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5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调研
历史试题 2025.07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 8 页,共两部分、27 道题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 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2 题,每题 2 分,共 4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距今 4300 年左右,北方地区兴起了数支玉文化(见下表),这说明
考古学文化 玉器主要特色器型
海岱龙山文化 钺、铲、璧、璋、牙壁、琮、多孔刀
晋南陶寺文化 钺、铲、璧、璜联璧、牙壁、琮、多孔刀
陕北石峁文化 钺、铲、壁、璋、璜联璧、牙璧、多孔刀
甘青齐家文化 钺、铲、壁、璜联璧、琮、多孔刀
①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力 ②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③玉器功用由祭祀转向社会生产 ④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
A.①④ B. ①③ C.②③ D.②④
2.
材料一 《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恶金(铁)以铸鉏(锄)、夷(铲)斤(斧头)、斸(大锄),试诸壤土。”
材料二 山东临淄孙娄乡孙家营村出土铁器 7 件,鉴定为战国时期。其中犁铧 2 件,铁锄 3 件,铁镢 1 件 铁斧 1 件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战国齐国铁农具得到应用 ②青铜武器退出了历史舞台
③考古印证文献资料的记载 ④工商食官的格局开始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荀子认为“治之终,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并主张“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的上述主张
①反映了对德治和法治的思考 ②体现出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
③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④为儒家思想独尊奠定理论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据里耶秦简记载,始皇帝 1 年皇帝制书曰:“上洞庭络裙值(军服价格)书”二月初五,御史丞将此书下发洞庭郡,洞庭郡收到后逐级发至各县,并要求“书到相报”。四月初八,该文书到达江陵县守丞手中。由此可知秦朝
①形成较为完善的文书制度 ②重视对军事物资的管理
③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治理 ④ 上计制加强对官员考核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一则父亲控告儿子的司法义书,“某里士伍(无爵位的成年男性)甲告日:‘甲亲子同里十伍内不孝,谒杀(请求官府处死丙),敢告。’”接到文书后,官府立即命人将丙速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法律维护家庭伦理秩序 B.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C.基层乡约与法律合流 D.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6.在甘肃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简中,有相当数量的出入关记录。右图为其中一名官员的“家属出入符”第一栏为官员名称,第二栏为妻、子女等家属的名籍、年龄,第三栏为随行车马的信息。简左侧有刻齿以供核验。该简牍可用于研究汉代的
①边疆治理 ②交通状况 ③刺史制度 ④家庭结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史学家班固评价汉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下列史料能够作为该评价依据的是
①“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④“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8.东汉初年,“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直接影响赋税征收,光武帝下令“度田”,而各地郡守刺史在执行过程中“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致使“百姓嗟怨”由此可知
①地方豪强隐匿户口和土地 ②光武帝厉行法家统治政策
③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 ④度田未能够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②③
9.三国时期,岭南地区士燮家族“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东吴平定士氏叛乱后,将岭南地东部分割,命名为广州、派遣刺史;同时对归顺的部族首领,“承制”封官,“遗以财币”;对前来避难的流民“倾家给济,与共有无”。以上举措
①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②促进岭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③使岭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④使岭南成为东吴政治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东晋刘毅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今之中正,不糟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刘毅意在说明九品中正制
A.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不利于人才选拔
11,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前燕慕容氏“躬行郡县,劝课农桑“:前秦符坚“以境内犁、课百姓区种(种抗早耕作技术)”;北魏推行均田制,这此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抑制士地兼并.缓解社会矛盾 B.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统治基础
C.促进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 D,削弱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12.《隋书·裴蕴传) 记载:“高祖和平之后,禁网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呰令貌阅”裴蕴的建议有利于
A.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D.调整赋税征收标准
13.唐文化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加以消化和吸收。下列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②日本、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③朝鲜、日本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④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唐玄宗末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付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方四五。”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 B.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C.租庸调制的实施效果 D.唐朝人口大量减少
15.右图为 1959 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的 7 位乐师和舞者正在演奏箜篌、琵琶等来自西域的乐器。考古学家指出这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是河西汉族人民吸收改造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民族音乐后的新创作。该文物可印证
A.唐朝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B.西域与中原开始建立联系
C. 唐朝制瓷技术发展到顶峰
D.异域歌舞被民众普遍推崇
16.辽南京设有多种税收机构,除三司使、转运使司、制置司征收田赋等外,还有盐院、商榷务、曲院等机构负责征收盐、铁、酒、商税等等。辽上京的税收机构相对简单,主要设道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除了盐铁使司外,没有其他专门的财赋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众多税收机构降低行政效率 B.上京是辽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C.辽南京百姓的赋税徭役繁重 D.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税收制度实施
17.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坊巷桥门及隐展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自大街及诸坊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亚发展已超过农业 D.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18.右图为黑龙江阿城出土的金代铜镜,铜镜故事取材自唐传奇小说,上半部以人物为主题,刻画了科举落第书生柳毅侠义相助洞庭湖龙君女儿的故事:下半部有两条鱼在水浪中嬉戏,体现了女真人的渔猎生活.其工艺虽不及汉唐的精美细致,但在题材选择和构图布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从该文物可知
①金代学习吸收中原文化
②铜镜纹饰体现女真人审美观念
③科举考试受到民众推崇
④金朝手工业技术超越中原工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①④
19.元代《经世大典·站赤》记载:“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引车,水则以舟,其应给驿者.皆以玺书、而军务大事之急者,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疆理之大,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由此可知.元期驿站
①能将中央政令迅速传达到各地 ②帮助元期完成了国家统一
③确保军国要务信息的优先传递 ④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诏曰:‘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②“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③“谕内阁曰:‘凡章奏,尔等票拟以进’”
④“至中书、枢密院、三司奏事,议定而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
21.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一直试图在行政区划体系之上建立一层非行政区划的政治区,以对整个行政区区划体系或高层行政区划起统摄作用,以便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以利于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转。其中属于监察型政治区的有
①汉代的州 ②唐代的道 ③宋代的路 ④元代的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体现了东汉医学水平先进
②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进士科具有崇高声望
③ 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北宋行政效率提高
④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促进了北宋航海事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6 分。
23.(10 分)北京城之源
今年正逢琉璃河遗址发现 80 周年、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镇,学界认为该遗址是西周燕国都城,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
材料一 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克爨(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见右图)铭文大意为:
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爽)说,你用(宣誓效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材料二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对于召公爽有没有亲自到过燕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2021 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M1902 号小型贵族墓出土了作器青铜器组合---尊、卣、爵、觯、鼎:这五件青铜器刻有相同的铭文“太保墉(筑城)匽(燕).延宛燕侯宫”(见右图)。墓葬年代为公元前 1045 年至公元前 1010 年之间,墓葬主人姓名“奂”,职业“作册”,相当于史官。
近年来,考古专家在琉璃河遗址内城中心偏北,新发现一座大型建筑基址,确认在以往考古发现的城墙外部还存在外城墙和外城壕,城址规模达百万平方米。建筑遗址内城外郭的布局反映了西周早期营城建都的理念,其方向、城圈结构等与中心都邑周原遗址非常相似。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不过,其世系并不明确,从西周初年分封后约两百年时间里燕国的事迹湮没无闻。通过近年来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的大型墓葬,考古学者确认了燕侯家族墓地,辨识出至少 4 代燕侯,甚至可能有 6 代。
——依据李祺瑶、陈强《琉璃河遗址首次发现“两重城”》等
(1)阅读材料一,指出有关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历史信息(4 分)
(2)阅读材料二,说明琉璃河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的研究价值。(6 分)
24.(12 分)关中地区
古代关中的地理范围大致为西起大散关,东至函谷关,北达萧关,南至武关的地区,为今天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等中部城市所辖之地。
材料一 秦关中“山林川古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郑国渠完工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秦以咸阳为基础,打败东方六国,以此为统一天下后的首都。秦亡后,出身关东的刘邦强化和延续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政治地位。汉武帝元鼎三年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至洛阳附近,关中区域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物阜民丰的河东之地也纳入关中。
材料二 从秦汉至隋唐,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关中定都,关中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汉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唐“长安城内有胡人酒肆、波斯邸、大食馆等,各国商人、使节云集”
两汉之际.王莽乱政及赤眉军起义、“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安史之乱后,长安“昔日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关中“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而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米至多、丰熟之时 (际)、价亦极贱”“天下之计,仰于东南”,扬州当地“商贾如织”,四方交易,“动辄百万”;广州“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潜东南之粟。”“天宝之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加,军国费用,取资江淮”,以至形成“当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的局势。北宋、五代时期定都水陆交通发达的天封、国家的政治中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摘编自徐卫民《唐以后关中地区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原因再探讨》
(1) 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均重视关中地区的原因。(4 分)
(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唐宋之际关中地位的变化。(8 分)
25.(12 分)李延将修史
南朝沈约撰成《宋书》,主要记述南朝宋一代 60 年间的史事;南朝梁的萧子显奉敕撰成《南齐书》,主要记述南朝齐一代 24 年间的史事;北齐魏收奉诏撰成《魏书》,主要记述北魏及东魏共 165 年间的史事,(宋书》《尚齐书》在书中斥北魏为“虏”,视之为四夷、外国,《魏书》存书中斥南朝宋、齐、梁为一“岛夷”
贞观十年,史馆修成了《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但所修史书都断代为史、贞观十七年、史官李延寿开始重写南北朝史,他在上述“八书’的基础上,删削了南北交兵攻战的记录,补进了不少“八书”以外的史料,对“入书”记述的失误进行了订正,纠正了“八书”为各朝就治者隐讳回护的弊病,恢复了一些被隐史实的原貌,最终写成纪传体史著《南史》《北史》。《南史》讲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 170 年的历史,《北史》记述北朝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 233 年的历史。《南史》《北史》虽为二书,各成体系,但两体系之间相互照应联系,二者互不可缺,实是一个整体。
宋时《南史》《北史》被列入《十七史》,明时被列入《二十一史》,清时被列入《二十四史》,备受尊崇,成为地位最高的史书之一。
—摘编自高国抗《一部倾向统一的正史———唐李延寿的(南史〉〈北史》
(1)阅读村料、概括《宋书》《南齐书》《魏书》的特点。(4 分)
(2)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阐释李延寿的修史实践。(8 分)
26(10 分)丝路沉船
“南海一号”:1987 年在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发现,是一艘宋代在福建沿海建造的“福船”。“南海一号”出水最多的是瓷器,其中最多的是泉州德化窑青白瓷,其余的为福建、江西、浙江瓷器。除了中国特色的常见器物外,还有不少带有明显异域风格的瓷器。 “泉州古船”:1974 年在福建省泉州市发现的南宋沉船,船货以香药为大宗,被称为“香料之船”,其中的乳香和龙涎香只产于印度洋;船中出水的货贝和环纹货贝产自马尔代夫群岛,来自印度洋;胡椒既盛产于爪哇,也盛产于印度西海岸。船体附着物的绝大多数栖息于印度洋一带。
(1)关于“南海一号“的始发地,有广州和泉州两种可能,你认为始发地应该是哪里?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推断“泉州古船“的归航路线为了验证你的路线是否正确,你还会云查找哪些资料?(3分)
(3)综合两艘沉船的历史信息,你能得出哪些历史认识?(4分)
27.(12分)史料研习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史料选摘
序号 史料 出处
① 辽之先,出自炎帝。 《辽史·太祖本纪》
② 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 《金史·乐志》
③ 臣(西夏)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宋史·夏国传》
④ (契丹、女真、西夏等投奔宋朝之人)归来既久,事宜一体…年深各已乐业,有同土著…民夷杂居,客主不敌。 《宋会要辑稿·兵》宋」魏了翁《鹤山集》
⑤ 参议官王浍尝言、本朝绍(承续)高辛(黄帝曾孙),黄帝之后也。 《金史·张行信传》
⑥ (金国大臣完颜希尹)使(南宋使节洪皓)教其八子……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 《宋史·洪晤传》
⑦ 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公私岁费四十余万缗。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⑧ 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 《金史·唐括安礼传》
⑨ (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 《金史·食货志》
⑩ 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胜纪。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 [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
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史·食货志》
(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指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正旦大朝会……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担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诏许之……表求太宗御制诗章隶书石本,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 《宋史·夏国传》
以“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为题,从上表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12 分)
要求:提炼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须关联不少于两则材料,标明材料序号。
海淀区高二年级期末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2025.07
第一部分 (共 44 分)
第二部分 (共 56 分)
23.(10 分)
(1) 西周分封了燕国,授土授民。(2 分)
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并镇守疆土。(2 分)
(2)“太保墉燕”的铭文证实了召公到达了燕国,并建立了燕侯宫。“太保墉燕”的铭文及墓葬年代,实证了首都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西周通过分封制实现对燕国的统治,是分封制下国家统治和边疆治理的有力见证,为后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文献史料关于西周燕侯历史记载的空白,对研究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重要考古依据。(6 分)
24.(12 分)
(1) 关中地区地理位置险要,且有函谷关作为屏障,易守难攻;秦国凭借关中地理优势统一六国;关中地区水利设施基础好,农业发达,经济富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依靠关中地区,既能抵抗匈奴,又能强化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 分)(2) 答案示例:
秦汉至唐宋,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走向衰落。
北方的战乱对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唐朝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尽管唐朝的政治中心仍在关中地区,但关中地区已成为边缘经济区域。
秦汉时期面对的北面强敌是匈奴,首都建在关中有利于抵御外敌。唐以后,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所面临的外患来自正北或东北,军事中心不得不东移。
秦汉至隋唐,陆上丝绸之路兴盛,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发展,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关中地区的地位进一步走向衰落。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北宋统治者选择定都交通发达的开封,关中彻底失去政治中心地位。
关中从秦汉到隋唐的兴衰,是区域发展的缩影,它受到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形势、交通、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多方面的影响,尽管今天关中地区没有了汉唐时期的辉煌,但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8 分)
25.(12 分)
(1)奉诏编写,以本朝历史作为正统;只记录一代的历史,没有贯通南朝各代或北朝各代;
只记录了分裂状态下中国一部分地区的历史;对并立的其他政权进行贬抑歪曲。(4 分)(2)答案示例:
李延寿身处一个统一的时代,这一时期唐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这对李延寿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不认同南北朝史书和唐初史书只记载某一代的史事,而是将南北朝数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种统一的历史观是他撰写《南史》《北史》最重要的原因。
唐太宗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空前良好,因此李延寿反对南、北朝斥对方为“虏”
和“岛夷”的说法,他的《南史》《北史》摒弃了各政权相互贬抑的写法,体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各民族的交融。
“八书”的记载有缺失、错误及隐讳曲笔,李延寿在《南史》《北史》中进行了补充、修正,体现了他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李延寿所修的《南史》《北史》流传广,影响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南北朝历史的核心史学典籍。(8 分)
26.(10 分)
(1)答案示例:我认为始发地是泉州。因为泉州在南宋已经超过广州,成为第一大港;泉州的造船业发达,这艘船就是福建生产的“福船”;沉船上的瓷器多是泉州生产,其他瓷器也都是在泉州附近,所以这艘船应该是从泉州出发,对外开展贸易。(3 分)
(2) 答案示例:
归航路线:从印度洋到东南亚,再到南海,返回泉州。
我会去系统阅读有关泉州这艘沉船相关的考古发掘信息,阅读学者认为印度洋返航的详细论证过程,也可以查阅南宋时期与印度洋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是否有明确记载宋代中国的海船通航印度洋和阿拉伯世界的路线、日程和季节,这样可以提供可靠的文献旁证。此外,还可以结合世界各地区所出土的泉州瓷器来确定南宋时期对外交往的贸易范围,来进一步验证我的结论。(3 分)
(3) 答案示例:
南宋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主要出口瓷器,对内主要进口香料,这种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2 分)
南宋时期,泉州造船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大量商人和商品参与到海外贸易,改变了宋朝以前由阿拉伯商人主导印度洋之中国航线的局面。(2 分)
27.(12 分)
答案示例: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政权具有明确的华夏认同序号:①③⑤
辽通过追溯祖先与华夏族的渊源,试图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金声称其祖先出自黄帝,同样是为了证明其统治的正统性。西夏通过与中原王朝的历史渊源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这反映了各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有助于各民族政权巩固统治,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间的互市贸易往来频繁序号:⑦⑨⑩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周边民族的牛马驼羊进入中原,中原的茶叶、布帛等进入各民族政权,这种互市贸易不仅满足了各地人民生活的需要,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
三、各民族政权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序号:②⑥
金朝在礼仪制度上使用宋朝的音乐,逐渐吸收中原文化,重视对中原儒家经典的学习,推动儒学思想在金的传播。辽朝使者在宋朝正旦大朝会的服饰,表明辽不仅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吸收了中原的服饰文化。西夏不仅模仿中原的服饰,还要求学习宋朝的儒家经典及朝贺礼仪,这些做法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序号:④⑧
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共同生活,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女真人与汉人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皆是一家”的局面。辽与宋的友好往来,使得契丹人和汉人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减少了战争的干扰。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说明:以上仅为观点示例,学生若答其它观点合理,序号准确完整,说明充分亦可得满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