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5 七律·长征
(部编)六年级
上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课时
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激情导入
长征路线示意图
“律”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lǜ
“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
“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意读准节奏
初读诗文
等闲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铁索 大渡河
等闲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铁索 大渡河
wēi
yí
yá
mín
suǒ
dù
pánɡ
bó
wán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
逶 迤
“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五岭山脉
逶迤
磅 礴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而且笔画都很多,“磅”字有15画,“礴”字有21画,这么多笔画放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
乌蒙山
磅礴
涯
山字头,与山有关。
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
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
/
/
/
/
/
/
/
/
/
/
/
/
/
/
/
/
ténɡ
律诗一般按:“二二三”的节奏停顿。
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中分别是哪座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颔联
结合图片解释词义
阅读材料,思考:你发现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和千里雪的岷山,有哪些困难?
“千山”之难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读诗歌,画出写红军渡江渡河的诗句,借助
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不懂得地方和同桌交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穿行于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戒备森严,封锁各处渡口,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乘船悄悄渡到北岸。对岸哨兵以为是探子回来了,也不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个连队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两岸渡口。在百姓的帮助下,红军又找到了5条船,召来30多名船工。7天7夜后,红军大队人马不费一兵一卒,就靠6只小船全部顺利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资料卡片
A.七律( lù ) 云崖( yá ) 等闲( xián )
B.迤逦( yí ) 逶迤( yí ) 铁索( suǒ )
C.长征( zhēnɡ ) 磅秤( bànɡ ) 磅礴( pánɡ )
D.岷山( mín ) 蒙骗( ménɡ ) 乌蒙( ménɡ )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课堂演练
C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背诵填空。
自由朗读全诗,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或句子。
例句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资料,解释“暖”的含义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请你完整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例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这两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该怎么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乐观?
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于195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阅读链接”中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感受伟人的革命情怀。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资料卡片
怎样能读出伟人的胸怀?
《七律·长征》是 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 精神。
主题概括
毛泽东
乐观主义
七言律诗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课堂演练
×
√
√
二、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三、我们今天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都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革命烈士说些什么?
敬爱的叔叔阿姨……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5 七律 长征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语言运用:体会全诗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借助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审美创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了解诗句的内容。背诵课文。(重点)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理解诗题
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七律)
4.指导书写“律”。(“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
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二 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1)指名试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
(2)全班齐读。
(3)词语理解。
①读“逶迤”,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
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②读“磅礴”,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而且笔画都很多,“磅”字有15画,“礴”字有21画,这么多笔画放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课件出示“磅礴山势图”)
(4)书写指导。
①区分“崖”和“涯”:“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②区分“渡”和“度”:“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
③提示:“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5.指名试读:请一个学生把全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6.提示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停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齐读诗歌: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准节奏、读出气势,为理解诗的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
1.朗读诗歌,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板书: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2.再次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3.理解诗句。
(1)学习首联:结合上下文理解“等闲”的意思是平常。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中分别是哪座山。
(2)学习颔联:结合图片解释“逶迤”“磅礴”的词义。阅读材料,了解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和千里雪的岷山有哪些困难,体会“千山”之难。(板书:过五岭、越乌蒙 翻岷山)
过渡:读诗歌,画出写红军渡江渡河的诗句,借助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学习颈联: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板书:渡金沙、抢大渡)资料拓展:巧渡金沙江。
4.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
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尝试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尝试背诵,将诗歌补充完整。
细读鉴赏,品悟情感
1.自由朗读全诗,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或句子。
(1)句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结合资料,解释“暖”的含义。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句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请你完整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红军战士不怕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
把这两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该怎么读?试着读一读。
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乐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更喜”“尽开颜”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板书:英雄气概)
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
朗读“阅读链接”中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情怀。
提示: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朗读中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四、主题概括,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课堂演练。
3.布置作业。
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