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21:35:2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7 开国大典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语言运用:体会描写场面浩大的句子。
思维能力:了解点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创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12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重点)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述背景,引出“大典”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
2.齐读课文题目。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播放视频。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区分词义。
课件出示: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4)书写指导。
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课件出示的词语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
②教师指导。
盏:“盏”的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
隆:“隆”的右下部分为“”,不要少写一短横。
三、再读课文,厘清结构
1.联系课文题目,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描写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隆重典礼。
2.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提示:概括的时候,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板书: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借助过程图,将开国大典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
四、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
合作学习:回忆上一节课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分工研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三个场面,用横线画出“点”,用波浪线画出“面”。
汇报交流:
(1)关注“面”的描写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2)关注“点”的描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点拨:在该部分“点”的描写只突出了毛主席,这写法属于“一点一面”的写法。
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总结:选“点”要聚焦典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1.“阅兵式”的内容
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点”,用波浪线画出“面”。
汇报交流:
描写“面”的语句: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描写“点”的语句: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预设:从各方阵的姿态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2.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该部分“点”的描写属于多点罗列。
3.拓展延伸:名人见证并记录下的这一特殊历史时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中的人物和细节,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效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体会开国大典热烈的气氛和人们激动的心情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预设1:通过第13自然段中“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欢喜”“激动”等语句可以看出群众的激动喜悦。
预设2:通过第3自然段中“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等语句,可以看出会场布置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预设2:通过第4自然段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摸着黑”“步行四五十里路”等语句,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十分急切、激动。通过“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以感受到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板书:热烈)
2.默读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在句子旁边作关键词批注。
预设1:通过第5自然段中的“排山倒海”可以看出现场的声势浩大,通过“一齐投向”可以看出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和群众的激动喜悦。
预设2:在第7自然段中“这庄严的宣告”“一齐”“传到”都出现了两次,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到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预设3:通过第9自然段中“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可以看出典礼的庄严、隆重。(板书:隆重)
预设4:通过第14自然段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可以看出开国大典的隆重;通过“擎着、舞着、高呼、不断地高呼”等语句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喜悦、兴奋。
3.指导朗读:试着读出气氛的热烈庄严和群众激动喜悦的心情。
4.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你是怎样理解的?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三、主题概括,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2.布置作业。
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厘清课文顺序并重点学习“举行典礼”部分,第二课时则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部分。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开国大典
(部编)六年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1课时




“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
建立新的国家。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隆重的典礼。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初读课文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huì
zhì
yuè
lónɡ
xuān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宣读
宣布
宣告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为“戋”,不要少写一点。
写法
zhǎn
写法
lónɡ
右下部分为“ ”,不要少写一短横。
联系课题,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
群众入场(4)
宣布成立(5-7)
大典前(1-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概括的时候,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群众入场(4)
群众游行
宣布成立(5-7)
升旗鸣炮
(8-9)
宣读公告
(10)
阅兵仪式
(11-13)
大典前(1-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借助过程图,将开国大典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
合作学习
回忆上一节课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分工研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三个场面,用横线画出“点”,用波浪线画出“面”。
5
6
7
8
9
10
“面” 的描写
“点” 的描写
一点
一面
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
选“点”要聚焦典型
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点”,用波浪线画出“面”。
自主学习
11
12
13
“面”的描写
“点”的描写
12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11
12
13
多点罗列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巴金
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
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激动、自豪
批一批
默读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在句子旁边作关键词批注。



试着读出气氛的热烈庄严和群众激动喜悦的心情。
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你是怎样理解的?
双关
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 的感情。
主题概括
开国大典
自豪
激动
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