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生版+教师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生版+教师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3 22:30:33

文档简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选择题
1.(2025·江西中考·5)继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崇徽等公主嫁去回纥。这主要反映了唐朝的(  )
A.民族政策 B.边界贸易 C.崇文抑武方针 D.藩镇割据局面
2.(2025·四川遂宁中考·4)唐代王建《凉州行》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上诗句可用于研究唐朝(  )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农耕技术的进步
C.民族交融的现象 D.艺术形式的多样
3.(2025·重庆中考·6)文物诉说着历史。下组图片所示文物,共同见证了(  )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 元朝宣政院印章 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B.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
C.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
1.(2024·四川乐山中考·3)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如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2.(2024·甘肃白银中考·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耕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3.(2024·四川宜宾中考·3)如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4.(2024·吉林长春中考·7)“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
1.(2023·青海西宁中考·1)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闭性、保守性
C.单一性、狭隘性 D.多样性、开放性
2.(2023·湖北仙桃、潜江、天门、江汉中考·2)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3.(2023·四川自贡中考·2)博物馆见证历史风华。某博物馆计划推出唐代专题展览,根据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文成公主塑像 《步辇图》(局部) 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
A.民族交融 B.对外交流 C.经济繁盛 D.多彩艺术
4.(2023·四川雅安中考·4)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该事件(  )
A.显示了唐朝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
C.促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 D.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2023·山东济宁中考·3)如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6.(2023·山西中考·4)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
二、非选择题
1.(2025·四川资阳中考·15)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汉初,国力疲弱,匈奴不断南下袭扰,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文景之治”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国力不断充盈强大。汉武帝出兵塞外,大败匈奴,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唐朝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政策,并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如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朝不仅妥善安排前来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还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他们。宋朝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进行边疆治理。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对准噶尔及天山南路的用兵、驻藏大臣的设立与改土归流的推行。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3分)并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
材料三
历代王朝通过一脉相承的边疆治理思想和继承创新的边疆治理政策,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强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稳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段红云《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8分)
(4)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以“边疆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6分)
2.(2025·内蒙古中考·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传说远古时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黄两个部落先发生军事冲突,后结成包含众多从属部落的联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西汉形势图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读材料二地图,分别说出西汉和唐朝前期,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所列知识条目,归纳出一个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
3.(2025·吉林中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分)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材料二 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令鲜卑人改汉姓……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达赖金印与班禅金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张骞拜别的皇帝是谁?指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举一事例。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3分)
(4)材料四体现了清王朝对什么地区的管辖?1727年,在此设置了哪一官职监督地方政务?(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1分)
4.(2025·陕西中考·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B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1.(2024·江苏盐城中考·21) 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会、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
——摘编自马孟龙《秦汉史》
材料二
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
——摘编自孙英刚《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
(3)综合上述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
2.(2024·辽宁中考·16)某班以“中华之美”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华之美
版块一 文化之美 ①《论语》 ②《兰亭集序》 ③宋词 ④京剧
版块二 智慧之美 司母戊鼎 都江堰 造纸工艺流程图(部分)
版块三 交融之美 材料一 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 ——摘编自《国家宝藏》
(1)请将版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书法类:②
诗词类:_________
戏曲类:_________
思想类:_________
(2)请从版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影响方面作答)
(3)阅读版块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3.(2024·新疆中考·16)某历史兴趣小组拟在学校文化节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布展活动。(16分)
(1)在第一主题“大一统”中,王军同学挑选了以下两个文物图片。图1出土在什么地方?图2出现在哪个朝代?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2)在第二主题“大交融”中,李红同学展示了图3该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请你围绕本主题,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写出文物名称并说明挑选的理由。
(3)在第三主题“大团结”中,南芳同学选择的图5源于哪一政策的实施?结合拟定的结束语,谈谈你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
结束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4.(2024·安徽中考·18)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2024·宁夏中考·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时期 事件 出处
唐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再次遣使求婚,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许之 《旧唐书》
长庆元年,(唐穆宗)与吐蕃赞普商议,订立盟约 《长庆会盟碑》
元 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吐蕃八思巴为帝师。在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西藏通史》
清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谕理藩院,给以印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清圣祖实录》
雍正五年,(雍正帝)发布敕谕,正式任命驻藏大臣,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留川陕兵丁1000名驻藏 《清世宗实录》
乾隆五十七年,清军驱逐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尼泊尔阿沙王朝)军。次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条文固定之 《清高宗实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唐代促进唐蕃关系的方式以及元代、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管辖的措施进行归纳。
(2)请为该组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1.(2023·四川巴中中考·15)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思想一统】
材料二
图一 汉代讲经图 图二 汉武帝像
(2)《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民族交融】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版图奠定】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清朝为管理图中A处设立了什么机构?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2.(2023·贵州贵阳中考·15)中国和合文化足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兼职容兼顾,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实 简介
李冰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
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
——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材料二
主题 简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下列观点相对应。(填写史实即可)
“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主题对“和合”智慧的体现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3)综上所述,说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启示。
3.(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8)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4分)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2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唐朝通过和亲政策如弘化公主嫁吐谷浑、文成公主嫁吐蕃、金城公主嫁吐蕃、宁国崇徽公主嫁回纥,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体现唐朝对周边民族的怀柔策略,史实上贞观年间推行此政策以巩固统一,故选A项;材料聚焦公主和亲事件,未提经济往来,边界贸易如互市虽存在但不相关,吐谷浑吐蕃回纥涉及的是政治联姻,排除B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特点,唐朝尚武如贞观开疆,和亲属民族交往而非文化或军事方针,排除C项;藩镇割据发生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后期,题干事件在640年贞观时期,属盛唐统一阶段,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诗句中蕃人从游牧转向学习耕种禾黍,汉人则普遍学习胡人音乐,直接展现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史实如丝绸之路促进胡汉通婚、音乐融合,体现民族交融,故选C项;政治制度涉及中央集权或科举改革等,材料未提相关事件如三省六部运作,排除A项;农耕技术如曲辕犁或灌溉工具革新,材料仅提种禾黍未描述技术进步,排除B项;“学胡乐”只是艺术形式一种,不能反映多样,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分析文物可知,文物“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这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谱写了汉藏友好交流的佳话,文物“元朝宣政院印章”与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有关,这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中央管辖,文物“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反映了清朝时期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六世班禅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印证了清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和当时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这些都见证了汉族和藏族和同一家、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故选D项;西域指的是如今的新疆地方,文物都与西藏有关,排除A项;只有“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无法作为所有文物的主题,排除B项;“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反映的是汉族文化传到西藏地方,排除C项。
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到新疆地区的情形,这体现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的内容,新疆不是中原,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文化内容,不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嘉峪关耕地图表明少数民族从事农耕,体现了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洛阳伽蓝记》反映南齐的王肃在北魏数年后,改变了原有的饮食习惯,连坐胡床壁画表明人民使用了少数民族的“胡床”,说明受到少数民族礼仪习惯的影响,《凉州行》直接描写了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示例,以上中料体现了从魏晋到唐朝这一时期持续的民族交融,故选A项;《洛阳伽蓝记》和连坐胡床壁画反映的是汉族向少数民族的学习,与农耕文明不符,排除B项;《洛阳伽蓝记》表明王肃接受了北魏的饮食习惯,胡床与饮食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之间互相交融的表现,不是强调艺术成就辉煌,材料只有一个艺术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宗教绘画的风格说法错误,《步辇图》属于写实画,与宗教无关,排除A项;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说法错误,松赞干布是吐蕃最高统治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相处, 而回族的形成则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这些事件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故选D项;题目反映的史实与社会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题目内容与市民生活无关,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反映的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往,不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
1.【答案】D【解析】据材料“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排除A项、B项、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是中华民族本民族内部的交流,甘英出使大秦、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属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由此可知,D项的性质与其他三项不同,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三项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3.【答案】A【解析】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来迎娶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穆宗时,唐蕃会盟,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据此可知,三幅图片是唐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汉藏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因此,题干图片侧重于民族交融,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民族间的交流,未涉及对外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族关系的融合交流,无法体现经济繁盛,排除酒C项;材料中所涉及的绘画、雕塑、拓片均是反应民族交通的同一主题,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带去了……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可知,金城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推动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说明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弥漫,但材料内容未展示这一特点,排除A项;早在松赞干布时期,青藏高原便完成了统一,金城公主入藏时吐蕃是是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排除B项;唐朝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诗歌、书画、乐舞等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材料中的金城公主入藏与此无关,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故选B项;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题干框架图“盛唐气象”,需要补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体表现,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排除C项;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答案】
(1)变化(2分):从被迫妥协到主动出兵。(2分)
原因(2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2分)(回答“文景之治”或“休养生息”给1分,“国力强盛”或“匈奴不断南下袭扰,威胁边疆安全”给2分)
(2)措施(3分):政治:和亲;册封;怀柔、招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经济:开发边疆;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
文化:安置边疆民族子弟学习;颁赐汉文经典书籍。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开作答,一点1分,每个角度任答1点即可)
特点(4分):方式灵活多样;继承创新;措施全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一点
2分,回答2点即可)
(3)意义(8分):加强管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开发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一点2分,任答4点即可)
(4)(6分)
论题1: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1分)秦朝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见唐太宗边疆治理措施成效显著。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使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4分)综上,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采取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分)
【解析】
(1)变化:据材料一“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汉武帝出兵塞外,大败匈奴”可知,从被迫妥协到主动出兵。
原因:据材料一“‘文景之治’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国力不断充盈强大”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2)措施:据材料二“唐朝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政策”可知,政治:和亲;册封;怀柔、招抚;据材料二“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可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经济:据材料二“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如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开发边疆;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
文化:据材料二“唐朝不仅妥善安排前来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还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他们”可知,安置边疆民族子弟学习;颁赐汉文经典书籍。
特点:据唐朝边疆治理措施可知,方式灵活多样,有和亲;册封;怀柔、招抚等;据材料二“宋朝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进行边疆治理”可知,继承创新;据材料二“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可知,措施全面;据材料二“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据材料三“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可知,政治上,加强管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经济上,开发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文化上,据材料三“强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知,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流;据材料三“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稳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4)据上述材料汉唐宋元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和作用可知,拟定论题: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然后结合所学古代史上边疆治理措施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如:秦朝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见唐太宗边疆治理措施成效显著。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材料二清朝措施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使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最后总结,呼应观点:综上,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采取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答案】
(1)因素:部落战争促进融合(炎黄战胜蚩尤);政治联盟推动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
(2)分布:西汉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
(3)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解析】
(1)因素:据材料一“传说远古时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天下咸服”,可知部落之间的战争(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等 )促进了不同部落的融合,这是因素之一 ;据材料一 “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可知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推动了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促进了华夏族形成,这是因素之二。
(2)分布:观察材料二《西汉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分布;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前期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等民族分布。
(3)主题:材料三知识条目从史前时期到清前中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如起源、演进、形成、交融、繁盛、巩固、底定等,可归纳出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结合材料一华夏族形成的多元融合(部落融合、文化认同 ),材料二西汉、唐朝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多民族分布与交流,材料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可从形成的特征、发展动力、现实意义等方面得到以下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3.【答案】
(1)皇帝:汉武帝;
标志:西域都护的设置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主流:和亲、册封;
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视同仁”等,体现平等、友好交往即可)
(4)地区:西藏;
官职:驻藏大臣
(5)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解析】
(1)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张骞拜别的皇帝是汉武帝,汉朝时,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本是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因此其拜别的皇帝是汉武帝;
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历史事件:据材料二“迁都洛阳……令鲜卑人改汉姓”可知,迁都洛阳且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与材料信息相符;
意义: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主流:据材料三“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可知,和亲会盟等体现了和亲,舅甥友好反映了册封;
事例:结合所学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民族政策:据材料三“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知,唐太宗认为平等对待各族,这体现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视同仁”等,体现平等、友好交往即可)。
(4)地区:据材料四“达赖金印与班禅金印”可知,其为西藏,清军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1713年,清廷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因此其为西藏。
官职: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认识:开放性试题,强调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措施,强调友好交往是主流。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4.【答案】
(1) ① 半坡 ②. 尼罗河
(2)民族关系:如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
对外交往: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共同塑造中华文明和平性。
(3)借鉴: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解析】
(1)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
流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2)史事: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体现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从对外交往方面体现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根据图D中“以农耕为主”“科举制”“独特的……气候类型”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的形成基础包括: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
(3)借鉴意义:根据以上材料中所述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它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强调人与人的和平相处,国与国的睦邻友好,它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借鉴意义,可从维护和推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谈,比如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1.【答案】
(1)背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
措施: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
(2)方式:出兵发动战争;和亲;
(3)意义: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数十个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西南夷”可知,背景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
措施:根据材料一“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设置县、道”可知,措施是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
(2)方式:根据材料二“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可知,唐朝通过军事手段,以武力来处理与西南地区吐蕃的关系, “出兵发动战争”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一种方式。根据材料二 “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 可知,吐蕃使者禄东赞请求与唐朝皇室联姻,唐太宗答应了这一请求,这种通过联姻的方式即 “和亲”,也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重要举措。
(3)意义:从元朝形势图“宣政院辖地”和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2.【答案】
(1)诗词类:③;
戏曲类:④;
思想类:①。
(2)选择司母戊鼎;
理由: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择都江堰;
理由: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③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④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因此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诗词类:③;
戏曲类:④;
思想类:①。
(2)从板块二中选择一项,进行说明,重点强调影响和地位,如选择司母戊鼎,理由围绕司母戊鼎的影响和地位展开,如结合所学青铜器的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如选择都江堰;理由围绕都江堰的意义展开,如结合所学都江堰的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改革:据板块三材料一“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影响:据板块三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答案】
(1)新疆地区;清朝;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宋代回鹘文木杵;
理由:该文物呈锥形,八棱八面,每面两行回鹘文字,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体现了民族融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解析】
(1)地方:根据图1“汉归义羌长”铜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印章1953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汉政府发给当时生活在西域地区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因此出土地方是新疆地区。
朝代:根据图2“班禅金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领袖班禅的册封标志物。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汉归义羌长”铜印、“班禅金印”表明新疆在汉朝时期、西藏地区在清朝时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说明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影响:根据图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的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名称:根据材料要求“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选择宋代回鹘文木杵。
理由:据所学可知,该文物呈锥形,八棱八面,每面两行回鹘文字,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体现了民族融合。
(3)政策:根据图5“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收获:根据图1可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图1、图2、图3、图5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4.【答案】
判断:×;
改正: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因此该说法错误,将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5.【答案】
(1)唐朝:通婚(和亲)、订立盟约。
元朝:设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册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领、设立行政机构管辖、驻军、驱逐外来侵略、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管理体制。
(2)主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
(1)唐朝:据材料“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许之”可知,促进唐蕃关系的方式之一是通婚,即和亲;据材料“订立盟约”可知,促进唐蕃关系的另一个方式是订立盟约。
元朝:据材料“在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因此元代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的方式是设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据材料“封班禅额尔德尼”可知,管辖方式之一是册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领;据材料“正式任命驻藏大臣,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留川陕兵丁1000名驻藏”“清军驱逐入侵西藏……以法律条文固定之”可知,管辖方式是设立行政机构——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军政事务,通过驻军、驱逐外来侵略、法律手段规范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2)主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列举了唐代中央和西藏地方的联系,元代和清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拟定主题为: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答案】
(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
史实: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③立“唐蕃会盟碑”
(4)机构:设置台湾府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推崇儒学,因此经是属于儒家。为了推行儒家学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根据材料但中“蕃人旧日不耕犁......洛阳家家学胡乐”,得出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立“唐蕃会盟碑”。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是台湾,清代在台湾设置台湾府。综合材料主旨都是大一统国家,因此可以得出,四则材料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答案】
(1)唐蕃和亲、郑和下西洋、李冰治水
(2)说明:
主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
主题二:“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主题三:“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
(3)启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解析】
(1)据“民族交融”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属于唐蕃民族关系范畴,即唐蕃和亲。据“对外交往”可知,对外交往指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不是民族关系,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属于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范畴。据“人与自然”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
(2)说明:(此题为开放题,要求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主题要突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二:“求同存异”的方针(此主题要突出中国的外交智慧,并论述清楚“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三:“一带一路”建设(此主题要突出新时代下,中国为带动世界性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论述清楚“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影响。)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3)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胜利,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3.【答案】
(1)历史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发展特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史实依据: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1分)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1)历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图名称“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之一为:从山东沿岸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
更重要的一条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我国的丝绸等主要物品经这条航线运送至欧洲,故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从材料一地图可获得的信息有: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发达,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
发展特点: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及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提炼观点,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据所学可知,西汉经过了刘邦、汉文帝、汉景帝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到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时,汉武帝大力开辟多条海上交通路线也反映了当时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积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泽被后世等特点。
(2)史实依据:①:据所学可知,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推动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③: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具体史实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期盼: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借鉴“汉唐时期社会发展特点、政策”等,提出符合连云港本题未来发展的建议举措。示例见答案。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选择题
1.(2025·江西中考·5)继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崇徽等公主嫁去回纥。这主要反映了唐朝的(  )
A.民族政策 B.边界贸易 C.崇文抑武方针 D.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唐朝通过和亲政策如弘化公主嫁吐谷浑、文成公主嫁吐蕃、金城公主嫁吐蕃、宁国崇徽公主嫁回纥,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体现唐朝对周边民族的怀柔策略,史实上贞观年间推行此政策以巩固统一,故选A项;材料聚焦公主和亲事件,未提经济往来,边界贸易如互市虽存在但不相关,吐谷浑吐蕃回纥涉及的是政治联姻,排除B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特点,唐朝尚武如贞观开疆,和亲属民族交往而非文化或军事方针,排除C项;藩镇割据发生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后期,题干事件在640年贞观时期,属盛唐统一阶段,排除D项。
2.(2025·四川遂宁中考·4)唐代王建《凉州行》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上诗句可用于研究唐朝(  )
A.政治制度的演变 B.农耕技术的进步
C.民族交融的现象 D.艺术形式的多样
【答案】C
【解析】诗句中蕃人从游牧转向学习耕种禾黍,汉人则普遍学习胡人音乐,直接展现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史实如丝绸之路促进胡汉通婚、音乐融合,体现民族交融,故选C项;政治制度涉及中央集权或科举改革等,材料未提相关事件如三省六部运作,排除A项;农耕技术如曲辕犁或灌溉工具革新,材料仅提种禾黍未描述技术进步,排除B项;“学胡乐”只是艺术形式一种,不能反映多样,排除D项。
3.(2025·重庆中考·6)文物诉说着历史。下组图片所示文物,共同见证了(  )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 元朝宣政院印章 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B.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
C.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文物可知,文物“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这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谱写了汉藏友好交流的佳话,文物“元朝宣政院印章”与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有关,这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中央管辖,文物“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反映了清朝时期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六世班禅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印证了清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和当时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这些都见证了汉族和藏族和同一家、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故选D项;西域指的是如今的新疆地方,文物都与西藏有关,排除A项;只有“六世班禅献乾隆帝寿礼嘎布拉碗”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无法作为所有文物的主题,排除B项;“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反映的是汉族文化传到西藏地方,排除C项。
1.(2024·四川乐山中考·3)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如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到新疆地区的情形,这体现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的内容,新疆不是中原,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文化内容,不是经济内容,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
2.(2024·甘肃白银中考·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耕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嘉峪关耕地图表明少数民族从事农耕,体现了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洛阳伽蓝记》反映南齐的王肃在北魏数年后,改变了原有的饮食习惯,连坐胡床壁画表明人民使用了少数民族的“胡床”,说明受到少数民族礼仪习惯的影响,《凉州行》直接描写了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示例,以上中料体现了从魏晋到唐朝这一时期持续的民族交融,故选A项;《洛阳伽蓝记》和连坐胡床壁画反映的是汉族向少数民族的学习,与农耕文明不符,排除B项;《洛阳伽蓝记》表明王肃接受了北魏的饮食习惯,胡床与饮食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之间互相交融的表现,不是强调艺术成就辉煌,材料只有一个艺术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2024·四川宜宾中考·3)如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宗教绘画的风格说法错误,《步辇图》属于写实画,与宗教无关,排除A项;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说法错误,松赞干布是吐蕃最高统治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项。
4.(2024·吉林长春中考·7)“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相处, 而回族的形成则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这些事件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故选D项;题目反映的史实与社会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题目内容与市民生活无关,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反映的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往,不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
1.(2023·青海西宁中考·1)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闭性、保守性
C.单一性、狭隘性 D.多样性、开放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排除A项、B项、C项。
2.(2023·湖北仙桃、潜江、天门、江汉中考·2)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是中华民族本民族内部的交流,甘英出使大秦、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属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由此可知,D项的性质与其他三项不同,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三项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3.(2023·四川自贡中考·2)博物馆见证历史风华。某博物馆计划推出唐代专题展览,根据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文成公主塑像 《步辇图》(局部) 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
A.民族交融 B.对外交流 C.经济繁盛 D.多彩艺术
【答案】A
【解析】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来迎娶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穆宗时,唐蕃会盟,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据此可知,三幅图片是唐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汉藏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因此,题干图片侧重于民族交融,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民族间的交流,未涉及对外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族关系的融合交流,无法体现经济繁盛,排除酒C项;材料中所涉及的绘画、雕塑、拓片均是反应民族交通的同一主题,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无关,排除D项。
4.(2023·四川雅安中考·4)唐中宗时期,吐蕃赞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该事件(  )
A.显示了唐朝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统一
C.促进了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 D.推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带去了……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可知,金城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丝绸锦缎、龟兹乐,以及各类工匠、艺人,推动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说明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故选D项;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弥漫,但材料内容未展示这一特点,排除A项;早在松赞干布时期,青藏高原便完成了统一,金城公主入藏时吐蕃是是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排除B项;唐朝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诗歌、书画、乐舞等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材料中的金城公主入藏与此无关,排除C项。
5.(2023·山东济宁中考·3)如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故选B项;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
6.(2023·山西中考·4)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框架图“盛唐气象”,需要补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体表现,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排除C项;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2025·四川资阳中考·15)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汉初,国力疲弱,匈奴不断南下袭扰,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文景之治”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国力不断充盈强大。汉武帝出兵塞外,大败匈奴,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唐朝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政策,并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如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朝不仅妥善安排前来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还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他们。宋朝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进行边疆治理。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对准噶尔及天山南路的用兵、驻藏大臣的设立与改土归流的推行。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3分)并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
材料三
历代王朝通过一脉相承的边疆治理思想和继承创新的边疆治理政策,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强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稳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段红云《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8分)
(4)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以“边疆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6分)
【答案】
(1)变化(2分):从被迫妥协到主动出兵。(2分)
原因(2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2分)(回答“文景之治”或“休养生息”给1分,“国力强盛”或“匈奴不断南下袭扰,威胁边疆安全”给2分)
(2)措施(3分):政治:和亲;册封;怀柔、招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经济:开发边疆;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
文化:安置边疆民族子弟学习;颁赐汉文经典书籍。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开作答,一点1分,每个角度任答1点即可)
特点(4分):方式灵活多样;继承创新;措施全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一点
2分,回答2点即可)
(3)意义(8分):加强管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开发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一点2分,任答4点即可)
(4)(6分)
论题1: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1分)秦朝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见唐太宗边疆治理措施成效显著。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使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4分)综上,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采取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分)
【解析】
(1)变化:据材料一“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妥协政策”“汉武帝出兵塞外,大败匈奴”可知,从被迫妥协到主动出兵。
原因:据材料一“‘文景之治’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国力不断充盈强大”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2)措施:据材料二“唐朝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政策”可知,政治:和亲;册封;怀柔、招抚;据材料二“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可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经济:据材料二“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如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开发边疆;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
文化:据材料二“唐朝不仅妥善安排前来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还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他们”可知,安置边疆民族子弟学习;颁赐汉文经典书籍。
特点:据唐朝边疆治理措施可知,方式灵活多样,有和亲;册封;怀柔、招抚等;据材料二“宋朝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进行边疆治理”可知,继承创新;据材料二“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可知,措施全面;据材料二“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据材料三“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可知,政治上,加强管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经济上,开发边疆,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文化上,据材料三“强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知,有利于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流;据材料三“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稳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4)据上述材料汉唐宋元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和作用可知,拟定论题: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然后结合所学古代史上边疆治理措施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如:秦朝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见唐太宗边疆治理措施成效显著。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材料二清朝措施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和地区性开发,使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最后总结,呼应观点:综上,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采取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2025·内蒙古中考·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传说远古时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黄两个部落先发生军事冲突,后结成包含众多从属部落的联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西汉形势图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读材料二地图,分别说出西汉和唐朝前期,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所列知识条目,归纳出一个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
【答案】
(1)因素:部落战争促进融合(炎黄战胜蚩尤);政治联盟推动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
(2)分布:西汉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
(3)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解析】
(1)因素:据材料一“传说远古时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天下咸服”,可知部落之间的战争(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等 )促进了不同部落的融合,这是因素之一 ;据材料一 “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可知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推动了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促进了华夏族形成,这是因素之二。
(2)分布:观察材料二《西汉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分布;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前期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等民族分布。
(3)主题:材料三知识条目从史前时期到清前中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如起源、演进、形成、交融、繁盛、巩固、底定等,可归纳出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结合材料一华夏族形成的多元融合(部落融合、文化认同 ),材料二西汉、唐朝时期北方和东北地区多民族分布与交流,材料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可从形成的特征、发展动力、现实意义等方面得到以下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3.(2025·吉林中考·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分)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材料二 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令鲜卑人改汉姓……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达赖金印与班禅金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张骞拜别的皇帝是谁?指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举一事例。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3分)
(4)材料四体现了清王朝对什么地区的管辖?1727年,在此设置了哪一官职监督地方政务?(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1分)
【答案】
(1)皇帝:汉武帝;
标志:西域都护的设置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主流:和亲、册封;
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视同仁”等,体现平等、友好交往即可)
(4)地区:西藏;
官职:驻藏大臣
(5)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解析】
(1)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张骞拜别的皇帝是汉武帝,汉朝时,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本是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因此其拜别的皇帝是汉武帝;
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历史事件:据材料二“迁都洛阳……令鲜卑人改汉姓”可知,迁都洛阳且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与材料信息相符;
意义: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主流:据材料三“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可知,和亲会盟等体现了和亲,舅甥友好反映了册封;
事例:结合所学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民族政策:据材料三“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知,唐太宗认为平等对待各族,这体现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视同仁”等,体现平等、友好交往即可)。
(4)地区:据材料四“达赖金印与班禅金印”可知,其为西藏,清军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1713年,清廷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因此其为西藏。
官职: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认识:开放性试题,强调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措施,强调友好交往是主流。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4.(2025·陕西中考·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B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
(1) ① 半坡 ②. 尼罗河
(2)民族关系:如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
对外交往: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共同塑造中华文明和平性。
(3)借鉴: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解析】
(1)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
流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2)史事: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方面体现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从对外交往方面体现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根据图D中“以农耕为主”“科举制”“独特的……气候类型”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的形成基础包括: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
(3)借鉴意义:根据以上材料中所述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它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强调人与人的和平相处,国与国的睦邻友好,它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借鉴意义,可从维护和推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谈,比如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1.(2024·江苏盐城中考·21) 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交会、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时,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境内分布着数十个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被中原人统称为“西南夷”。为了便利与西南夷的交通,秦朝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还不断在归附的西南夷地区设置县、道。
——摘编自马孟龙《秦汉史》
材料二
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
——摘编自孙英刚《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区加强边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
(3)综合上述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意义。
【答案】
(1)背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交通不便;
措施: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
(2)方式:出兵发动战争;和亲;
(3)意义: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数十个民族……语言、族属不同……西南夷”可知,背景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族属各不相同。
措施:根据材料一“开凿了连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设置县、道”可知,措施是开凿了“五尺道”,设置县、道。
(2)方式:根据材料二“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可知,唐朝通过军事手段,以武力来处理与西南地区吐蕃的关系, “出兵发动战争”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一种方式。根据材料二 “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 可知,吐蕃使者禄东赞请求与唐朝皇室联姻,唐太宗答应了这一请求,这种通过联姻的方式即 “和亲”,也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重要举措。
(3)意义:从元朝形势图“宣政院辖地”和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2.(2024·辽宁中考·16)某班以“中华之美”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华之美
版块一 文化之美 ①《论语》 ②《兰亭集序》 ③宋词 ④京剧
版块二 智慧之美 司母戊鼎 都江堰 造纸工艺流程图(部分)
版块三 交融之美 材料一 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 ——摘编自《国家宝藏》
(1)请将版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书法类:②
诗词类:_________
戏曲类:_________
思想类:_________
(2)请从版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影响方面作答)
(3)阅读版块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答案】
(1)诗词类:③;
戏曲类:④;
思想类:①。
(2)选择司母戊鼎;
理由: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择都江堰;
理由: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③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④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因此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诗词类:③;
戏曲类:④;
思想类:①。
(2)从板块二中选择一项,进行说明,重点强调影响和地位,如选择司母戊鼎,理由围绕司母戊鼎的影响和地位展开,如结合所学青铜器的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如选择都江堰;理由围绕都江堰的意义展开,如结合所学都江堰的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改革:据板块三材料一“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影响:据板块三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2024·新疆中考·16)某历史兴趣小组拟在学校文化节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展”,请你一起参与布展活动。(16分)
(1)在第一主题“大一统”中,王军同学挑选了以下两个文物图片。图1出土在什么地方?图2出现在哪个朝代?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2)在第二主题“大交融”中,李红同学展示了图3该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请你围绕本主题,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历史中再挑选一件文物的图片,作为图4,写出文物名称并说明挑选的理由。
(3)在第三主题“大团结”中,南芳同学选择的图5源于哪一政策的实施?结合拟定的结束语,谈谈你参与本次活动的收获。
结束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答案】
(1)新疆地区;清朝;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宋代回鹘文木杵;
理由:该文物呈锥形,八棱八面,每面两行回鹘文字,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体现了民族融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解析】
(1)地方:根据图1“汉归义羌长”铜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印章1953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汉政府发给当时生活在西域地区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因此出土地方是新疆地区。
朝代:根据图2“班禅金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领袖班禅的册封标志物。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汉归义羌长”铜印、“班禅金印”表明新疆在汉朝时期、西藏地区在清朝时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说明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影响:根据图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的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名称:根据材料要求“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新疆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选择宋代回鹘文木杵。
理由:据所学可知,该文物呈锥形,八棱八面,每面两行回鹘文字,是修建佛塔时用以奠基的木杵,体现了民族融合。
(3)政策:根据图5“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收获:根据图1可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图1、图2、图3、图5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4.(2024·安徽中考·18)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答案】
判断:×;
改正: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因此该说法错误,将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5.(2024·宁夏中考·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时期 事件 出处
唐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再次遣使求婚,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许之 《旧唐书》
长庆元年,(唐穆宗)与吐蕃赞普商议,订立盟约 《长庆会盟碑》
元 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吐蕃八思巴为帝师。在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西藏通史》
清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谕理藩院,给以印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清圣祖实录》
雍正五年,(雍正帝)发布敕谕,正式任命驻藏大臣,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留川陕兵丁1000名驻藏 《清世宗实录》
乾隆五十七年,清军驱逐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尼泊尔阿沙王朝)军。次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条文固定之 《清高宗实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唐代促进唐蕃关系的方式以及元代、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管辖的措施进行归纳。
(2)请为该组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答案】
(1)唐朝:通婚(和亲)、订立盟约。
元朝:设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册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领、设立行政机构管辖、驻军、驱逐外来侵略、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管理体制。
(2)主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
(1)唐朝:据材料“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许之”可知,促进唐蕃关系的方式之一是通婚,即和亲;据材料“订立盟约”可知,促进唐蕃关系的另一个方式是订立盟约。
元朝:据材料“在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因此元代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的方式是设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据材料“封班禅额尔德尼”可知,管辖方式之一是册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领;据材料“正式任命驻藏大臣,设立驻藏大臣衙门,留川陕兵丁1000名驻藏”“清军驱逐入侵西藏……以法律条文固定之”可知,管辖方式是设立行政机构——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军政事务,通过驻军、驱逐外来侵略、法律手段规范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2)主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列举了唐代中央和西藏地方的联系,元代和清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拟定主题为: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023·四川巴中中考·15)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思想一统】
材料二
图一 汉代讲经图 图二 汉武帝像
(2)《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民族交融】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版图奠定】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清朝为管理图中A处设立了什么机构?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答案】
(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
史实: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③立“唐蕃会盟碑”
(4)机构:设置台湾府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推崇儒学,因此经是属于儒家。为了推行儒家学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根据材料但中“蕃人旧日不耕犁......洛阳家家学胡乐”,得出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立“唐蕃会盟碑”。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是台湾,清代在台湾设置台湾府。综合材料主旨都是大一统国家,因此可以得出,四则材料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2023·贵州贵阳中考·15)中国和合文化足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兼职容兼顾,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实 简介
李冰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
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
——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材料二
主题 简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下列观点相对应。(填写史实即可)
“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主题对“和合”智慧的体现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3)综上所述,说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启示。
【答案】
(1)唐蕃和亲、郑和下西洋、李冰治水
(2)说明:
主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
主题二:“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主题三:“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
(3)启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解析】
(1)据“民族交融”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属于唐蕃民族关系范畴,即唐蕃和亲。据“对外交往”可知,对外交往指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不是民族关系,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属于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范畴。据“人与自然”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
(2)说明:(此题为开放题,要求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主题要突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以国共合作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下,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崭新局面。(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二:“求同存异”的方针(此主题要突出中国的外交智慧,并论述清楚“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即呼吁亚非各国撤开矛盾、分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而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至此,中国的和平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主题三:“一带一路”建设(此主题要突出新时代下,中国为带动世界性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论述清楚“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影响。)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风险挑战加剧的情况之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论述部分不能出现史实性错误。)
(3)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胜利,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3.(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8)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4分)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2分)
【答案】
(1)历史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发展特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史实依据: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1分)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1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
(1)历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图名称“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之一为:从山东沿岸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
更重要的一条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我国的丝绸等主要物品经这条航线运送至欧洲,故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从材料一地图可获得的信息有: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发达,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
发展特点: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及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提炼观点,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据所学可知,西汉经过了刘邦、汉文帝、汉景帝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到汉武帝时期正是西汉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时,汉武帝大力开辟多条海上交通路线也反映了当时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积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泽被后世等特点。
(2)史实依据:①:据所学可知,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亲),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推动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③: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具体史实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期盼: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借鉴“汉唐时期社会发展特点、政策”等,提出符合连云港本题未来发展的建议举措。示例见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