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3: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团、泥潭、绵延”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理清《女娲造人》这则神话故事的情节脉络,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特点。
分析文中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描写,概括女娲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神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体会神话的艺术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梳理故事情节,探究女娲形象的塑造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女娲造人》与《圣经》中的 “上帝造人” 神话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造人神话在情节、形象、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神话改编工坊” 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提高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女娲形象的特点,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娲造人的艰辛与伟大,体会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对人类起源的探索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认识我国古代神话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故事充满奇幻色彩、富有想象力等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简单的人物形象。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表达。
(二)潜在学习困难
对神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分析其表达效果,不能很好地体会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由于缺乏对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对女娲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把握不准,难以深入理解神话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在对比阅读中,难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不同造人神话的异同点,缺乏有效的比较方法。
对神话故事的创作意图理解不透彻,不能将神话故事与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联系起来。
(三)兴趣激发点
神话故事本身具有奇幻、生动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话人物或故事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神话改编工坊” 创新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亲自参与故事的创作,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参与感。
展示与女娲造人相关的图片、动画、影视作品片段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 “人类是如何起源的” 等问题,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聚焦核心问题
(一)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神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感受神话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女娲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体会神话故事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准确把握想象和夸张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理解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在对比阅读中,能从造人原因、过程、所用材料、体现的思想等方面分析《女娲造人》与 “上帝造人” 神话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将神话故事与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联系起来,理解神话的价值。
(三)突破策略
对于重点字词和故事情节,通过预习检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巩固,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情节脉络,使故事结构一目了然。
分析女娲形象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女娲动作、心理的语句,小组合作探究这些语句所表现的女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针对想象和夸张手法的理解难点,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如女娲用黄泥造人、用藤条挥洒泥浆造人等,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想象的合理性和作用,如 “这样的想象体现了古代人民怎样的思想?”
开展对比阅读活动时,提供详细的对比表格,明确对比角度,让学生按照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和填写,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比较不同神话的异同点。
补充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神话传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理解神话是人类在科学不发达时期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解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
保障教学实施
(一)文本材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女娲造人》原文。
补充阅读篇目:《圣经》中的 “上帝造人” 故事片段,用于对比阅读。
(二)媒体资源
PPT 课件:包含女娲的图片、女娲造人的动画片段、重点字词解析、故事情节梳理、女娲形象分析、想象和夸张手法讲解、对比阅读材料、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等。
音频素材:与女娲造人相关的神话故事朗读音频、背景音乐等,用于营造氛围和辅助朗读。
视频素材:女娲造人的动画短片、关于人类起源的科普视频片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网络平台链接:相关的神话故事网站、人类起源科普网站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三)教具学具
字卡:将重点字词制作成字卡,用于课堂上的认读和复习。
思维导图模板:供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女娲形象特点、表现手法等。
小组任务单:明确小组讨论、对比阅读、“神话改编工坊” 等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绘画工具:彩笔、画纸等,用于 “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中绘制故事场景或人物。
五、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
(一)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女娲造人的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动画里讲的是谁的故事吗?你们对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女娲造人的故事。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则古老而神奇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看看课文中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女娲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作者及文体简介(3 分钟):用 PPT 简单介绍本文的出处(《神话故事新编》)和神话的基本特点(以神为主角,充满想象和夸张,反映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字卡认读重点字词,纠正读音,解释含义。
提问:“这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梳理情节顺序。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8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思维导图模板,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思维导图。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故事的情节脉络:女娲感到孤独→用黄泥造人→用藤条挥洒泥浆造人→为人类建立婚姻制度。
分析女娲形象(7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女娲动作、心理的语句,如 “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等。
小组合作探究:“从这些语句中,你能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她具有哪些品质?”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女娲是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智慧和创造力,对人类充满关爱的神。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探究表现手法(8 分钟):
提问:“这篇神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语句,如女娲造人的过程、造人的数量等。
教师总结: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生动地展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体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对比阅读(7 分钟):
发放补充阅读材料《圣经》中的 “上帝造人” 故事片段,学生快速阅读。
提问:“‘上帝造人’与《女娲造人》在造人所用的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为下节课更深入的对比阅读做铺垫。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故事情节、女娲形象和表现手法等。
教师强调:神话故事中的想象虽然奇特,但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娲造人》与其他造人神话的异同,以及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5 分钟)
通过字卡,随机抽取学生认读并解释上节课所学的重点文言字词,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掌握。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和女娲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讨这则神话的深层意义,并与‘上帝造人’神话进行更全面的对比。”
2. 新知探究(25 分钟)
体会神话内涵(10 分钟):
提问:“古代人民为什么会创造出女娲造人这样的神话故事?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观念?”
小组讨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无法科学解释)进行分析。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创造人类的神灵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入对比阅读(15 分钟):
发放 “对比阅读表格”,表格内容包括造人原因、造人过程、造人所用材料、造人后的安排、体现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女娲造人》和 “上帝造人” 故事片段,完成表格内容。
各小组展示表格,分享对比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造人原因:女娲因孤独造人;上帝为了让世界更完美造人。
造人过程:女娲先捏黄泥造人,后用藤条挥洒泥浆造人;上帝用尘土造人,吹气息赋予生命。
体现的思想:《女娲造人》体现了母性的伟大和对人类的关爱;“上帝造人” 体现了上帝的全能和对人类的主宰。
3. 能力深化(15 分钟)
“神话改编工坊” 创新活动(15 分钟):
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发挥想象,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可以改变造人方式(如用石头、树木等)、增加造人过程中的情节(如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描写人类被创造出来后的生活等。
各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创作,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漫画、情景剧等形式。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内容。
学生互评,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改编要尊重神话的核心内涵。
4. 总结提升(5 分钟)
学生分享参加 “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女娲造人》这则神话的新认识。
教师总结:《女娲造人》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瑰宝,它不仅讲述了人类起源的故事,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和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勇于探索未知。
六、课堂练习设计
分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基础巩固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榛榛( ) 澄澈( ) 掺和( ) 揉团( ) 泥潭(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莽莽榛榛:_________ 澄澈:_________ 绵延:_________
简要概括《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不超过 100 字。
(二)能力进阶题
阅读文中描写女娲造人时的动作和心理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女娲怎样的形象特点。
分析文中想象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结合 “上帝造人” 的故事片段,说说《女娲造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三)拓展挑战题
发挥想象,以 “当第一个人被女娲创造出来后” 为题,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描述当时的情景。
搜集其他民族的造人神话,与《女娲造人》进行对比,写一篇简短的对比分析报告,不少于 300 字。
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你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并比较神话传说与科学解释的不同之处。
七、板书设计
结构化呈现课堂逻辑
(一)主框架
《女娲造人》
字词:莽莽榛榛、澄澈、掺和、揉团、绵延
情节:孤独→造人(黄泥→藤条)→建婚姻
女娲形象:勤劳、善良、智慧、关爱人类
手法:想象、夸张
内涵: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对生命的珍视
(二)互动区
预留空间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女娲形象的独特理解和对神话内涵的不同见解。
记录学生在 “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中的精彩创意和想法。
(三)视觉化要点
用绿色粉笔标注描写女娲善良、关爱人类的语句,突出其母性光辉。
用黄色粉笔标注文中想象和夸张的语句,强调神话的艺术特点。
用对比箭头连接《女娲造人》与 “上帝造人” 的异同点,使对比更直观。
八、作业布置
延续学习链条
(一)必做作业
背诵课文中描写女娲造人的精彩段落。
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本文的部分。
整理课堂上的对比阅读表格和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选做作业
为《女娲造人》绘制一组连环画,表现故事的主要情节。
搜集更多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写一篇读后感。
与家人分享《女娲造人》的故事,并听听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三)长周期项目
开展 “神话中的文化密码” 探究活动,为期三周。
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埃及神话等)。
分析这些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 PPT 进行成果展示,探讨神话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九、教学评价设计
多维度评估效果
(一)课堂观察表
评价项目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改进(1 分)
参与度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发言主动且有独到见解 能参与课堂活动,有发言 参与度低,很少发言
合作表现 主动与组员配合,积极贡献创意,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能配合组员,有一定参与度 不配合,游离于小组外
知识掌握 能熟练掌握字词,准确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基本掌握字词,能理解主要内容 字词掌握不牢,理解有偏差
思维创新 在讨论和活动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有一定的想象力,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思维局限,缺乏创新
(二)随堂检测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重点字词、故事情节、女娲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合理性、合作的协调性等方面评价小组讨论表现。
“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评价:从创意性、表现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三)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分值
内容理解 准确把握神话故事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30 分
分析深度 能深入分析表现手法和神话内涵,有自己的见解 25 分
对比能力 能全面、准确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 20 分
创意表达 改编或创作有新意,形式多样,表达清晰 25 分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化后续教学
(一)亮点与不足
亮点:导入环节的动画短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神话的理解;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分析能力。
不足:在深入分析神话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引导;对比阅读表格的填写对一些学生来说有难度,需要更细致的指导;课堂时间分配有时不够合理,导致活动展示环节有些仓促。
(二)学生反馈
典型困惑:对神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与现实的联系理解不深;在对比阅读时,难以准确提炼不同神话的思想内涵;改编神话时,不知道如何把握创新与尊重原著的平衡。
创意表现:在 “神话改编工坊” 活动中,学生的改编创意十足,有的小组增加了女娲造人时与野兽斗争的情节,有的小组用漫画形式展现了人类诞生后的欢乐场景,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改进方向
针对学生对神话内涵理解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更多关于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资料,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在对比阅读教学中,提前对对比角度和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示例,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对比表格。
合理调整课堂时间分配,提前做好教学预设,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把控各环节的时间,确保活动展示环节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
加强对学生神话改编的指导,明确创新与尊重原著的界限,鼓励学生在理解神话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