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宗教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同时正确理解宗教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比较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和尊重。
2学情分析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视野不开阔。知识贫乏,课前需要多加大量预习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学习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检测】
【复习检测】
1、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的科学计算方法和物体及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原理和“定律”,奠定了学和学的基础。
2、《》《》和《》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品。
3、巴黎圣母院是洲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麦加清真寺是建筑的典型代表。
活动2【导入】【导学思考】
【导学思考】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同时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活动3【讲授】【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
一、佛教1、时间:____________2、地点:古代___________。3、背景:印度出现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
4、创始人:相传佛教的创始人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佛教创立后称___________________。
5、教义:佛教宣扬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__,寻求自我解脱。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破除种姓等级界限。
6、发展:公元前3世纪_____________统治时,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7、经典:“__________”
8、传播:公元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先后传入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资料〗1、乔达摩(姓)·悉达多(名)出生于释迦族,“牟尼”为印度梵语,意为圣人,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隐修者”、“释迦族的智者”)。去世后,被弟子尊为“佛陀”,简称“佛”,意为“大彻大悟者”(“觉悟者”)。
2、佛主的几种称谓乔达摩·悉达多是佛主的俗名,即成的佛教圣者之前的名字。释迦牟尼是其创立了佛教之后的称谓,此称谓含有圣者的意思。除了这样称谓之外,佛主还有其他表示宗教圣者的称谓,常用的有:佛、佛陀、如来等。
3、关于《三藏》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藏”在梵语中意为篮子,是装物品,佛教用以作为储存经典的文库。“三藏”指佛教经典的三大组成部分。一为“经”,主要是有关佛教思想的阐述;二为“律”,主要是有关佛教教规、教律的规范;三为“论”,主要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和论述。佛教属于经、律、论的典籍繁多,合而总称“三藏”。故佛教把通晓佛教经典的高僧尊称为“三藏”,或“三藏法师”。
舍利:佛教称尸体火化后的残余骨烬为舍利。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舍利,佛牙、佛发也称佛牙舍利、佛发舍利。
〖阅读材料〗1、“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2、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3、反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说,不承认婆罗门祭司的特权,认为四种姓就像一棵树上生出的花果,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一样……
二、基督教1、
时间:____________
2、地点:在罗马帝国境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兴起,并迅速传播到_______和北非,成为流行的宗教。
3、创始人:传说________________是基督教的创立者,是人类的“__________”。
〖资料〗“救世主”:本意是由上帝派遣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希腊文为Christos,汉语音译为“基督”,基督教因而得名。
4、教义:__________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生下来就是_______的,人类深重的
苦难和罪孽只有依靠上帝才能拯救。要人们虔诚地崇拜上帝,忍受现世苦难,以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基督教早期的信徒多是贫苦民众和奴隶,他们反对_______________,主张平等共产。
5、经典与组织:基督教的经典《__________》,组织是___________。
6、分裂与传播:公元11世纪中叶,东西教会分裂,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教派。
基督教从欧洲逐渐传入_____、_____、_____洲,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资料〗基督教的教派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教会分裂和宗教改革,使之形成多种不同的教派。天主教和东正教是最早形成的两大教派。天主教流行于西欧各国,以罗马教会为中心。东正教流行于东欧(东罗马地区),先以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为中心,后转移致俄罗斯,莫斯科成为中心。以后,由德国兴起的宗教改革又产生了新的教派(路德教、加尔文教等),简称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现习称的基督教)是当代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阅读材料〗1、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2、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3、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要难。
三、伊斯兰教1、时间:公元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____
3、创始人:____________是伊斯兰教的创建者,他被奉为“________”、天神安拉的使者。
4、教义:宣扬对天神_________的崇拜:安拉是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全知全能的至高无上的神;遵循安拉善意行事的人灵魂就能升入天堂,反之,灵魂就会堕入地狱。
5、经典:伊斯兰教的信徒称__________,他们奉《_____________》为经典。
6、最基本的宗教活动:“”:念、拜、课、斋、朝
7、影响: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8、派系:伊斯兰教后来在发展中出现多个教派,影响大的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派。
〖资料〗伊斯兰教与穆斯林这是学习有关伊斯兰教知识应分辩的两个不同概念。伊斯兰教指的宗教名称,穆斯林是对信奉伊斯兰教教徒的称谓。即前者是宗教名,后者是教徒名。这两者极易被人混淆。
〖阅读材料〗1、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每日必须按规定仪式祈祷;每年在规定的月份斋戒;到麦加朝拜。
2、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而不再信仰本部落的神。
3、伟大的安拉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安拉,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
4、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资料〗1、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2、正确认识宗教问题
宗教知识是历史知识的组成部分。宗教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不易埋理解的问题,对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学习宗教历史知识首先要解决正确认识宗教的问题,避免对宗教认识的简单化、片面化。不能只局限于宗教是神学迷信,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烟这种简单的、片面的认识。正确认识宗教可从如下方面来比较全面地理解:
其一,宗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产生宗教也随之产生,它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因此,宗教是一种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文明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明成果;
其二,宗教都有一套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神灵观、天堂地狱观、救世观、灵魂转世观等等。这些神学观念曲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种种问题的思考、探索和理解,因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文化成就的组成部分;
其三,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和主张能(如宗教提倡的善良、慈爱、正直、互助、以及珍爱生命等等)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对社会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文明教化作用。
学习本课之前,还需要回答什么是宗教这一实质问题,本课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对导语的分析解读。对课文中介绍的三大宗教的知识,应掌握的要点是各教的教义(宗教思想)、产生和传播。
宗教的实质: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对社会现实认识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这重力量既体现为精神的,也体现为物质的。
4、宗教的影响(1)给了劳苦大众寄托;(2)成了统治者统治的工具;(3)广泛传播,成了宗教。
活动4【活动】【知识连接】
【知识连接】古代中国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为天竺。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逐渐流行,对我国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朝著名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时)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东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产生,道教重视养生,追求长生不老,尊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活动5【作业】【练习】
1.下列不属于佛教产生的背景是()
A.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 B.社会矛盾尖锐C.统治者大力扶植 D.人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2.佛教的创始人是()A.乔达摩·悉达多B.真主安拉C.穆罕默德 D.传说中的耶稣
3.佛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其流行的地区主要在()
A.东亚和西亚B.东亚和非洲C.南亚和欧洲D.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4.佛教的经典著作是()A.《圣经》 B.《古兰经》 C.《道藏》 D.三藏
5.“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生老病死、悲伤、……就一扫而光。”这是哪一宗教的教义()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6.佛教的产生有利于下列哪一等级()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7.下列关于兴起之初的基督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反对罗马的残暴统治而兴起B.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两大教派
C.信徒是贫苦民众和奴隶D.诅咒剥削,主张平等共产
8.要进行念、拜、课、斋、朝“五功”并负有“圣战”义务的宗教信徒()
A.穆斯林B.基督徒C.佛教徒D.道士
9.穆罕默德关于一神教的宣传,可以在下列哪部经典里查阅()
A.《圣经》 B.《大藏经》 C.《诗经》 D.《古兰经》
10.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11.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基督教②佛教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12.从右图中人物装束和礼仪上看,他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3.下列宗教,对维护阿拉伯民族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
14.世界三大宗教都产生于()A.亚洲B.非洲C.欧洲D.拉丁美洲
15、佛教的创始人是()A.乔达摩·悉达多B.真主安拉C.穆罕默德 D.传说中的耶稣
16、佛教的发源地是()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17、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A.巴勒斯坦一带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恒河流域
18、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安拉 D.穆罕默德
19、与“千手观音”“普度众生”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20、2005年12月25日~12月27日,中国—重庆华岩佛教文化节在千年古刹华岩寺举行,中国内地、港澳台及韩国、新加坡等地的高僧齐聚山城。迄今为止,佛教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A、3000多年B、2500多年C、1300多年D、1000多年
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材料二:教会不但可以剥削耕种教会土地的农奴,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基督教。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教会已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3)该宗教组织后来分裂为哪几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