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三峡》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讲《三峡》八年级暑假自学课讲义(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3:31:42

文档简介

第03讲 《三峡》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七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者简介
郦道元(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的家乡栗(郦)各庄村今属河北省高碑店市,但在北魏时期隶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北魏官员,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著有千古名著《水经注》,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也被国际上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出生地是他父亲郦范做官的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郦道元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十二三岁时随父亲郦范居住在青州;十八岁时父亲病逝,归葬故里,郦道元在郦亭沟(今高碑店境内运粮河)畔为父守孝三载。回平城后,先后任太傅掾、尚书主客郎中、尚书祠部郎中、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郡太守、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等职,因得罪权贵遭诬告免官,赋闲十年,其间潜心著述,撰写《水经注》。公元524年,郦道元被起复,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要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平叛。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 ,被奸人所害,在潼关阴盘驿亭壮烈殉国。后归葬洛阳邙山,被北魏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作品名称 卷数 体裁 内容简介
《水经注》 四十卷 地理著作 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还涉及部分外国河流。兼具地理、历史、文学价值,是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本志》 十三篇 不详 具体内容不详,推测可能与地理、历史或个人志向相关等。
《七聘》 不详 辞赋 应为类似汉代以来的七体赋,以问答形式,从多个方面铺陈描述事物等。
知识点2 作品介绍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知识点3 重点字词
(一)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三)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四)重点词语
略无:完全没有
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荣:茂盛
良:甚,很
肃:肃杀,凄寒
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漱(shù):冲荡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或:有时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冲上,漫上
知识点4 课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自:在。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隔断。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不以:不如。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原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时:季节。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极高的山峰。漱: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甚,很。
【翻译】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有很多趣味。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肃:肃杀,凄寒。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翻译】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知识点5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 《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对三峡春冬景象进行了概括性描绘。
12.《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3.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郦道元《三峡》中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江水一泻千里之气势的两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郦道元游历三峡,面对茂盛的草木,发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感叹,愉快惬意。
16.郦道元《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三峡特点的两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猿啼”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
18.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绘出春冬之时明净轻快、动静有致的三峡美景。
19.郦道元《三峡》中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0.面对三峡的春冬之景,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语句从色彩、情态方面赞美江水的清澈。。
21. 《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一句相照应。
22. 《三峡》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知识点6 课文深度解析
三峡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处(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写三峡的广度】。重岩叠嶂(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自非(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写三峡的高度】。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一部分:概括性描绘三峡的形势。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至于(到了)夏水襄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正面描写夏天江中水势极大,流猛且急】。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命令)急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暮到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日行千里,衬托出江流之急】,其间(指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千二百里,虽(相当于“即使”)乘奔(指飞奔的马)御(驾驭)风,不以疾也(以,这样。疾,快)。
夏天景象,雄伟峻急,动人心魄。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侧面描绘出夏天三峡涨水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气万丈。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俯视】。绝 (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多生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飞漱(漱:冲荡)其间【仰视】,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一字一景,简练地概括出三峡春冬景象的特点:和缓、从容、优美、雅致】,良多趣味(良:甚,很)。
春冬景象,风景秀丽,沉静优美。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以“绿”饰“潭”。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
译文: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林寒涧肃(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引(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指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泪沾裳(指衣服)。”
秋天景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第四段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第二部分(2—4)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解析思路】
整体顺序梳理:作者采用 “总写 — 分写” 的逻辑框架,先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概括三峡整体地貌,突出山的连绵与高耸,奠定雄伟基调。这种开篇总绘概貌的方式,能让读者快速建立对三峡的整体认知。
季节描写的文脉逻辑:在分写四季时,未按春、夏、秋、冬的常规时序,而是以 “夏 — 春冬 — 秋” 的顺序展开。这一安排需结合文脉与水势特点分析:夏季江水 “襄陵,沿溯阻绝”,水势最为峻急,与首段山的雄伟形成 “水随山势” 的动态呼应,这种承接首段的写法,使文章气脉贯通;春冬之水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转为静谧优美,与夏季的动势形成对比;秋季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以肃杀之景收束,情感上由壮景转为哀情,文脉节奏张弛有度。
地理要素的逻辑关联:从地理角度看,“峡” 的形成依赖 “山” 与 “水” 的相互作用。首段先写山,因其是峡的空间边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为水的存在提供场景;后两段重点写水,夏季写水之 “动”(急流奔涌),春冬写水之 “静”(潭水清澈),从动静两面展现水的特质;结尾以秋景中的山猿哀鸣回扣山的存在,形成 “山 — 水 — 山” 的首尾呼应结构,既符合地理逻辑,又让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好处的多维分析:这种顺序安排,在内容上,通过夏水的强烈视觉冲击凸显三峡的险峻,春冬的清幽展现其灵秀,秋季的萧瑟增添文化韵味,多角度呈现三峡风貌;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季节顺序,以水势强弱和情感脉络串联,使行文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在阅读体验上,先声夺人的夏景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后续的静景与秋景逐步深化意境,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解析思路】
夏季景物特征提炼:聚焦 “水” 这一核心元素,从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可看出江水满溢至山陵,覆盖范围广;“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以夸张的行船速度,侧面烘托水流速度之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进一步强化急湍之势。整体特征可概括为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这种雄浑的景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视觉与感官冲击,凸显三峡夏季的阳刚之美。
春冬季景物特征分析:此时水势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 写白色急流的动态,“绿潭” 绘碧绿深潭的静态,动静结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中,怪柏的奇崛与悬泉瀑布的飞泻,在色彩(绿潭、青柏)与形态(垂直瀑布、横生柏树)上形成丰富构图。特征可总结为 “水流和缓、潭碧柏怪、动静相生”,展现出三峡清幽雅致的一面,与夏季的磅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自然景观的多元特质。
秋季景物特征归纳:以 “林寒涧肃” 奠定萧瑟基调,“寒”“肃” 二字从触觉与视觉角度渲染万物凋零的氛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通过猿猴的凄厉叫声,以声衬静,强化悲凉之感。其特征为 “草木凋零、猿鸣哀婉”,这种肃杀之景融入了文人对时序变迁的感伤,使自然景物带上人文情感色彩,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层次。
特征抓取的方法总结:作者写景时,善于抓住季节转换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象(夏季的江水、春冬的潭柏、秋季的猿鸣),通过动词(襄、漱)、形容词(素、绿、寒)及场景化描写(朝发暮至、空谷传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刻画特征,使不同季节的景物既有独特个性,又共同构成三峡完整的自然画卷。
考点一:词语解释
1.其他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隐[F]天蔽日 隐: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夜分:
(4)不见曦月 曦:
(5)至于夏水襄陵 襄: 陵:
(6)沿溯阻绝 沿: 溯:
(7)不以疾也 疾:
(8)则素湍绿潭 素: 湍:
(9)回清倒影 回:
(10)绝 多生怪柏 绝 :
(11)飞漱其间 飞漱:
(12)清荣峻茂 荣:
(13)良多趣味 良:
(14)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旦:
(15)林寒涧肃 肃:
(16)属引凄异 属: 引: 凄异:
(17)空谷传响 响:
(18)哀转久绝 哀转:
【答案】 完全没有 遮蔽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冲上、漫上 山陵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快 白色 急流 回旋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茂盛 甚,很 天刚放晴 早晨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
(2)句意:遮蔽了天空和太阳。隐:遮蔽。
(3)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4)句意: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5)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6)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句意:也不如它快。也不如它快。疾:快。
(8)句意: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湍:急流。
(9)句意: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回:回旋。
(10)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 :极高的山峰。
(11)句意:在那里飞速地往下冲荡。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2)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13)句意:实在有很多趣味。良:甚,很。
(14)句意: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晴初:天刚放晴。旦:早晨。
(15)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16)句意:声音连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7)句意: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回声。响:回声。
(18)句意: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2.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有朋自[F]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自[F]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绝: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F]
天下独绝[F](《与朱元思书》)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答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 从; 自己 隔断; 极(高); 停止;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隔绝
【解析】略
考点二:名句默写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仅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峻的特点。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形容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4)读郦道元《三峡》中的“ , ”,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答案】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良 良多趣味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嶂”“蔽”“曦”“御”“湍”的写法。
考点三:句子翻译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1)在三峡七百里地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缺口,空隙。
(2)襄:冲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4)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甚,很。
(5)属引:连续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哀转:声音悲哀婉转。绝:消失,停止。
考点四:句子节奏划分
5.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A.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句子节奏划分时有关联词的要单独划分出来,“自非”是“如果不是”的意思,词义完整,应该从“自非”后断开,故应划分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故选A。
考点五:语言运用
6.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浪漫三峡游”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精心策划】三峡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丰富的特色美食(如金黄蜜橘)等成为游览胜地。“2023·三峡旅游”项目正在征集最佳策划创意,请你参照示例策划两项活动。
【示例】美食节——吃货眼中的三峡美食
活动一:
活动二:
(2)【高唱颂歌】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3)【来做导游】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做一回小导游,联系课文的描述及下面的图片,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1)(示例)绘画展——画家眼中的三峡 民俗体验游——游客眼中的三峡风情
(2)(示例)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两句即可)
(3)(示例)游客朋友们,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希望你们常游此地。
【详解】(1)本题考查活动环节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浪漫三峡游”,结合给出的一个栏目“美食节——吃货眼中的三峡美食”得出设计的栏目用“活动+活动主要内容”的方式;抓住三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来拟写,以展现三峡灵秀的水乡风貌、丰富的特色美食(如金黄蜜橘)等。
示例:摄影展——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三峡风光;采摘节——体验者手中的三峡甜蜜。
(2)本题考查诗句积累。根据个人的学习积累情况,写出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注意书写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导游词拟写。
欣赏“三峡大坝新姿”可知,画面中央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大坝。大坝的闸门敞开,清澈的江水从中奔腾而出,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景象,水流湍急,气势磅礴。
结合郦道元《三峡》可知,三峡的山脉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形成了险峻狭窄的峡谷;三峡的江水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包括夏季的暴涨、流速迅猛,春冬时节的清波回旋、碧绿深潭,以及秋季的水枯气寒;三峡两岸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以及繁茂的草木,为三峡增添了生机与绿意;在三峡的峭壁上,常有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为三峡增添了壮丽与灵动;在三峡的秋季,常有高猿长啸,其声凄异,空谷传响,为三峡的秋景增添了一抹凄婉之美。
结合以上信息提示,及个人对三峡的了解,拟写导游词。导游词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景点的景物特点和人文感受即可。语言要能激发游客前去游玩的欲望,语意清晰,语序合理,不能出现病句或错字。
示例: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三峡!三峡的山连绵不绝、高耸入云,犹如巨人般屹立。夏季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其势不可阻挡。春冬之时,水流清澈,波平浪静,风景清幽。秋季则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令人心生感慨。如今,三峡工程更是举世瞩目,它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于一体。高峡出平湖,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福祉。时代的变化让三峡既有自然的壮美,又有人类智慧的璀璨光芒,相信您定会不虚此行!
考点六:内容理解
7.下列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D.“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静态,以“倒影”写“绿潭”的动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回清”是回旋的清波,“倒影”的意思倒映着岸边各处景物的影子。“回清”写“素湍”的动态,“倒影”写“绿潭”的静态。
故选D。
考点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飞漱其间( ) (4)属引凄异(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11.文中引用渔者歌谣有什么作用?
【答案】8. 通“缺”,空隙、缺口 逆流而上 冲荡 连续不断 9.(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0.作者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写水,分别描绘了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清幽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秋季凄清悲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特点。 11.文中引用渔者歌谣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清、萧瑟氛围,渲染了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略无阙处: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隙、缺口。     
(2)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3)飞漱其间: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漱:冲荡。     
(4)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属引:连续不断。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是动词用作名词。御风:驾着风。疾:快。
1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夏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出夏季江水上涨,漫上了山陵,致使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直接写出了夏水的水势浩大。“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乘奔马、驾疾风作对比,即使是这样也比不上江水的流速快,突出了夏季江水湍急、流速迅猛的特点。
春冬之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指白色的急流,“绿潭” 指碧绿的深潭,“回清倒影”描绘出江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一动一静,写出了春冬之时江水的清澈和灵动。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除了写水,还描写了春冬时的山、树等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清荣峻茂”分别从水、树、山、草四个方面,写出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特点,展现出春冬季节三峡景色的清幽、秀丽,充满趣味。
秋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通过“林寒涧肃”描绘出秋季树林和山涧寒冷、寂静、肃穆的氛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猿猴的长啸声在空谷中回荡,声音凄凉怪异且久久不绝,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的凄清、萧瑟。
所以,文章主要从山、水两个方面来写三峡的景色,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了夏水的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的清澈灵动。同时写出了春冬山水景色的清幽秀丽,秋季氛围的凄清悲凉。
11.本题考查引用作用。文中引用的渔者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内容、情感及表达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诵、美点鉴赏,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品析文中的精美词句。
3.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品析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感受三峡的壮丽,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知识清单梳理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2.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在四季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结合课文原句,加以分析。
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退潭清,山崖上的柏树与飞流而下的瀑布相映成趣,此时的三峡有清丽奇秀之美。(2)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天三峡的水势浩大,江流迅疾;"乘奔御风",将顺水而行的船与快马、疾风相比,突出了水的凶险与疾速。(3)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点明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同时用高猿的哀鸣与渔夫的歌衬托深秋的凄清,更渲染出秋天的萧瑟气氛。
3.课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
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重岩叠嶂”是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4.课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水的特点?
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1)正面描写:“沿溯阻绝”概括水势上涨,概括水势险恶;(2)侧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手法和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突出强调、生动形象地侧面烘托出夏日江水的水涨流急的奔放美。
5.第三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春冬的特点?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1)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2)然后写“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观远景,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3)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6.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①渔歌渲染了秋季三峡的萧瑟肃杀。②渔歌与"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呼应,写出了三峡的山高水长,连绵不断。③渔歌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于如此险地的劳动人民的同情。④深化了文章的意境,余韵悠长。
一、基础积累
1.填空。
(1)《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该书由 (朝代)的地理学家 所撰,以《 》为纲,广为补充发展,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三峡》开篇由山势落笔,接着承山高江窄而写水势,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时顺序,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三峡 、 的景色。
【答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 雄奇险峻 清幽秀丽(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是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文中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以“绝”状山,以“怪”写柏,写出三峡的奇异景象,突出其雄奇险峻的特点;
文中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突出其“清幽秀丽”。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古今异义。
A.句意: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B.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乘”古义:骑;今义:搭坐。
C.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良”古义:用作副词,实在,的确,确实;今义:好。
D.句意: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瀑布:从山崖上直流下来像悬挂着的布匹似的水。古今意思相同。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是: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故选A。
4.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名词,太阳。
B.名词作状语,在空荡荡的山谷里。
C.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霜。
D.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故选A。
5.下列对《三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与《汾水》中的“水流潭涨,波襄转泛”都写出了水势之大。
B.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与《天池》中“澄渟镜净,潭而不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在《三峡》和《汾水》《天池》三文中都引用文献资料进行佐证,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本文和《丹水》《汾水》《天池》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C
【详解】C.根据《三峡》原文“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作者引用的是渔歌;并未引用文献资料;
故选C。
阅读文言文《三峡》,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自非亭午夜分 (4)属引凄异
7.翻译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其间/千/二百里
C.绝 /多/生怪柏 D.常有/高猿/长啸
9.文章多用骈句,尤其是四字句连用,使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美感。因此,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如果去掉“每至”“常有”两个词,句子则更具“骈句”特点,表达效果更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单阐释你的理由。
【答案】6.(1)同“缺”,缺口,空隙(2)有时(3)如果不是(4)接连不断 7.(1)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很多趣味。
(2)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8.C 9.去掉这两个词,画线句子就全是“四言骈句”,太过整齐,显得单调;有了这两个词,则骈散结合,有长有短,错落有致,语气舒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能从“骈散结合”的角度,简析到位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1)句意: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缺口,空隙。
(2)句意: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后:有时。
(3)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午夜。自非:如果不是。
(4)句意: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属引:接连不断。
7.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句子。
(1)重点词语: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良,很、十分。
(2)重点词语:虽,即使;乘,骑着;奔,飞奔的马;御,驾着。不以,不如。疾,快。
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
D.句意: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绝 ”句子的主语,“多生”句子的谓语,“怪柏”句子的宾语,要在主谓宾之间划开停顿。因此正确的划分为:绝 /多生/怪柏。故选C。
9.本题考查句式的作用。
文章通过“每至”“常有”这两个词突出了一种特定的时间和常态的景象,使描写更具真实性和画面感。去掉这两个词,虽然句式上更趋于骈句形式,但也失去了原有的时序感和真实情境的表达效果。文中广泛使用骈句已经带来整齐和韵律,而“每至”“常有”构成散句,这样做到了骈散结合,增添了节奏的变化和趣味性,加强了对自然风景的生动刻画。因此,保留这些词能更好地传达出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能力提升训练
学习《三峡》后,小冀同学又查找了一些三峡相关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资料一:
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④素朝⑤,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人名。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资料二:
三峡歌
陆 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三峡》)
(2)沿溯阻绝(《三峡》)
(3)故罗含云(资料一)
(4)望之若幅练在山矣(资料一)
2.下列对资料一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B.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C.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D.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4.郦道元以“良多趣味”评价三峡的春冬之景,《三峡》第三段中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其“趣味”的?请简要分析。
5.资料二中“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句,写出了三峡天气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6.《三峡》和资料一中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1)同“缺”,空隙、缺口 (2)顺流而下 (3)所以 (4)好像 2.A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从远处望去,苍苍茫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 4.①从色彩方面,“素湍”“绿潭”,一白一青,色彩清新,雅致有趣;②从状态方面,“素湍”“回清”,“绿潭”“倒影”,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③从形态方面,“绝 ”“怪柏”“悬泉”等事物,形态各异,趣味横生;④从空间方面,“绝 ”和“绿潭”一高一低,一仰一俯,高低成趣。 5.“朝云暮雨”体现了三峡地区的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早晨云雾缭绕,傍晚就可能下起雨来。 6.《三峡》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肃杀凄清的气氛。资料一引用渔歌表现了“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的特点,使江水的曲折多变表现得更加鲜明。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为: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沿:顺流而下;
(3)句意为:所以罗含说。故:所以;
(4)句意为: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练。若:好像。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长沙到这里,湘江的六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
“长沙至此”作介词“自”的宾语,形成介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在“此”后断句;
“湘七百里中”作“沿”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中”后断句;
“九向九背”作“有”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在“有”前断句。
正确划分为: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自:从。远:远处。苍苍隐天:苍苍茫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三自然段可知,该段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对该段前面内容的概括总结。“趣味”表现在多方面,如空间上,有绿潭有高山,上下相对,高低相应;状态上,有“绿潭”和“素湍”的静,和“回清“悬泉”的动,动静结合;色彩上,“素湍”和“绿潭”有绿有白,清新夺目;形状上,有“绿潭”“绝 ”“倒影”“悬泉”“瀑布”等事物,它们各具姿态。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资料二中“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句,写出了三峡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结合诗句内容来看,这句诗的意思是,早晨的云雾和傍晚的雨都像是虚幻不实的话语,“朝云暮雨”暗示了三峡地区的天气常常是早晨还云雾弥漫,到了傍晚就可能下起雨来,天气状况难以捉摸,变化迅速且无常。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结合资料一“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可知,引用渔歌具体表现湘水九次面山,九次背山的特点,使江水的曲折多变表现得更加鲜明。
【点睛】参考译文:
资料一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名芙蓉。芙蓉峰最高峻,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曲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射出日光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歌说: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直向山麓倾泻而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西山十记·记二》(节选)(袁中道)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山根中时出清泉 B.每至晴初霜旦/至玉泉山麓
C.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动词用作名词;“折而南”中的“南”,名词用作状语。
B.三峡是一个文化宝库,有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发生于此,有白帝城托孤、昭君屈原故里、神女峰传说等。
C.“见石子鳞鳞”中的“鳞鳞”,“潜鳞了然”中的“鳞”都代指鱼。
D.材料一《三峡》中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其 上 为 望 湖 亭 见 西 湖 明 如 半 月 又 如 积 雪 未 消。
11.小诚发现,两文在写景顺序,情感表达上有较大差异,值得探究。请简要分析。
【答案】7.B 8.C 9.(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各种花在树木间开放,好像江南三月的时节了。 10.其上为望湖亭/ 见西湖/ 明如半月/ 又如积雪未消 11.写景顺序:材料一先写山,再按季节变化写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材料二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逐步展开对沿途景色的描绘。
情感上:都有对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材料一多了一层凄美悲凉之感。
【解析】这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视角。《三峡》以雄浑壮阔的笔法勾勒出长江天险的磅礴气势,通过四季变换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造化神功的惊叹。而《西山十记》则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玉泉山一带的秀美风光,通过泉水、石子、垂柳等细节呈现清新雅致的意境,充满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两文在写景手法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重宏观气势,后者重微观情趣;前者情感激越,后者心境恬淡,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两种典型范式。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季节/副词,时常、不时;
B.动词,到/动词,到;
C.动词,连接/名词,类;
D.介词,在/连词,如果;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见石子鳞鳞”中“鳞鳞”形容石子众多、闪烁的样子,不是代指鱼;“潜鳞了然”中“鳞”是借代,代指鱼;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杂华:各种花;宛若:好像,宛如。
1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它的上面是望湖亭,(从望湖亭上)看到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又像积雪没有消融。
“其上为望湖亭”,意思是“它的上面是望湖亭”,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点明了地点,后面应断开。“见西湖明如半月”,是说看到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见……如……”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描述在望湖亭上看到的西湖的景象,应在此处断开。“又如积雪未消”,进一步补充描述西湖的样子,像积雪没有消融,与前面“明如半月”并列,故在“又如”前断开。即断句为: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写景顺序:
【甲】文:根据第①段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知,开篇先写三峡的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
第②③④段分别按照夏、春冬、秋的季节顺序来写水。根据第②段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写夏季水势浩大;根据第③段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写春冬季水的清澈;根据第④段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写秋季水的清冷。先山后水,按季节变化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乙】文:根据文中“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至裂帛泉……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两岸垂柳……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后有窦……其上为望湖亭”等句可知,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功德寺出发,沿着河行走,先后写到玉泉山麓、裂帛泉、河水、两岸垂柳、华严寺、望湖亭等地的景色,是典型的移步换景写法,逐步展开对沿途景色的描绘。
情感表达:
【甲】文:根据第③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通过对三峡春冬美景的描写,表达出对三峡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第④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在秋季景色的描写中,猿猴的哀啼和渔歌的凄凉,给文章增添了一层凄美悲凉之感。
【乙】文:根据文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等语句可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沿途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些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没有【甲】文那种凄美悲凉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乙】功德寺,沿着河向前走,到玉泉山边,靠近水边有一座亭子。山根中时常出现清泉,清泉喷在高峻的山石上,好像人说话一样,到了裂帛泉,水向上喷射,泉水喷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块和雪花,交汇在池中。看见池中的石子象鱼鳞一样细密整齐,经阳光照射,石子现出众多的红绿色,像用金沙铺地,用七宝妆点,水波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入到河中,河水深绿色,水深而广,水澄澈迅疾,水中游鱼清晰可见,荇菜的根茎清晰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其间用独木做桥,骑坐其上在水中洗脚,沁凉入骨。折回而向南,有华严寺,有的洞可容那一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观音大士洞,石头的纹理弯曲,石头姿势多变,比华严洞更觉得险俊奇怪。后面有小洞,深不可测。它的上面是望湖亭,望见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如像积雪没有消融,柳堤一带,不知有多少里,堤上树木随风飘动,清新光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溪壑间百姓正在田里劳动,大田水大的样子,小田透明的样子。鸟声百转千回,各种花在树木间开放,好像江南三月的时节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庐山据浔阳、彭蠡①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②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③,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④,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朗。山沈沈⑤苍酽一色⑥,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⑦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选自恽敬《游庐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庐山据浔阳、彭蠡: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长江流经浔阳(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称;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②荡潏:水流激荡、涌动的样子。③夷旷:平坦开阔。④壮郁:雄壮而草木繁盛。⑤沈沈:幽深的样子。⑥苍酽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⑦弇:遮蔽。
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时朝发白帝”中的“朝”是“早晨”的意思,与“朝晖夕阴”(《岳阳楼记》)中的“朝”意思相同。
B.“良多趣味”中的“良”是“甚,很”的意思,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中的“良”意思相同。
C.“敌”有“敌人,仇敌”“相当,匹敌”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能敌其大以荡潏之”中的“敌”是“相当,匹敌”的意思。
D.“睹”是形声字,从目,者声。“生平所未睹也”中的“睹”和“先睹为快”中的“睹”都是“见,看见”的意思。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4.小南是校环保社的成员,正在开展三峡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请根据甲文对三峡的描写,分析其生态环境的特点。
15.写景散文中动静结合的运用能为描写景物增色不少。甲、乙两文均运用了此法,请你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其中妙处。
【答案】12.B 13.示例: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14.示例:水质清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明春冬时节三峡的江水湍急和清澈,这说明水质良好。植被丰富:“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描绘了山上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良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丰富:三峡不仅有各种茂密的植被,“常有高猿长啸”也说明了这里还有猿猴等灵长类动物。 15.示例: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三峡春冬之季的清幽与秀美。乙文中的“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是对庐山的静态描写,“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是动态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云雾从香炉峰下一缕升起,逐渐增多、相互衔接、布满全山,最后汇合成为一体的过程,描绘出庐山草木幽深、云雾缭绕的特点。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两篇文章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水景色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灵动。
【解析】这两篇写景散文均以山水为主题,展现了不同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甲】文《三峡》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象,重岩叠嶂、悬泉瀑布,动静结合,既有夏水的奔腾,又有春冬的静谧,展现了三峡的多样性与生态之美。【乙】文《游庐山记》则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庐山的灵秀与变幻,尤其是对瀑布与云雾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神秘与逸趣。两文均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突出了山水的动态美,又渲染了静态的意境,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人文的思考。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内容理解。
B.有误,“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的句意是“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其中的“良”意思是“忠良”;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自:在。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略:皆。阙:通“缺”,缺口,空隙。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对三峡的描写,其生态环境的特点可以分析如下:
地形险峻,山峦重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三峡地区地形复杂,山峦连绵不绝,山峰高耸入云,遮天蔽日。这种地形特点不仅为三峡带来了壮观的自然景观,也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水质清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确实表明了春冬时节三峡江水的清澈透明。江水的清澈不仅反映了水质良好,也说明上游水源地生态保护得当,没有受到严重污染。
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生动描绘了三峡地区山上植被的繁茂景象。怪柏的生长、悬泉瀑布的飞漱,都说明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水分充足,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多样性丰富:除了茂密的植被外,“常有高猿长啸”也揭示了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猿猴等灵长类动物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食物链完整,生态环境稳定,能够支持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知,在这里“素湍绿潭”与“回清倒影”形成了静与动的鲜明对比。湍急的江水是动,而平静的潭水及其倒映的景象则是静,两者相辅相成,展现出三峡春冬之季的清幽之美。同时,“绝谳多生怪柏”以静态描绘了山崖的陡峭和柏树的奇特,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则以动态刻画了瀑布的飞流直下和泉水的冲刷,使得三峡的景色既显得峻峭又充满生机。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三峡的春冬之景更加鲜活、立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乙文中“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以静态描绘了庐山的沉稳和岩谷的峻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随后的“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则以动态刻画了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从一缕白云的升起,到逐渐增多、相互衔接,最后布满全山,这一过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得庐山的草木幽深、云雾缭绕的特点跃然纸上。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得庐山的景色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综上所述,甲、乙两文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山水景色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灵动。
【点睛】参考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汇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水)能够和山的宏大相匹敌并且让水在山的周围激荡、涌动,那么(这座山就称得上)有灵气。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坦开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而草木繁盛,而庐山具有使人愉悦、舒畅的景致。
乙酉早晨看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看瀑布更加清楚。山幽深的样子,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被刀削过一样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是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遮蔽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派浓都的深青色,(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第03讲 《三峡》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核心知识点、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典例引领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七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知识点1 作者简介
郦道元(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的家乡栗(郦)各庄村今属河北省高碑店市,但在北魏时期隶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北魏官员,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著有千古名著《水经注》,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也被国际上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出生地是他父亲郦范做官的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郦道元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十二三岁时随父亲郦范居住在青州;十八岁时父亲病逝,归葬故里,郦道元在郦亭沟(今高碑店境内运粮河)畔为父守孝三载。回平城后,先后任太傅掾、尚书主客郎中、尚书祠部郎中、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郡太守、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等职,因得罪权贵遭诬告免官,赋闲十年,其间潜心著述,撰写《水经注》。公元524年,郦道元被起复,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要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平叛。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 ,被奸人所害,在潼关阴盘驿亭壮烈殉国。后归葬洛阳邙山,被北魏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作品名称 卷数 体裁 内容简介
《水经注》 四十卷 地理著作 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还涉及部分外国河流。兼具地理、历史、文学价值,是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本志》 十三篇 不详 具体内容不详,推测可能与地理、历史或个人志向相关等。
《七聘》 不详 辞赋 应为类似汉代以来的七体赋,以问答形式,从多个方面铺陈描述事物等。
知识点2 作品介绍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知识点3 重点字词
(一)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三)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四)重点词语
略无:完全没有
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荣:茂盛
良:甚,很
肃:肃杀,凄寒
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漱(shù):冲荡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或:有时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冲上,漫上
知识点4 课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自:在。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襄:冲上、漫上。 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隔断。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不以:不如。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原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时:季节。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极高的山峰。漱: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甚,很。
【翻译】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有很多趣味。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肃:肃杀,凄寒。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翻译】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知识点5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 《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对三峡春冬景象进行了概括性描绘。
12.《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3.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郦道元《三峡》中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江水一泻千里之气势的两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郦道元游历三峡,面对茂盛的草木,发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感叹,愉快惬意。
16.郦道元《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三峡特点的两句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猿啼”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
18.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绘出春冬之时明净轻快、动静有致的三峡美景。
19.郦道元《三峡》中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0.面对三峡的春冬之景,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语句从色彩、情态方面赞美江水的清澈。。
21. 《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一句相照应。
22. 《三峡》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知识点6 课文深度解析
三峡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完全没有)阙处(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写三峡的广度】。重岩叠嶂(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自非(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写三峡的高度】。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一部分:概括性描绘三峡的形势。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至于(到了)夏水襄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正面描写夏天江中水势极大,流猛且急】。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命令)急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暮到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日行千里,衬托出江流之急】,其间(指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千二百里,虽(相当于“即使”)乘奔(指飞奔的马)御(驾驭)风,不以疾也(以,这样。疾,快)。
夏天景象,雄伟峻急,动人心魄。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侧面描绘出夏天三峡涨水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气万丈。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俯视】。绝 (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多生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飞漱(漱:冲荡)其间【仰视】,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一字一景,简练地概括出三峡春冬景象的特点:和缓、从容、优美、雅致】,良多趣味(良:甚,很)。
春冬景象,风景秀丽,沉静优美。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以“绿”饰“潭”。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
译文: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林寒涧肃(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引(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指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空谷传响(回声),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泪沾裳(指衣服)。”
秋天景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第四段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第二部分(2—4)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译文: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解析思路】
整体顺序梳理:作者采用 “总写 — 分写” 的逻辑框架,先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概括三峡整体地貌,突出山的连绵与高耸,奠定雄伟基调。这种开篇总绘概貌的方式,能让读者快速建立对三峡的整体认知。
季节描写的文脉逻辑:在分写四季时,未按春、夏、秋、冬的常规时序,而是以 “夏 — 春冬 — 秋” 的顺序展开。这一安排需结合文脉与水势特点分析:夏季江水 “襄陵,沿溯阻绝”,水势最为峻急,与首段山的雄伟形成 “水随山势” 的动态呼应,这种承接首段的写法,使文章气脉贯通;春冬之水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转为静谧优美,与夏季的动势形成对比;秋季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以肃杀之景收束,情感上由壮景转为哀情,文脉节奏张弛有度。
地理要素的逻辑关联:从地理角度看,“峡” 的形成依赖 “山” 与 “水” 的相互作用。首段先写山,因其是峡的空间边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为水的存在提供场景;后两段重点写水,夏季写水之 “动”(急流奔涌),春冬写水之 “静”(潭水清澈),从动静两面展现水的特质;结尾以秋景中的山猿哀鸣回扣山的存在,形成 “山 — 水 — 山” 的首尾呼应结构,既符合地理逻辑,又让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好处的多维分析:这种顺序安排,在内容上,通过夏水的强烈视觉冲击凸显三峡的险峻,春冬的清幽展现其灵秀,秋季的萧瑟增添文化韵味,多角度呈现三峡风貌;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季节顺序,以水势强弱和情感脉络串联,使行文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在阅读体验上,先声夺人的夏景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后续的静景与秋景逐步深化意境,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 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解析思路】
夏季景物特征提炼:聚焦 “水” 这一核心元素,从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可看出江水满溢至山陵,覆盖范围广;“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以夸张的行船速度,侧面烘托水流速度之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进一步强化急湍之势。整体特征可概括为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这种雄浑的景象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视觉与感官冲击,凸显三峡夏季的阳刚之美。
春冬季景物特征分析:此时水势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 写白色急流的动态,“绿潭” 绘碧绿深潭的静态,动静结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中,怪柏的奇崛与悬泉瀑布的飞泻,在色彩(绿潭、青柏)与形态(垂直瀑布、横生柏树)上形成丰富构图。特征可总结为 “水流和缓、潭碧柏怪、动静相生”,展现出三峡清幽雅致的一面,与夏季的磅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自然景观的多元特质。
秋季景物特征归纳:以 “林寒涧肃” 奠定萧瑟基调,“寒”“肃” 二字从触觉与视觉角度渲染万物凋零的氛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通过猿猴的凄厉叫声,以声衬静,强化悲凉之感。其特征为 “草木凋零、猿鸣哀婉”,这种肃杀之景融入了文人对时序变迁的感伤,使自然景物带上人文情感色彩,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层次。
特征抓取的方法总结:作者写景时,善于抓住季节转换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象(夏季的江水、春冬的潭柏、秋季的猿鸣),通过动词(襄、漱)、形容词(素、绿、寒)及场景化描写(朝发暮至、空谷传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刻画特征,使不同季节的景物既有独特个性,又共同构成三峡完整的自然画卷。
考点一:词语解释
1.其他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隐[F]天蔽日 隐: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夜分:
(4)不见曦月 曦:
(5)至于夏水襄陵 襄: 陵:
(6)沿溯阻绝 沿: 溯:
(7)不以疾也 疾:
(8)则素湍绿潭 素: 湍:
(9)回清倒影 回:
(10)绝 多生怪柏 绝 :
(11)飞漱其间 飞漱:
(12)清荣峻茂 荣:
(13)良多趣味 良:
(14)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 旦:
(15)林寒涧肃 肃:
(16)属引凄异 属: 引: 凄异:
(17)空谷传响 响:
(18)哀转久绝 哀转:
2.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有朋自[F]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自[F]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绝: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F]
天下独绝[F](《与朱元思书》)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考点二:名句默写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仅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峻的特点。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形容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4)读郦道元《三峡》中的“ , ”,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考点三:句子翻译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考点四:句子节奏划分
5.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考点五:语言运用
6.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浪漫三峡游”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精心策划】三峡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丰富的特色美食(如金黄蜜橘)等成为游览胜地。“2023·三峡旅游”项目正在征集最佳策划创意,请你参照示例策划两项活动。
【示例】美食节——吃货眼中的三峡美食
活动一:
活动二:
(2)【高唱颂歌】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3)【来做导游】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做一回小导游,联系课文的描述及下面的图片,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考点六:内容理解
7.下列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B.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D.“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静态,以“倒影”写“绿潭”的动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考点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飞漱其间( ) (4)属引凄异(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11.文中引用渔者歌谣有什么作用?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诵、美点鉴赏,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品析文中的精美词句。
3.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品析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感受三峡的壮丽,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知识清单梳理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2.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在四季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结合课文原句,加以分析。
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退潭清,山崖上的柏树与飞流而下的瀑布相映成趣,此时的三峡有清丽奇秀之美。(2)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天三峡的水势浩大,江流迅疾;"乘奔御风",将顺水而行的船与快马、疾风相比,突出了水的凶险与疾速。(3)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点明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同时用高猿的哀鸣与渔夫的歌衬托深秋的凄清,更渲染出秋天的萧瑟气氛。
3.课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
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重岩叠嶂”是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连绵、高峻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4.课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水的特点?
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1)正面描写:“沿溯阻绝”概括水势上涨,概括水势险恶;(2)侧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夸张手法和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突出强调、生动形象地侧面烘托出夏日江水的水涨流急的奔放美。
5.第三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春冬的特点?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1)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2)然后写“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观远景,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3)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6.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①渔歌渲染了秋季三峡的萧瑟肃杀。②渔歌与"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呼应,写出了三峡的山高水长,连绵不断。③渔歌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于如此险地的劳动人民的同情。④深化了文章的意境,余韵悠长。
一、基础积累
1.填空。
(1)《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该书由 (朝代)的地理学家 所撰,以《 》为纲,广为补充发展,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三峡》开篇由山势落笔,接着承山高江窄而写水势,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时顺序,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三峡 、 的景色。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下列对《三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与《汾水》中的“水流潭涨,波襄转泛”都写出了水势之大。
B.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与《天池》中“澄渟镜净,潭而不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在《三峡》和《汾水》《天池》三文中都引用文献资料进行佐证,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本文和《丹水》《汾水》《天池》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文言文《三峡》,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自非亭午夜分 (4)属引凄异
7.翻译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其间/千/二百里
C.绝 /多/生怪柏 D.常有/高猿/长啸
9.文章多用骈句,尤其是四字句连用,使得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美感。因此,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如果去掉“每至”“常有”两个词,句子则更具“骈句”特点,表达效果更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单阐释你的理由。
二、能力提升训练
学习《三峡》后,小冀同学又查找了一些三峡相关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资料一:
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④素朝⑤,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人名。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资料二:
三峡歌
陆 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三峡》)
(2)沿溯阻绝(《三峡》)
(3)故罗含云(资料一)
(4)望之若幅练在山矣(资料一)
2.下列对资料一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B.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C.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D.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4.郦道元以“良多趣味”评价三峡的春冬之景,《三峡》第三段中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其“趣味”的?请简要分析。
5.资料二中“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句,写出了三峡天气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6.《三峡》和资料一中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西山十记·记二》(节选)(袁中道)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山根中时出清泉 B.每至晴初霜旦/至玉泉山麓
C.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动词用作名词;“折而南”中的“南”,名词用作状语。
B.三峡是一个文化宝库,有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发生于此,有白帝城托孤、昭君屈原故里、神女峰传说等。
C.“见石子鳞鳞”中的“鳞鳞”,“潜鳞了然”中的“鳞”都代指鱼。
D.材料一《三峡》中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其 上 为 望 湖 亭 见 西 湖 明 如 半 月 又 如 积 雪 未 消。
11.小诚发现,两文在写景顺序,情感表达上有较大差异,值得探究。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庐山据浔阳、彭蠡①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②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③,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④,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朗。山沈沈⑤苍酽一色⑥,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⑦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选自恽敬《游庐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庐山据浔阳、彭蠡: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长江流经浔阳(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称;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②荡潏:水流激荡、涌动的样子。③夷旷:平坦开阔。④壮郁:雄壮而草木繁盛。⑤沈沈:幽深的样子。⑥苍酽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⑦弇:遮蔽。
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时朝发白帝”中的“朝”是“早晨”的意思,与“朝晖夕阴”(《岳阳楼记》)中的“朝”意思相同。
B.“良多趣味”中的“良”是“甚,很”的意思,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中的“良”意思相同。
C.“敌”有“敌人,仇敌”“相当,匹敌”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能敌其大以荡潏之”中的“敌”是“相当,匹敌”的意思。
D.“睹”是形声字,从目,者声。“生平所未睹也”中的“睹”和“先睹为快”中的“睹”都是“见,看见”的意思。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4.小南是校环保社的成员,正在开展三峡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请根据甲文对三峡的描写,分析其生态环境的特点。
15.写景散文中动静结合的运用能为描写景物增色不少。甲、乙两文均运用了此法,请你结合两文简要分析其中妙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