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节选)》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22: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茶馆》(节选)
《茶馆》(节选)
— 回眸百年文学,了解名家名作 —
教学目的
1.深入了解老舍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并解读戏剧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2.掌握《茶馆》的戏剧结构和冲突特征,欣赏王利发等核心角色的塑造;理解作品中的走马灯式结构,并学习其创新精神。
4.认识到清末的民族与社会危机,并感受戏剧所反映的历史感。
3.品味课文中准确、生动、幽默且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
环节一: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程
1.戏剧定义: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来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分类:根据不同标准,戏剧可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
根据剧情复杂程度和结构,分为单幕剧(如《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根据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教学过程
3.戏剧的关键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角色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点有三:适合舞台演出;必须有戏剧冲突;必须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具有五个特点:动作性;个性表现力;抒情性;含蓄台词;朗朗上口,简明易懂。
6.其他专业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展现形式。主要通过人物间的冲突来表现阶级间和思想的矛盾,有时也展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戏剧冲突应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更加强烈、典型、集中,并富有戏剧性。
教学过程
台词:是剧中角色的言语。它是性格化的,是充满动作性的,即角色的言语与其行动紧密相连。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角色离开其他人物对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角色未明说的语言,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幕和场:幕是指拉开舞台大幕的一次,代表戏剧中一个较完整的部分。场是指拉开舞台二道幕的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部分。
舞台说明:是为了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供提示的相关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等,以及角色的动作、表情、上场、下场的说明,还有关于开幕、闭幕等。
教学过程
环节二:介绍作者,讲述故事
1.岁月如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记忆深刻的事物在我们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章、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等,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厚。老舍的《茶馆》便是其中之一。尽管自《茶馆》首次发表演出已逾60年,它依然能为我们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我们已经欣赏了话剧《茶馆》的第一幕,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茶馆》,去体验它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2.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8),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中国“五四”运动后新文学的先驱之一,现代著名的语言艺术家,享誉世界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以及剧本《茶馆》《龙须沟》。
教学过程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教学过程
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首次亮相于1957年7月《收获》杂志的创刊号,由巴金担任编辑。次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这部剧作以戊戌变法、军阀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动荡和变迁。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剧作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其中的各色人物。
教学过程
3.讲述作品
剧中人物众多,接近五十位,包括茶馆老板、旗人、资本家、太监、教士、贫困农民、特务、打手、警察、流氓和相士等。尽管人物众多,但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通过简短的对话就能勾勒出鲜明的形象。剧中,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的裕泰茶馆倾注了全部心血,尽管他精明能干,但最终无法逆转命运的颓败,这从侧面映射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该剧作在国内外多次上演,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教学过程
《茶馆》分为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近五十年的北京社会面貌和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变化。每一幕代表一个时代,北京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纷纷登场,剧作呈现了一系列宏大的历史画面,生动地阐释了旧中国的必然覆灭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发生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个初秋上午,裕泰茶馆开张营业,掌柜王利发坐在柜台上,兴致勃勃。旗人们遛鸟后纷纷进入茶馆休息、饮茶。茶馆内贴满了“莫谈国事”的告示,但常四爷仍旧忍不住要谈论国家大事。他对洋人和那些追随洋人的人深感厌恶,也不屑于那些在营里当差的人。因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被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逮捕入狱。同时,骗子唐铁嘴来讨茶喝,拉纤的刘麻子也来到茶馆,打算将康六的女儿卖给老太监。秦仲义则带着实业救国的理念,谈论着开办工厂和维新的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幕展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时期,裕泰茶馆日渐衰败。王利发试图迎合时代潮流进行改良,但仍难以为继。茶馆内外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兵荒马乱、社会日益衰败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离宫廷,拉皮条的刘麻子被莫名其妙地斩首,两个逃兵计划共娶一位妻子。茶馆生意惨淡,面积缩减,尽管努力经营和尝试改良,但改良后的茶馆还未开张就遭遇了厄运,特务、巡警和兵痞纷纷前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和吴祥子变身成了军阀的走狗。
教学过程
第三幕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军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告示更多、字迹更大。康妈妈计划去西山寻找康大力,而小丁宝,一个被小刘麻子介绍来的女招待,也走进了茶馆与老掌柜交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他的拐骗妇女计划,国民党党部雇佣的打手小二德子来茶馆抓人,庞四奶奶则来威胁王利发,要求他交出康顺子。一位著名厨师被迫去监狱蒸窝窝头,评书艺人的收入微薄,常四爷的生活更加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夺,王利发的茶馆也面临被霸占的命运。在这个时刻,常四爷和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与老掌柜重逢,倾诉多年的不幸,含泪撒纸钱。茶馆内的灯光逐渐暗淡,而大街上的阳光却越来越明亮。
教学过程
环节三:剖析情节,探讨冲突
1.文段中呈现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大致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阵营?
两个阵营:一方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力量及其仆从走狗,例如西太后的走狗庞太监、沉迷洋务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拐卖人口的刘麻子,江湖骗徒唐铁嘴等。另一方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各个阶层人民,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李三、小妞、乡村妇女、老者等。
教学过程
2.围绕这些角色,简要总结文中的事件。
教学过程
文中主要描述了以下事件:马五爷的威风、康六的女儿被卖、常四爷诅咒洋货、鸽子争夺战、秦仲义的实业救国梦想、秦庞之间的较量、茶客间的对话、常四爷被捕、庞太监的娶妻。这些事件涉及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的崛起、民族资本家的兴起、洋货在中国的倾销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农村的困苦,从而揭示了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无药可救。
3.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文中体现的矛盾冲突主要包括:
高官显贵为争夺一只家鸽而群殴,而另一边是82岁的孤寡老人在街头乞讨;一边是放荡不羁的朝廷太监庞太监纳妾,另一边是饥饿的农家女康顺子被迫卖身;任何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都可能导致被投入监狱。
马五爷的威风彰显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常四爷对洋货的痛斥和刘麻子的倒卖行为,展现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麻木;
教学过程
秦仲义与庞太监的舌战,反映了改革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斗争。
茶客们对维新运动的冷漠批评,显示了戊戌变法与民众的脱节。
这些矛盾是统治阶级及其走狗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及其走狗如同病菌一般在黑暗的社会中滋生、扩散,他们残忍无耻;而受压迫的人民日益贫困悲惨,生活在社会底层,历经沧桑,日渐衰败,甚至不得不通过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教学过程
马五爷施威——洋势力盛行
康六卖女——农民破产
常四爷骂洋货——洋货泛滥
鸽子之争——阶级矛盾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实业兴国
教学过程
秦庞交锋——改革与顽固的冲突
茶客对话——变法的冷漠
常四爷被抓——社会腐败黑暗
庞太监买妻——放荡无耻
4.小结:剧中这些大小不一、多姿多彩的矛盾事件,从多个角度揭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小小茶馆,缩影了整个社会,这预示了腐朽的旧时代必将被淘汰,黑暗的旧中国必定走向灭亡的历史潮流。
“茶馆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能够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便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
“在这些变迁中,无法避免政治的影响。然而,我对政治舞台上的高官显贵并不熟悉,无法直接描绘他们的推进与阻挠。我对政治也不甚了解。我只熟悉一些小人物。”
教学过程
“那时的政治黑暗,国家衰弱,民众贫困,外国人的势力日益增强,导致农村破产,人们不得不卖儿卖女。一些知识分子看到这种状况,便想要变革、改良,劝说皇帝进行维新。也有人想要创办实业,以富国强民。但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愿改良,反而将维新派的领袖杀害,将所有改良的尝试全部打压。剧中的第一幕,正是讲述了顽固派得势之后,连太监都想娶妻,而乡下人依旧卖儿卖女,特务们也变得更加猖獗,随意逮捕人民审问。”——老舍谈《茶馆》
教学过程
环节四:剖析性格,评价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要点:
(1)逐点概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从文中寻找具体证据,对每个性格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3)归纳该人物代表的典型类型及其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2.示范分析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全剧贯穿的关键人物
圆滑老练,小心翼翼。王利发是裕泰大茶馆的老板,正值壮年,从父亲那里接手了茶馆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行礼。他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迁就求全、善于交际。面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虽不欢迎,却只是“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极尽奉承、讨好之能事,运用各种手腕以取悦于人。
虽然胆怯且畏缩不前,王利发却不缺乏仁心。他在茶馆的每个角落张贴了“勿论国是”的告示,并经常口头提醒顾客“勿论国是”。他的善良之举也体现在对常四爷的悄声提醒,“说话要小心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王利发是旧时代众多市井小民的真实写照。他殚精竭虑地经营着茶馆,在各种权势之间艰难求生。这一形象的深意在于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本质,映射出那个时代不公的制度。
合作探究分析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刘麻子等人物形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展示探究成果。
(1)常四爷:爱国者的典型
尽管常四爷依靠官府的俸禄为生,但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深感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怀有深仇大恨。他正直不屈,勇于行动。常四爷无法忍受官府和兵营之人成为富人的打手,也看不惯那些食洋快餐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和宋恩子等官差面前毫不低头。他对国家充满热爱,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常四爷对洋货泛滥中国表示忧心忡忡,感叹“大清国快要完了”;目睹康六卖女,他慨叹“乡下究竟怎么了”。他心怀同情,乐于助人,对那对乡下母女表示同情,慷慨地送给她们两碗面。这一爱国者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教学过程
(2)秦仲义:主张维新的富裕民族资本家
他自视甚高,自认为不凡。秦仲义对王利发摆出了一副主人的姿态,断然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施舍穷人的行为不屑一顾;在谈及“实业救国”时,他自视清高——仿佛只有他知道如何拯救国家。他缺乏同情心,但却敢于与保守势力正面交锋,坚持“实业救国”的主张。面对乡下母女,他命令王利发将她们赶出去;他将土地和生意都变卖以开办工厂,坚信“这才能救穷人,这才能抵制外货,这才能救国”。在面对保守势力的代表庞太监时,他也敢于直言不讳,毫不示弱。这一形象展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信与张扬。
教学过程
(3)松二爷:胆小懒散之人
他心地善良,却胆小怕事。面对二德子的挑衅,他尽力以善言相劝;当宋恩子、吴祥子逮捕常四爷时,他试图保护朋友,但又不敢冒头。他整日无所事事,只知沉迷于喝茶和玩鸟。他代表了那些缺乏谋生技能的人,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
(4)刘麻子:病态社会的产物
他是一个靠说媒、拉纤和拐卖人口谋生的流氓。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庞太监,从中赚取暴利。一方面在穷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他的存在是病态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健康和畸形。
教学过程
环节五:品味语言
《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展现了老舍这位语言艺术大师的功力。老舍曾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了解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加以夸张,稍作润色,人物的台词就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同时也是我的。”结合课文,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1)人物台词的高度个性化
《茶馆》中的人物众多,每个人的台词虽然不多,但个性鲜明,语言简练而充满特色。秦仲义对王利发提出:“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王利发的回答并非恳求不加价,也不询问加多少,而是说“二爷,您说得对,”接着又说“太对了!”他还极力奉承,表示“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加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在秦仲义面前,他表现得非常顺从、谦卑、尽力讨好,显示出他的机智和圆滑,正如秦仲义所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狡猾!”剧作者通过精彩的语言塑造了王利发的“狡猾”形象。
剧中不乏邪恶和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带有讽刺意味。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性格迥异,面对二德子的挑衅,他们的台词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常四爷(毫不退让)你问我为何?花钱享受茶艺,难道还要受人指手画脚吗?松二爷(审视二德子)我瞧这位大爷,您是军营里的人吧?来,坐下来,喝碗茶,我们都是外乡人。
一方坚硬,一方柔和,两者对比下,性格特征尤为突出。同一角色在不同场合的言辞也各异,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多样性。二德子动手对常四爷施暴,露出凶恶的面孔:“怎么,我虽不能触碰洋人,难道连你也不能动吗?”听到马五爷的声音,立刻变得怯懦:“喝,马五爷,您在这里啊?我真是眼瞎,没看到您!”由于角色的言语特征鲜明,即便不见角色,单凭对话,我们也能辨认出是谁在说话。例如:
教学过程
①赶他出去!
②是的!出去吧,这儿坐不住了!
③哪位好心人?收留这孩子,二两银子!
④李三,来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出门吃去!
常四爷不会说“赶他出去”,秦仲义不会说“来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出门吃去”,这足以见得语言个性化的鲜明度。
(2)丰富的潜台词
老舍提倡戏剧台词要“思想深刻而表达巧妙”,他笔下的角色语言虽简短,却蕴含深厚的思想情感。
例如“秦庞斗嘴”的对话尤为生动,每一句都暗含深意,每句话都有言外之音。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秦仲义察觉到对方的敌意,先是恭敬地称呼一声“庞老爷”,然后伪装出关心庞老爷的心情,表面上是交际和讨好,实则是讽刺,“这两天”实际上是在说你只是暂时安稳,之前你也有不安的时候,不要太自得,高兴得太早。
“天下太平了”“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教学过程
庞太监显然听出了言下之意,感到不悦,谈起国事,一句“那还用说吗”表达了他的回应和反击,气势十足,以谭嗣同被问斩的事件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味着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未来也将安顿。紧接着,他发出警告,开始恐吓,言外之意是谁若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其下场,你秦仲义要小心了。
我早就知道!
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并不示弱,不畏惧,意味着你无需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可能丧命但仍坚持维新,显示了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已知晓自上而下的变法难以持久,仍认为实业救国才是正道,不受庞太监的隐晦攻击,让庞感到失落,因为变法的失败并未影响秦仲义的发财之路。
您聪明,二爷,不然您怎会发财呢!
教学过程
第一回合势均力敌,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而求其次,寻找新的攻击点,以经济实力为由发起攻击,意在说你若不学点聪明,你的财产恐怕保不住,以个人利益作为恐吓的点。
再比如第一幕的结尾“将!你完了!”与“大清国要完”相呼应,震撼人心,形成层层回声,在茶馆上空回荡,一语多义,既指棋局,也预示受害者的命运,更象征着衰败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性结局,也实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宗旨。
(3)浓郁的“京味儿”
“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汇,以及对每个人称“爷”的习惯,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说法,都透露出浓郁的京味儿。
教学过程
2. 《茶馆》在结构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 缺乏一个连贯的情节线索,没有始终如一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刻画人物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尽管人物众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人物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线性的,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展开。整个剧本由发生在茶馆中的一系列小情节、小故事构成,以平面方式展开,形成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法截然不同。
(2) 这一幕中出现的二十多个角色,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不多,有些角色在茶馆中只是匆匆一瞥,例如松二爷的出场仅仅是为了反映他所代表的封建遗老的衰落。即使是全剧的纽带人物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头戏,仅仅通过与茶客的互动来展现自己。
教学过程
随着剧情的逐步展开,各色角色相继亮相,共呈现出八个不同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中,一些相互关联,例如康六的女儿被卖与庞太监购买妻子的情节;而另一些则似乎毫无联系,如刘麻子卖表、秦仲义想要提高房租、顾客讨论谭嗣同等情节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小结:老舍先生曾表示:“我的写作方式稍有创新,没有完全被传统束缚。”《茶馆》这部剧本的创作体现了创新精神。角色众多,情节复杂,随着角色的出入,如同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戏剧,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各个方面。
教学过程
环节六:解惑释疑,表达个人见解
1. 《茶馆》既是现实主义剧作,又蕴含着象征意义。以“秦庞交锋”一节为例,简要分析秦仲义和庞太监各自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表面上看,庞太监似乎占据了优势,但实际上他并未真正战胜秦仲义。秦仲义表面上对庞太监恭敬有加,实则并不将其放在眼里。秦仲义象征着充满活力的新兴资产阶级,他自信满满,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和信心。
教学过程
庞太监表面上强硬,实则内心脆弱,对秦仲义虽然怀有恨意,却也束手无策,只能在口头上占得一时之快。因此,他怨气冲天,即便秦仲义已经走远,仍要保全自己的面子,感慨“时代真是变了”。
秦仲义代表着主张“实业救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而庞太监则代表着腐败的大清国,是顽固派的走狗。因此,这段对话实际上反映了正在崛起的民族资产阶级与濒临灭亡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抗,是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两人表面上和气,实则针锋相对,秦仲义谦逊、冷静、信心十足,而庞太监则虚张声势,语气威胁警告,带有小人得志的狂妄,这预示着清朝的末日将至,庞太监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不过是在临终挣扎。
教学过程
2. 曹禺曾对《茶馆》第一幕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种“罕见”,有人认为是指老舍先生“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指老舍先生“随叫随到,随挥即散”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指老舍先生对事件与情节的巧妙处理。你支持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教学过程
观点一 采用了独特的编剧手法。老舍先生并不追求编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刻画人物,全面反映社会风貌为目标,“努力让每个角色都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时代产生联系”,“不重要的角色随叫随到,随挥即散”。这种编剧手法带有散文化的特点,是老舍先生的创新之举。
观点二 “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别具匠心。茶馆是各行各业人士的汇聚之地,能够容纳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在世界戏剧史上是罕见的两个特点:一是角色众多,在《茶馆》第一幕中有台词的角色就超过二十个;二是角色混杂,在《茶馆》第一幕中,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物——从宫廷中的太监总管、富裕的民族资本家、依靠外国势力的恶霸,到卖女儿的农民、卖耳挖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村妇女。他们共同出现在同一个舞台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教学过程
观点三 事件与情节的巧妙融合。老舍先生擅长挑选特定的事件和引人注目的情节。例如,第一幕的背景设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顽固派取得了“胜利”。那么如何展现这个腐朽的“胜利”呢?老舍先生选择了“太监娶媳妇”的情节,通过庞太监的腐朽与荒唐,充分揭露了顽固派的堕落。再如,马五爷早已在茶馆中,但作者安排他在二德子动手时出场,马五爷简短的几句话便压制了二德子的气焰,同时也展示了帝国主义压迫旧社会人民的沉重负担。
教学过程
阅读文学经典
探寻民族心理
阅读文学经典
探寻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