来发展的建议举措。示例见答案。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第3课 “开元盛世”(2024版)
一、选择题
1.(2025·广州中考·5)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许多文人常常远游,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中增长见识与阅历。这一现象在当时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 B.地域性商帮出现
C.社会局面安定与经济繁荣 D.中外交流的频繁
【答案】C
【解析】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远游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稳定环境,利于他们饱览山河增长见识,故该现象蔚然成风,故选C项;早期国家建立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特征,与盛唐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域性商帮在明清时期出现,不是盛唐,排除B项;文人远游是国内活动,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D项。
2.(2025·贵州中考·3)如图中的农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推测图中农业工具的用途是( )
筒车示意图
A.灌溉农田 B.开垦土地 C.拔秧插秧 D.开沟播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如纺车……高则泻水”的描述及图片所示,可知该农业工具是筒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故选A项;根据题干文字描述及图片所示可知,该农业工具为灌溉农具,不属于耕作农具,不能用于开垦土地、拔秧插秧、开沟播种,排除B、C、D 三项。
3.(2025·威海中考·5)约成书于880年的《耒耜经》是一本古农具专志,书中记述曲辕犁时写道:“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下列选项能够印证该记载的是( )
A.汉画像砖《犁耕图》 B.唐莫高窟壁画(局部)
C.宋《耕获图》(局部) D.清《耕织图》(局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约成书于880年”“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880年时正值唐代,曲辕犁也是唐代典型的耕种农具,唐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中出现的农具正是曲辕犁,可以印证《耒耜经》的记载,故选B项;汉画像砖《犁耕图》可以印证的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汉代还没有出现曲辕犁,排除A项;宋《耕获图》反映的是宋代农业生产情况,但北宋建立的960年晚于880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清《耕织图》反映的是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情况,与唐代相隔较远,排除D项。
4.(2025·广东中考·5)唐开元十六年,皇帝诏令:“自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宜加钱收买粮食“以实仓廪,纵逢水旱,不虑阻饥”。据此可知,当时政府( )
A.提高商人地位 B.重视整顿吏治 C.提倡兴修水利 D.关注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唐开元十六年诏令显示,皇帝担忧丰收谷贱伤农,加价收粮充实仓库,预防灾害保障粮食安全,这直接体现唐玄宗开元时期注重农业民生政策,故选D项;政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未涉及商人地位提升,唐朝商业政策于此无关,排除A项;诏令内容为粮食管理,非整顿官吏或反腐倡廉,排除B项;虽提及水旱灾害,但应对措施是储粮而非兴修水利,排除C项。
5.(2025·龙东中考·4)“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描写的是( )
A.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答案】C
【解析】筒车是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流驱动轮子转动,轮上竹筒提水浇灌农田;材料中“转来转去自行”描述其自动旋转,“千匝万匝未停”体现轮转不息,“禾苗待我灌醉”指禾苗需其灌溉,故选C项;耧车是汉代播种农具,用于开沟撒种,无转动功能且不涉及灌溉,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代耕地工具,用于翻土整地,与灌溉无关,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插秧辅助工具,用于水田移栽秧苗,非转动灌溉设备,排除D项。
6.(2025·陕西中考·3)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
A.制瓷技术高超 B.商业贸易繁荣 C.瓷器种类丰富 D.文学艺术昌盛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唐朝工匠能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大幅改变氧化亚铁比例制作出秘色瓷,这体现出在瓷器制作工艺上技术高超,故选A项;商业贸易繁荣主要体现物品交换情况,材料没说秘色瓷的贸易情况,排除B项;种类丰富需有多种瓷器对比,材料仅提到秘色瓷,排除C项;文学艺术昌盛包含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与材料制瓷技术内容无关,排除D项。
7.(2025·陕西中考·2)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答案】D
【解析】唐朝陆龟蒙《秘色越器》的文献记载(文献史料 ),与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实物(实物史料 ),都围绕秘色瓷展开,二者相互印证,证明了秘色瓷相关情况,故选D项;《秘色越器》是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并非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叙述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排除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各有价值,不能相互取代,排除B项;法门寺秘色瓷是实物,属于实物史料,不是图像史料,排除C项。
8.(2025·江苏苏州中考·4)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图一开元通宝 图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自然物品向人工铸造演变 B.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
C.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D.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属于金属货币,北宋纸币属于信用货币,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反映了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故选D项;题干图片中的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均不属于自然物品,排除A项;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虽然形制不同,但不能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真正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代货币,北宋纸币主要出现于四川地区,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不能体现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真正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禁止地方铸造货币的史实,排除C项。
9.(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中考·2)唐三彩作品中骆驼形象大量成组出现,这些骆驼往往驮人载物,所载物品中包含了商队贩运的货物和生活用品。另外,外来使团还将骆驼作为献给皇帝的礼物,源源不断输入唐境内,唐政府因此设置专门的牧监对驼群进行管理。这说明唐朝( )
A.陆路贸易非常频繁 B.政府强化边疆治理
C.陶瓷技术比较发达 D.官方重视畜牧养殖
【答案】A
【解析】唐三彩骆驼驮载商队货物和生活用品,外来使团献驼入唐,政府设牧监管理,反映陆路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故选A项;设置牧监仅管理驼群,未涉及边疆防御或治理措施,排除B项;唐三彩为陶瓷作品,但材料描述骆驼用途而非技术工艺,排除C项;官方管理驼群因贸易需求,非侧重畜牧养殖业发展,排除D项。
10.(2025·四川泸州中考·2)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这( )
A.反映了民族交往的频繁 B.标志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印证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答案】D
【解析】唐朝都城长安有众多外国使节、商人等,新罗、日本受唐朝文化巨大影响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这都表明唐朝文化对外影响力大,中华文明吸引周边国家前来学习交流,彰显了中华文明影响力,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唐朝与外国交流,并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并非唐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C项。
11.(2025·四川广安中考·5)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为此提供证明的是( )
A.敦煌莫高窟第 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复原模型)
B.司南
C.纸币铜版拓片
D.《姑苏繁华图》(局部)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敦煌莫高窟第 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复原模型)可以为此提供证明,故选A项;司南是战国时期的,与题干的唐朝前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纸币铜版拓片是宋朝的,同样与题干的唐朝前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姑苏繁华图》描绘的是清朝时苏州繁华的景象,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2024·青海西宁中考·4)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右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弈棋仕女图》反映了唐朝女子进行弈棋以娱乐的现象,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了女子可以骑马出行的现象,这都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选C项;杂剧出现于宋元时期,图片文物反映的是唐朝历史,时间不符,排除A项;无论是弈棋还是骑马,都是娱乐活动,与医药无关,排除B项;舞蹈也属于文娱,但与文物反映的娱乐种类不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024·浙江中考·5)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越窑的青瓷,胎质稀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唐朝时,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故题干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故选A项;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排除B项;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突出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明朝题干知识结构图体现的是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不是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排除D项。
3.(2024·江苏南通中考·3)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图片可知分别为曹魏时期的翻车和唐朝时期的筒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说明古代劳动人民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故选C项;材料中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不是运河,排除A项;材料属于农业上的水利灌溉,不属于畜牧,排除B项;犁耕技术主要表现在耕地工具,而材料属于灌溉工具,排除D项。
4.(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5)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排除C项。
5.(2024·广西中考·5)如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可以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的耧车 唐朝的曲辕犁 宋朝的秧马
A.农业用具的创新 B.交通工具的演变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纺织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唐代的曲辕犁属于新的耕种工具,汉代的耧车是新的播种工具,宋代秧马属于插秧工具,都属于农业用具的创新,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未涉及交通工具的演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发展,未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C项;纺织技术的进步属于手工业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D项。
6.(2024·四川凉山中考·3)有人曾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此人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的主要立足点是( )
A.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B.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C.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D.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选C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
7.(2024·四川宜宾中考·2)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图三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图四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车,可见中国古代农业工具不断改进和创新,故选B项;改进农具推动精耕细作,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彻底解决”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具改进,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改进,排除D项。
8.(2024·吉林中考·2)唐玄宗在位前期,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初,与唐玄宗无关,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初年,与唐玄宗无关,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统治时期,与唐玄宗无关,排除C项。
9.(2024·四川成都中考·7)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可知,壁画反映了唐朝人在农耕中已经使用了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因此它可以用以说明唐朝生产技术的改进,故选C项;铁器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棉花种植的普及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玉米甘薯推广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1.(2023·青海西宁中考·4)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选C项;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2.(2023·江苏泰州中考·7)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观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②对应时间为754年,589年隋统一全国,618年李渊建立唐朝,②可判断为唐朝,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时期,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刘秀统治时期,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时间不符排除,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清军于1644年入关,时间不符,排除D项。
3.(2023·山东聊城中考·6)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开凿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遣唐使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大运河和科举制度属于隋朝;开元盛世和遣唐使反映的是唐朝盛世,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选C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4.(2023·山东潍坊中考·3)“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可知,这是灌溉工具;根据题干“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可知该工具不需要人力。结合所学可知,筒车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的工具,故选D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项;秧马是拔秧工具,排除B项;翻车需要人力,排除C项。
5.(2023·湖北恩施中考·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据“唐玄宗统治前期”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被称为“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汉光武帝,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创者是唐太宗,排除C项。
6.(2023·湖南郴州中考·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等资料,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吐蕃的友好往来的典型事例;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鼎盛阶段,被称为“开元盛世”;“遣唐使”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见证。可见,题干所述事件突出反映了隋唐时期重要的发展历程,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7.(2023·湖南岳阳中考·4)安史之乱是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治世局面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唐朝最繁荣的时期是开元盛世,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
8.(2023·山东东营中考·6)“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如纺车……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是筒车的特点,故选D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A项;翻车是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与题干“如纺车……缚以竹筒”不符,排除B项;曲辕犁是耕作农具,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C项。
9.(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5)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所述“筒车”的特点及功能为:像纺车,用细竹子做成,在车轮周围绑上许多竹筒。转动时,在低处装满水,在高处将水倒出来。可见,筒车的好处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故选C项;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并非翻土工具,排除A项;人造运河可以沟通河道,便利水运,而非筒车,排除B项;宋代拔秧工具秧马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而非唐朝的筒车,排除D项。
10.(2023·重庆(B卷)中考·3)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巧,轻便灵活,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选D项;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排除A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曲辕犁的发明是在唐朝,故“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错误,排除B项;孙吴开发江东是在三国时期,唐代发明的曲辕犁不可能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排除C项。
11.(2023·甘肃金昌中考·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这一史实能印证题干中的论述,故选C项;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属于唐朝时期的“走出去”,与材料中的“进入过唐朝”内容不符,排除A、B两项;马可·波罗是元朝来华的外国人,与材料描述的唐朝无关,排除D项。
12.(2023·河南中考·5)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
13.(2023·天津中考·5)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答案】C
【解析】据“灌溉工具”及对题干中图片的辨识可知,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筒车,这是一种利用水流让筒车转动起来,以求达到汲水灌溉的目的的一种农业工具,故选C项;耧车是西汉出现的耕地工具,排除A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形状似龙骨,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
14.(2023·湖南怀化中考·5)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下列盛世出现在唐朝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025·湖南长沙中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秦朝半两钱 图2 汉朝五铢钱
材料二
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镇中有个名为陶玉的人将这种瓷器运到关中地区,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
——译自《景德镇历代窑考·陶窑》
材料三
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图片,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景德镇在瓷器制作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景德镇在制瓷业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
(1)信息: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
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
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
地位: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美洲。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解析】
(1)信息:据材料一“图1秦朝半两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半两钱。
说明:据所学秦统一货币的背景和意义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据材料一“图2汉朝五铢钱”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可知,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
说明:据所学汉武帝统一铸币的背景和意义可知,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据材料二“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可知,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
地位: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景德镇是制瓷中心。因此,景德镇的地位是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据材料三“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影响:据所学可知,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2.(2025·山西中考·17)【饮食发展·时代之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在饮食业上出现了新变化。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饮食店铺的营业时间也开始趋向自由,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以都城长安而言,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同时,“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的盛况。
——摘编自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饮食业的特点,并简述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促进制面业机械化的是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制面机得到进一步改良,终于普及开来,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随着机械化带来的高效量产,下层贫民也终于吃上了意大利面,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
——摘编自【日】池上俊一、马庆春译《意大利面制作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进行改革,对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加以改变或摒弃。日本料理方面的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明治政府聘请了许多国外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和老师,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是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编自【英】顾若鹏著,夏小倩译《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适应西式餐饮”相关改革的目的,并分析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答案】
(1)特点:唐代饮食业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营业时间不受限制;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胡食之风盛行;辐射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等。
原因: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交通;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等。
(2)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推动了制面机的研发,促进了制面业的机械化;制面机的改良,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等。
(3)目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等。
影响:明治维新适应西式餐饮的改革,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和教育的近代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这些举措,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等。
【解析】
(1)特点:据材料一 “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可得出分布地点较自由; “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可得出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可得出经营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 “‘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可得出胡食之风盛行; “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可得出饮食文化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
原因:据材料一“‘胡食’之风席卷长安……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并结合所学唐朝开放包容政策知识可知,开明民族政策使民族交流频繁,对外开放扩大,中外交流频繁;结合所学唐代经济与社会知识可知,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如长安为国际都市,商业兴盛;结合所学唐代政策可知,政府推行开明民族政策与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交通条件知识可知,唐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2)原因:据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可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 “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可得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研发制面机)促进了制面业机械化; “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可知,制面机的改良降低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使其能被下层贫民消费。
(3)目的:据材料三“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进行改革,对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加以改变或摒弃”,可得出目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据材料三 “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可得出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构建国际身份。
影响: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适应西式餐饮” 属于明治维新中 “文明开化” 的内容,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材料三提到 “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这一改革促进了日本对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学习,推动了日本教育近代化和文明开化;从历史影响看,明治维新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2025·重庆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7分)
某老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整理出以下主题,给出了相关的史实。
请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卡片所给的一个史实和所学中国古代
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主题1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2分)
论述: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礼”等核心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汉代“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刻影响教育、伦理与国家治理。(2分)
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这一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确保政令通行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影响后世两千余年。(2分)
结论:孔子与秦始皇分别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引领社会变革,证明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1分)
主题2
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分)
论述:
唐代曲辕犁轻便灵活,深耕省力,大幅提升农业效率,促进粮食增产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物质基础。(2分)
唐代发明的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农田,解决丘陵地区取水难题,扩大耕地面积,推动江南农业开发与社会经济重心南移。(2分)
结论:曲辕犁与筒车等工具革新,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飞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变迁。(1分)
主题3
观点: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
论述:
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彻底终结诸侯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
隋朝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2分)
结论:郡县制与科举制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社会有序发展。(1分)
【解析】
主题1:观点:根据题干“杰出人物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孔子、唐太宗的贡献可知,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礼”等核心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汉代“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刻影响教育、伦理与国家治理。唐太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帝王之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秦始皇,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这一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确保政令通行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影响后世两千余年。最后总结,结论:以孔子和秦始皇为例,孔子与秦始皇分别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引领社会变革,证明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题2:观点:根据题干“生产工具(技术)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曲辕犁轻便灵活,深耕省力,大幅提升农业效率,促进粮食增产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物质基础。
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筒车、秧马等古代生产工具和技术进行论述,以筒车为例,唐代发明的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农田,解决丘陵地区取水难题,扩大耕地面积,推动江南农业开发与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最后总结,结论:以曲辕犁与筒车为例,曲辕犁与筒车等工具革新,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飞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变迁。
主题3:观点:根据题干“国家制度与社会”,从两者关系可提炼出观点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论述:卡片所给的史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彻底终结诸侯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另一个史实:可选取科举制、行省制等制度,以科举制为例,隋朝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最后总结,结论:以郡县制和科举制为例,郡县制与科举制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1.(2024·山东青岛中考·41)大唐盛世,华章闪烁。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盛世大唐”为主题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0分)
任务一【解读史料揭秘盛世之因】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对于都督、刺史一类的地方官,都亲自简选……史书记载,到贞观四年(630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到“外户不闭”。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
任务二【赏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孖著《中国服饰史》
(2)赏析文物,并结合材料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任务三【走近遗址探寻盛世之迹】
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残片上刻划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
(3)走近福斯塔特遗址,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
任务四【立足当下感悟盛世之鉴】
(4)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答案】
(1)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
(2)特点: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
(3)表现: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
(4)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省并冗员……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亲自简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使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秩序安定,民间发生了变化。
(2)特点:根据材料“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可知,唐朝女子服饰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富有时装性的特点。
(3)表现:根据材料“流行国内……在海外广受欢迎”、“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造型十分丰富”可知,唐朝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
(4)启示: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活跃,在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因此启示有: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民为本。
2.(2024·山东济南中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人物扫描”是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栏目之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请仿照这一栏目对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扫描”。(8分)
材料二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盛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两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6分)
【答案】
(1)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原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玄奘和鉴真都是唐朝对外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介绍他们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即可。
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原因:根据材料二“强盛的国力……文化”、“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接纳外来文化……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可知,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因素,推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3.(2024·西藏中考·19)丝绸之路绵亘千里,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随着逆全球化之凤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下列同学重走丝绸之路:长安——A——西域——中亚、西亚——欧洲。请在图3中的一个“□”标注出A的位置,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分析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位置:A的位置应在敦煌附近;
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加深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和文明进步。(4分)
(2)史实:例如: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大批留学生、商人入唐,如遣唐使,促进文化互动。波斯、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往,推动中西商贸交流。
原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开放包容政策,欢迎外国使节和商人;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员和文化的流动。(6分)
(3)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增长;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现代化;提供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4分)
【解析】
(1)位置:据材料一图3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长安与西域之间要经过河西走廊,汉武帝时期设立河西四郡,A的位置在敦煌附近。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加深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和文明进步。
(2)史实:结合所学,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大批留学生、商人入唐,如遣唐使,促进文化互动,波斯、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往,推动中西商贸交流。
原因:结合所学,唐王朝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开放包容政策,欢迎外国使节和商人,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员和文化的流动。
(3)影响:据材料三“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可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增长,据材料三“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知,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现代化,据材料三“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知,提供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据材料三“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13)唐玄宗在位前期,“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财宝山积,四方丰稔,百姓乐业。”历史上称为“ ”。
【答案】开元盛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2024·山东聊城中考·27)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
【答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年号“贞观”,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经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22)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信息。(4分)
(1)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__________。
(2)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__________。
(3)体现了中国人民禁烟斗争伟大胜利的史实是__________。
(4)在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是__________。
【答案】
(1)商鞅变法。
(2)开元盛世。
(3)虎门销烟。
(4)封君封臣制。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商鞅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3)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中国人民禁烟斗争伟大胜利的史实是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是封君封臣制。
7.(2024·天津中考·2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16分)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3)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1)①④
(2)“贞观之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认识: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解析】
(1)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叙述是客观的记述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是带有主观性的说明、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等。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是对隋朝统一的评价,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对《大唐西域记》历史价值的认识,①④ 属于历史解释;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叙述。
(2)盛世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年号“贞观”,其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从选官方面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从用人方面看,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认识:根据唐玄宗前后期的不同统治状况,可以得出看待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看待。
8.(2024·广西中考·16)中华一体的政治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此件三彩俑表现的是流行于唐代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在南方地区设置的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
材料三
抗战期间迁入广西的外省工厂统计表
地名 桂林 柳州 全县
工厂(家) 29 2 1
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对广西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摘编自谭肇毅《抗战时期的广西经济》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广西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广西工业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四
藏北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居住着藏族、汉族等11个民族。申扎县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申扎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绘就了共建共享的同心圆。
——摘编自人民网《西藏申扎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根据材料四,归纳申扎各族人民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的典型经验。
【答案】
(1)设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社会状况: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等。
(3)原因:迁入广西的工厂众多;迁桂工厂大多是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设备先进,具备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
贡献: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4)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
【解析】
(1)郡:根据题目结合材料一的图上信息,南方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目的: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南方设立郡县,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二原文“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此件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可概括得出唐朝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
(3)原因:结合表格数据可得出“迁入广西的工厂众多”;根据材料三原文“迁桂工厂大多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现代工业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可概括得出答案,如设备先进、具备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根据材料三原文“外省工厂迁入也刺激了省内外工商业者在广西投资建厂”可概括得出“省内外工商业者投资建厂”。
贡献:根据材料三可概括贡献是“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4)经验:根据材料四原文“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选树先进典型”、“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可知,组建宣讲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海军第905医院对口援助申扎县。
9.(2024·四川乐山中考·1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据郭孟良《中国茶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答案】
(1)论据: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解析】
(1)论据:据材料一“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可知,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据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从上古到唐代有关茶的历史”可知,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据材料一“各国茶名……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可知,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据材料一“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可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据材料一“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可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2)特点:据材料二“茶业起源于巴蜀”可知,起源于巴蜀地区;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从唐以前一直到清代可知,历史源远流长;据材料二“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可知,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据材料二“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可知,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据材料二“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可知,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据材料二“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可知,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
(3)原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44—1856年茶叶出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据材料三图表数据可知,1856—1860年茶叶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仿照示例从茶的某一个方面书写即可,如《茶文化的起源与分野》《茶之俗:民族饮茶文化、外国饮茶文化》《茶之功:茶的内含物质、茶的生理功效、科学饮茶》《茶之源:茶的起源、茶树形态特征、茶区分布》。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16)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答案】
(1)第一首诗,刘沧写的是中举后的喜悦,唐朝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元稹的诗歌写的是汉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画面,说明了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李白悼念日本留学生晁卿衡的诗,表达了中日人民真挚的友谊,歌颂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4)杜甫描写的是开元盛世,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跃然纸上。写出了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库充盈,家家富足的幸福生活场景。
【解析】
(1)分析问题要求可知,本题答案需要正确写出诗歌所反映的史实,并写出此史实的影响。
史实:分析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其意为:新年春天考中了进士及第,轻松惬意地游览长安城,在曲江头的杏园设宴庆祝。拿起紫毫笔在墙壁上题写自己的姓名籍贯,伴着萧声,青翠的柳枝拂过皇宫的楼阁。可见,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描述了自己登科后游览长安城,举办曲江宴的喜悦心情。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史实:分析元稹的《法曲》其意为:当时的女孩子学着胡人妇女化胡人的妆扮,乐伎们学习弹奏胡人的音乐。胡人的语言、马术和妆容打扮,五十年来和我们竞相纷扰。可见,元稹的《法曲》反映了唐朝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呈现了一种兼容并包、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频繁的民族交往,促进了唐朝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3)史实:分析李白的《哭晁卿衡》其意为:日本友人晁卿辞别了帝都长安,他乘坐着帆船绕过蓬莱群岛远去家乡。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可见,李白的《哭晁卿衡》描述了李白对日本友人晁卿衡逝去的沉痛悼念,也是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美好一页。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4)史实:分析杜甫的《忆昔》其意为:回忆昔日开元全盛时期,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公私仓库都装得很满。可见,杜甫的《忆昔》反映了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人口旺盛,国库充盈的盛世景象。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政治清明,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诗歌的繁荣发展等。
2.(2023·吉林中考·15)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图文材料,回答问题。(6分)
(1)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1分)
(2)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1分)
(3)“铁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1分)
(4)如果“?”代表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它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两例。(1分)
(5)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既善于发明革新又善于总结经验。中国古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有哪些?请写出一部。(1分)
(6)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1分)
【答案】
(1)骨耜。
(2)商周时期。
(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曲辕犁、筒车。
(5)《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6)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青铜器再到铁农具。
【解析】
(1)名称:河姆渡人生活在约7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骨耜。
(2)历史时期:商朝时青铜器制作工艺走向鼎盛。
(3)意义:可从生产力、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等角度出发进行山吃,如铁制农具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生产工具:唐朝时出现新耕作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5)著作:据“古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列举《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徐光启创作《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6)趋势:从旧石器、新石器、铁制农具以及各类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
3.(2023·甘肃平凉中考·13)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沛《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答案】
(1)原因:汉唐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种类;打破了世界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为了一体。
(3)内容: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消除文明隔阂冲突。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可知,其在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结合“汉武帝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可知,汉唐国力强盛,对其他国家来说有强大的吸引力;据材料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可知,其在于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2)事件:据材料二“美洲农作物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可知,其主要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据材料二“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可知,其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种类;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为了一体。
(3)内容:据材料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可知,其在于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据材料三“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可知,其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据材料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可知,其在于消除文明隔阂冲突。
4.(2023·河南中考·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掌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阳燧取火示意图
材料二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下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大金字塔三角形入口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
【答案】
(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3分,每点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材料二中“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可得出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灌溉工具是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汲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因此,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5.(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8)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4分)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2分)
【答案】
(1)历史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发展特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史实依据: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1分)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1)历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图名称“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之一为:从山东沿岸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
更重要的一条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我国的丝绸等主要物品经这条航线运送至欧洲,故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从材料一地图可获得的信息有: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发达,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
发展特点: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及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提炼观点,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据所学可知,西汉经过了刘邦、汉文帝、汉景帝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到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时,汉武帝大力开辟多条海上交通路线也反映了当时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积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泽被后世等特点。
(2)史实依据:①:据所学可知,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推动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③: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具体史实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期盼: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借鉴“汉唐时期社会发展特点、政策”等,提出符合连云港本题未来发展的建议举措。示例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