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玉林市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4 10: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表信息最适合研究隋朝
A.统一全国的条件 B.经济繁荣的表现
C.开通运河的意义 D.快速灭亡的原因
2.唐朝建立后,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须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加强吏治整顿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D.开创三省六部制
3.右图是某朝代的兴亡示意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在③处的是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右图是唐朝时期的文物“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 受印度文化影响。该文物的制作元素体现了唐朝
A.政治清明稳定B.水陆交通发达
C.陶器工艺高超D.文化兼容并包
5.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下表摘录了部分唐诗,这些诗句
A.关注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B.体现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C.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显示出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6.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这是某电视剧片尾曲《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的部分歌词。该歌词称赞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戚继光 C.鉴真 D.吴道子
7.唐朝以前,人们报效祖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宋朝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全国实现统一 B.统治者崇文抑武C.经济重心南移 D.宋词取代了唐诗
8.下表为北宋王安石变法前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据此判断,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
A.文官大权独揽 B.财政危机加重C.科技文化发达 D.政权动荡不安
9.宋辽澶渊之盟后,宋人认为,每年虽然输出岁币“银绢五十万匹两之数”,但是”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这说明澶渊之盟
A.促进了辽宋经济发展 B.推动了阿保机建国
C.消除了各民族的隔阂 D.导致了宋夏的战争
10.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缫车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宋朝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
A.南方地区粮食丰收 B.养蚕种桑成为主业
C.各地经贸往来频繁 D.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11.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 哉乾元”彖辞,改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此举意在
A.统一少数民族政权B.强化国家认同C.加强蒙古草原管理 D.促进人口流动
12.北宋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到200万缗。据此可知
A.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巨大 B.北宋政府只发展陆路贸易
C.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D.市舶司负责管理全国贸易
13. 下图时间轴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B.选官制度趋于僵化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民族危机持续加重
14.下面的线路示意图反映的史事是
A.开通大运河 B.五代十国分立 C.元朝边疆治理D.郑和下西洋
15.1644年,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A. 16世纪中期 B. 17世纪初期 C. 17世纪中期 D. 17世纪后期
16.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与方法。下列历史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文字狱严重阻碍思想进步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7.下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一本科技著作的目录节选,由此判断这本著作可能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三国演义》
18.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憧嫁妹》肯定了知恩图 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A.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构成了我国历史演进的奏鸣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1和图2唐朝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用途,(2分)并从历史价值的角度对图3进行解读。(2分)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中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东京“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2分)并列举 一幅描绘东京繁荣景象的宋代著名绘画作品。(1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集团——商帮。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4分)
材料四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长期优势源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如四大发明均与产业相关)、中央集权的资源调配能力(如官窑、盐铁官营)、庞大内需与全球贸易的双重驱动,使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尽管清朝以后因政策限制逐渐滞后,但其“工匠精神”“产业协同” 等遗产仍深刻影响着当代经济发展。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研究》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2分)
20.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行以下几种:①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②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衡, 形成割据分裂局面。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期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 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选择材料中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的相应位置,3分)
唐 ;宋 ;元 。
材料二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并简要分析该制度对后世的影响。(2分)
材料三 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用”的策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教顺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商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会盟筵宴,施恩笼络,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体现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策略的史实。(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4分)
2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率表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00年前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2分)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部分)
—摘编自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3)围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自拟一个观点,并从材料三中选择至少两个内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2025 年春季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
1-18 DBCDA CBBAD BACDC C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9 分)
19.(15 分)
(1)用途:图 1 曲辕犁用于耕种;(1 分)图 2 筒车用于取水灌溉。(1 分)
价值:图 3 的“唐朝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 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对研究唐代的手工业发展和对外交往具有重要价值。(2 分,答出 1 点即可)
(2)表现:①文化开放,充满活力;②商贸繁荣;③突破了夜市禁令;④坊市制度崩溃;⑤出现“交子”。(2
分,答出1点即可) 作品:《清明上河图》。(1 分)
(3)表现:①形成了商业网络;②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贸易;③逐渐形成商帮;④出现了票号。(2 分, 答出 1 点即可)
原因:①国家日趋统一;②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2 分,答出 1 点即可)
(4)原因:①技术创新的持续性;②中央集权的资源调配能力;③内需与全球贸易的双重驱动。(2 分,答出 1 点即可)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的一种描述,基本内 涵包括敬业、专注、求精、创新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2 分)
(1)唐:③;宋:②;元:①。(3 分)
(2)制度:行省制。(1 分) 影响: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2 分)
(3)史实:①根据西藏地区佛教的特点,实施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为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设置驻藏大臣。
②在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的管辖。③清朝统一台 湾后,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2 分,答出 1 例即可)
(4)因素:地理环境、民族政策、国家制度、文化认同等。(4 分,任答 2 点即可)
21.(12 分)
(1)原因:①宋朝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和混战局面,元朝统一全国,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 境;②宋元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③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科技文化 的交流和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4 分,答出 2 点即可)
(2)变化:1500 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2 分)
(3)评分标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6 分(注意:结论不能是对观点的简单重复。如 果结论只是重抄一次观点,未作总结提升,则结论不得分)
等级 观点 论述 结论
一等 (6 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 清晰,给 4 分 有总结提升,给 1 分
二等 (5-4 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条理 清晰,给 4 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 不给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给 2 分 有总结提升,给 1 分
三等 (3-2 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给 2 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 不给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给分 有总结提升,给 1 分
四等 (1-0 分) 观点正确,给 1 分;观点、两个史实、结论中四个要点都不正确,不给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对人类的贡献突出。(1 分) 论述:南北朝时祖冲之运用三国数学家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
近千年。(2 分)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和欧洲等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2 分)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我们要重视 科技创新。(1 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 分) 论述: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易于推广使用,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
界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2 分)宋元时期,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方式,推动了欧洲的军事革命;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 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印刷术的普及使知识传播更加广泛,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或任举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其中一项即可,2 分)
结论:综上所述,古代四大发明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