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5 22: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昌平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历史试题 2025.7
本试卷共 8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发掘出西周时期的两重城垣、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青铜器、漆器等遗迹遗物。考古人员首次在该遗址中建立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展了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和测年、同位素分析等工作。琉璃河遗址的发掘
①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 ②有助于研究内外服制相关内容
③将科技手段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④证实了北京城市营建历史悠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下列选项体现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命人修筑了一条从都城咸阳至北方九原郡的“直道”。这是当时两地之间最快捷的道路,全长 700 多公里。秦修筑这条“直道”的目的是
A.防御北方匈奴的进犯 B.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C.促进民族间贸易往来 D.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
4.公元前 118 年,西汉开始发行五铢钱,郡国均可铸造。公元前 113 年,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货币职能的调整
C.赋税制度的创新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总结前人制图经验,提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等 6 项制图原则。唐代地图学家贾耽在此基础上,编绘《海内华夷图》,首创今古地名朱墨对照表示方法。上述材料说明 A.地图的绘制方法在继承中发展 B.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在不断增多
C.地图的测绘技术受到西方影响 D.地图已广泛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6.右图中的鎏金银壶出土于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墓葬。该壶的整体造型为波斯风格,壶腹部刻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据学者研究,鎏金银壶的制造地为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件器物
①是文明之间交流往来的缩影
②展现了北周工匠的制造技艺
③是颇具研究价值的实物史料
④佐证了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7.961 年,宋太祖申明后周显德三年令,课民种植,以种植数量作为衡量地方官员的标准;次年又重中唐考课令,以户口增减定州县官的考核等级,并确定了施行办法。这表明宋初考课制度
A.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 B.注重对任职期满官员的考察
C.考核标准重视官员治理实效 D.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8.明初创立了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卫所军皆有屯田、守御的不同分工,大致比例为“边地三分守城,上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工具、种子、牲畜等出工部屯田司统一供给,下列对卫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基层民众自我管理的机制 B.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C.具有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 D.已与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9.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庄票的出现
A.标志着新式金融机构的产生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反映出纸币流通范围的扩大 D.说明其已取得法定货币地位
10.1894 年,郑观应完成《盛世危言》一书。他认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这一主张
①有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③蕴含着“富强救国”的思想 ④有力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图为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亚历山大帝国是世界上首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②该帝国统治了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③该帝国的首都位于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
④亚历山大远征对地域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公元前 2 世纪一公元 6 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①亚述帝国的扩展 ②贵霜帝国的建立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 ④奥斯曼帝国兴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中古时期大学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和辩论为主,学生来自欧洲各地。彼特拉克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伊拉斯谟曾就读于巴黎大学并在牛津大学等高校访学。这说明此时期的大学
A.代表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 B.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各领域的知识
C.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D.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人才基础
14.下表为 1985--2010 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的统计数据。该表中的信息直接体现出跨国公司
A.发展速度快,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B.经营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带有垄断性,通过专利技术获取高额利润
D.生产区域化,带来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15.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为“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大会宣布将在上海建立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和《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与创新发展
②人工智能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③中国积极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④全球各领域已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16.(12 分) 工商食官
材料一 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的管理体制。“工”主要是指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商”主要是指从事商品交易的活动者,其均隶属于官府。“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工商之家分区聚族而居。“凡几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一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等
材料二 春秋时期出现了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山西侯马春秋时期的骨器及陶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产品,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非贵族专用品。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各地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大商人。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享受着极高的政治待遇。越国的大夫范蠡弃官“游于江湖”,到四方辐辏的陶地经商,号称陶朱公。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除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之外,私营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像猗顿、郭纵、卓氏等人都是通过经营手工业发家致富。《韩非子·解老》曾将“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与“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相提并论。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市场及城市的繁荣。一些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在这一时期成为各诸侯国激烈争夺的对象。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等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工商食官”的特点。(4 分)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体制被突破的表现。(8 分)
17. (9 分)互动·交融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及相关特点来看,辽宋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辽、夏、金三朝的政治、社会、文化进程表明,契丹、党项、女真等族,都已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阶段,而两宋在隋唐的基础上,在经济、文化方面继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政治上的格局,同样会影响到当时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必将给历史带来更大的进步。这是一个争战、和议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交融的时代。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等
结合辽宋夏金的具体史事,论述“这是一个争战、和议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交融的时代”这一观点。(9 分)
18. (12 分)巡抚制度
材料一 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三司并立造成事权不一、效率迟缓之弊。巡抚制度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1399 年,建文帝派侍郎暴昭等 24 人任采访使,分巡天下,是为巡抚制度的萌芽。1421 年,明成祖派尚书蹇义等 26 人巡行天下,取得了兴利除弊的实效,为其后巡抚的专设奠定了基础。不过,在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的差遣多半是暂时的,还没有形成定制。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宣宗时期,巡抚制度基本形成。1425 年,明宣宗派大理寺卿熊概、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明史》认为: “设巡抚自此始。” 1430 年,宣宗派于谦等人巡抚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地。此后,巡抚任职时间一般都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
材料二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巡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变化。(4 分)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王守仁任职南赣巡抚期间的事迹。(8 分)
19. (12 分)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孔庙。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启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程,国子监等古建筑陆续得到修整。20 世纪 50 年代,为集中收藏分散在各处保管的古籍、图书,同时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北京市图书馆迁入修缮后的国子监,改名为首都图书馆。1961 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国子监,开始接待小读者。至此,首都图书馆和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都入驻了这座古代最高学府。
进入 2000 年,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建成,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先后从国子监迁出至新馆。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组建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此后,经过大规模整治修缮,已有 700 多年历史的孔庙和国子监续写新篇。2008 年 6 月,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更名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全面对外开放。
——摘编自李永康《国子监·孔庙》等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文化传承载体的角度,解读北京国子监的历史变迁。(12 分)
20.(10 分)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材料一 1862 年,“太平洋铁路法案”通过。最难修的西段又称“中央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当时,美国西部除国有土地外,几乎没有可供修建铁路的资本,需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和资本家的投资。加州作为新建的州,人口稀少。许多适龄的男人被征当兵,劳力因而更加缺乏。此外,西部还缺乏筑路所需的物资,特别是钢材、车皮和设备等,而在内战期间从东部运来这些物资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与华工的巨大贡献》等
材料二 关于华工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部分研究资料
(1) 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存在的困难。(4 分)
(2)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完成以下任务:
①参考材料二,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2 分)
要求:选题意义结合历史背景,逻辑清晰。
②列出 2-3 个与所选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序号。(2 分)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2 分)
2025年北京昌平区高二(下)期末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5 BBADA 6-10 ACCBA 11-15 DCDBB
第二部分
16、
(1) “工商食官”的特点,官府控制: “工”“商”均隶属于官府,说明工商业者受官府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职业世袭:“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体现了工商业者的职业是世袭的,子承父业。分区聚居:工商之家分区聚族而居,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从业专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表明工商业者只能从事特定的职业,不能随意改变职业和官职。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体制被突破的表现
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时期出现了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如山西侯马春秋时期的骨器及陶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产品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而非贵族专用品,说明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获得巨大发展,像猗顿、郭纵、卓氏等人通过经营手工业发家致富。大商人涌现:春秋时期各地涌现出不少著名大商人,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享受极高政治待遇;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成为陶朱公。商业发展带动了市场及城市的繁荣,一些重要工商业城市成为各诸侯国激烈争夺的对象。手工业分工细密: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除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外,私营手工业也有很大进步,这打破了以往“工商食官”体制下相对单一的生产模式。经济地位提高: 《韩非子·解老》将“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与“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相提并论,说明商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不再完全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和束缚,冲击了“工商食官”体制。
17、
辽宋夏金时期既是争战、和议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的时代。争战与和议:辽宋间的澶州之战、宋夏的三川口之战、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等战争频繁,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等和议确立了边界与互市规则,换取长期和平。民族交融:政治上,辽的南北面官、金的科举制吸收汉制;经济上,榷场贸易促进物资交流;文化上,汉与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习俗互渗,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这一时期的争战与和议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
(1)从临时性差遣到形成定制:建文和永乐两朝,巡抚差遣多半是暂时的,未形成定制;宣宗时期,巡抚制度基本形成。从短期任职到常驻久任:前期官员分巡各地,事毕还朝,不一定再派人替代;此后,巡抚任职时间一般较长,逐渐变为常驻久任。
(2)军事方面:选拣民兵,平乱缉盗,讨伐叛逆,擒宁王朱宸濠,维护了地方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权威。例如擒宁王朱宸濠,率部进入南昌城时受到军民欢呼,显示其军事行动得到民众认可,对稳定地方局势起到重要作用。民政方面:关注民生,在赈灾时强调分派赈济物资人员要正直可信、公平不徇私,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豁免江西地方税粮以救民困;推行《南赣乡约》,强调民众要为善,以形成仁厚之俗,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文化方面: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宣讲“致良知学说,推动了心学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9、
北京国子监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载体在不同时代的功能演变和价值延续。
古代作为教育文化传承载体
功能体现:元明清时期,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是当时教育体系的核心。它接纳全国各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当时正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文化价值:其建筑按“左庙右学”之制布局,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风格,占地面积较大,不仅是教育场所,其建筑本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图书馆文化传承载体
功能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对国子监进行修缮。20 世纪 50 年代,国子监成为首都图书馆的所在地,满足了集中收藏古籍、图书以及市民阅读的需求:1961 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也入驻,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此时国了监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承扣起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新功能。
文化意义:这一时期,国子监将古代的文化建筑与现代的图书馆功能相结合,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赋予其新的文化传播功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需求相融合。
21 世纪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承载体
功能转变:进入 2000 年,随着新图书馆建成,图书馆迁出。北京市委、市政府组建管理处,后更名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并全面对外开放。此时,国子监从教育和图书馆功能为主转变为以文化展示和传承为主的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价值:作为博物馆,它将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展览、展示等形式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发挥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续写了 700 多年历史的新篇章,使古老的国子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总之,北京国子监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不断转变其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始终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0、
(1)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存在的困难:
地形气候方面:西段工程经过的地区高山峻岭绵耳,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
资金方面:美国西部除国有土地外,几乎没有可供修铁路的资本,需依靠政府资助和资本家投资。
劳动力方面:加州作为新建州,人口稀少,且多适龄男人被征当兵,劳力更加缺乏。
物资方面:西部缺乏筑路所需的物资,如钢材、车皮和设备等,且内战期间从东部运来这些物资几乎不可能。
(2)①选题意义(以主题甲“华工为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作出的贡献”为例):19 世纪 60年代,美国开展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当时美国西部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华工参与到铁路建设中。华工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了如开凿隧道和山岭等艰苦工程,推动了铁路的建成。研究这一主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工在美国铁路建设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为美国西部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19 世纪中美之间的劳务交流和经济联系,丰富对美国西进运动历史的认识。
②相关参考资料序号:②③⑥
资料②《开凿隧道的华工》照片表明中央太平洋铁路险段开凿隧道和山岭的工程主要由华工承担,体现了华工承担的艰苦工作。
资料③《1864-1869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数量年统计表》显示华工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突出了华工在数量上的重要性。
资料⑥布鲁默深槽纪念碑碑文提及艰苦工程由中国劳工努力完成,肯定了华工的贡献。③还需补充的材料:
华工具体工作细节方面:可以补充华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日志、日记或者回忆录等,更详细地了解华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等。
与其他劳工对比方面:收集其他国家或地区劳工参与铁路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华工进行对比,更清晰地凸显华工的贡献和特点。
华工对铁路建设技术影响方面:查找是否有资料记载华工在铁路建设中是否运用了独特的技术或方法,以及对铁路建设技术发展的影响等。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