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7 22: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内在原因和方向。(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防范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意义和措施。(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 污染物跨境转移
1.概念: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2.主要形式
形式 举例
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 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拓展延伸 通常情况下,通过自然过程跨境转移的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接受国造成严重的威胁,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威胁接受国的环境安全。
3.污染物的人为跨境转移
(1)根本原因
(2)主要方向
(3)影响
地区 影响
输出国 减少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缓解国内公众舆论压力
接受国 使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思考 发达国家为什么向外转移污染物,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接收污染物?
答案 发达国家转移的原因:公众对污染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导致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为降低原料成本,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拓展延伸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及危害
特点 危害
直接性 污染当地水源和土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长期性 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
全球性 长期积累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
2.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方向和原因
主要方向 原因
人为原因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①环保意识的差异;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环境标准的差异;③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
基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物跨境转移:污染源所在地向邻近国家或地区的转移 ①污染源: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或没控制好;②动力机制:大气环流(风)、水循环(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3.“洋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的危害
(1)“洋垃圾”大量囤积,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洋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加剧区域环境质量恶化。
(3)部分“洋垃圾”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危害人体健康。
(4)回收加工再销售的“洋垃圾”,质量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以极低的价格流通,扰乱接受国经济秩序等。
我国有关部门在送交世界贸易组织的文件中指出,发现大量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环境。为保护我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要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禁止高污染固体废物的进口。据此完成1~2题。
1.大量固体垃圾从境外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是(  )
A.大气环流 B.正常贸易
C.河流径流 D.走私
2.下列国家最有可能成为替代我国接收这些固体垃圾的是(  )
A.加拿大 B.俄罗斯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大量固体垃圾从境外进入我国主要通过正常贸易,不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介质,A、C错,B对;走私固体垃圾是违法行为,数量也很有限,D错。第2题,固体垃圾虽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会对输入地环境造成破坏。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为追求经济效益,对固体垃圾进口监管较弱,成为固体垃圾的主要接收地。选项所给国家中,印度尼西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故选D。
(2023·山西晋城阶段练习)读“世界各地每年的硫氮排放量的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  )
A.发展中国家硫、氮排放量较高
B.中国人均硫、氮排放量较高
C.发达国家硫、氮排放总量较高
D.发达国家人均硫、氮排放量较低
4.据调查,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的酸雨主要与英国、德国的工业污染有关,污染物转移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运动
B.跨国河流
C.洋流
D.国家之间的产品贸易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读图可判断出西欧、北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硫、氮排放总量较高。故选C项。第4题,英国、德国的工业污染随西南风(大气运动)向北扩散至北欧地区。酸雨的形成与河流、洋流、产品贸易关系较小。故选A项。
目标二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2.《巴塞尔公约》——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
(1)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具体措施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②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3.我国应对措施
为了防范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系统性风险,需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角度 措施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法律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环境监管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环境标准 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贸易 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思考 作为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答案 共同责任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每个国家都有义务,同时也有权利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国际努力中来,世界各国都不应该以任何借口拒绝承担责任。
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责任的范围、大小、时间、方式、手段等方面是有所差别的,在确定各国的具体责任时,应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防止和控制环境危害的能力等多种因素。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核心归纳 防范污染物跨境转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
2018年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此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易于吸附污染物,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个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下图为污染物迁移模式图。
1.[区域认知]解释微塑料出现在南极海域的原因。
答案 随大洋环流扩散;随大气环流飘流、沉降;南极科考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2.[综合思维]分析微塑料产生的危害。
答案 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微塑料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加重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生物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3.[地理实践力]简述防治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答案 加强监测;塑料制品回收处置,提升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沿松花江向下游流动,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下图为“松花江流经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城市中,其水源不会受到此次事故污染的是(  )
A.长春市 B.松原市
C.哈尔滨市 D.佳木斯市
2.此次水污染事故还将直接影响下列国家中的(  )
A.韩国 B.朝鲜
C.俄罗斯 D.日本
3.为应对此次水污染事故,相关部门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对下游各河段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②调用应急水源,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③向受害国表明中方负责任的态度,密切合作应对,降低国际争端风险 ④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和各方面协调,积极治理污染河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A 2.C 3.D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吉林市化工企业爆炸后给松花江带来污染,松原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位于松花江干流上,受此次事故污染影响较大,而长春市位于松花江另一支流附近,其水源不会受到此次事故污染。故选A。第2题,据图可知,俄罗斯位于松花江下游,故此次水污染事故直接影响俄罗斯。故选C。第3题,为应对此次水污染事故,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对下游各河段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调用应急水源,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向受害国表明中方负责任的态度,密切合作应对,降低国际争端风险;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和各方面协调,积极治理污染河段等。故选D。
(2023·辽宁大连期中)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80%的鱼类死亡。据此回答4~5题。
4.奥拉迪亚金矿氰化物废水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河流上游鱼类死亡 ②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关闭 ③莱茵河水受到污染 ④引发国家间外交争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应对国际河流污染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沿河国家加强合作 ②限制鱼类产品流通
③媒体指责渲染 ④控制影响范围,强化污染治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奥拉迪亚金矿氰化物废水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包括造成被污染河流下游鱼类死亡,①错误;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全部关闭,②正确;该地距离莱茵河较远,不会引起莱茵河水污染,③错误;可能引发罗马尼亚与污染河流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④正确。故C项正确。第5题,应对国际河流污染的措施主要包括沿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治理河流污染的长期计划,①正确;限制污染河段的鱼类产品流通,②错误;媒体客观报道、协商谈判、合作应对,③错误;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控制影响范围,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并做好生态恢复、损失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④正确。故B项正确。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38.1°N,142.6°E)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其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物质通过洋流、大气和生物链等方式扩散,对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影响深远。下图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风向 B.洋流、海陆分布
C.地形、海陆分布 D.风向、洋流
2.随着核辐射物质的扩散,下列海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
A.马来西亚西部海域
B.加拿大西部海域
C.美国东部海域
D.智利西部海域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核泄漏辐射污染的范围不断向东扩展,日本东部海域位于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内,盛行风也是导致辐射污染的海水向东扩展的原因,故选D。第2题,核泄漏物质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扩散,影响北美洲西岸海域,故选B。
(2023·江苏无锡期末)当前,发达国家每年将数百万吨电子垃圾运往加纳首都附近的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该地原本是潟湖衍生的一块湿地,居住着4万余人,他们大多由北部穷困地区迁徙而来,现以处理电子垃圾为生。部分垃圾最后通过焚烧处理,产生大量有毒烟尘。下图为“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接收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主要是因为该地(  )
A.海陆交通便利 B.闲置土地较多
C.工业原料紧缺 D.环境标准较低
4.7月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当地焚烧垃圾产生的烟尘扩散方向主要是(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区原本是潟湖衍生的一块湿地,居住着4万余人,人口较密集,故该地闲置土地不多、海陆交通不便,A、B错误;加纳处理电子垃圾的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以焚烧的方式为主,从中获取的工业原料有限,C错误;加纳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接收了大量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D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赤道北部的几内亚湾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受其影响,当地焚烧垃圾产生的烟尘应向东北方向扩散,C正确。
(2023·河北唐山期中)2021年4月,日本政府计划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点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排入大海。据此完成5~6题。
5.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  )
A.投入少 B.技术要求低
C.耗时短 D.安全系数高
6.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  )
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伤害
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
C.核污染将随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
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相比于其他的核废水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A正确。第6题,海洋具有连通性,核废水排放入海后会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核污染会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威胁沿岸各国人民生命健康,此种做法易引发国际争端,故选C。
(2023·山东日照期末)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某化学公司的仓库发生火灾,大量硫、磷、汞等有毒物质排入莱茵河。火灾发生后,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利用先进技术和严格指标促进莱茵河生态恢复。1990年,进一步开发了“莱茵河预警模型”。下图示意莱茵河流域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受此影响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德国 D.荷兰
8.该事件对防治跨境水污染事件的启示是(  )
①严格环境准入标准 ②各国均衡出资防治污染
③成立国际保护委员会 ④建立水质实时监测、预警机制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7.D 8.D
解析 第7题,荷兰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因为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此次莱茵河水污染的危害最严重。故D正确。第8题,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与此次跨境水污染事件无关,①错误;根据相关责任,沿岸各国不会均衡出资,而是根据实际状况合理出资防治污染,②错误;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③正确;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④正确。故选D。
我国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严格限制高碳产业转入。据此回答9~10题。
9.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迁入的国外产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取消针对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 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 ③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 ④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9.D 10.B
解析 第9题,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核心地带的根本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故D项正确。第10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入,保护环境;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即外资或者合资企业的选择标准,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投资金额的多少不能决定是否可以迁入;是否取消优惠政策应该看具体的企业类型、对环境的影响状况等。故B项正确。
(2023·河南商丘期末)烟霾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极小而干燥的颗粒聚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烧芭”就是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印度尼西亚烟霾污染的范围已超越国界,成为影响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烟霾污染。读图,完成11~13题。
11.印度尼西亚跨境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大气出现逆温层
B.火灾频发,森林覆盖率减少
C.毁林开荒,发展种植园经济
D.砍伐森林,大力发展煤炭工业
12.印度尼西亚跨境烟霾污染给新加坡带来的影响有(  )
①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②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 ③学校停课,社会秩序出现紊乱 ④两国外交紧张,引发严重政治冲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为治理烟霾污染,印度尼西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 ②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 ③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 ④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1.C 12.A 13.D
解析 第11题,据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其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森林,发展种植园农业,C正确。第12题,烟霾是大气污染现象,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大气污染严重,为了减少人们外出,学校可能停课,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①②③正确。印度尼西亚的跨境烟霾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关系,但不会直接导致两个国家的外交紧张,引发严重政治冲突,④错误。第13题,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错误;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烟霾污染,②正确;烟霾污染已经跨越国界,影响到东南亚其他国家,所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有利于减轻跨境烟霾污染,③正确;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能够提高治理技术,利于减轻烟霾污染,④正确。
14.(2023·安徽六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跨境转移,通过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峰东绒布冰芯、纳木错湖芯三个监测点BC(黑炭: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发生热解的产物)浓度和通量数据,发现三地样本中的BC与西风带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南亚)、青藏高原内陆区关系密切。下图示意三地BC浓度(通量)变化。
(1)如果BC浓度保持上升,推测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6分)
(2)为避免跨境污染物引发的国际矛盾,请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答案 (1)BC浓度上升,降低冰川和积雪表面反射率,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冰雪融水将地表的BC带入湖泊;纳木错水质变差。
(2)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输出国的污染治理;中国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15.(2023·江西南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巴塞尔公约》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2013年6月~2014年1月,共有103个加拿大集装箱(外贴可回收塑料的标签)在马尼拉港口卸货,海关查验发现绝大部分为电子和厨房垃圾,并进行了封存。由于这些洋垃圾长时间堆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19年4月菲律宾官方表示:如对方不予回应,他们将对其宣战。下图示意菲律宾位置。
(1)指出马尼拉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气候导致洋垃圾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2)推测加拿大转移“洋垃圾”的原因。(4分)
(3)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提出菲律宾政府的应对措施。(6分)
答案 (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原因:终年高温,生活垃圾易变质;雨季时降水集中,污染水源和土壤。
(2)减少本国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成本过高。
(3)利用国际法保护本国正当权益,进一步对加拿大政府施加压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海关加强检验防范机制,加大对涉事企业的惩处力度;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范围和危害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