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
1.
如果园主把田地交给园丁栽种果树,园主和园丁将平分收获物,园主可优先选取他的那份。
2.
如果园丁放任土地荒芜,应向田主交纳承租期间的田租,并将修整后田地交还田主
。
)2. 表 3 为《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条款。这些条款表明古巴比伦( )
表3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B . 庄园经济获得高度发展
C . 通过法律调节经营关系 D. 社会租佃关系逐渐普及
3. “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间相聚遥远,但是希腊人为了使自身同非希腊的野蛮人相区别,有意保持了强烈的希腊性。”由此可见,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延续了母邦政治制度 B.有利于希腊文化传播
C.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推动希腊化时代到来
4.《孔子》记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在当下被用来形容那些踏踏实实办实事,给百姓排忧解难、不给百姓添堵的好干部。这体现了( )
A.孟子的民本和民主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C.儒家思想崇尚厚德载物 D.战国是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5.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关于材料中所说的“活路”,宋朝采取的做法包括( )
①完善选官制度 ②实行保甲制度 ③规范土地租佃 ④不定住所、职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宋代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数量明显多于前后各代。祖父母、父母在世时的分家行为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罪行。此类大家庭还会受到皇帝的旌表,且多为淳朴的“草野”之民。这一现象反映了宋朝( )
A. 传统伦理道德的世俗化 B. 小农经济出现明显退化
C. 皇权加强导致家风变化 D. 政府大力推广大家庭制
7.明朝是中朝往来的高峰时期,大量朝鲜使臣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中不乏共性,如李光在诗作“人心争去纣,大义独存商。最恨磻溪叟,来从渭水阳”中表达了对商朝封地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相让王位行为的褒扬和对姜尚这一西周功臣的憎恨。这反映了中朝长期交流( )
A. 未能传达中华文化的精髓 B. 促成共同文化观念的形成
C. 推动中朝文化之间的互鉴 D. 使先秦文化倍受朝鲜关注
8.元时期清官的司法方式以清官故事和其他文学样式为载体逐渐流播;元代以降的公案戏剧以“申冤”推动剧情;及至清代,清官私访的意象塑造在官方与民间文本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学现象或作品( )
A. 表明司法黑暗是历代王朝通病 B. 隐含着民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
C. 侧面反映出小说成为主流体裁 D. 是政府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9.古西征后,许多俄罗斯封建主的生活习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俄语中的靴、长衫、束腰带、圆帽都来自蒙古和契丹。随着蒙古人在俄罗斯定居,饮茶习俗也传到俄罗斯,并通过俄罗斯进一步传至欧洲。这表明( )
A. 战争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 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 俄罗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 蒙古西征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
10.为先秦以来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图。据图可知( )
A. 铸币在古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B. 实物货币盛行于国家繁荣稳定时期
C. 纸币在隋唐鼎盛时期最早产生 D. 白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11.海时代欧洲船队从旧世界把各种动物以及病毒和细菌带到新世界,带到新世界上的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有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统治地位,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渐干涸,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中改变了新世界的生态系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病毒和细菌改变了旧世界的生态环境 B. 地理大发现平衡了新世界的生态环境
C. 新世界生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灭绝 D. 新旧世界的生物竞争改变了生态环境
12.治七年(1868年)县生员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阖县绅士便以该山地处“龙脉”,“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断不可挖伤龙脉,破坏风水”为由,请求县官出示禁阻,并勒碑以示。据此反映出( )
A.传统观念束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抵制列强伊略已成为社会共识
C.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 D.社会进步需要思想解放为先导
13.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货暂定标准》,对符合标准产品发给国货证明书,并要求各地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各种展览会。为了扩大国货的影响,政府还将1933、1934、1935年分别定为“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上述举措意在( )
A. 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
C.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D. 确立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14. 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 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B. 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
C. 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D. 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15. 印度作为英国经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印度才终止了英语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地位,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印度人以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印度语则是第二语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B.殖民扩张带来经济侵略
C.印度逐步融入国际社会 D.打响独立战争迫在眉睫
16.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如图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的一些国徽,这主要反映了( )
A.拜占庭帝国与中国交往密切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C.双头鹰的象征意义是专制王权 D.双头鹰文化具有时空的延续性
17.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B.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18.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这表明,我国( )
A.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 B.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C. 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极大提升 D. 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全球最严
19.1955年美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称:“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这表明交通运输体系( )
A. 利于国家统一巩固 B. 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C. 改善物品传递方式 D. 方便信息相互交流
20.合伙又称合股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商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据有关近代经济文献记载:在17家记载了资本来源的广州橡胶工业企业中,合股制企业有14家;1895-1931年上海机械工业企业有316家,其中独资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阐释是( )
A. 近代工业发展的封建色彩浓厚 B. 近代经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C. 合伙经营阻碍了近代工业发展 D. 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经济更发达
21.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 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B. 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C. 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2. 2202年为了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 B.欧美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C.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多元文化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包容
23.学者达德威曾经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尼赫鲁也无比自豪地指出:“让印度这个国度维持着长久生命力,是一种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宏大度的文化。”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不断涌入,并带来了新的种族、宗教和语言”。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 )
A.多样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B.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
C.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D.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24.2024 年,中国一家游戏公司将中国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一款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在欧美等地区广受欢迎,玩家们对游戏中展现的中国传 统建筑、服饰、神话故事等元素十分着迷。这说明( )
A. 中国网络游戏技术引领全球 B. 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C . 西方社会开始认同中国文化 D. 中外文化交融趋势不断加速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早在周朝就已经有相当于今天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藏书楼——冠冕楼。它的藏书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院长朱一新还编印藏书目录,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院生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有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阅。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有的可以出资租书阅读,有的由保人介绍即可在会内阅览。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因。(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自此开始,世界在多个层次进行了物种交换,这个交换,构成了近代世界史发展的最底层的决定因素。新世界和旧世界都因为新引进的物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第安人适应了马背上作战。新作物则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的产量,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因此都急剧增长。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新世界和旧世界”引入的粮食作物,并分析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6分)
疏附县2024-2025学年(下)高二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
1-24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B D A B B B D D D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D A B A B A B A B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计52分)
25题(22分)
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答对4点即可,4分)
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点即可,4分)
(2)主要变化: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4点即可,8分)
原因:列强人侵,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3点即可,6分)
26题(16分)
【答案】(1)作物:旧世界引入的有小麦、水稻,新世界引入的有玉米、马铃薯。(其它内容正确的也可,4分)
影响:促进物种交流;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点即可,6分)
(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分)
27题(14分)
(1)变化: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4分)
主要因素: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其它言之成理即可4分)
(2)意义:有利于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了周边国家共享中国和平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等。(其它言之成理即可)(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