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代数式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悬念激趣】
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根据屏幕上的表格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出来的结果填入表格中(展示课件).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水杯中,请问水的高度分别为多少?
体积/cm3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水杯底面积/cm2 75 60 30 20 15 10 5
水的高度/cm
相信这个问题肯定是难不倒大家的,那么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下面这个问题:水的高度和杯子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这种变化关系呢?
【说明与建议】 说明:利用真实情境带领学生投入课堂当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深刻地理解成反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体现,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其他具有相同规律的情境的探索与思考.建议: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不同底面积的水杯,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操,测量得出水的高度并记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发现规律.
命题角度1 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1.判断下面每组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用一批纸装订相同的练习本,平均每本的页数和可装订的数量;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3)卧室的地砖数量和每块地砖的面积;
(4)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解:(1)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数量=总页数,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2)长+宽=周长÷2(一定),和一定,不成反比例关系.
(3)卧室的地砖数量×每块地砖的面积=卧室的面积,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4)圆柱的底面积×高=体积(一定),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命题角度2 用代数式表示反比例关系
2.王大伯家的果园有一堆苹果,平均每箱装的个数和需要装的箱数如表。
平均每箱装的个数 20 30 40 50 60
箱数 120 80 60 48 40
(1)把表格补充完整;
(2)平均每箱装的个数和箱数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用m表示平均每箱装的个数,用n表示需要装的箱数,用式子表示m与n的关系;
解:(2)平均每箱装的个数×需要装的箱数=苹果的总数(一定),乘积一定,所以平均每箱装的个数与需要装的箱数成反比例关系.
(3)mn=2 400.
课题 3.1 第3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在生活实例中,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能根据题目条件,求出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能够求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归纳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规律,灵活运用反比例关系式求解.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请同学们看下列问题: 运输队要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每天运货的质量/t300150100756050运货的天数123456
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解:表中有每天运货的质量和运货的天数.根据表格可知,运货的天数变化,每天运货的质量也随之变化,且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所以运货的天数与每天运货的质量成反比例关系. 回顾引入,直奔主题,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1.学生通过观察【课堂引入】中的问题,说出答案.
追问1:大家还能发现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呢?
师生活动:教师追问,学生回答.
追问2:结合前面大家回答的成比例关系的量,大家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师生活动: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大家通过计算,列出等式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成反比例,并罗列在黑板上,进而带领大家寻找成比例的量之间的关联并推导出规律,从而总结出,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后续大家在判断关联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乘积是否一定这个维度来判断.
2.做一做
问题:如图1,琪琪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一个自制的类似天平的仪器左边固的定托盘A中放置一个重物,在右边的活动托盘B(可左右移动)中放置一定质量的砝码,使得仪器左右平衡,改变活动托盘B与点O的距离x(cm),观察活动托盘B中砝码的质量y(g)的变化情况.
嘉嘉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x/cm…510152025…y/g…126432.4…
1.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深入发掘身边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会认真观察并记录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得出来的结论,记忆会更深刻.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1)托盘A中放置的重物有多少克? (2)观察所列的表格,猜测y与x之间的关系类型,并用式子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 此问题包含3个量:托盘A中放置的重物质量、托盘B与点O的距离和托盘B中砝码的质量,可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 托盘A中放置的重物质量=托盘B与点O的距离×托盘B中砝码的质量 可以发现,托盘B中砝码的重量随着托盘B与点O的距离的变大而变小,它们之间的乘积是不变的,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两个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计算得知,托盘A中放置的重物质量为60 g,因此得出结论xy=60或y=. 师生活动:老师由此带领学生一起推出反比例关系式的结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反比例关系式可以用xy=k或y=来表示,其中k叫作比例系数.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过程,老师进行评价,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并规范做题格式.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教材第74页例5)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10 cm2, 20 cm2,30 cm2,60 cm2.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300 cm3的水. (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分别用x(cm2)和y(cm)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y与x的关系,y与x成什么比例关系? 分析:题中涉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及高三个量,它们之间具有关系: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高=. 解:(1) 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 =30(cm),=15(cm),=10(cm),=5(cm). (2)xy=300或y=.y与x成反比例关系. 【变式训练】 食品加工厂准备把一批新酿的醋装瓶运往商店,相关数据如下表:
每瓶容量/mL2505007501 500所装瓶数1 200600400200
(1)这一批醋一共有多少毫升?
(2)所装的瓶数是怎样随着每瓶的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用x表示每瓶的容积,用y表示所装瓶数,用式子表示y与x的关系,并写出他们之间成什么关系.
解:(1)250×1 200=300 000(mL)
答:这一批醋一共有300 000 mL.
(2)所装的瓶数随着每瓶的容量的变大而变小.
(3)xy=300 000.
因为每瓶的容量×所装的瓶数=这一批醋的总量(一定),所以每瓶容量与所装瓶数成反比例关系. 通过例题讲解和变式训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与高; (2)七年级(4)班分组活动,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人数; (3)挖一条隧道,已经挖通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4)看一本书,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这本书所需的天数. 解:(1)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一定),乘积一定,所以底与高成反比例关系. (2)组数×每组人数=全班人数(一定),乘积一定,所以组数与每组的人数成反比例关系. (3)已经挖通的长度+剩下的长度=隧道总长度,和一定,所以已经挖通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不成反比例关系. (4)平均每天看的页数×看完这本书所用的天数=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这本书所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小强用t(h)表示从甲地开车前往到乙地的时间,用v(km/h)表示从甲地开车前往到乙地的速度,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速度/(km·h-1)120907260时间/h3456
回答下面问题:
(1)速度和时间是怎么变化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写出t与v之间的关系式.
解:(1)根据表格,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它们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t与v之间的关系式为vt=360. 通过设置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2)学习完本节课后,你还存在哪些困惑?
2.布置作业:教材第75页练习第1,2,3题. 复盘本节课内容,加强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板书设计 3.1 代数式
第3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1.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关系式可以用xy=k或y=(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k≠0)来表示,其中k叫作比例系数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