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考点培优沪粤版(2024)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小于水中的声速
B.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C.“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是通过音色猜出歌手的
D.超声波在医学上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2.如图所示,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片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信息
B.图片b中35dB表示的是声音的音调高低
C.图片c所示的隔音墙表明噪声可以在声源处减弱
D.图片d中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解释错误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B.“隔墙有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闻其声知其人”——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是谁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4.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传感器”智能拐杖,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加蜂鸣器实现距离报警,可以帮助盲人自信出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测距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人耳能听到这种超声波
C.这种超声波的发声体振动特别快
D.蜂鸣报警声比较尖锐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5.下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C.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D.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6.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眼镜 B.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C.用超声波焊接器焊接零件 D.用超声波碎结石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
8.自2023年初,随着新冠疫情形势的持续好转,每当夜幕降临,市民广场上又热闹了起来。为了助力参加中考的同学们,广场舞爱好者们自发的戴起无线电耳机,伴随音乐节拍舞蹈,实现了静音版广场舞。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广场舞爱好者通过听音乐节奏,就能知道跳哪个动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对于学习的学生来讲,静音版广场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广场舞爱好者能听出音乐中使用了鼓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色辨别出鼓声的
D.无线电耳机是通过电磁波接收音乐信号的
9.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C.大象的“声音”交流
D.用超声清洗机清洗眼镜
二、填空题
10.爆炸声会使附近的门窗发出响声,强烈的爆炸声甚至可以将窗玻璃震碎,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利用回声测量海水深度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均选填“信息”或“能量”)
11.击鼓传花是大家熟悉的游戏,游戏的人是通过鼓响来判断是否停止传花.这说明鼓声能 ;人们听到的鼓声是由鼓面 而产生的,通过 传到游戏的人耳中.
12.2023年12月甘肃发生6.2级地震,救援正在进行,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发出声音,及时获救,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地震时会伴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如图所示是某校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时的情景,地震警报的声音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中。
13. 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14.如图甲所示,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另外,在医院里我们还经常看到如图乙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15.地震发生前往往会看到很多动物集体出逃,那是因为动物会听到地震即将来临前产生的 。这说明声音能够 。在雪山上,禁止大声喧哗,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 ,容易引起雪崩。
16.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地震时会伴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用这种声波制成的武器威力巨大,可以传得很远,而受到这种武器攻击的人会东倒西歪,浑身无力,这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其实,抵御这种新型武器也不难,只要在它面前设置一条真空带即可,这是因为 ;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已知纵波传播速度为5000m/s,横波传播速度为3000m/s。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2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m。
17.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蝙蝠的“回声” 定位是利用了超声波反射回来的 (选填“信息” 或“能量”) 定位的; 平静的水中可以欣赏到“鱼在游玩”, 看到的这些鱼是 (选填“实像” 或“虚像”)。
三、实验探究题
18.在学习声学时,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得出是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推理得出
把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是在 环节减弱噪声的;
(3)如果将①、②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两小球会弹起的是 ;
A.① B.② C.都会 D.都不会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分别贴紧桌面和离开桌面时,听到小东用相同力度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大小不同,这是因为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声性能好;
(5)图⑤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 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6)如图⑥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9.小聪做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声音的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放大音叉的振动,此时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在图乙中,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与左边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这两个实验,则甲图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乙图实验 (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2)如图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20.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探究“声音的能量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做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四、计算题
21.某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运行时刻表如下表,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求: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发车时间 14:20 16:16 20:23 -
到站时间 - 16:11 20:16 第二天8:20
(1)该次列车由天津西到济南所用的时间?
(2)该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
(3)中途该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200s,那么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4)列车过隧道时鸣笛,请从声音的利用角度解释该行为?
22.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成都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相距24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1)若采用“区间测速”,请通过计算判断,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2)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定点测速时,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某次一轿车以108km/h的速度朝巡逻车匀速驶来,距巡逻车148m时,巡逻车发出超声波信号,则经过多少秒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
(3)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s,根据图(b)可知:P1与n1之间的时间间隔tP1n1=0.3s,P2与n2之间的时间间隔tP2n2=0.2s。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则该车速度为多少m/s?
23.图甲为超声波加湿器,图乙为其内部湿度监测装置的简化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恒定,R0为定值电阻,R为湿敏电阻,它的阻值随空气湿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丙所示,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15V”。当电压表的示数为7.5V时,电流表的示数0.15A;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空气中的湿度为20%。求:
第20题图
(1)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很快水雾又会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
(2)当空气中的湿度为20%时,湿敏电阻R的阻值为 Ω。
(3)设定电流表示数为0.1A时加湿器停止工作,此时空气中的湿度是多少?(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表达式及最后结果)
五、综合题
24.声现象和光现象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请你参照示例,说出下列物理现象应用的例子,各举一个实例即可。
物理现象 应用实例
示例 光的直线传播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针孔照相机等等
1 光的反射
2 光的折射
3 声音传递信息
4 声音传递能量
六、简答题
25.如图所示,有两只相同的音叉,靠得较近,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从这个实验中可探究得出哪些结论?请至少写出两个.
26.一艘探险船正准备出海航行,科学家们都在紧张地检查所需物品,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气球贴于脸颊,感受到了剧烈的振动,于是他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提醒:“海上风暴即将来临”。请你试着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B
【解答】解: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故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小于水中的声速,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B错误,符合题意;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观众能很快分辨出是哪位歌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人们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2.D
3.C
4.C
5.B
【解答】解:
A、道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
B、“B超”即超声诊断仪,“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故B正确;
C、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宇航员对话需借助无线电设备,故C错误;
D、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2)超声波的应用:回声测距、超声诊断仪等;(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6.B
7.A
【解答】解:A、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故A正确.
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不正确.
C、只要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是我们不一定 能听见.故C不正确.
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D不正确.
故选A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②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③乐音的特征.
8.B
9.A
10.能量;信息
【解答】爆炸声会使附近的门窗发出响声,强烈的爆炸声甚至可以将窗玻璃震碎,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利用回声测量海水深度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分析】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也可以传递信息。
11.传递信息;振动;空气
【解答】解:鼓声可以传递信息;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再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开来,观众听到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振动;空气.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12.信息;次声波;空气
13.340;能量
【解答】 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毒能量
第一空填写:340;第二空填写:能量
【分析】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温度小,声速小。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
14.信息;响度
【解答】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听诊器可以让医生判断病人的状况,所以此时的声音传递的是信息;图乙所示的“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以免影响他人.
【分析】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品质,包含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色描述声音的特色;声音不仅可以传播能量,例如声音可以把酒杯震碎,也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听收音机、听老师讲课。
15.次声波;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解答】
地震发生前往往会看到很多动物集体出逃,那是因为动物会听到地震即将来临前产生的次声波;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大声喧哗容易引起雪崩,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次声波;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地震前发出的次声波,人感觉不到,动物能感觉到;声音能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16.次声波;能量;真空不能传声;90000
17.空气柱;信息;虚像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悠扬的笛声是气流引起内部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能传递信息,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蝙蝠靠“回声” 定位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看到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传入空气发生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能传递信息,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18.振动;不能;D;液体可以传声;人耳处;A;固体;振动;能量
19.(1)转换法;能量;能;不能
(2)快;高
【解答】(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放大音叉的振动,使观察更清楚,这是转换法的应用;乙图中,敲响右边音叉时,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甲图中的音叉仍然会振动,与之接触的小球仍然会被弹开;月球上没有空气,乙图中两音叉之间为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不能看到此现象。
(2)如图丙,由实验现象可知,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尺子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分析】(1)用轻质小球的运动放大音叉的振动,使观察更清楚,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尺子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0.3cm;3cm;拍动塑料膜;轻拍、重拍塑料膜;烛焰是否摆动;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解答】(1)拍塑料膜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料膜,使塑料膜振幅不同,观察烛焰摆动幅度;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4)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分析】此题是开放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实验的掌握情况.在描述实验过程时,语言一定要准确,对于涉及多变量的,还需要按照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进行描述.用钢锯条可设计很多与声现象有关的实验,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等.(1)拍塑料膜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轻拍塑料膜和重拍塑料膜,使塑料膜振幅不同,观察烛焰摆动幅度.
(3)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1.(1)4h;(2);(3)400m;(4)声能传递信息(提醒安全)
22.(1)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1﹣10:31=10min=h,
则轿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答: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2)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v=v声+v车=340m/s+30m/s=370m/s,
声波遇到汽车的时间:,
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时间为2t=2×0.4s=0.8s;
答:经过0.8s巡逻车收到轿车反射回来的信号;
(3)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9个格,时间长为0.9s,已知tP1n1=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后经0.1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5s;
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2个格,tP1n2=0.2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P1n1=×340m/s×0.3s=51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P1n2=×340m/s×0.2s=34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51m﹣34m=17m;
这17m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答:该车速度为20m/s。
【分析】(1)区间测速就是测探头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本题就是计算监测点A到监测点B的平均速度,已知AB两点用时10min,距离24km,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后和120km/h进行比较,大于120km/h ,超速,接受处罚
(2)超声波测速的原理是,声波信号发出后向前传播的同时,汽车匀速行驶,就是汽车和超声波相向运动,速度是声波和汽车的速度之和,计算相遇的时间,声波遇到汽车被反射,此后声波原路返回,声波向外传播和返回经过相同路程,用相同时间
(3)从b图上清楚知道一个格的时间是0.1s,知道利用两次超声波测出测速仪距离行驶汽车的两次距离,知道这段时间是两次超声波的时间间隔去掉第一次遇见车所用的时间,再加上第二次超声波遇到车以后回来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23.(1)能量;汽化/蒸发
(2)30
(3)解:由题意可知,当时,电路电流I1=0.15A
当时,电路电流
由串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及欧姆定律可知:①
②
由①②可得,
当电路电流时,
由丙图可知,湿度
【解答】(1)超声波加湿器就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很快水雾变成看不见水蒸气所以又会消失,这是因为发生了汽化(或蒸发)现象。
(2)由丙图可知,当湿度为20%时,湿敏电阻R的阻值为30Ω;
(3)解: 由题意可知,当U湿度=7.5V时,电路电流I1=0.15A
当R湿度=30Ω时,电路电流I2=0.2A
由串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及欧姆定律可知:7.5V+0.15A×R0=U①
30Ω×0.2A+0.2A×R0=U②
由①②解得,U=12V , R0=30Ω
当电路电流I=0.1A时,
由丙图可知,当R湿敏=90Ω时,湿度=80%
【分析】(1)声的利用;蒸发;
(2)由丙图可知,当湿度为20%时,湿敏电阻R的阻值为30Ω;
(3)在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由于R是湿敏电阻受湿度影响而变,当电阻R变化时,引起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但是不变的是电源电压,于是可以列出等式,从而求解出电源电压U=12V和定值电阻R0=30Ω ,当I=0.1A时,R0两端的电压U0再用电源电压减去R0两端的电压U0,从而求出湿敏电阻R湿敏两端的电压U湿,再根据U湿和I求出湿敏电阻R湿敏,再根据丙图判断湿度。
24.汽车的观后镜;放大镜;倒车雷达;超声波清洗物件
【解答】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汽车的观后镜,让人可以不回头也能看到后面的景物;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让人可以看到微小物体的放大图像;声音传递信息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倒车雷达,B超;声音传递能量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超声波清洗物件,超声波碎石。
【分析】汽车的观后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放大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倒车雷达可以传播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5.空气能传播声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由图可知:①两个音叉之间只有空气,声音是通过空气从右边的音叉传给左边的音叉,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②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音叉在振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26.风暴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能传递能量,次声波会引起气球内空气振动,将气球贴在脸颊,若能感受到振动,说明风暴即将来临。
【分析】①当地震、海啸、台风等于灾难到来时,会同时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比普通的声音要传递的更远;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