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区域认知)2.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目标一 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属性
属性 含义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有限性 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的数量是不足的。非可再生资源的赋存量有限;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间内,可再生资源循环更新的数量有限 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增加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综合利用自然资源,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某些自然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分布不均,加强自然资源的区域调配;分布集中,便于大规模集中开发;自然资源的密度、数量、质量影响开发利用难度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河流具有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功能;森林具有提供林副产品、调节气候等功能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指标 自然资源
自然属性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增殖性能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用途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拓展延伸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辩证关系
(1)可再生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恒定性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等,它们的数量不因人类的使用而减少;另一类是临界性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它们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时间尺度上能够更新、再生,或者重复循环使用。
(2)非可再生资源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3)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临界性)可再生资源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利用。但再生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减弱、甚至终止,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布
(1)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2)一般规律
类型 典例 规律
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 分布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3)应对策略——跨区域调配资源:①资源输送;②资源加工转换再输送。
判断
1.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 × )
2.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 )
3.汽油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 )
4.自然资源在分布上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 )
5.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 )
材料一 自然地理事象图。
材料二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站一角。
材料三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图。
1.[综合思维]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事象,哪些属于自然资源?请说出判断依据。
答案 图中的原始森林和山上的岩石是自然资源。
依据:原始森林和山上的岩石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可用于生产和生活。
2.[综合思维]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太阳能资源的优劣。
答案 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缺点:易受天气影响(不稳定);能量分散;技术要求高。
3.[区域认知]分别分析材料三图中B地和H地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答案 B地:深处内陆,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H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4.[地理实践力]若要实现全球太阳能电站联成网络,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什么?
答案 太阳能电站建设;输电问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选项属于图例乙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淡水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甲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没有用于生产和生活;丙和丁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与物质,但不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乙既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又可用于生产和生活,属于自然资源,B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例乙表示自然资源,结合选项可知,森林、淡水属于自然资源。
(2023·河北唐山期末)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陆地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根据材料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4.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自然资源具有( )
A.地域性 B.有限性
C.多用性 D.社会性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其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属于非可再生资源,A错误,C正确;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不属于生物资源或者气候资源,B、D错误。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陆地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说明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故A正确。
目标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
2.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资源
农业社 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工业社 会阶段 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巴西、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发达的采矿业;以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
信息社 会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趋于弱化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自然资源利用范围和广度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自然资源种类增多等。
拓展延伸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区域认知]黄河流域古文明的形成得益于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答案 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黄河流域古文明形成的重要条件。
2.[综合思维]指出黄河中游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 种类多、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交通便利。
3.[地理实践力]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两套方案进行讨论。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为什么?
答案 方案②。原因:产业结构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强;构建产业链,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读表,完成1~2题。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低 中 高
1.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率随着社会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下列关于农业文明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此阶段是人地矛盾最突出的阶段
D.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率随着社会阶段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扩大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丰富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第2题,采猎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A错误;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B正确;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较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轻,人地矛盾不是最突出的,C错误;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质量降低,D错误。
(2023·山西太原期末)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资源,最有可能为矿产资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结合图示,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B.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信息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阶段,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越来越多,因此其数量逐渐减少,所以导致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农业社会阶段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工业社会阶段主要利用的是矿产资源和能源。丁最可能代表矿产资源,故选D。第4题,信息社会阶段由于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导致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减弱。故选D。
(2023·安徽合肥期中)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与能量
B.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的
C.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D.除矿产资源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
2.若下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有关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根据图形所示的相互关系,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概念是( )
A.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B.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
C.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
D.水资源、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自然环境中有许多自然要素不是自然资源,B错误;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过度使用,会影响资源再生,甚至导致资源枯竭,D错误;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丰富,有的地区贫乏,故选C。第2题,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环境包含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故选A。
我国盐业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湖盐、海盐、矿井盐等,储量很大。我国四川有一口火井,井水居然是冷的,绝对没有火气,不过用剥开的长毛竹,去除竹节,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的上面弯曲连接,把口紧对锅底,在锅里倒入盐水,只见火光熊熊,水立即就烧开了。打开毛竹查看,竹管内绝没有半点烧焦的样子。读“我国盐场分布图”,完成3~4题。
3.我国湖盐产区集中在西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
B.湖泊众多,各湖泊蓄水量大
C.沙漠广布,土壤盐分含量高
D.气候干燥,下垫面蒸发量大
4.四川火井盐场使用的主要能源是( )
A.水蒸气 B.天然气
C.地热能 D.可燃冰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我国湖盐产区集中在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下垫面蒸发量大,盐分积累多,D正确;青藏高原区冰川更集中,A错误;西北地区湖泊少,蓄水量小,B错误;湖盐是利用湖水晒盐,而不是利用当地的土壤提取盐分,C错误。第4题,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且由材料描述可判断四川火井盐场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天然气,B正确;水蒸气不是能源,A错误;四川的地热能较少,C错误;可燃冰一般分布于海洋,其呈固态,不能沿管道上升,D错误。
(2023·吉林长春期中)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20年2月17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完成5~7题。
5.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7.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答案 5.B 6.D 7.C
解析 第5题,页岩气和可燃冰都属于化石能源,都是由沉积作用形成,因此主要埋藏于沉积岩,故选B。第6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目前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不可能完全替代石油,A、B错误;页岩气属于化石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属于清洁能源,C错误,D正确。第7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青藏高原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地下冻土层分布广,具备可燃冰的分布条件,C正确。
(202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期末)2017年12月28日,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山东济南亮相,这是承载光伏路面的高速公路(如下图)。路面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太阳能发电,预留的信息化端口可接入各种信息采集设备,车辆信息、交通拥堵状况等信息将汇聚成交通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光伏路面现已实现并网发电。据此完成8~9题。
8.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在济南高速公路上修建光伏路面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光照更充足 ②土地资源有限 ③科技水平更具优势 ④私家车保有量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为了保证并网发电的正常运行,光伏高速公路路线的设计在选址上应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城市功能区分布
答案 8.B 9.B
解析 第8题,与济南相比,西北地区光照更充足,①错误;济南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有限,②正确;济南经济较发达,科技水平更具优势,有实力发展光伏公路,③正确;私家车数量与光伏道路建设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第9题,光伏高速公路是利用太阳能发电,气候条件会影响发电效率,影响其并网发电的正常运行,B正确。
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区位条件)。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序号与资源类型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11.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D.区位条件的影响程度增大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农业文明初期阶段,人类对空间资源(如土地、水源等)利用比较充分,到农业文明后期,随着工业的发展,空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降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而智力资源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据此分析③为智力资源,②为矿产资源,①为空间资源。故选B。第11题,由图可知,工业文明阶段,工业迅速发展,空间资源(区位条件)对工业的影响加大。在工业文明阶段,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故选D。
(2023·四川成都调研)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一般是指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2021年6月我国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据此完成12~14题。
12.储存热能的干热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板岩 B.石灰岩、板岩
C.玄武岩、石灰岩 D.花岗岩、玄武岩
13.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干热岩能源的最大优势是( )
A.低碳且清洁环保 B.资源储量巨大
C.开发利用成本低 D.供能稳定性好
14.导致干热岩能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市场 B.政策 C.技术 D.劳动力
答案 12.A 13.D 14.C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可知,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埋藏较深,温度较高。花岗岩为侵入岩,板岩为变质岩,符合上述特点,A正确。第13题,风能、太阳能同样具备储量大、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特点,A、B错误;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干热岩能源发电成本低,但对技术要求高,因而“开发利用成本低”不是最大优势,C错误;风能、太阳能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大,而干热岩是一种地热资源,埋藏在地下,不会受到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供能稳定性好,D正确。第14题,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清洁无污染、安全、热能连续性好、利用效率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战略潜力的替代能源,因此干热岩能源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会得到政策的支持,A、B错误;干热岩分布非常广泛,但是以现有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手段,仅限于干热岩埋藏深度较浅、地形地貌不复杂的区域,因此导致干热岩能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技术,C正确;干热岩能源开发对劳动力需求较小,D错误。
15.(2023·江西省丰城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马来西亚被称为“世界锡都”,其锡矿原生于中央山地花岗岩侵入体的接触带,后来逐渐聚集于山麓地带。较长一段时间里马来西亚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开采地与矿产加工工业重要地区,其主要产品为金属锡。近年来,“锡矿地带”出现产业危机,当地一方面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锡矿用于加工生产金属锡并出口,另一方面,一大批其他工业部门代之而起,已向“制造地带”转化。下图为马来西亚部分地区锡矿分布图。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马来西亚山麓地带富集锡矿的原因。(6分)
(2)简述当地锡矿加工工业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原因。(4分)
(3)作为曾经的锡矿产地,马来西亚近年来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锡矿用于加工生产金属锡并出口,试说明出现这种经济行为的原因。(6分)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热量、降水丰富,风化作用强烈;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加速花岗岩山体的风化、剥蚀和分解;径流丰富,以山地地形为主,利于径流挟带原生锡矿矿物流向低处;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利于锡矿富集和沉淀。
(2)河流沿岸地区靠近锡矿富集区,方便原料运输;河流沿岸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冶炼锡矿。
(3)长时间开发锡矿,导致当地锡矿资源枯竭,需从他国进口锡矿;当地锡矿加工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锡矿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齐全;锡矿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加工贸易型冶金工业有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国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自然资源丰富,油气等常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古巴电力主要由火力发电和生物质能(蔗渣燃烧)发电两部分构成,其中火力发电占比超过90%。近年来,古巴政府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等的开发利用确定为优先发展产业,鼓励外资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下图示意古巴地理位置。
(1)古巴生物质能发电量远超太阳能、风能,推测主要原因。(6分)
(2)分析古巴政府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原因。(6分)
(3)指出古巴政府鼓励外资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目的。(6分)
答案 (1)古巴受资金和技术限制,可再生能源基础薄弱;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技术要求较高,生物质能的发电技术要求较低;太阳能、风能发电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发电量不稳定,而生物质能供应稳定,发电量稳定。
(2)火力发电占比高,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本国油气等常规能源资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油气等常规能源资源进口消耗大量外汇;本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3)缓解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收益、提高能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