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2《皇帝的新装》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2《皇帝的新装》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0: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皇帝的新装》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炫耀、称职、愚蠢、滑稽、陛下、钦差、爵士、头衔、勋章、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童话的情节特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准确概括皇帝、骗子、大臣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童话的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体会童话的讽刺意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梳理故事情节,探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开展对比阅读活动,将本文与其他讽刺性童话进行比较,分析其在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设计等活动,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人物关系,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危害,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敢于说真话,不随波逐流。
体会童话所蕴含的对人性弱点的批判,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感受童话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不少童话作品,对童话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充满想象、情节生动、多运用夸张手法等。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简单的人物形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表达。
(二)潜在学习困难
对童话中蕴含的深刻讽刺意义和批判精神理解不深入,难以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 “好” 与 “坏”,难以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性格。
对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够到位,不能准确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缺乏系统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兴趣激发点
童话本身具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从故事的趣味性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参与感。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讨论诚实、虚伪等话题,让他们感受到文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动画、电影片段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
分析皇帝、骗子、大臣、小孩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童话的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体会童话的讽刺意味。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童话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即对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批判,以及对诚实、勇敢品质的赞美。
准确把握夸张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夸张与现实的关系。
在对比阅读中,能够清晰地分析不同文本的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故事情节,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使故事结构一目了然。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针对表现手法和主题理解的难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和情节进行分析,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夸张地描写皇帝的爱慕虚荣?”“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等。
开展对比阅读活动时,提供明确的对比角度和方法指导,如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有章可循。组织小组汇报交流,分享对比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皇帝的新装》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其他作家的讽刺性童话,如《小王子》中相关的讽刺性片段。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作者安徒生的简介、童话的相关知识、课文的重点字词解析、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讲解、对比阅读材料、课堂练习等内容。
音频素材:课文的朗读音频,用于规范学生的朗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视频素材:《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段、电影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网络平台链接:相关的童话网站、文学赏析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字词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使用。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提高活动的效率。
角色头饰:为皇帝、骗子、大臣、小孩等角色制作简单的头饰,用于角色扮演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皇帝的新装》动画片段(约 2 分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同学们,刚才动画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 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动画内容,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道理。”
(二)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作品简介(3 分钟)
用 PPT 展示安徒生的画像和简介,介绍他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 “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简要介绍《皇帝的新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字卡认读重点字词,纠正读音,解释含义。
提问:“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人物。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8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思维导图模板,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思维导图。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故事的情节脉络: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游行展新装→小孩揭真相。
分析人物形象(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皇帝、骗子、大臣、小孩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皇帝:爱慕虚荣、愚蠢、自欺欺人、虚伪。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利用人的弱点。
大臣:阿谀奉承、虚伪、胆小怕事。
小孩:天真无邪、诚实、勇敢。
(三)能力深化(15 分钟)
探究表现手法(5 分钟)
提问:“这篇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的语句,如皇帝对新装的痴迷程度、骗子织衣的神奇描述等。
教师总结: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童话的讽刺效果,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对比阅读(5 分钟)
发放补充阅读材料《小王子》中关于国王的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这个片段中的国王与《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从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讽刺对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作品在讽刺手法上的共性和个性。
角色扮演(5 分钟)
开展 “游行大典” 情景再现活动,选取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围观群众等角色。
要求扮演者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在游行时的状态和心理。
表演结束后,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讽刺意味。
(四)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
强调:在生活中,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被虚荣所迷惑,敢于说真话,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炫耀( )_________ 称职( )_________ 愚蠢( )_________
滑稽( )_________ 骇人听闻( )_________ 随声附和( )_________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的妻子也是一个骗子。(改为反问句)
(2)大臣们都说这衣服漂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简要概括《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不超过 100 字。
(二)能力进阶题
阅读文中描写皇帝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皇帝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这些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文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对比《皇帝的新装》和《小王子》中关于国王的片段,说说它们在讽刺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拓展挑战题
发挥想象,为《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结尾,想象皇帝在真相被揭穿后的反应和行为,不少于 200 字。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 “说真话” 的理解,题目自拟,不少于 300 字。
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表达其在故事中的心理感受,不少于 200 字。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情节: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揭真相
人物:
皇帝: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骗子:狡猾、贪婪
大臣:阿谀奉承、胆小
小孩:诚实、勇敢
手法:夸张、想象
主题:批判虚伪愚蠢,赞美诚实勇敢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和疑问,如 “为什么大臣们都不敢说真话?”“如果我是那个小孩,我会怎么做?” 等。
记录学生在对比阅读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精彩发言和表现。
(三)视觉化要点
用红色粉笔标注文中的夸张语句和表现人物虚伪的关键词,如 “炫耀”“愚蠢”“自欺欺人” 等。
用绿色粉笔标注表现诚实、勇敢的词语和句子,如 “小孩说真话”“诚实” 等。
用箭头连接故事情节的各个部分,清晰展示故事的发展脉络。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课文中描写皇帝和大臣看新装的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字词和阅读理解的部分。
整理课堂上所学的重点知识,完善思维导图。
(二)选做作业
为《皇帝的新装》绘制一组漫画,生动展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与家人一起表演 “皇帝的新装” 情景剧,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阅读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篇童话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身边的‘皇帝新装’现象” 调查活动,为期一周。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 “皇帝的新装” 中人们自欺欺人、不敢说真话的现象。
记录这些现象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一周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积极主动 能参与课堂活动,偶尔发言 不参与课堂活动,沉默寡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合作,积极贡献想法,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能与组员合作,有一定的想法 不与组员合作,不发表意见
知识掌握 能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准确回答问题 基本掌握重点知识,能回答大部分问题 对重点知识掌握不牢固,回答问题错误较多
思维能力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问题有深度,有独特见解 能提出一般性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面化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各小组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等。
角色扮演评价:从角色理解、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评价。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优秀(8-10 分) 良好(5-7 分) 待改进(1-4 分)
内容完整性 涵盖所有要求的内容,全面、准确 涵盖大部分要求的内容,基本准确 内容不完整,存在较多错误
分析深度 分析深入,能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有独到见解 有一定的分析,能理解文本的基本含义 分析表面化,不能理解文本含义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生动,用词准确,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基本流畅,用词较准确 语言不流畅,用词不当,存在语法错误
创意性 有独特的创意和想法,表现形式新颖 有一定的创意 缺乏创意,表现形式单一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导入环节的动画片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比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不足:在分析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课堂时间分配略显紧张,导致在总结提升环节学生的自主发言时间不足;对学生在长周期项目中的指导不够具体,可能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童话中夸张手法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不清楚;在对比阅读中,难以准确把握对比的角度和方法;在联系现实生活时,不知道如何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创意表现: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拓展挑战题的创作中,部分学生的续写和日记富有想象力,体现了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把握。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夸张手法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夸张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帮助他们理解夸张手法的作用。
合理调整课堂时间分配,在总结提升环节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在长周期项目开展前,进行详细的指导,明确项目的要求、方法和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加强对学生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提供更多的对比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比分析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