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考点培优沪粤版(2024)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下关于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目镜、物镜直径相同
B.目镜、物镜焦距相同
C.物镜直径比目镜直径大,目的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
D.通过目镜看到天体的像比实际的天体大
2.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显微镜上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
B.图乙中,望远镜上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凹透镜
C.图甲中,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D.图乙中,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3.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天文望远镜能看见遥远的星体,是因为星体上的光线通过望远镜后所成的像比星体本身大得多
B.显微镜可以将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两次放大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
C.望远镜可以用一组凹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而成
D.显微镜可以用一组凸透镜和一组凹面镜组合而成
4.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小孔成像实验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B.照镜子梳妆时,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实像
C.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实像
D.用两个凸透镜自制的望远镜看远处的物体,看到的像是虚像
5.从显微镜的结构图中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6.202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7.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其主题是“关爱心灵窗户﹣﹣眼睛”.关于眼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需配带凸透镜来矫正
C.我们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像
D.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10cm左右
8.为了观察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开普勒望远镜,小滨制作的望远镜原理如图,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经过两次折射成像。其中物镜和目镜的焦距分别为。下列有关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与图中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投影仪
B.生活中与图中物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放大镜
C.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目镜的焦距与物镜焦距之比
D.用望远镜看到的月亮比直接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大
9.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分别和下列哪组仪器成像原理类似( )
A.投影仪、照相机 B.照相机、放大镜
C.投影仪、放大镜 D.放大镜、投影仪
10.如图,显微镜能对微小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微小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则显微镜的物镜、目镜分别与下列哪种光学器件的原理相同( )
A.投影仪 放大镜 B.投影仪 投影仪
C.放大镜 放大镜 D.放大镜 投影仪
二、填空题
11.小乐用焦距为14cm和5cm两个凸透镜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自制望远镜。在教室用该望远镜观察校园里的物体,他需要调整镜筒的长度,通过实践研究他发现:物镜和目镜之间的最佳成像距离约为 cm。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我们探究世界的得力助手。
(1)为了保护视力,环境较暗时,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纸笔且不刺眼,是因为光在纸笔表面发生了 ,但由于 ,笔和手总会形成影子,为了避免影子干扰我们写字,用右手写字时台灯应该放在右手的 (填“左”或“右”)侧。
(2)人眼相当于一架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小明两眼视力缺陷不同,将一只2B铅笔紧贴他眼镜的两个镜片,则小明的 眼为近视眼。
(3)如图乙为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物镜选用的是 (选填“凸”或者“凹”)透镜,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目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
13.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的实像。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
14.如图所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焦距可调节的 透镜,来自物体的光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 (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变厚,调节能力变弱,因此为了使像正常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一个 透镜。
15.如图,小明制作简易望远镜时优先选用 (选填“A”或“B”)作为物镜,目镜成像原理和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若制作中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镜片来代替。
16.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 (“放大”、“缩小”)的 (“实”、“虚”)像,而目镜的作用相当是一个 镜.
17.人眼是世界上最精密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站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中,只有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走到教室中央就能看清了,说明她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站在教室后面的小莉佩戴眼镜后仍需要向黑板靠近几步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她应该配戴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8. 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时水滴相当于一个 镜,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
19.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叶子可以 (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如图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气孔经过物镜成的是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像,此时被观察的叶片到物镜的距离u与焦距f的关系是 。最后,人眼通过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
20.一般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 透镜, 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像(选填“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 (选填“放大”或“缩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三、作图题
21.实验时,禁止激光直射人眼。是因为激光笔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很亮的点,易灼伤视网膜。
①在眼球图片的虚线框中画出一个适当的透镜。(透镜主光轴已画出)
②完成以下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
22.如图甲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某同学用图乙的装置进行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 ;
(2)实验前,应该调节“F”光源、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便于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②保持“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对比①与②的实验步骤可知该探究实验运用了 的研究方法;
(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的高度H=5.0cm。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
A 17.1 15.0 8.0 4.4
B 30.0 15.0 10.0 2.5
C 60.0 15.0 12.0 1.3
D 25.0 11.8 8.0 2.4
E 25.0 16.7 10.0 3.3
F 25.0 23.1 12.0 4.6
分析 (填序号)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5)实验结束后,与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 (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23.小明从实验室找到几只透镜准备自制一只望远镜。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某透镜放在点光源与光屏中间,此时屏上呈现一个比透镜尺寸大的圆形光斑,将光源向 (左/右)移动,若观察到 现象,则该透镜为凸透镜;
(2)小明选出一对焦距合适的凸透镜作为物镜和目镜,按照如图乙所示方法组装成一只望远镜。小明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星星时发现镜中视野范围较小,很难找到目标,为此,他用两块相同的带开口的挡板制作了一个“寻星装置”,安装在望远镜套筒上后,借助挡板能快捷寻找目标(图丙所示),并将目标锁定在望远镜视野中,这“寻星装置”是利用了光 原理;
(3)小明用该望远镜看远处物体时,发现像与物相比较上下、左右都颠倒了,为使看到的像与物相比不失真,于是他将望远镜设计成物镜与目镜不共轴、中部为空腔的形状(图丁所示),再利用几片小平面镜,安装到中部空腔内以改变光路,可以满足要求。你认为小明的改进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要求;
(4)小明用制作好的望远镜观察远方物体时,物镜会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镜作用,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5)小明通过望远镜观察远方物体时,最终看到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24.小华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选填“目镜”或“物镜”),标本经过水滴成(选填“正立”或“例立”)、放大的(选填“实”或“虚”)像;
(2)若要让标本放大倍数更高,可以使水滴适当(选填“靠近”或“远高”)标本。
五、综合题
25.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关于眼睛,请你填写下面的问题:
(1)如图所示,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2)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的 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
六、简答题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示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其实最早发现望远镜的人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个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了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最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细一点,正好可以套在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他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
(1)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伽利略制造出来的望远镜与教材上所画的天文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27.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示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其实最早发现望远镜的人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个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了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最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细一点,正好可以套在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他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
(1)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伽利略制造出来的望远镜与教材上所画的天文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C
【分析】(1)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望远镜是用来观测远处的物体,物体发出的光已经十分微弱,因此需要用口径较大的物镜来会聚光线;
(2)视角与物体的大小和眼睛距离物体远近有关.
【解答】A、物镜的作用是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远处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很弱,为了会聚更多的光,把物镜的口径做大.故A说法不正确.
B、物镜的作用是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物体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目镜的焦距小于物镜焦距.故B说法不正确.
C、由A分析可知物镜直径比目镜直径大,目的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故C说法正确.
D、望远镜的物镜成的像虽然比原来小,但他离我们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变得很大,看起来像是放大了,实际还是缩小的像.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A
【解答】A.图甲中,显微镜上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和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其核心部件就是凸透镜,A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故是凸透镜,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看到的像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所成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成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结构均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看清微小物体的。
而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观看远处物体的。伽利略望远镜则是由凹透镜和凸透镜共同组成。
3.B
【解答】A、天文望远镜能看见遥远的星体,是因为星体上的光线通过望远镜后所成的像得到了放大,但比星体本身小得多;故A错误;
B、显微镜可以将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两次放大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故B正确;
C、望远镜的种类很多,天文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伽利略望远镜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构成,等.故C正确;
D、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显微镜结构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看清微小物体的.而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观看远处物体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关键知道它们的组成和作用.特别是望远镜,种类很多
4.D
5.A
【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载物台上载玻片首先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物镜的距离处于1f和2f之间,物镜的焦距较小,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之内,目镜的焦距很大.
【解答】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看起来很小,但处于物镜的1f和2f之间,说明物镜的焦距比较小;
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处于目镜的焦点之内,则目镜的焦距比较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特点,掌握目镜和成像特点便可分析.
6.A
7.A
【解答】解: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故A正确;
B、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故B错误;
C、人眼是一部照相机,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明视距离25cm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眼睛看近处物体最舒服的距离是25cm,这个距离是明视距离.
8.D
9.C
【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
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10.A
【解答】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其焦距小于目镜的焦距。当物体位于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通过物镜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投影仪原理相同
显微镜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镜看到的像是正立的。通过目镜观察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目镜成像和放大镜原理相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择A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显微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19
12.(1)漫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左
(2)照相机;左
(3)凸;缩小;虚
13.缩小;凹
【解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知,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在视网膜上都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是远处的过来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要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应使光线进入眼睛前发散一些,所以佩戴由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分析】人看物体时,视网膜上都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14.凸;缩小;凹
15.B;放大镜;远视
16.缩小;实;放大
【解答】解: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缩小;实;放大.
【分析】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17.凸透镜;近视;更大
【解答】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台小型的照相机。她走到教室中央就能看清了,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但远处的物体则看不清,这是因为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把光线的会聚点移到视网膜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小莉佩戴眼镜后仍需要向黑板靠近几步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这说明凹透镜的发散能量较小,需要佩戴发散能量更大的凹透镜,即焦距要变大。
【分析】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就是凸透镜成像,其中晶状体充当凸透镜;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凹透镜的焦距越大,发散能力越强。
18.凸透;显微镜
【解答】(1)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时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 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显微镜。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
(2)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而显微镜用于观察微小的物体。
19.反射;放大;;虚
20.凸;物;缩小;实;放大
【解答】这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与目镜,物镜的作用是相当于照相机原理,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原理,当第一次所在像在目镜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物,缩小,实,放大
【分析】了解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物境就是对着物体的透镜,目镜就是对着眼睛的透镜,物镜的成像原理是照相机,目镜的成像原理是放大镜。
21.
【解答】(1)眼球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在虚线框中画一个凸透镜;
(2)激光发出的平行光经眼球的晶状体(凸透镜)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很亮的点,即焦点,如图所示:
【分析】(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2.光屏;同一高度;控制变量法;DEF;薄
23.(1)左;圆形光斑变小
(2)沿直线传播
(3)能
(4)焦点;放大
(5)虚
24.物镜,倒立,实,靠近
25.(1)晶状体;会聚;底片
(2)倒立;缩小;实;焦距可以调节
【解答】(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当看物体时,将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2)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焦距可以调节。
【分析】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26.答:(1)利波塞最早发现了望远镜的奥秘,但他没有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伽利略不但具有好奇心,更具有探究精神,最终制造出望远镜,说明在科学上要取得一些成就,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毅力等大.
(2)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凹透镜做目镜,教材中提到的望远镜用两个凸透镜,或用凹面镜做物镜.
【分析】(1)伽利略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探究,不怕困难,所以在物理学史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2)掌握教材天文望远镜的构造,并与短文中的望远镜对比得出结论.
27.答:(1)利波塞最早发现了望远镜的奥秘,但他没有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伽利略不但具有好奇心,更具有探究精神,最终制造出望远镜,说明在科学上要取得一些成就,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毅力等大.
(2)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凹透镜做目镜,教材中提到的望远镜用两个凸透镜,或用凹面镜做物镜.
【分析】(1)伽利略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探究,不怕困难,所以在物理学史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2)掌握教材天文望远镜的构造,并与短文中的望远镜对比得出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