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2.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B.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实现了土地公有制的目标
3.作家魏巍在《火线春节夜》中写道:“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这体现了志愿军的( )
A.严明的纪律观念 B.武器装备精良
C.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业余生活丰富
4.1953年~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4.8%,重要经济部门之间比例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说明当时( )
A.我国摘下了农业大国的帽子 B.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已经建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D.社会主义公有制加速工业化发展
5.1959年9月,因苏联撤离援华人员,带走了总设计图,在建的海军长波台被迫停工。33岁的周建畏顶住压力,受命带领技术人员吃干馒头、咸菜,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长波发信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具有( )
A.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 B.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勇担责任的精神
C.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善于创新的精神 D.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
6.观察下列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 B.改革开放的需要
C.环境保护的需要 D.农村改革展开
7.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以下哪4个城市( )
A.深圳、上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C.深圳、珠海、汕尾、厦门 D.深圳、珠海、汕头、东莞
8.如图为2007-2017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该统计图表明()
A.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失去优势 B.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增长明显
C.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总值齐头并进 D.我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9.改革开放以来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为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家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在少数民族地区尽量多办一些能源、原材料加工业项目,以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协调。这体现了我国( )
A.关注少数民族的工业发展 B.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C.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10.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汪辜会谈 ③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④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⑤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③①②④
1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军队武器装备性能落后,威力弱小。后来逐渐形成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人民军队。这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 )
A.指挥更加成熟 B.作风优良 C.朝现代化奋进 D.作战勇敢
12.1972年,《纽约时报》评论指出:“这一事件既证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也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新地位……双方最高领导人开始努力寻求能否建立一种新的互利关系。”该报评论的是( )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正式建交
13.口述史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特定问题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然后经过筛选、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它更适合研究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历史。”根据以上表述,你认为下面最适合应用口述史研究的一项是( )
A.外交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 B.国防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C.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 D.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14.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个“高峰”的是()
A.建立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的津贴制度 B.创立“陶片放逐法”
C.允许外邦人和奴隶参政 D.组成四百人议事会
15.“亚历山大的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改行成了当地人的老师,曾经的军营变成了学习希腊文明的宁静课堂。”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动东征( )
A.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
C.推动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辨析改错题(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8分)
16.(1)1997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 】改正:
(2)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 】改正:
(3)象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代表,为研究古巴比伦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 】改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新中国的伟大梦想”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中华崛起——民族独立梦】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信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结合所学,材料一中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分)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事件是什么 (1分)
【当家作主——民主法治梦】
材料二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开展,……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不仅参考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立宪的经验,而且注重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值得借鉴的一些成果。……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超过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这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特点。(2分)
【工业发展——经济腾飞梦】
材料三
图B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1953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展起来。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上图中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个高峰时期内,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2分)
【全面决胜——民族复兴梦】
材料四
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自二十大报告
(4)结合所学,回答材料四中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是 (1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18.变革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包产到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大家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积极搞一些副业,短短一年时间,大家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
——选编自李荣根口述:《亲历改革开放,见证宝安巨变》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是什么。(1分)根据所学知识对其所述现象进行合理解释。(2分)
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两国总理倡导的“原则”以及影响。(3分)
材料三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国两制”实行的原因。(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
四、活动与探究。
19.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与活动。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科技大事记(部分)
(1)材料中1956年的科技成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_____。任意列举一位与材料中1964年科技成果有关的科学家______。材料中2003年科技成果表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分)
(2)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任选一个阶段,补充一例材料之外的科技成就,并简述取得该成就的伟大意义。(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形式学习宣传科技变化。(4分)
八年级期末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A C B C 6—10: A B B C D 11—15: C B D A C
二、辨析改错题
16.(1)× 把“1997年”改为“1999年”
(2)√
(3)× 把“象形文字”改为“楔形文字”
(4)×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为“《汉谟拉比法典》”
三、材料解析题
17.(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1分) 西藏和平解放(1分)
(2)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或成果;讨论时间充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等(2分,任意2点)
(3)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分)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经济稳步增长;(2分)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分) 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民族独立、经济建设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2分)
18.(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李荣根口述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农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分田到户,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各国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3)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需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国情;尊重历史,具有高度灵活性;(2分)
(4)生产关系的变革(适时调整政策);积极、灵活地对外交往;制度变革等;(2分)
四、活动与探究
19.(1)一五计划(1分) 邓稼先等(1分)三(1分)
(2)示例:(任意1个,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分)
成果: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分)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分)
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分)
成果: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分)
意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分)
(3)从奋起直追到自主设计、研发再到某些科技领域领先世界。(2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观科技馆;设计科技宣传报;进行科技主题宣讲;观看科技发展纪录片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