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编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音频编辑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14 14: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频编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了解声音编辑的基本步骤;
③学会CoolEdit
Pro的用法,体会声音编辑与合成的方法;
④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声音编辑的方法;
②通过完善作品,
学生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学生拥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增强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③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3重点难点
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编辑(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情趣导入 (4分钟)
播放语文教材《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录制配乐诗朗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已经能够录制声音信息,我们能不能对已录制的声音文件进行编辑和加工?
导入新课“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活动2【讲授】(二)新授课(28分钟)
任务一:音乐“串烧”并保存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10分钟)
(将自己喜欢的几首歌‘串烧’(剪辑)保存到“我喜欢的歌集”声音文件中。)
师:展示“串烧”歌曲,请同学评价、辨析2段“串烧”歌曲异同处。
生:交流、评价师:如何截取、增加、完善“串烧”中的过渡效果?
(师提示、演示、现场指导)
师:展示优秀的“串烧”音轨,演示过渡效果的设置。
生:通过动手操作,截取自己喜欢的歌曲高潮部分并串烧在一起。
师:音乐截取过程中注意版权问题,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正确分析对音频质量的要求及获取的成本,根据自己的条件,方便地获取音频信息,且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生:展示个人“串烧”作品,自评、互评。
师: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有着三千余年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刚才我们欣赏了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下面让我们来举行一场名篇诗配乐朗诵音频作品的制作,让大家对诗歌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任务二:录制合成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18分钟)
生:组长分配任务,学生以小组探究、协作的方式完成该任务。
步骤:
⑴选诗素材:(教师提供诗的素材)
⑵制诗朗诵:(可以利用录音机程序或“CoolEditPro”序录诗歌)
⑶编辑诗音频文件:(关于声音的选取、删除、降噪、调整音量大小等,参考教材P56至P65内容)
⑷加工配乐:(从原曲中截取音乐、利用滤波器消除原唱等)
⑸诗朗诵声音和配乐合成:
⑹文件保存:(参考教材P53~60的文件保存设置)
生:作品展示,进行自评、互评。
活动3【活动】填写音频文件的评价量规表(P66表格),分析、评价音频作品。(5分钟)
生:按要求填写量规表,根据音频信息评价量规表,再次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取组内或师生交流评价等多种方式。
师:展示部分同学合成后的音频作品,并请制作人对音频作品的制作谈谈体会,对合成音频作品的同学登记和奖励。(除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外,更要善于进行情感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4【练习】声音文件编辑处理(6分钟)
使用CoolEditPro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并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修改。
完成教材中P66页评价量规表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2分钟)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声音文件的编辑(合并、混合、剪辑与效果调整),也许结果不完美,但毕竟我们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要成为专业的录音师,需要专业的录音软件,更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同学们课后可以利用Cool
Edit
Pro自制卡拉OK原声歌曲、处理自己的歌声,做成一曲MP3,让同学、老师和亲戚朋友一起欣赏,希望同学们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个性十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