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 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教学设计 (表格式) 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8.1 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教学设计 (表格式) 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5 08:0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学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8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中的内容。《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本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食物中贮存着能量、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不同。
课标分析
本课时对应的新课标内容要求为:大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重要概念5.1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学习活动建议“探究几种食物能量的差异”;大概念6 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重要概念6.2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大概念9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学业要求为: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运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与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识,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教学提示中的活动建议为:探究几种食物能量的差异。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可以进行食物能量的测定,但难以规范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步骤;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可以依据实验原理对已有装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
(2)学习内容分析:通过五年级科学中《物体的传热本领》的学习,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及方法;通过六年级科学中《能量的转换》的学习,学生了解能量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
(3)学习环境分析:本节课利用多种生物学、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说明食物中贮存着能量,初步形成物质的分解伴随着能量的释放的物质与能量观。
(2)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说出不同食物含有的能量不同,发展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发展批判思维,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4)通过比较不同食物的能量,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测定食物中贮存能量的原理。
②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
(2)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原理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实验器材
100 mL量筒、锥形瓶、石棉网、试管、玻璃导管、易拉罐、双层玻璃杯、火柴、温度计、铁丝、不同的食物(花生、粉丝)、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实验原理
燃烧样品使一定体积的水升温,1ml水的质量为1g,受热时每升高1°C所需能量为4.187J。
实验设计思路与创新点
(1)实验设计思路:
①以“麻辣粉丝”和“花生糖”中主要食物的能量是否相同为情境,引入主题“探究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
②参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测定花生种子的能量,记录数据。
③进行实验误差分析、分析实验装置的不足、提出实验装置改进措施。
④利用改进装置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⑤通过对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二次改进,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和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实验装置改进的有效性,思考对合理膳食的启发。
(2)教材实验的不足:
①大量热量散失在空气、铁罐头筒中,导致实验误差较大。
②锥形瓶不能直接加热,教材的实验未使用石棉网,操作不规范,如使用石棉网,热量会散失在三脚架和石棉网中。
③实验器材中的样品架在大部分实验室中不易获取,铁罐头筒的三角形通风口在制作及使用过程中易划伤手。
(3)创新点:
①通过化学实验“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探究实践能力。
②利用小学科学中的“物体的传热本领”中,“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等相关知识制作保温装置,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促进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学以致用。
③测量散失在铁罐中的热量,使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④使用“双层玻璃杯”“易拉罐”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易于获取,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存在于生活之中,且易拉罐在顶部开口相对于原实验的开口方式更加安全。
实验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展示:宣城特色美食“麻辣粉丝”和六安特色美食“花生糖”的图片。 ·提问:“麻辣粉丝”和“花生糖”中的主要食物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能量是否相同?食物之间的能量有何差异? ·思考: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用学生身边的地方美食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2)探索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原理 ·讲解:物质中贮存着能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燃烧样品时,样品中贮存的化学能可以转换为热能和光能,使一定体积的水升温,1ml水的质量为1g,受热时每升高1°C所需能量为4.187J。 ·聆听并思考。 学生通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1.3《能量的转换》的学习,已经了解不同形式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通过对六年级知识的回顾促进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
【活动一】参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测定花生种子的能量 ·讲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如:锥形瓶需要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且需盖两次;使用温度计时,应将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巡视指导。 ·分组实验:参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测定花生种子的能量,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自评、互评:结合评价量表评价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 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评价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在分组实验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3)解释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误差分析 ·提问1: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实验装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提问2:刚才实验过程中的锥形瓶是不能直接加热的,直接加热容易使锥形瓶炸裂,因此,需要垫上石棉网加热,并用三脚架固定。你认为刚才的实验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呢?你能否根据实验装置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设计、优化教材中的装置? ·回答1:有充足的氧气;减少能量的散失。 ·回答2:实验操作不规范,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摸到易拉罐非常烫,说明有大量的热量散失,此外,实验器材不易获取,制作过程比较危险,实验室没有样品架。 通过设置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实验装置的措施,通过对教材中装置的探讨,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4)迁移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利用改进装置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 ·引导1:试管可以直接加热,使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并且减少热量的损失,我们可以使用试管代替锥形瓶,为了让花生的能量尽可能多地用来加热水,而不是加热实验装置,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引导2:试管细长,若将样品放在试管内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3: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的方法制取氧气,以双氧水为实验原料、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制取氧气。 ·引导4:供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如何减少热量散失呢?回顾小学科学中所学的《物体的传热本领》,为了减少装置的热量散失,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 ·展示: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引导1:把花生放在试管内燃烧,再把试管放入水中,这样试管吸收的热量也可以传给水。 ·思考并回答引导2:可能会出现氧气不足而无法燃烧。 ·思考并回答引导4: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温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水放在中空的双层玻璃杯中进行保温。 ·分组讨论: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经讨论,确定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分组实验: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 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实验原理迁移到实验装置的改进中,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师生共同确定改进的实验装置,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生通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8节《物体的传热本领》的学习,了解保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在此处应用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三】利用二次改进装置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 ·提问1:在刚才的实验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2:为了避免花生直接接触到水滴,应该对实验装置进行怎样的改进?教材中的实验装置里,铁罐头筒在加热后非常烫,如何计算这部分散失的热量? ·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进一步改进刚才的实验装置。 ·展示:二次改进的实验装置图。 ·总结:实验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提问3:仅有一次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呢?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粉丝的能量。 ·思考并回答问题1:花生容易熄灭,无法充分燃烧。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试管壁和试管底部,导致花生熄灭。 ·分组讨论问题2:应将花生悬空在铁罐头筒内燃烧,在铁罐中加入含有水的试管,测定试管内水温升高值,再在铁罐外加个双层玻璃杯,在杯中加入水,测定水温升高值。确定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分组实验:利用二次改进的实验装置测定不同食物的能量. ·回答问题3:不准确,我们应该进行平行重复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科学实验往往无法一次成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让学生在实验改进的过程中发展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
合理膳食 ·总结: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麻辣粉丝”中,相同质量的花生贮存的能量比粉丝要高,这说明了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不同,其中,以脂肪为主的食物比以糖类为主的食物热价要高。 花生热价的标准参考值是24.02kJ/g,教材实验装置的花生热价测定值为10.05kJ/g,改进实验装置的花生热价测定值为:12.95kJ/g,更接近花生热价的标准值,因此,我们的改进是有一定效果的。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根据食物的不同能量平衡我们的日常饮食呢? ·作业布置:你能否根据本节所学内容改进在学习第8章时制订的营养食谱? 回答: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参考营养成分表,估算出食物的热量,结合我们日常所需的能量参考值,荤素搭配,合理饮食。 学生在学习完第8章后已经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知道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食谱的改进,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螺旋上升。 引导学生利用食物能量之间的差异,指导合理饮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评价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元评价、贯穿课堂 ·形成性评价:评价学生的探究及实验过程。 ·总结性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不同食物贮存的能量不同,同时,通过数据的对比判断实验装置改进的有效性。 ·自评、互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通过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进一步掌握实验原理、规范的实验操作。
板书设计
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一、实验原理
1ml水受热时每升高1°C需4.187J的能量
二、实验装置的必要条件
1.有充足的氧气
2.减少热量散失
实验效果评价
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测得花生的热价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测得的花生种子热价为,但更接近花生热价的理论参考值,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虽仍有热量散失,有一定的改进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但涉及到能量,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科学所学的“能量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本节教学重点不在于精准测得食物的热量,而是通过对实验装置的不断改进、优化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营养食谱的改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节课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在实验设计中融合多个学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促进的功能,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