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yáng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miǎo,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徜yáng( ) 浩miǎo( )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1)仿佛(A.fó B.fú)
(2)水泊(A.pō B.bō)
3.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写正确的选项。
①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_________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犹如_________,真是_________。
A.走投无路 B.身历其境 C.茫茫荡荡 D.津津有味 E.狼狈逃窜
②“红紫芳菲”“_________”“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_________,_________。脑海里常常浮现_________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_________。
A.心旷神怡 B.浓浓郁郁 C.橙黄橘绿 D.五彩纷呈 E.眼花缭乱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当我徘徊于我收藏的珍宝之间时, 一切与我生命无关的,一切不似我笑声轻盈的,我都统统完全抛弃。我在时光里奔驰穿梭,哦,我的心啊,行吟诗人在你
的战车里舞蹈。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黑暗中噬咬着滋生自己的果实。
②我觉得自己像条蛀虫,
③我不想流连于腐朽的沉寂,因为我要去寻找我永恒的青春;
④我离开了这座腐烂的监狱。
A. ②①④③ B. ③④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①②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是( )
A.通过看地图上等高线的分布和梳密情况,可以知晓大致的地形:等高线越密集,这一带的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这一带的坡度越缓。
B.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
C.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由于一些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胁。
D.如果以花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争奇斗艳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则是冬天的使者了。
7.为庆祝教师节,七年级(2)班拟举办“感念师恩—名师风采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1)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手抄报已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设计另外两个。
栏目一:师恩情深
栏目二:恩师风采
栏目三:
栏目四:
(2)借名句颂师恩,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
对联。
智慧灯塔前程大地
知识甘露照亮洒向
上联:
下联: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8.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9.选文第一句中“雕镂”一词改为“留”好不好 为什么
10.两位老师的讲课分别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出现的一种写作和出版现象,它不是文学界预设、引导和极力推动的文学现象和思潮,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和大众参与性。当然,素人写作的兴起离不开社会和文学环境的影响,比如新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写作平台,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让更多人拥有自我表达的能力,非虚构写作思潮的兴起带来对普通人生活和经验的关注。
被打上“素人”标签的写作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往往不以文学为主业,书写内容也偏重个人故事和自我经验。素人写作指认的是写作者社会身份,并不表明写作技术的“素”和普通,一方面部分写作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阅读经历,另一方面写作的技术与其他专业技术不同,不像计算机、化工、建筑、医学、数学、雕塑、乐器等拥有较高门槛和专业训练,而是一种依靠阅读、天赋和生活经验,可以自我训练的表达技术。素人身份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的素人写作大都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较强的表达能力。
内容的独特性是素人写作的鲜明特征,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是其核心要素。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素人写作首先满足了文学陌生化的需求,他们大多提供的是专业写作者很少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故事,能够满足普通人的“好奇心”,并以平民视角补充精英文学所缺失的部分。普通人被遮蔽的故事和经验往往跟社会话题、民众关切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容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
素人写作的出版热及其读者反应,基本集中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共鸣。素人写作因其对个人生活经历和身边人故事的观察记录,从情感上对接了普通人对自我梳理、认识、理解和共情的诉求,普通人更愿意在情感上认同具有普通人和打工人身份的写作者所记录的历史、经历、思考和情感。
从写作主体的自觉性与表达水平上看,今天的素人写作者大都是自发和自觉的写作者,在文学、媒体和出版市场的影响下,自觉适应并融入生产市场。普通市民、农民、快递员、保洁员、育儿嫂、出租车司机、白领等具有社会关注焦点和文学期待空间的身份,在他们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由此,媒体和研究者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素人写作的身份意义是否大于文学意义?其实,大量没有进入媒体视野的写作者并不把出版发表、自我突破和成名成家作为第一位的问题,通过写作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创造生活内部的社会性和有机性,这是素人写作具有的比简单的文学性更加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项静《情感共鸣与大众参与》)
材料二:
如果评选近几年的文学关键词,“素人写作”一定榜上有名。范雨素、陈年喜、王计兵、胡安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从事着和文学毫不相关的工作,但依然坚持用文学这种古老形式书写时代发展和身边的故事,展现民间社会的众生相。
“素人写作”的优势在于能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呈现出生命的粗粝质感和人与社会的种种关联。这种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出当下中国人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诸种变化和更为复杂的中国经验。评论家项静认为“素人们”用自己的生活建造了一个丰富又复杂的文学“公共空间”,把今日社会中涉及的城乡、贫富、性别、群体间的差异和矛盾等等常见议题都囊括其间,回到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和忽略的现实世界,重建了与周围真实世界的关系。
可以说“素人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接受中,也存在着将这种写作简单等同于“底层写作”的现象。首先是“素人”的身份被单一化。“素人作家”是指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对文学充满爱好的普通人,现在却被特指为快递员、保洁、家政服务、农民、小摊贩等所谓“底层”的文学创作者,宣传时会刻意强化他们的身份并以此作为标题,如“外卖诗人”“矿工诗人”“快递作家”“菜场作家”等,前面是一个基层劳动职业,后面是高雅的创作者,两者拼贴在一起让人不免产生好奇:他们如何一面扛起生活的重负,一面又能描绘精神画卷?其次是对于他们创作内容的选择性呈现。主要突出他们换了19份工作、被困在计时系统里、被雇主刁难、亲人遭遇不幸的经历,使读者认为他们只是描摹苦难。一旦他们展开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反而不被接受,范雨素凭借《我不是范雨素》被认识,但她第一部作品《久别重逢》里很多情节充满了魔幻色彩,中间还夹杂了虫洞、量子纠缠、光子、四维空间等物理知识,这部用想象力编织出来的作品使她从现实世界里的“打工人”变成了文学世界里的“创世者”,可读者反应并不那么热烈,他们想看到的仍是一个育儿嫂对于中高收入家庭的“窥视”。
“素人写作”与“底层写作”的不同在于虽然都是关注基层劳动者,涉及他们所遇到的欠薪、工伤、不公正等社会问题,但后者会以极端化的处理方式或者极端宣泄的情感来面对,而前者则采用了一种精神抗争的方式,这种精神一是坚韧、不服输的精神,二是冷静、幽默、消解的精神。胡安焉在遭遇了诸多困难后,反而更加确信“做自己喜欢和擅长事情,比如写作”,在这里文学强大的支撑力量被凸显出来,不光赋予人们心灵的深度滋养,更维系着珍贵的尊严,让人拥有战胜现实的勇气。
“素人写作”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读者厌倦了那些精致且套路化的纯文学,也不满足于娱乐消遣的网络文学。“素人写作”以书写平凡个体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斑驳景象和复杂的中国经验,呈现出读者习以为常却又陌生化的经验,激发了人们重新观察生活的欲望,也重建了文学的公共性、人民性与实践性。
(摘编自霍艳《“素人写作”不等于“底层写作”》)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和文学环境的变化、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虚构写作思潮都对素人写作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素人写作具有独特性,其有别于套路化的纯文学与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在内容和写作视角上优于精英文学。
C.素人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让人们回到一定程度上曾被遮蔽和忽略的现实世界,与周围真实世界重建关联。
D.素人写作重建文学的公共性、人民性与实践性,也迎合了当下文学市场的需求,故而呈现出版热和读者热。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人写作丰富了现有写作模式,带来了新的写作活力和审美可能,将对重塑现代文学格局起到促进作用。
B.与理工、艺术等专业拥有较高门槛不同,写作技术的专业壁垒不高,素人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高表达技术。
C.素人身份被单一化会使大众对素人写作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认为素人写作的身份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D.从材料二中范雨素的作品《久别重逢》的读者反应来看,读者对素人写作的内容存在着选择性期待。
1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
A.材料一先介绍素人写作兴起的背景,再从写作者身份、写作内容、价值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逻辑层次清晰。
B.材料二在阐述素人写作与底层写作的区别时,运用对比论证,清晰呈现出二者在诸多层面上存在的差异。
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入话题,中间展开论述,结尾总结素人写作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D.两则材料都围绕素人写作展开,材料一侧重理论分析,材料二较多结合实例,使读者更全面了解话题。
14.为什么素人写作不等于底层写作?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15.综合两则文本,从“素人写作”的“素”的角度对快递员王计兵的诗《赶时间的人》进行点评。
赶时间的人
王计兵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6、文中几次写到“家”有香椿树?请简要概括。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菜、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
②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激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袢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9、文末“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刚放亮,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老伴迟疑了一下,说:“弄点饭,吃了再走?”“来不及,路上凑合吧。”老王说罢,扭开车门跳上驾驶室。这时候,他的手机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是县城百家乐超市的杨经理打来的,让他送一车白菜。
“杨经理,不好意思,今天不能给你们超市送了。价钱好商量?再涨价也不能给您,真不是钱的问题……新年好,古得拜!”老王挂断电话,发动车子迎着曙光出发了。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下午,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疫区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原来是去发“国难财”了,听说疫区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他这一车菜,差不多有四千斤,乖乖,如此算来,他这一趟没少赚。在杨经理的印象中,老王是一个很本分的人。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呐!杨经理气不过,想打电话奚落老王几句,又觉得不能得罪老王,毕竟以后还合作呢。想着,他便开车去找老王,现在是非常时期,需要备点货。
一到村口,杨经理就被拦下了——一个老大爷戴着口罩,身穿“战袍”坐在路中间,一手拿柄关公大刀,一手拿个电喇叭,声称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得进村。
杨经理一边戴口罩一边说:“我是超市的,需要找老王进菜,疫情再严重,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吧。”
老大爷举起电喇叭:“老王昨晚才从疫区回来,没回村,也没回家,在他的大棚里自我隔离呢。”
杨经理听了,撇了撇嘴,心想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
老大爷似乎看穿了杨经理的心思,又补充了一句:“老王可是俺村的骄傲,不要一分钱,往疫区送了四千斤的白菜。”
“啊?”杨经理吃了一惊。
老王的大棚在村外的河湾里,杨经理去过多次。距离大棚还有十多米,杨经理把车停下来,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这时候,在大棚里的老王已经听到车的声音,戴着口罩从大棚旁边的铁房子里出来了,大声说道:“杨经理,啥事?”
“大棚里还有其他蔬菜吗?能否再配一车?”
“黄瓜、番茄、柿椒,都有,差不多能装一车。价格跟其他大棚一样,要不然人家会骂我老王八。”
“可以,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疫区。”
“好啊,你咋送?”
“发物流。”
“别搞那个,还是我送吧,我的车消过毒了,路线也熟悉。”
“好,运费咋算?”
“说啥运费呢,给我加箱油就中。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
(选自《小小说选刊》“抗疫专题”,作者侯发山,有删改)
20、本文描写人物和环境,看似寻常,寓意却深。请从下列两处描写中挑选一处略作分析。
①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②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
21、老王和杨经理都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你对谁的印象更深?说说理由。
22、老王问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故事如何发展,请你续写结尾。(不超过60字)
答案
徉 渺 2.(1)B (2)A 3.①C;A;E;B;D;②C;E;A;D;B 4.删去“统统”或“完全”。 5.A 6.C 7.(1)师生剪影 课堂风景 (2)知识甘露洒向大地 智慧灯塔照亮前程
8.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9.不好。“雕镂”一词写出了“我”印象深刻的程度,说明老师讲课入情入理,给“我”的印象不可磨灭。
10.①“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②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11.A 12.C 13.C
14.①概念和身份与底层写作者不同:素人写作主体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对文学充满爱好的普通人,范围广;而底层写作的主体为快递员、保洁、家政服务、农民、小摊贩等基层劳动职业者。②创作内容与底层写作者不同:素人写作偏重个人故事,涵盖生活各方面,或有文学想象;而底层写作常选择性呈现苦难,题材较局限。③情感处理与底层写作者不同:素人写作以精神抗争应对问题,偏冷静坚韧;而底层写作多以极端化的处理方式或者极端宣泄的情感来面对问题。
15.点评要点:①作者身份“素”,写作对象身份“素”。王计兵身份普通,不是专业作家,是一名平凡的快递员;《赶时间的人》描写对象“素”,聚焦社会平凡岗位,写了一名普通的快递员。②诗歌内容“素”,贴近普通人的朴素生活,书写了平凡社会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③写作自发、自觉,动机“素”:素人写作具有较高的自发性,不把出版发表、自我突破和成名成家作为目标,王计兵的写作符合此特点。④写作风格“素”:王计兵的写作以质朴的风格呈现,不追求精致且套路化的纯文学方式。
16、①儿时家住,屋后有高大的香椿树,总能吃到新鲜的香椿;②移居台北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向朋友要来香椿树苗栽种。
17、①句子运用类比的写法,将香椿的气味与香菜、芫菜、芹菜、紫苏等进行比较,突出其香味特殊,以及作者喜爱的程度。
②句子写了父亲制作香椿的一系列动作,“洗”“剁”“加”“抄”“拌”表现了香椿的制作简单,又运用夸张手法,称香椿为“人间至极的美味”,突出其味美,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18、内容上,表达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不舍与思念;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
19、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爱上香椿,父亲去世后每每吃到香椿,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栽种的香椿。香椿已成为父亲的化身,作者栽种香椿的决定,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20、①装得满满当当,还前后左右地看,确信多装一棵都没有地方,写出了老王捐菜助困与平时做人的实实在在。
②奋不顾身逆行送温暖,回来后主动自我隔离,为他人的健康着想,写出了老王的觉悟高、勇敢、善良。
21、①对老王印象更深。他本分、实在、勤劳、勇敢、善良、慷慨、有爱心,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对杨经理印象更深。他有商人的精明,深谙市场规律,也有正义感,误解老王,也在心里幸灾乐祸过,但没有恶言相向,得知老王的善举后,受其感染,也向武汉捐赠一车蔬菜献爱心,虽然没有老王高尚,但写得很真实,印象更深。
22、示例1:杨经理大笑,说:“老王,笑话我吧,由头?你前头有吗?”老王笑声更响:“杨总,爽快,对我心思!放心,交给我就是。”
示例2:“要什么由头,做点实事,好汉子图什么虚名。你老往这想过吗?”老王默默一笑,点点头,随即发动车子。
示例3:杨经理高声说:“就叫‘爱心菜’吧!”老王笑了,指了指他的货车,上面早就挂了一条“河南爱心菜”的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