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检测试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7 22: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胡焕庸线”(如下图)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读图,完成1~3题。
1.“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较小 B.生态环境脆弱
C.生育政策严格 D.矿产资源缺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环境
C.政策 D.宗教
3.当前,为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
B.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增加资源的开采力度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东南半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故B正确。由图可知,“胡焕庸线”西北半壁面积占比56.2%,大于东南半壁,A错;我国生育政策没有明显的东西差异,C错;西北半壁矿产资源丰富,D错。第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的建设,鼓励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所以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第3题,“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交通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水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条件较差,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A错;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影响不大,故B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措施不可取,C错;“胡焕庸线”西侧气候较为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提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大该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故选D项。
2019年10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内容是基本取消全省除三沙市外的落户限制,鼓励居民向城镇社区集体户落户迁移,落户政策全线松绑。据此完成4~5题。
4.海南省落户政策全线松绑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迁出人口数量
B.扩大城区建筑面积
C.吸引人才、发展产业
D.减轻农村就业压力
5.海南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剧人才流失 B.加重基础设施压力
C.就业压力减轻 D.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海南省落户政策全线松绑,有利于吸引人才迁入,增加迁入人口数量,促进海南省的经济发展,A错,C正确;鼓励人口向城镇迁移,可能会扩大城区的建筑面积,但扩大城区建筑面积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居民向城镇社区集体户落户迁移,落户政策全线松绑,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减轻,但不是其主要目的,D错。故选C。第5题,海南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后,有利于吸引人口向城镇落户,而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大量涌入人口的需要,基础设施压力加重,B正确。
(2023·浙江衢州月考)读“重庆市人口迁入情况统计图”,完成6~7题。
6.关于重庆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有(双选)(  )
A.以市内人口迁入为主
B.外省迁入人口中以周边省份居多
C.迁入人口量最多的是湖南省
D.从沿海省份迁入的人口多为外出务工农民
7.人口迁入对重庆市的影响有(双选)(  )
A.促进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
B.缓解当地居民就业压力
C.缓解人口老龄化
D.增加社会保障压力
答案 6.AB 7.CD
解析 第6题,重庆市市内迁入人口占比为74%,同时从外省迁入人口中,邻近的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份人口迁入较多,A、B正确;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四川省,故C错误;沿海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所以从沿海迁入的多为高素质劳动力,D错,所以该题选AB。第7题,迁入重庆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误,C正确;同时也会增加城市社会保障压力,增加当地居民就业压力,B错误,D正确,所以该题选CD。
(2023·浙江平阳月考)下表是我国中部某省人口总数、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消费随时间变化(含预测)统计。据此完成8~9题。
年份 人口总数(万人) 资源环境承载力(万人) 人均耕地(平方千米) 人均粮食消费(千克/年)
2016年 3 574 2 415 0.121 400
2021年 3 718 2 273 0.120 480
2026年 3 782 2 226 0.118 540
8.该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人口迁出增多
B.人均自然资源减少
C.消费水平提高
D.资源跨区域调入
9.提高该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双选)(  )
A.大量开垦荒地
B.控制人口数量
C.加大矿产资源开采
D.提升该省的对外开放程度
答案 8.BC 9.BD
解析 第8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以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提升,因此B、C正确;人口迁出增多可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增大,排除A;资源跨区域调入会使得该地区资源数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增大,排除D。故选BC。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B、D正确;大量开垦荒地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排除A;加大矿产资源开采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排除C。故选BD。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C.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D.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11.若甲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①占地面积最大,应该是居住区。②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最便利,应是商业区。③位于城市的外围,并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应是工业区。故选C。第11题,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未反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A错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反映该地区交通便利,B错误。视野开阔,俯瞰全城,说明该地区地势高,并不能反映其自然环境优美,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乙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水岸名邸,上风上水”,能够反映其自然环境优美,D正确。
(2023·云南普洱月考)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价格分布示意图(单位:千元/m2)”。完成12~13题。
12.图中甲地是该城市的(  )
A.大学城 B.电子工业区
C.高级居住区 D.中心商务区
13.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为(  )
A.条带状 B.多核心状
C.扇形状 D.棋盘格状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甲地大致位于该城市的中心,地价最高,应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D正确。大学城和电子工业区的地价都比中心商务区地价低,A、B错误;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外围,C错误。第13题,图中不同的地价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分布情况,读图可以看出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向东(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为扇形模式,C正确。
地下城市——马特马塔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是古代柏柏尔人穴居的城市,现在这座古城(如下图)基本荒废。据此完成14~15题。
14.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主要是为了(  )
A.开采矿产 B.躲避高温
C.战争防御 D.宗教信仰
15.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枯竭 B.水源短缺
C.交通不便 D.耕地不足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地下城市——马特马塔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撒哈拉沙漠终年酷热难熬,建造穴居城市主要是为了躲避高温。所以选B。第15题,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沙漠中缺少水源,人们无法生存所致。所以选B。
(2023·四川成都月考)下图示意东京、纽约和上海大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km2)及其变化。据此回答16~17题。
16.1990~2015年期间三个大都市(  )
A.东京城镇化水平最高
B.上海城市发展速度较慢
C.纽约市城市发展放缓
D.均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7.影响1990~2015年期间纽约都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
A.城镇化水平 B.地租水平
C.产业结构 D.交通通达度
答案 16.C 17.A
解析 第16题,城镇化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图中未涉及,因此无法判断,A错误。从1990~2015年期间三个大都市两个时段新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对比可知,纽约发展速度在减慢,上海和东京速度在加快,C正确。上海的城镇化速度较快,但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B、D错误。第17题,据图可知,1990~2000年纽约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较大,说明城镇面积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趋近饱和状态,因此导致2000~2015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量较小,故选A。
美、日、德三国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大城市集聚、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在日本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 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下图为“美、日、德三个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甲、乙、丙依次表示(  )
A.美国、日本、德国 B.美国、德国、日本
C.日本、德国、美国 D.德国、美国、日本
19.图示三个国家中(  )
A.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目前德国城镇化水平最高
C.美国城镇化起步最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镇化速度最快
20.与其他两国相比,甲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明显优点是(  )
A.城市数量少 B.城市间竞争小
C.“大城市病”不严重 D.城市功能区多
答案 18.D 19.D 20.C
解析 第18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三个国家中,德国城镇化起步最早,在1870年时城镇化水平最高,因此甲为德国。日本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城镇化速度在三国中最快,因此丙是日本。所以乙为美国。D正确。第19题,图示三个国家中美国、德国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根据图示曲线,目前日本城镇化水平最高,B错误。德国城镇化起步最早,C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镇化速度最快,D正确。第20题,与美国、日本相比,甲国(德国)城镇化模式是中小城市发展模式,明显优点是“大城市病”不严重,C正确。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多,A错误。城市间竞争大,B错误。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区少,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23·浙江学军中学期末)读“我国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特点。(6分)
(2)图示区域存在大面积无人居住区,试分析原因。(4分)
(3)新疆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人口稀疏,存在大面积无人居住区;北部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南部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2)新疆境内的无人居住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水源短缺;青藏高原北部的无人居住区海拔过高,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居住。
(3)山麓的绿洲地区 绿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便利。
解析 第(1)题,整体而言,该区域人口分布不均;具体来说,大部分地区人口稀疏(注意图例:每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不大),且存在大面积无人居住区;区域北部位于新疆,人口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水源充足,山麓冲积扇适合农业耕作),南部地区位于西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靠近水源,适合农耕)。第(2)题,区域无人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盆地内部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新疆境内的无人居住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原因在于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水源短缺,不适合生存;青藏高原无人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主要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过高,气候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居住。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新疆人口主要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区。原因在于:绿洲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同时,绿洲地区交通便利,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2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
材料二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专家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1)根据材料归纳上海市人口的特点。(3分)
(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2分)
(3)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4)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市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人口总量大,外来人口多。少年儿童比重小、劳动力人口比重大、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约为10%),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2)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郊区(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
(3)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
(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效率。
解析 (1)由材料可知,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人口总量大,户籍常住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外来人口多。从上海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比重小、劳动人口比重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0%,所占比重高,上海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持续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3)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4)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限制人口容量。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限制人口容量。
23.(2023·河北沧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地处长江上游,是我国最年轻、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原属于四川省一部分,1997年设立为直辖市。下图1为四川省与重庆市位置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2005~2019年城镇化率变化示意图。
(1)据图2比较四川省和重庆市2005~2019年城镇化率特点。(2分)
(2)推测四川省内各城市城镇化的主要特征。(3分)
(3)分析成都市城镇化率高的原因。(6分)
答案 (1)四川省城镇化率较低,重庆市城镇化率较高;四川省城镇化速度较慢,重庆市城镇化速度较快。
(2)省内各城市城镇化差异大;省会成都市城镇化率较高,其他城市城镇化率较低。
(3)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政府支持力度大;地处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密度大,城镇人口占比高等。
24.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1)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1959~2004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4分)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4分)
(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4分)
答案 (1)该市土地利用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到21世纪后,工业用地面积减少,居住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为商业区;B为居住区;C为工业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中心城区地价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较差,而外围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