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程标准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 碳循环、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4)结果:如果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
思考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答案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数百万年前古生物遗体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通过漫长的过程将碳以固态的形式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地释放到大气中,人为地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排放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项目 碳排放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概念 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30多种气体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升温后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层像温室一样温暖
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温度就是由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的;温室气体的增减会增强或减弱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发生相应变化
拓展延伸 碳循环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B.②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C.③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熔融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B.太阳活动强度减弱
C.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排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会引起全球变暖,A错误;②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B正确;③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但也可能污染和消耗水资源,C错误;④是动植物遗体经过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转变成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D错误。故选B。第2题,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升高,A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太阳活动强弱无关,B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可能增加,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后,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扩展,D错误。故选A。
(2023·山西大同月考)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与2 ℃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3~4题。
3.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 )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4.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减少主要得益于( )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5 ℃和2 ℃两种情景碳排放顶峰均在2020年出现,故A错;2050年碳排放量接近零,并没有完全实现零排放,B错;极端气候只是减少,而没有消失,D错;由图可知,1.5 ℃情景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C正确。第4题,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带来的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和能源结构朝向低碳方向优化实现的,B正确。
目标二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影响
角度 影响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拓展延伸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5)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6)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生存空间的丧失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当一个国家应对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安全
判断
1.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 × )
2.据观测,全球冰川面积在逐渐减少,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 )
3.全球气候变化即指全球气候变暖。( × )
4.全球气候变暖将引起生态系统的调整,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 )
5.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升高。( √ )
(2023·山西长治期末)帝企鹅广泛分布在南极洲,十几年前,世界范围内的帝企鹅数量估计超过200万只,但是目前帝企鹅的数量估计已经下降到160万只。据报道,将来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或许会完全消灭帝企鹅。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高气压带势力增强,晴朗天气增多
B.极昼变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加
C.海冰大量消融,地表的反射率上升
D.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 )
A.臭氧层空洞面积减小
B.埋藏的陨石出露,风化变慢
C.苔藓生长速度加快
D.帝企鹅繁殖场所改变,利于繁衍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第2题,臭氧层出现空洞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类化合物作制冷剂,其中的氯离子被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反复破坏臭氧分子,形成臭氧层空洞,故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使臭氧层空洞面积减小;全球气候变暖使南极地区埋藏的陨石出露,风化速度加快;全球气候变暖使南极地区苔藓生长速度加快;冰川融化会使帝企鹅捕食和繁殖场所改变,不利于帝企鹅繁衍。
(2023·广西桂林期中)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的是( )
①环境难民增多 ②粮食和水供应受损 ③建筑物腐蚀严重 ④核污染事件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包括( )
A.加剧资源危机
B.移民、环境难民增加
C.生存空间扩大
D.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没,环境难民增多;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旱涝灾害增多,导致粮食供应受损,而全球变暖引起的干旱导致水供应受损,故①②正确;建筑物腐蚀严重是酸雨造成的,核污染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二者都不属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故③④错误。故选A。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小,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正常运转的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故A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导致疾病死亡人数增加,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安全,故B、D正确。故选C。
目标三 国际减排合作
1.原因: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
2.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2)有所区别的原因: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思考 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答案 减少碳排放: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增加碳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城市绿化。
拓展延伸
1.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3.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
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4.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着力点 具体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①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②大力开发新能源,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①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②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②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①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②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③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④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⑤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
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闭幕,世界各国全面应对气候变化踏上新征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既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格拉斯哥闭幕,大会的目标是:与工业化前相比,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限定在1.5 ℃内。中国、俄罗斯、巴西等一百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四十多个国家同意放弃使用煤炭。
主要国家2019年CO2排放情况
国家 总排放量 (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时间
中国 9 826 7.25 2060年
美国 4 965 15.57 2045年
印度 2 480 2.01 2070年
俄罗斯 1 533 10.76 2060年
日本 1 123 8.84 2050年
注:净零碳排放指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等于植树或新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官网)。
1.[区域认知]简述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全球平均气温的数值变化。
答案 CO2浓度由约290 PPM上升到约405 PPM;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 ℃。
2.[综合思维]说出除二氧化碳之外,其他任意两种温室气体的名称。
答案 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氟利昂、臭氧(O3)。
3.[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答案 温室气体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紫外线;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地面;以上过程,使得地表增温,温室气体浓度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4.[人地协调观]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请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国家为例,阐述你对“共同”和“有区别”责任的理解。
答案 中国(或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大,但人均排放量小,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少;美国(或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小,但人均排放量大,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多。
全球变暖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承担“共同”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在时间上,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净零碳排放,体现“有区别”的责任。
(2023·安徽芜湖期末)2022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低碳转型展开讨论。下图为“我国1990~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曲线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2005~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4%,这意味着我国( )
A.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B.化石能源不占主要地位
C.资源节约型产业增加
D.已经完成产业结构转型
2.为如期实现我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 )
A.扩大工业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B.倡导集约经营,发展循环经济
C.发展粗放农业,恢复生态环境
D.发展节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每生产1单位GDP所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基期相比比例降低。据图中曲线分析可知,2005~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加,A错误;对我国而言,目前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B错误;2005~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说明我国资源节约型产业增加,C正确;图中体现不出我国已经完成产业结构转型,D错误。第2题,为如期实现我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从二氧化碳减排和二氧化碳吸收角度考虑。扩大工业规模,促进经济增长,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A错误;倡导集约经营,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B正确;发展粗放农业,会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且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发展节水产业,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D错误。
(2023·吉林长春期中)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3~5题。
3.《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臭氧层破坏问题
C.核扩散问题
D.全球变暖问题
4.下列哪个国家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早日执行( )
A.俄罗斯 B.美国
C.德国 D.马尔代夫
5.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的义务,说明( )
A.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国际环保中,不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都是相同的
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答案 3.D 4.D 5.D
解析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目的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全球变暖问题,D正确;酸雨、臭氧层破坏、核扩散问题均与二氧化碳排放无关,A、B、C错误。第4题,马尔代夫为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对马尔代夫的危害最大,D符合题意。第5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正确,C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排放二氧化碳,均会导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加,A错误;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B错误。
(2023·辽宁大连期末)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工业生产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②④对。D正确。第2题,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错。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跨越四大圈层,③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双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④错。A正确。
(2020·7月浙江选考)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3~4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4.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与二氧化碳相比,氧化亚氮具有更强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实现增温效应,B正确。第4题,农业生产中氮肥的施用,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选D。
(2023·浙江温州期末)2015年11月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气候变暖速率自1909年以来高于全球平均值,每百年升温0.9~1.5 ℃,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据此完成5~6题。
5.气候变化威胁我国的国土安全,主要表现在(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B.极端天气增多,旱涝灾害增多
C.冻土快速融化,影响青藏铁路运行安全
D.加剧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6.气候变化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 )
A.引发冰川扩张,加剧水资源短缺
B.海洋赤潮灾害频发,影响养殖业
C.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功能衰退
D.生态移民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导致陆地面积减小,直接威胁我国国土安全,故选A。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增强,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其生态功能严重衰退,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面积萎缩,A错误;气候变化对海洋赤潮和生态移民的影响较小,B、D错误。
(2023·天津河东区期末)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在总量管制下,国家间或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下图是“配额型碳交易原理示意图”。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主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之间,但各国碳交易具体规则有所不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据此完成7~8题。
7.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的是( )
A.企业甲能源使用效率高
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
C.企业甲产品科技含量低
D.企业乙运输耗能较少
8.碳交易( )
A.使环保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B.使高碳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
C.鼓励发达国家增加碳排放
D.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若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甲出售配额,说明企业甲能源使用效率高,碳排放量少,有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可以出售,A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碳交易使环保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从而获得更大收益,A正确;碳交易使高碳企业增加了购买碳排放配额,从而增加了碳排放成本,B错误;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能源利用率较高,因此碳交易鼓励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C错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较低,并且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购买碳排放配额可以使传统工业得以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得以增长,D错误。
(2023·湖北孝感调研)“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图示意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含预测)。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碳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且碳排放峰值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公众、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B.固碳技术水平较落后
C.能源消费量大且结构不合理
D.工业生产方式落后
10.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 ②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
③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 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⑤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水平提升,能源资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占比较小,使得我国争取达到“碳达峰”目标的时间明显滞后,碳排放峰值也较高,C正确。第10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应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两个方面努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部分高耗能产业,完全禁止发展高耗能产业不现实,①错误;工业循环使用淡水资源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关系不大,⑤错误。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广生物汇碳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选B。
(2023·福建福州期末)下图为“西伯利亚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12.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下移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A正确。第12题,由所学可知,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B正确、D错误;该纬度温度上升幅度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A错误;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会因气候变暖而上升,C错误。
(2023·广东广州期末)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广东省作为交通流密集、路网发达的经济强省,交通业的碳排放备受关注。下图示意2021年4月广东省高速公路车辆碳排放空间格局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粤北高速公路的碳排放量比粤东、粤西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路网密度大
B.接收产业规模大
C.客货流量大
D.港口、机场数量多
14.降低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道路交通流量,控制碳排放
B.完善交通路网,提高道路畅通度
C.交通工具大型化,提高运输总量
D.公路两侧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粤北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与粤东、粤西差异不大,A错误;粤东、粤西位于沿海,海运交通便利,接收产业规模大,粤北海运条件较差,接收产业规模较小,B错误;粤北位于广东省与相邻省份陆路运输的南北通道必经之处,客货流量大,车辆碳排放多,C正确;由图可知,粤北地区的港口、机场数量少,D错误。第14题,广东省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减少道路交通流量不具备现实可行性,A错误;完善交通路网,提高道路畅通度,可以缩短车辆通行时间,减少碳排放,B正确;客货运输的起始点和目的地不尽相同,通过交通工具大型化和提高运输总量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且该措施对减少高速公路二氧化碳排放作用不大,C错误;公路两侧植树造林和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净化污染,但不能降低碳排放,D错误。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我国将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面两图分别示意世界主要国家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图1)及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图2)。据此完成15~16题。
15.据图判断( )
A.加拿大碳达峰时碳排放量高于德国
B.欧洲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时间较晚
C.瑞典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最短
D.美国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最高
16.为实现碳中和,现阶段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②减少能源总消耗量
③大规模植树种草 ④停止煤炭开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加拿大碳达峰时碳排放量高于德国,A错误。据图2判断,欧洲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时间较早,B错误。据图2判断,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图中线段的长短)最短,C错误。据图1判断,美国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最高,D正确。故选D。第16题,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实现碳中和,现阶段我国可采取的措施有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大规模植树种草,①③正确。减少能源总消耗量、停止煤炭开采会影响经济发展,②④错误。故选C。
17.(2023·山东菏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在维持整个南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间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鹅、海鸟等的食物。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下图为南极磷虾密集区分布图。
(1)说出南极磷虾的密集分布区并分析近些年磷虾减少的自然原因。(5分)
(2)简述南极磷虾的“固碳”作用过程。(6分)
(3)说明南极磷虾的减少对当地和全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4分)
答案 (1)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适合南极磷虾摄食的藻类大量减少;全球变暖,海冰冰期及厚度明显缩减,不利于磷虾的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
(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为有机碳;南极磷虾摄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类,将碳固定在体内;同时向深层海水迁移,排放在深海中的粪便、磷虾残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物,它们所携带的碳会长期或永久性固存在这里。
(3)磷虾的减少会使以磷虾为食的动物减少,使当地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全球变暖。
18.(2023·青海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主线,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产业正向脱碳加氢方向转型。下图为三次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示意图。
(1)据图说出三次能源转型方向。(3分)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2)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6分)
(3)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4分)
答案 (1)第一次: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第二次:煤炭为主转向油气为主;第三次:油气为主转向新能源为主。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
(3)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电制氢能进一步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任答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