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37分)
材料一: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文学的存在形态。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作品—读者”的线性关系被彻底打破,超文本链接、AI辅助写作、短视频书评等新形式,使文学呈现出“液态化”生存状态。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在此得到验证:虚拟阅读社区既重构了文学接受的空间维度,也催生出“弹幕文学”这种即时互动的特殊文本形态。例如,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允许读者通过“章评”“段评”功能实时参与剧情讨论,甚至通过投票决定主角的命运走向。这种“创作反馈修正”的循环模式,使文学从封闭的“固态文本”转变为开放的“液态流程”。
技术革新对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建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用户画像精准投喂内容,导致文学阅读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超过60%的读者在短视频平台接触的文学作品仅限于言情、玄幻等热门类型,而《呐喊》《百年孤独》等严肃文学在流量逻辑下点击量不足前者的5%。另一方面,交互式创作平台却为经典注入新活力。哔哩哔哩平台上《红楼梦》AI换脸短剧播放量突破2亿次,知乎“故事创作大赛”中用户续写的《阿Q正传》现代版引发学界对“经典再生”的激烈讨论。这种悖论印证了本雅明的预言:“机械复制时代,灵光的消逝与重构始终并存。”
液态化文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可塑性”。超文本小说《雪崩》通过非线性叙事,让读者在1.2万条注释链接中自由探索剧情分支;GPT4生成的诗歌《量子玫瑰》被《人民文学》收录,标志着AI文本开始进入主流评价体系。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在《数字文学的认知框架》中指出:“当文字从纸张迁移至屏幕,文学的意义生产从‘作者独白’转向‘群体对话’。”例如,晋江文学城的“共创专区”内,数千名用户接力续写同一故事框架,最终形成包含78种结局的“故事宇宙”。这种集体创作模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界限,也挑战了传统文学批评的“作者中心论”。
然而,液态化趋势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冲击不容忽视。短视频平台“三分钟读名著”系列往往将《安娜·卡列尼娜》简化为“出轨主妇自杀记”,《哈姆雷特》被剪辑成“王子复仇打戏集锦”。复旦大学2023年的实验表明,阅读精简版经典的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度仅为原版读者的31%。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对“爽点”“爆点”的极致追求,正导致文学语言趋向扁平化。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统计显示,近五年网络小说的高频词从“彷徨”“悲怆”等复杂情绪词汇,转向“打脸”“逆袭”等直白动作词汇,文学表达的丰富性被流量逻辑不断稀释。
面对技术对文学的双重作用,亟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提出“双轨制”评估模型:一方面,通过爬虫技术统计网络文学的热度、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另一方面,引入“隐喻密度”“叙事复杂度”等传统文学性参数。这种尝试为液态化文学提供了“锚点”,例如,豆瓣阅读平台将AI生成小说的“创新指数”与“情感共鸣值”并列展示,试图在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解,是技术时代人文精神存续的关键。”或许,数字时代的文学正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节选自《数字时代文学的祛魅与重构》,作者王思勉,《文学评论》2023年第2期
材料二: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纸质阅读能激活大脑更深层的认知区域。当手指触碰纸张的肌理,视觉追踪文字的空间排列时,前额叶皮层会产生独特的神经编码模式。这种具身认知体验是数字阅读难以复制的。日本学者大岛一郎的实验证明:纸质书读者对情节的记忆准确率比电子书读者高23%,情感共鸣强度高出18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纸质书的触觉反馈(如翻页时的摩擦力)会刺激大脑岛叶皮层,该区域负责整合感官与情感记忆。例如,参与实验的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纸质版时,对“夹竹桃凋落”场景的记忆留存率高达89%,而电子书组仅67%,且前者能更生动地描述“手指划过粗糙纸页时嗅到的油墨香”。
在文化记忆维度,纸质书作为物质载体,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敦煌遗书的修复工程不仅保存了文本内容,其纸张质地、装帧形制都成为研究古代文明的关键证据。2021年,北京大学团队通过分析敦煌P4524号《妙法莲华经》的纸张纤维成分,还原了唐代河西走廊的造纸工艺,这项发现改写了中国造纸术西传的时间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敦煌”项目中,有37卷经文因JPEG格式过时无法打开,另有12TB数据因硬盘腐蚀永久丢失。这印证了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断言:“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但只有实体媒介能抵抗时间的熵增。”
节选自《纸质阅读的不可替代性研究》,作者李牧之,《出版科学》2022年第6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作者单方面输出的模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弹幕实时修改小说剧情,甚至用AI工具自动生成全新故事分支。
B.根据列斐伏尔的理论,短视频平台上的“三分钟读完《百年孤独》”属于典型的空间生产实践,但这种碎片化解读可能导致经典文学失去原味。
C.实验表明,纸质书读者对情节的记忆准确率和情感共鸣强度均显著高于电子阅读者,这与其触觉体验和视觉追踪特性密切相关。
D.敦煌遗书的案例证明,数字存储技术不仅能完整保存文献内容,还能通过3D建模还原古籍装帧细节,是比纸质载体更可靠的文化传承方式。
2.下列对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和“二次创作激活经典”的对比,揭示了技术对文学的双重影响,体现出辩证思考的深度。
B.材料二引用大岛一郎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从生物学角度论证纸质阅读优势,这种跨学科论证方式增强了观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C.两则材料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现象引用理论/实验总结观点”的结构,但材料一偏向宏观趋势分析,材料二侧重微观实证研究。
D.作者在讨论数字技术时,反复使用“彻底打破”“不可逆淘汰”等绝对化表述,表明其坚决否定技术、维护传统阅读立场的倾向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使文学呈“液态化”,但算法加剧“信息茧房”;纸质阅读在认知体验与文化传承上有独特优势。
B.液态化文学以“可塑性”模糊创作界限,完全消除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冲击,纸质书仅利于文化记忆。
C.算法推荐让严肃文学无人问津,纸质书的触觉反馈能完全替代数字阅读体验,数字存储易丢失数据。
D.集体创作模式巩固“作者中心论”,数字技术对文学性只有解构作用,纸质阅读激活大脑区域无意义。
4.材料一中,文学“液态化生存状态”产生了哪些新变化?(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存在哪些异同之处?请综合两则材料进行对比阐述。(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积微政略(节选)
孙皓晖
年青的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偌大东偏殿静如幽谷。
石柱上新刻了一篇文字。这也是王城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石柱木柱中,唯一被刻字的一道大柱。字是李斯所写,笔势秀骨峻拔,将笔画最繁的秦篆架构得法度森严汪洋嵯峨,令人不得不惊叹世间文字竟有如此灵慧阳刚之美境!然则,年青的秦王所瞩目者,却不是文字之美。他对字写得如何向无感觉,只知道李斯的字人人赞许,好在何处,他实在不知所以。他之所以久久钉在石柱之下,是对这篇文字涌流出的别样感慨。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何也?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也,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能克举之。”此之谓也。
嬴政读过《荀子》的若干流传篇章,却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一篇。
那夜书房小宴,当李斯第一次铿锵念完这段话,并将这段话作为他入主中枢后第一次提出的为政方略之根基时,嬴政愣怔良久,一句话也没说。那场小宴,是在王绾与李斯历经三日忙碌顺利交接后的当晚举行的,是年青的秦王为新老两位中枢大臣特意安排的开局宴。主旨只有一个:期盼新丞相王绾与新长史李斯在冬日预为铺排,来春大展手脚。酒过数巡,诸般事务禀报叮嘱完毕,嬴政笑问一句:“庙堂大柱俱为新锐,两卿各主大局,来年新政方略,敢请两位教我。”王绾历来老成持重,那夜却是赳赳勃发,置爵慨然道:“君上亲政,虚数五年,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已过,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嬴政奋然拍案:“好!五年憋闷,日日国中琐事纠缠,嬴政早欲大展手脚!两位但说,从何处入手!”王绾红着酒脸昂昂道:“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嬴政大笑一阵,突然发现李斯一直没说话,眉宇间似乎还隐隐有忧虑之相,不禁揶揄:“先生新入中枢,莫非怕嬴政不好相与乎!”
“臣所忧者,王有急功之心也。”李斯坦然地看着嬴政。
“先生何意?欲做大事便是急功?”议政论事,嬴政从来率直不计君臣。
“臣所忧者,王之见识有差也。”李斯很平静。
“怪亦哉!何差之有?”嬴政一旦认真,那双特有的细眼分外凌厉。
“长史,你不明不白究竟要说甚?”王绾显然有些不悦。
“臣启君上。”李斯没有理会王绾,一拱手径直说了下去,“强国富民一天下,世间最大功业也。欲成此千秋功业,寻常人皆以为,办好大事是根基所在。其实不然,大功业之根基,恰恰在于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臣所谓君上见识有差,便在于君上已经有不耐琐细之心,或者,君上对几年之间的邦国政务评判有差。此等见识弥漫开去,大秦功业之隐忧也。臣之所忧,唯在此处,岂有他哉!”
“大业以小事为本?未尝闻也!”王绾第一次拍案了。
“新说……先生说下去。”嬴政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亮光。
“臣请念诵一文。”
嬴政点了点头,思绪还缠绕在李斯方才的新说中。
李斯咳嗽一声,竭力用略带楚音的雅言念诵了那篇短文。
嬴政默然良久。
“此文何典?”王绾皱起了眉头。
“我师荀子《强国篇》之一章。”
“怪也!大事不成王业,小事速成王业?这说得通吗?”王绾兀自嘟哝。
李斯很认真地回答了王绾的困惑:“丞相,此论主旨,非是说大事无关紧要,实是说小事最易为人轻慢疏忽。对于庙堂君臣,大事者何?征伐也,盟约也,灭国也,变法也,靖乱也。凡此大事,少而又少,甚或许多君主一生不能遇到一件。小事者何?法令推行、整饬吏治、批处公文、治灾理民、整军经武、公平赏罚、巡视田农、修葺城防、奖励农工、激发士商、移风易俗、衣食起居等等。凡此小事日日在前,疏忽成习,必致荒政而根基虚空。其时大事一旦来临,必是临渴掘井应对匆匆,如何能以强国大邦之气象成功处置?是故,欲王天下,积微速成。不善小政而专欲大政者,至多成就小霸之业,不能一天下也!”
“依你所言,新局为政方略何在?”王绾又皱起了眉头。
嬴政没有说话,却猛然盯住了李斯,显然,这也是他要问的。
“五年之期,专务内政。”
“内政要旨何在?”
“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
“而后?”
“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
嬴政肃然站起向李斯深深一躬:“敢请先生大笔,赐我积微篇章。”
次日午后,李斯在一幅绢帛上写成了那篇大论。嬴政立即吩咐赵高宣来尚坊令,遴选一名最好的石工,将这篇文字刻在了日常处置政务的东偏殿斜对王座的石柱上。嬴政特意为这篇大论取了个名目——事也政也,积微速成。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
(节选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6.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青的秦王嬴政关注的不是新掌史李斯的书法如何精妙,而是李斯书写的关于治国的方略内容。
B.秦王嬴政之所以把荀子《强国篇》的一章刻写在石柱上,主要是因为他被文章斐然的文采折服。
C.王绾认为秦王嬴政亲政五年,国家已度过荒旱饥馑,内政也整肃理顺,应着眼全力东向大事。
D.李斯认为大功业之根基应以小事为本,轻慢疏忽小事,必致政荒而根基虚空,最终不能统一天下。
7.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结尾写“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中间采取插叙的方式,叙述了立柱的原因和过程,结构上首尾圆合。
B.作为新出现而又充满锐气的大臣,李斯目光如炬,既看到了王绾认知的不足,也看到了秦王嬴政的急功近利,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心态,分析指出了统一天下的真正立足点。
C.王绾心理变化经历了“对立足大事的慷慨激昂—不明李斯意图的不满—李斯立足小事的执政理念的困惑”。而嬴政请赐积微篇章后,作者对王绾心理变化采取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D.“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李斯话语掷地有声,提出五年内专务内政的具体措施。“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则表现了李斯对秦国内政成效的信心。
8.有人说,先秦是一个热血的时代,人人都彰显着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请以小说中的“嬴政”为例,分析其身上表现出的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6分)
9.本篇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作简要的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材料一:
秦二世时,项梁①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节选自《百战奇略·胜战》,有删改)
材料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辛未,以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五月,弘农王②以鄂岳观察使刘存为西南面都招讨使,岳州刺史陈知新为岳州团练使,庐州观察使刘威为应援使,别将许玄应为监军,将水军三万以击楚。楚王马殷甚惧,静江军使杨定真贺曰:“我军胜矣!”殷问其故,定真曰:“夫战惧则胜,骄则败。今淮南兵直趋吾城是骄而轻敌也而王有惧色吾是以知其必胜也。”殷命在城都指挥使秦彦晖将水军三万浮江而下,水军副指挥使黄璠帅战舰三百屯浏阳口。六月,存等遇大雨,引兵还。至越堤北,彦晖追之,存数战不利,乃遗殷书诈降。彦晖使谓殷曰:“此必诈也。勿受!”存与彦晖夹水而阵,存遥呼曰:“杀降不祥,公独不为子孙计耶!”彦晖曰:“贼入吾境而不击,奚顾子孙!”鼓噪而进。存等走,黄璠自浏阳引兵绝江,与彦晖合击,大破之。执存及知新,裨将死者百余人,士卒死者以万数,获战舰八百艘。威以余众遁归,彦晖遂拔岳州。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氏据湖南》,有删改)
材料三: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节选自《汉书·魏相传》,有删改)
【注】①项梁:秦末楚地反秦起义军领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自号“武信君”。②弘农王:五代十国吴国国君杨渥,受唐封为弘农郡王。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填涂相应位置。(3分)
今淮南兵A直趋B吾城C是骄D而轻敌也E而王F有惧色G吾H是以知其必胜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秦兵日益”与《种树郭橐驼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中的“而”用法相同。
B.“殷问其故”与成语“温故知新”“明知故犯”中的“故”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威以余众遁归”与《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中的“归”含义相同
D.“矜民人之众”与《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梁派刘邦、项羽领兵进攻濮阳,攻下后展开屠城,后陆续大破秦军并斩杀秦将李由,项梁由此日渐骄纵,轻视秦军。
B.宋义向项梁进言,提醒他警惕骄兵败将之患,但未被采纳,还被派遣出使齐国。最终秦军增兵大败楚军,项梁因此丧命。
C.淮南军进攻楚国,楚王马殷感到恐惧,但静江军使杨定真却预言楚军将胜,因淮南军骄傲轻敌,而楚军怀有畏惧之心。
D.马殷派秦彦晖迎战淮南军,刘存等人在遭遇大雨后撤军,但秦彦晖追击并识破其诈降之计,最终大败敌军,攻取岳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2)存等走,黄璠自浏阳引兵绝江,与秦彦晖合击,大破之。
1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3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共9分)
观棋
韦骧
不卜天时不背山,枯棋遇敌战谈间。藏机暗伏三千楯,侵道雄窥百二关。
群语虽咻难改听,一先偶失若无颜。人心勇善能如此,谁谓渊骞未易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了在棋局对战中,下棋人既战且谈,表面轻松,暗中较量,充满了相互窥探之意。
B.颔联将下棋譬喻为战争,“三千楯”言埋伏之多,“百二关”言睥睨之广。
C.观棋之人议论纷纷,也不能干扰下棋人。“一先偶失”,也不慌张,仍专注于棋局。
D.尾联用典,其中“渊骞”分别指颜渊、闵子骞,这里指的是品行高尚之士。
16.南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一篇全在尾句”的说法,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四、理解性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身处两难境地,想要奉诏任职,但祖母病情日渐加重;想要顺应私情,又不被允许,于是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以梦入诗能强化诗歌的情感,如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淡淡哀伤。
(3)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巨藻是一种棕色的海藻,主要分布于美洲西岸、大洋洲及南非沿岸,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海洋植物。(甲),每天垂直生长30~60厘米,因此它一周内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下森林”。每株巨藻都有一个附着器,可以帮巨藻牢牢抓住海底的岩石,它们有一根修长纤细的茎,茎上会长出长长的叶子,(乙),其上的气囊可以产生足够的浮力使巨藻直立于海洋。这些巨大的植物形成的“水下森林”与陆地上的森林一样,密集的叶子树冠形成了一个微环境循环系统,树冠部分阳光充足,中间是半遮蔽部位,还有一些生长在A____________的海底。
每“层”不同的“森林”下都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的一种——在这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繁殖力也最为旺盛。长刺海胆是巨藻的主要天敌。海胆并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逐渐升温的海水使它们搬迁至此,随后即在此地安家了。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中居住的许多罕见神秘的动物,比如,有两种大腹海马生活在这里,还有海牛、侏儒章鱼等鱼类也都居住于此。
五六十年前,(丙),在有些地方,从空中很容易就能看到它们的叶子覆盖了海水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而现在,随着海洋温度上升,海洋污染日益严重,巨藻在许多地区已经B____________了。
18.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鲸鱼”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相同,句式不限,表达流畅。(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7分)
“李会计又开始戒烟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财会科,瞬间点燃了同事们的热情,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为他出谋划策。甲率先发言:“刚开始戒烟时,不妨在笔记本上详细罗列戒烟的原因,多翻看,让这些理由在脑海里扎根,时刻提醒自己。”乙紧接着建议:“当烟瘾上来,难以克制时,可以吃一些花生、开心果,这既能解决烟瘾,又能补充营养。”丙推了推眼镜,补充道:“吃零食这个办法可行,但是得挑低脂、低糖的健康零食,避免因吃了不健康的零食而影响身体不健康。”丁也积极提议:“你还可以练练书法,打打球,通过做这些积极又有意义的事转移注意力,烟瘾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21.根据文中画框部分所得出的五种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李会计过去至少有过两次戒烟行动。
②李会计过去戒烟未成功,这次仍可能如此。
③李会计不止一次戒烟,这次一定能够成功。
④讲这话的人坚信李会计的烟永远戒不掉。
⑤讲这话的人可能在调侃李会计的戒烟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22.甲、乙、丙、丁四人所说的话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六、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两方私印:一曰勇猛精进,二曰芬芳悱恻,即勇于进取,与物多情。我们在勇于进取时,也要能内心柔软地去体会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C
2.答案: D
3.答案: A
4.答案: ①打破传统创作关系,形成超文本链接、短视频书评等新形式;
②改变文学接受模式,虚拟社区催生即时互动文本,形成创作反馈循环;
③转变文学创作方式,从作者独白转向群体对话,集体创作模糊创作与接受界限;
④冲击传统文学评价体系,动摇“作者中心论”地位。
5.答案: 相同点:两则材料均认可跨媒介叙事对文学影响重大。材料一指出其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材料二则提及它改变了文学传播路径,都体现出跨媒介叙事在文学领域的关键作用。
不同点:材料一侧重数字技术对文学本体的重构,拓展文学叙事空间;材料二更关注跨媒介叙事时,文学原有文本特征在不同媒介转换中的流失与变异。
6.答案: B
7.答案: A
8.答案: ①选拔人才,励志创新。秦王选拔新丞相王绾与新长史李斯,并为新老两位中枢大臣特意安排开局宴,期盼他们在冬日预为铺排,来春大展手脚。②奋进图强,志在一统。秦王所做一切,欲东出函谷,一统天下。③从善如流,果敢决绝。对于李斯的正确建议和荀子的治国理论,嬴政欣然接受,并很快将荀子的治国理论刻在了日常处置政务的东偏殿斜对王座的石柱上。
9.答案: (1)小说的叙述语言:①充满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②文白两语运用自如,白话文让人读来不生涩,文言文又平添了客观感。
(2)小说的人物语言:①典雅厚重,运用文言,句式简短;②人物的语言契合人物的身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心理。
10.答案: CEG
11.答案: C
12.答案: A
13.答案: (1)现在武信君(项梁)必然要失败。先生(您)慢点前进就能避免死亡,若快速前进就会遭受祸患。
(2)刘存等人逃跑,黄璠从浏阳带领军队横渡长江,与秦彦晖合兵夹击,大败敌军。
解析:
14.答案: 材料三观点:材料三指出骄兵必败,强调了过分骄傲轻敌的军队必定灭亡。
看法:材料一项梁不听宋义的劝告,连续打胜仗后就轻视秦军,最后兵败身死,直接验证了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二楚军面对来势汹汹、骄傲轻敌的淮南军,面带惧色,谨慎小心,最终大败敌军,侧面也验证了材料三的观点。
15.答案: A
16.答案: ①结构上总结全诗:前三联描述了对弈时的谈笑风生、棋局的巧妙布局,棋手的专注坚定,尾联用“如此”一词对全诗进行总结概括。
②内容上深化主题:尾联由棋局中展现出的勇敢、专注等品质引发了对人性和品德修养的思考,将棋局与人的品德相联系,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③情感上升华中心:尾联以用典和反问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下棋人勇善品质的肯定与赞赏,更是对人们在品德修养上追求贤德境界的期许,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全诗情感升华。
17.答案: (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答案: 甲:其生长速度很快;乙:叶子上长有气囊;丙:巨藻的分布较为广泛
19.答案: A不见天日;B消失殆尽/销声匿迹
解析: A处,根据横线前的“树冠部分阳光充足,中间是半遮蔽部位,还有一些生长在……的海底”,可知语境强调的是上、中、下三个层次阳光条件的不同,再结合前文中的“巨大的植物”“密集的叶子树冠”可知,“水下森林”的下层是看不到阳光的,故可填表示看不到阳光、黑暗的成语,如“不见天日”。B处,前文说五六十年前巨藻较多,再结合“而现在”这一表转折的关键信息,可知现在巨藻很少,故可填表示事物消失不见的成语,如“消失殆尽”或“销声匿迹”。
20.答案: 示例一:鲸鱼在海洋中翩翩起舞,巨大的尾鳍轻轻拍打着水面,轻盈地穿梭于蓝色的舞台,跳出动人的舞步。
示例二:鲸鱼巨大的身影穿行在海洋中,它低沉的歌声穿透水域,温柔地安抚着阵阵波涛。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本体“鲸鱼”出发,抓住“鲸鱼”体型庞大、声音悠远等特点,以及其在海洋中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来描绘某种情形。注意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赋予“鲸鱼”以人的行为特征。
21.答案: D
解析: ①:“又”字表明过去至少有过一次戒烟行动,并不能推出至少有两次,该项错误。②:李会计过去戒烟没有成功,这次也仍有不成功的可能性,该项正确。③:“这次一定能够成功”的推断过于绝对,该项错误。④:“永远戒不掉”的结论过于绝对,该项错误。⑤:在日常语境中,说“又开始”时,有可能带着一种调侃或取笑的意味,所以讲这话的人可能在调侃李会计的戒烟行为,该项正确。
22.答案: 乙:这既能缓解烟瘾,又能补充营养
丙:避免因吃了不健康的零食而影响身体健康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