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5小题,共16分)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
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民族
的冲击,历次兵毁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
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
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
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
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
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
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
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
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
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
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
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千冷演变,
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
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
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
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
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提,南朝的鄱阳湖筑
提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
试卷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