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选择题
1.(2025·吉林中考·12)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的是( )
A.斯巴达人 B.罗马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
【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还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在数学领域贡献重大,故选D项;斯巴达人作为古希腊城邦,以军事著称,无数学贡献史实,排除A项;罗马人使用罗马数字如I、V、X,无0的符号,计数法非十进制,排除B项;日耳曼人主要影响欧洲政治格局等方面,没有这两项数学成就,排除C项。
2.(2025·新疆中考·13)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初期实际上已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保留了下来,并将其传回欧洲。由此可见阿拉伯人( )
A.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 B.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C.用理性之光驱散了愚昧黑暗 D.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答案】A
【解析】阿拉伯人翻译希腊罗马著作使其免于失传并传回欧洲,这直接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故选A项;阿拉伯人保存的是古典哲学和科学知识,并未涉及批判欧洲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排除B项;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著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基,但驱散愚昧黑暗主要指后来启蒙运动,非阿拉伯人直接作用,排除C项;题干强调传播欧洲古典文化,阿拉伯自身虽有伊斯兰黄金时代等成就,但此处未体现创造特色文化,排除D项。
3.(2025·四川眉山中考·9)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创立了代数学,他的《代数与方程的运算》一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 ●阿拉伯数学家海雅木编著了《代数》一书,研究了二次方程与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和几何作图法,并把数值代数用于度量几何。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A.阿拉伯文化兴盛的原因 B.阿拉伯文明的成就与影响
C.阿拉伯文明兴衰的历程 D.阿拉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
【答案】B
【解析】材料详细列举了阿拉伯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如花拉子密创立代数学并其著作长期作为欧洲教材,海雅木研究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将代数用于几何,以及阿拉伯人改造印度数字形成现代数字体系,这些史实凸显了阿拉伯文明的创新贡献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故选B项;材料仅描述成就而未分析文化兴盛的原因如经济或政治背景,排除A项;材料聚焦具体成就未涉及文明兴衰的完整过程如兴起或衰落阶段,排除C项;虽有改造印度数字的借鉴元素,但核心是阿拉伯的主动创新如代数学的创立和传播而非外来借鉴,排除D项。
4.(2025·湖南中考·13)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物种起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国家以“巴格达”为首都,横跨亚非欧三洲,很明显是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符合题意,故选C项;《荷马史诗》属于古希腊文学成就,当时古希腊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学作品,属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文学成就,当时西欧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排除B项;《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于1859年出版,当时英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
5.(2025·四川广安中考·8)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促进希腊与东方文化融合,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桥梁保存传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知识推动东西交流,客观上利于文化交汇,故选C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于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后兴起时雅典已衰落,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更晚且非民主制度,排除A项;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是中世纪9世纪后西欧封建社会特征,亚历山大帝国早于此时期,拜占庭采用官僚制,阿拉伯为哈里发集权,不相关,排除B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于11世纪后欧洲,受商业复兴和教会教育推动,这些帝国虽可能间接影响但版图横跨主要促进文化而非直接导致城市兴起,排除D项。
6.(2025·四川达州中考·11)他们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他们是( )
A.罗马人 B.希腊人 C.雅利安人 D.阿拉伯人
【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在中世纪通过丝绸之路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关键角色,将中国唐朝的造纸术、宋朝的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如造纸术经阿拉伯帝国西传至西班牙等地,故选D项;罗马帝国在公元前后与中国有间接贸易,但造纸术等发明传入欧洲是在5世纪西罗马灭亡后由阿拉伯人完成,排除A项;希腊人虽在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但未在将中国这些发明传入欧洲方面起主要作用,排除B项;雅利安人主要在印度和中亚地区活动,并对印度文明有重要影响,并非传播中国重大发明到欧洲的群体,排除C项。
7.(2025·重庆中考·13)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将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地区统一到一个政权之下,并且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印度、拜占庭等文化昌盛的国家相毗邻。这一局面有利于( )
A.多元文明的交融 B.罗马法典的编撰
C.伊斯兰教的产生 D.创造0到9计数法
【答案】A
【解析】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统一众多古代文明地区且与多个文化昌盛国家毗邻,这种广大地域与多元文明汇聚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罗马法典编撰于罗马帝国时期,早于阿拉伯帝国建立,与阿拉伯帝国局面无关,排除B项;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未统一时,并非题干所述帝国形成后的情况影响,排除C项;0到9计数法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但发明者是古印度人,排除D项。
1.(2024·山东青岛中考·32)“这个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是座一流的大都市,是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的知识殿堂,它的繁华给《天方夜谭》里的故事提供了灵感。”这个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天方夜谭》”可知,该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是公元前4世纪建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亚历山大帝国也不是穆斯林国家,排除A项;罗马帝国也不是穆斯林国家,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不是穆斯林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2.(2024·陕西中考·9) 对下图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图一 古代罗马的扩张示意图 图二 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A.疆域都横跨亚、非、欧三洲 B.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C.都实行封君封臣制 D.都是奴隶制帝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阿拉伯帝国版图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8世纪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因此两大帝国疆域都横跨亚、非、欧三洲,故选A项;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与古代罗马帝国无关,排除B项;封建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不符,排除C项;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阿拉伯帝国是封建国家,排除D项。
3.(2024·广东广州中考·21)封建时代的阿拉伯学者翻译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学术作品,如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等。12世纪,这些著作传入西欧,其中有的著作还带有阿拉伯学者的评注。这( )
A.促成了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B.促进了欧洲城市的兴起
C.推动了欧洲封君封臣制确立 D.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阿拉伯学者……带有阿拉伯学者的评注”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这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奠定了文献基础,故选D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阿拉伯半岛逐渐完成统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西欧城市兴起于10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封君封臣制建立于8世纪前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9)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的欧洲,几乎荡然无存。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它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见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 )
A.改头换面 B.破旧立新 C.承前启后 D.去伪存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将其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这表明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承前启后”,即承接前人的文化成果,并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故选C项;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题干重点在强调传承,“改头换面”和“破旧立新”强调完全代替,创新新的文化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材料意在体现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涉及真伪,排除D项。
5.(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20)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
A.雅利安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选C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其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 ,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B项;意大利最先开始文艺复兴,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D项。
6.(2024·广西中考·13)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学者翻译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腊的医学、天文学、数学典籍。这有助于阿拉伯帝国( )
A.科技的发展 B.文学的兴盛 C.社会的转型 D.制度的革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学者翻译了大量的……数学典籍”可知,阿拉伯帝国进行了长期的翻译活动,且主要涉及医学、天文学等,这有助于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学成就传入阿拉伯帝国,进而促进阿拉伯帝国科技的发展,故选A项;文学的兴盛与医学、天文学等无关,排除B项;社会的转型说法错误,阿拉伯帝国还是帝制,属于封建社会,并未进入近代,排除C项;制度的革新与医学、天文学等翻译无关,排除D项。
7.(2024·贵州铜仁中考·9)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B.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D.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对阿拉伯人传播世界文化这一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项;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是对希腊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对罗马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对亚历山大帝国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8.(2024·湖北武汉中考·11)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 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兼收并蓄,既吸收东方文化,又向西方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因此材料共同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未涉及法治建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不能体现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交汇,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材料未体现建立国际秩序,排除C项。
9.(2024·贵州黔东南州中考·10)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和印度的食糖、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体现了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但材料强调其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的贡献,与代数学创造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人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和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
10.(2024·甘肃兰州中考·19)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 D.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等、印度的棉花和食糖等都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体现了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故选B项;阿拉伯人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排除A项;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文化交流,并不体现商贸交流,排除C项;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不体现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排除D项。
11.(2024·河南中考·16)12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见,古代阿拉伯( )
A.统治疆域辽阔 B.翻译事业兴盛 C.文化成就显著 D.大学教育普及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阿拉伯人的著作……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知,阿拉伯人的著作《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大学教科书,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成就显著,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域辽阔,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医典》等属于阿拉伯人的著作,并非翻译来的外来文化,排除B项;大学教育普及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出现大学,并非阿拉伯,排除D项。
1.(2023·海南中考·14)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阿拉伯人通过百年翻译运动保存大量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传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而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在鼎盛时融汇东西,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阿拉伯人的确传播了东方文化,但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与此贡献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人的确在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表现的不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排除D项。
2.(2023·青海西宁中考·13)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并加以创新和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东西方文明的兼收并蓄,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环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
3.(2023·江苏镇江中考·18)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西亚、北非等地区广泛传播,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是多神信仰,主神是太阳神,排除A项;古印度在种姓制下形成婆罗门教,到公元前6世纪释加牟尼创立佛教,排除B项;日耳曼人最初是多神教信仰,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逐渐信奉的是基督教,排除D项。
4.(2023·浙江金华中考·2)从黄河到地中海,丝路共建尚和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可借鉴( )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经验
②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
③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
④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治理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经验,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②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有助于兼收并蓄,丰富民族文化;④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治理国家,有助于学习借鉴以法治国,上述国外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2023·山东菏泽中考·15)它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下图),还因保存和发展古典科技成果赢得了科学“义父”的美誉。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帝国的核心在阿拉伯半岛上,最后定都巴格达,8世纪达到极盛,这是阿拉伯帝国,且阿拉伯帝国因为百年翻译运动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量经典著作,保存和发展了古典科技成果,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以巴比伦为首都,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罗马,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拜占庭,排除C项。
6.(2023·湖北宜昌中考·18)“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由阿拉伯人创建的文化是( )
A.伊斯兰文化 B.儒家文化 C.玛雅文化 D.印加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等为代表,故选A项;儒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玛雅文化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文明,排除C项;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项。
7.(2023·湖南长沙中考·8)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答案】D
【解析】据“中国的……重大发明和印度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故选D项;题干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A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展示的是传播中国和印度文明,中国和印度属于亚洲,而非欧洲,排除C项。
8.(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16)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答案】B
【解析】阿拉伯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典》和《天方夜谭》都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包含了阿拉伯世界对医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广泛传播和翻译。阿拉伯数字也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它的使用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和计算,B选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象形文字和太阳历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选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而空中花园则是古代巴比伦文化中的传说,排除C选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作品,《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帕特农神庙则是古希腊的建筑成就,排除D选项。
9.(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21)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是( )
A.《掷铁饼者》 B.《天方夜谭》 C.《哈姆雷特》 D.《复活》
【答案】B
【解析】《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B项;《掷铁饼者》是希腊米隆的石雕艺术品,排除A项;《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排除C项;《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D项。
10.(2023·重庆(A卷)中考·11)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等内容可知,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与中国、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东部等国家与地区均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的确疆域辽阔,但材料没有展现这一特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疆域约有1340平方千米,但九世纪的人口只有四千多万,人口并不密集,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港口的确众多,但材料也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024·重庆(B卷)中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〇”。
A.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___________
B.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___________
C.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后期铁器使用的推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3)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深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为营造安全网络空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建设管理水平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4)根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答案】
(1)〇;×;√。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解析】
(1)判断: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材料只是提及青铜器的种类中存在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但是没有提及“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故填〇。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可知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的说法错误,是青铜冶铸技术为铸铁技术奠基,故填×。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个可以由材料一中得出,故填 。
(2)影响:根据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 中取胜。
(3)特点:根据材料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可知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由“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由“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伊本·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可知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可得出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根据“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可得出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根据“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可得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需求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网络信息技术逐渐从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发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信息技术行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1.(2023·贵州黔南州中考·13)(1)【繁荣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开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2)【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重点建设·稳步前进】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图⑤反映的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是▲。
图⑤
(5)【维护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首要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答案】
(1)贞观之治。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第一个五年计划。
(4)阿拉伯帝国。
(5)联合国。
【解析】
(1)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当时的统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文教昌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故填:贞观之治。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故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7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行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填:第一个五年计划。
(4) 据“8世纪中期”“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市区内高疆域最大的帝国。
(5)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故填:联合国。
2.(2023·陕西(A卷)中考·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港口分布图 图B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港口分布图
(1)材料一图A和图B中共同的对外贸易港口是______;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4世纪初,中国四大发明中的______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______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许多重大发明都是由他们传入欧洲的。
材料二
(南宋)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广州;交子;火药;阿拉伯。
(2)特点:以海路为主;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对外贸易繁盛超过北宋。
影响: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纸币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因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解析】
(1)据材料一图A、图B中相同的对外贸易港口可知,其是广州。北宋商品贸易发达,在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14世纪初,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许多重大发明都是由他们传入欧洲的。因此顺序是广州;交子;火药;阿拉伯。
(2)特点:据材料二“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可知,其以海路为主;据材料二“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可知,其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据材料二“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可知,其对外贸易繁盛超过北宋;据材料二“形成通往日本、高丽……的海上丝绸之路。”可知,其对外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可知,其交往国家数量多。
影响:据材料二“对外交往”可知,其可从对经济、中外交流、科技发展、欧亚国家对本国发展等着手,如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推动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可从经济、国力、统一、社会秩序、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阐述,如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3.(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21)(1)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长安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5)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
(6)《汉谟拉比法典》是亚历山大帝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
(7)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
(8)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9)《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表达出达尔文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
(10)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
【答案】
(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9)错误
(10)正确
【解析】
(1)据所学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分封制”,郡县制是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本题错误。
(2)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政治比较清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使唐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唐太宗重视科举制,增加进士科的人数,促进了唐朝文教事业的发展。唐太宗的治理使其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本题正确。
(3)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并非以长安为东京。故本题错误。
(4)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无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此焕然一新,故本题正确。
(5)据所学可知,1966年我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即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故本题正确。
(6)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并非亚历山大帝国。故本题错误。
(7)据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土地分封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庄园制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表现。可见,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故本题正确。
(8)据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基于地理位置及帝国发展的需要,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本题正确。
(9)据所学可知,《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代表作,表达的是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与达尔文无关。故本题错误。
(10)据所学可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故本题正确。
4.(2023·贵州贵阳中考·13)(1)【繁染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吕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____”。
(2)【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重点建设·稳步前进】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______,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下图反映的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是______________。
(5)【维护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首要宗旨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贞观之治。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第一个五年计划。
(4)阿拉伯帝国。
(5)联合国。
【解析】
(1)据“唐太宗统治期间”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而,横线处应填:贞观之治。
(2)据“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故而,横线处应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故而,横线处应填:第一个五年计划。
(4)据“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可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阿拉伯人还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 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横线处应填:阿拉伯帝国。
(5)据“1945年10月成立”“国际组织”可知,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而,横线处应填:联合国。
5.(2023·云南中考·26)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答案】
(1)人物:蔡伦。
意义:纸张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便于书写的载体,方便书籍的复制与传播,在传承、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贡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把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解析】
(1)人物:蔡伦。
意义:蔡伦是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通过使用低成本原料如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成功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价格便宜且适合书写。这一改进使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并在东晋末期已经完全普及。蔡伦的贡献在于为书籍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的载体,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纸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更加易于制作、传播和保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交流,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包括: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人广泛翻译了这些文献,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入阿拉伯文化中,并通过阿拉伯语传播到其他地区。
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汲取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阿拉伯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传播科技发明和知识: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传入欧洲,为欧洲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科技发明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西欧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阿拉伯人的贡献不仅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他们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和交流。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选择题
1.(2025·吉林中考·12)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的是( )
A.斯巴达人 B.罗马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
2.(2025·新疆中考·13)西欧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初期实际上已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保留了下来,并将其传回欧洲。由此可见阿拉伯人( )
A.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 B.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C.用理性之光驱散了愚昧黑暗 D.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3.(2025·四川眉山中考·9)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创立了代数学,他的《代数与方程的运算》一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 ●阿拉伯数学家海雅木编著了《代数》一书,研究了二次方程与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和几何作图法,并把数值代数用于度量几何。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A.阿拉伯文化兴盛的原因 B.阿拉伯文明的成就与影响
C.阿拉伯文明兴衰的历程 D.阿拉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
4.(2025·湖南中考·13)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物种起源》
5.(2025·四川广安中考·8)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6.(2025·四川达州中考·11)他们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他们是( )
A.罗马人 B.希腊人 C.雅利安人 D.阿拉伯人
7.(2025·重庆中考·13)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将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地区统一到一个政权之下,并且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印度、拜占庭等文化昌盛的国家相毗邻。这一局面有利于( )
A.多元文明的交融 B.罗马法典的编撰
C.伊斯兰教的产生 D.创造0到9计数法
1.(2024·山东青岛中考·32)“这个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是座一流的大都市,是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的知识殿堂,它的繁华给《天方夜谭》里的故事提供了灵感。”这个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2024·陕西中考·9) 对下图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图一 古代罗马的扩张示意图 图二 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A.疆域都横跨亚、非、欧三洲 B.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C.都实行封君封臣制 D.都是奴隶制帝国
3.(2024·广东广州中考·21)封建时代的阿拉伯学者翻译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学术作品,如欧几里得的数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等。12世纪,这些著作传入西欧,其中有的著作还带有阿拉伯学者的评注。这( )
A.促成了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B.促进了欧洲城市的兴起
C.推动了欧洲封君封臣制确立 D.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9)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的欧洲,几乎荡然无存。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它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见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 )
A.改头换面 B.破旧立新 C.承前启后 D.去伪存真
5.(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20)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是( )
A.雅利安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
6.(2024·广西中考·13)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学者翻译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腊的医学、天文学、数学典籍。这有助于阿拉伯帝国( )
A.科技的发展 B.文学的兴盛 C.社会的转型 D.制度的革新
7.(2024·贵州铜仁中考·9)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B.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D.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8.(2024·湖北武汉中考·11)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 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9.(2024·贵州黔东南州中考·10)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10.(2024·甘肃兰州中考·19)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 D.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11.(2024·河南中考·16)12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见,古代阿拉伯( )
A.统治疆域辽阔 B.翻译事业兴盛 C.文化成就显著 D.大学教育普及
1.(2023·海南中考·14)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2.(2023·青海西宁中考·13)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3.(2023·江苏镇江中考·18)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
4.(2023·浙江金华中考·2)从黄河到地中海,丝路共建尚和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可借鉴( )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经验
②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
③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
④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治理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3·山东菏泽中考·15)它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下图),还因保存和发展古典科技成果赢得了科学“义父”的美誉。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6.(2023·湖北宜昌中考·18)“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由阿拉伯人创建的文化是( )
A.伊斯兰文化 B.儒家文化 C.玛雅文化 D.印加文化
7.(2023·湖南长沙中考·8)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8.(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16)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9.(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21)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是( )
A.《掷铁饼者》 B.《天方夜谭》 C.《哈姆雷特》 D.《复活》
10.(2023·重庆(A卷)中考·11)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二、非选择题
1.(2024·重庆(B卷)中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〇”。
A.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___________
B.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___________
C.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后期铁器使用的推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3)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深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为营造安全网络空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建设管理水平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4)根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1.(2023·贵州黔南州中考·13)(1)【繁荣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开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2)【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重点建设·稳步前进】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图⑤反映的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是▲。
图⑤
(5)【维护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首要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2.(2023·陕西(A卷)中考·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港口分布图 图B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港口分布图
(1)材料一图A和图B中共同的对外贸易港口是______;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4世纪初,中国四大发明中的______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______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国许多重大发明都是由他们传入欧洲的。
材料二
(南宋)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据记载,当时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21)(1)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长安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
(5)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
(6)《汉谟拉比法典》是亚历山大帝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
(7)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
(8)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9)《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表达出达尔文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
(10)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
4.(2023·贵州贵阳中考·13)(1)【繁染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吕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____”。
(2)【开天辟地·焕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重点建设·稳步前进】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______,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下图反映的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是______________。
(5)【维护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首要宗旨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__。
5.(2023·云南中考·26)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还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在数学领域贡献重大,故选D项;斯巴达人作为古希腊城邦,以军事著称,无数学贡献史实,排除A项;罗马人使用罗马数字如I、V、X,无0的符号,计数法非十进制,排除B项;日耳曼人主要影响欧洲政治格局等方面,没有这两项数学成就,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阿拉伯人翻译希腊罗马著作使其免于失传并传回欧洲,这直接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欧洲文化,故选A项;阿拉伯人保存的是古典哲学和科学知识,并未涉及批判欧洲封建道德伦理观念,排除B项;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著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基,但驱散愚昧黑暗主要指后来启蒙运动,非阿拉伯人直接作用,排除C项;题干强调传播欧洲古典文化,阿拉伯自身虽有伊斯兰黄金时代等成就,但此处未体现创造特色文化,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材料详细列举了阿拉伯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如花拉子密创立代数学并其著作长期作为欧洲教材,海雅木研究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将代数用于几何,以及阿拉伯人改造印度数字形成现代数字体系,这些史实凸显了阿拉伯文明的创新贡献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故选B项;材料仅描述成就而未分析文化兴盛的原因如经济或政治背景,排除A项;材料聚焦具体成就未涉及文明兴衰的完整过程如兴起或衰落阶段,排除C项;虽有改造印度数字的借鉴元素,但核心是阿拉伯的主动创新如代数学的创立和传播而非外来借鉴,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国家以“巴格达”为首都,横跨亚非欧三洲,很明显是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符合题意,故选C项;《荷马史诗》属于古希腊文学成就,当时古希腊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学作品,属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文学成就,当时西欧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排除B项;《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于1859年出版,当时英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促进希腊与东方文化融合,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桥梁保存传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知识推动东西交流,客观上利于文化交汇,故选C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于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后兴起时雅典已衰落,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更晚且非民主制度,排除A项;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是中世纪9世纪后西欧封建社会特征,亚历山大帝国早于此时期,拜占庭采用官僚制,阿拉伯为哈里发集权,不相关,排除B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于11世纪后欧洲,受商业复兴和教会教育推动,这些帝国虽可能间接影响但版图横跨主要促进文化而非直接导致城市兴起,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在中世纪通过丝绸之路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关键角色,将中国唐朝的造纸术、宋朝的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如造纸术经阿拉伯帝国西传至西班牙等地,故选D项;罗马帝国在公元前后与中国有间接贸易,但造纸术等发明传入欧洲是在5世纪西罗马灭亡后由阿拉伯人完成,排除A项;希腊人虽在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成就,但未在将中国这些发明传入欧洲方面起主要作用,排除B项;雅利安人主要在印度和中亚地区活动,并对印度文明有重要影响,并非传播中国重大发明到欧洲的群体,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统一众多古代文明地区且与多个文化昌盛国家毗邻,这种广大地域与多元文明汇聚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罗马法典编撰于罗马帝国时期,早于阿拉伯帝国建立,与阿拉伯帝国局面无关,排除B项;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未统一时,并非题干所述帝国形成后的情况影响,排除C项;0到9计数法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但发明者是古印度人,排除D项。
1.【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天方夜谭》”可知,该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是公元前4世纪建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亚历山大帝国也不是穆斯林国家,排除A项;罗马帝国也不是穆斯林国家,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不是穆斯林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阿拉伯帝国版图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8世纪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因此两大帝国疆域都横跨亚、非、欧三洲,故选A项;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与古代罗马帝国无关,排除B项;封建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不符,排除C项;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阿拉伯帝国是封建国家,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封建时代的阿拉伯学者……带有阿拉伯学者的评注”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这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奠定了文献基础,故选D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阿拉伯半岛逐渐完成统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西欧城市兴起于10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封君封臣制建立于8世纪前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将其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这表明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承前启后”,即承接前人的文化成果,并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故选C项;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题干重点在强调传承,“改头换面”和“破旧立新”强调完全代替,创新新的文化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材料意在体现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涉及真伪,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选C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其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 ,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B项;意大利最先开始文艺复兴,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学者翻译了大量的……数学典籍”可知,阿拉伯帝国进行了长期的翻译活动,且主要涉及医学、天文学等,这有助于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学成就传入阿拉伯帝国,进而促进阿拉伯帝国科技的发展,故选A项;文学的兴盛与医学、天文学等无关,排除B项;社会的转型说法错误,阿拉伯帝国还是帝制,属于封建社会,并未进入近代,排除C项;制度的革新与医学、天文学等翻译无关,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对阿拉伯人传播世界文化这一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项;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是对希腊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对罗马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对亚历山大帝国历史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兼收并蓄,既吸收东方文化,又向西方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因此材料共同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未涉及法治建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不能体现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交汇,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材料未体现建立国际秩序,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和印度的食糖、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体现了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但材料强调其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的贡献,与代数学创造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人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和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该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等、印度的棉花和食糖等都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体现了阿拉伯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故选B项;阿拉伯人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排除A项;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文化交流,并不体现商贸交流,排除C项;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材料强调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不体现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阿拉伯人的著作……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知,阿拉伯人的著作《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大学教科书,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成就显著,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域辽阔,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医典》等属于阿拉伯人的著作,并非翻译来的外来文化,排除B项;大学教育普及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出现大学,并非阿拉伯,排除D项。
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阿拉伯人通过百年翻译运动保存大量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传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而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在鼎盛时融汇东西,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阿拉伯人的确传播了东方文化,但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与此贡献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人的确在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表现的不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并加以创新和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东西方文明的兼收并蓄,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环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西亚、北非等地区广泛传播,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是多神信仰,主神是太阳神,排除A项;古印度在种姓制下形成婆罗门教,到公元前6世纪释加牟尼创立佛教,排除B项;日耳曼人最初是多神教信仰,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逐渐信奉的是基督教,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经验,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②阿拉伯帝国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融合发展,有助于兼收并蓄,丰富民族文化;④拜占庭帝国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治理国家,有助于学习借鉴以法治国,上述国外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亚历山大帝国东征不断扩大版图,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帝国的核心在阿拉伯半岛上,最后定都巴格达,8世纪达到极盛,这是阿拉伯帝国,且阿拉伯帝国因为百年翻译运动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量经典著作,保存和发展了古典科技成果,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以巴比伦为首都,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罗马,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是拜占庭,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等为代表,故选A项;儒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排除B项;玛雅文化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文明,排除C项;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中国的……重大发明和印度的……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故选D项;题干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A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展示的是传播中国和印度文明,中国和印度属于亚洲,而非欧洲,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阿拉伯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典》和《天方夜谭》都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包含了阿拉伯世界对医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广泛传播和翻译。阿拉伯数字也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它的使用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和计算,B选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象形文字和太阳历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选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而空中花园则是古代巴比伦文化中的传说,排除C选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作品,《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帕特农神庙则是古希腊的建筑成就,排除D选项。
9.【答案】B【解析】《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B项;《掷铁饼者》是希腊米隆的石雕艺术品,排除A项;《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排除C项;《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等内容可知,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与中国、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东部等国家与地区均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的确疆域辽阔,但材料没有展现这一特点,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疆域约有1340平方千米,但九世纪的人口只有四千多万,人口并不密集,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港口的确众多,但材料也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〇;×;√。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解析】
(1)判断: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材料只是提及青铜器的种类中存在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但是没有提及“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故填〇。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可知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的说法错误,是青铜冶铸技术为铸铁技术奠基,故填×。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个可以由材料一中得出,故填 。
(2)影响:根据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 中取胜。
(3)特点:根据材料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可知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由“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由“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伊本·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可知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可得出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根据“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可得出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根据“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可得出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需求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网络信息技术逐渐从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发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信息技术行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1.【答案】
(1)贞观之治。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第一个五年计划。
(4)阿拉伯帝国。
(5)联合国。
【解析】
(1)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当时的统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文教昌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故填:贞观之治。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故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7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行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填:第一个五年计划。
(4) 据“8世纪中期”“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市区内高疆域最大的帝国。
(5)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故填:联合国。
2.【答案】
(1)广州;交子;火药;阿拉伯。
(2)特点:以海路为主;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对外贸易范围广;交往国家数量多;对外贸易繁盛超过北宋。
影响: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纸币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因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解析】
(1)据材料一图A、图B中相同的对外贸易港口可知,其是广州。北宋商品贸易发达,在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14世纪初,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许多重大发明都是由他们传入欧洲的。因此顺序是广州;交子;火药;阿拉伯。
(2)特点:据材料二“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可知,其以海路为主;据材料二“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可知,其港口城市多且发展迅速;据材料二“对外贸易的繁盛超过了北宋”可知,其对外贸易繁盛超过北宋;据材料二“形成通往日本、高丽……的海上丝绸之路。”可知,其对外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多达五十多个。”可知,其交往国家数量多。
影响:据材料二“对外交往”可知,其可从对经济、中外交流、科技发展、欧亚国家对本国发展等着手,如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推动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可从经济、国力、统一、社会秩序、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阐述,如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3.【答案】
(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正确
(5)正确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9)错误
(10)正确
【解析】
(1)据所学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分封制”,郡县制是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本题错误。
(2)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政治比较清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使唐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唐太宗重视科举制,增加进士科的人数,促进了唐朝文教事业的发展。唐太宗的治理使其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本题正确。
(3)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并非以长安为东京。故本题错误。
(4)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无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此焕然一新,故本题正确。
(5)据所学可知,1966年我国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即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故本题正确。
(6)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并非亚历山大帝国。故本题错误。
(7)据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土地分封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庄园制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表现。可见,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故本题正确。
(8)据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基于地理位置及帝国发展的需要,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本题正确。
(9)据所学可知,《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代表作,表达的是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与达尔文无关。故本题错误。
(10)据所学可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故本题正确。
4.【答案】
(1)贞观之治。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第一个五年计划。
(4)阿拉伯帝国。
(5)联合国。
【解析】
(1)据“唐太宗统治期间”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而,横线处应填:贞观之治。
(2)据“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故而,横线处应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故而,横线处应填:第一个五年计划。
(4)据“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可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阿拉伯人还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 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横线处应填:阿拉伯帝国。
(5)据“1945年10月成立”“国际组织”可知,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而,横线处应填:联合国。
5.【答案】
(1)人物:蔡伦。
意义:纸张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便于书写的载体,方便书籍的复制与传播,在传承、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贡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把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解析】
(1)人物:蔡伦。
意义:蔡伦是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他通过使用低成本原料如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成功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价格便宜且适合书写。这一改进使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并在东晋末期已经完全普及。蔡伦的贡献在于为书籍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的载体,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纸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更加易于制作、传播和保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交流,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包括: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阿拉伯人广泛翻译了这些文献,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入阿拉伯文化中,并通过阿拉伯语传播到其他地区。
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汲取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阿拉伯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传播科技发明和知识: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传入欧洲,为欧洲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科技发明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西欧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阿拉伯人的贡献不仅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他们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