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4: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展现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重点)
◎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初读名著,整体感知
◎名著题解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创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他在《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内容简介
篇名 概述
《狗·猫·鼠》 作者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自己“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说明自己“仇猫”的原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自己“仇猫”的起因——以为自己饲养的隐鼠被猫吃掉了(其实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文章通过写“我”的仇猫以及童年时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对“猫”一类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通过记叙“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刻画了一位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纯朴、乐于助人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文章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愧疚之情。
《〈二十四孝图〉》 作品从当时反对白话的行为谈起,怒斥这种行为,并感叹当时的小学生只能读一些粗拙的白话文作品,由此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五猖会》 “我”盼望着见到繁盛的迎神赛会。终于,“我”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内心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我”背熟《鉴略》才能去,“我”的兴致便一扫而光了。文章再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书本时扫兴又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也表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无常》 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了“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儿的鬼,他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衔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描绘百草园美好的景物、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追忆了百草园中的乐趣。文章的后半部分,选取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大声读书三个片段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中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展示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了儿时“我”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我”先是和S城一个圆而胖的“名医”周旋过两年,然后请了“名医”陈莲河,但都没能治好父亲的病。文中分别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真相,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
《琐记》 文章记述“我”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而到南京求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先描写了邻居衍太太帮小孩子隐瞒玩闹,又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钱和首饰,并散播流言的事;后描写了作者在中西学堂、雷电学堂、矿路学堂看到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天演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歌颂了“不满现状”的爱国青年形象,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文章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 文章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同乡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觉醒的知识分子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2.探究活动二:赏析片段,体会艺术手法
◎阅读《五猖会》《无常》中的精彩片段,做要点批注。
精彩片段 要点批注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 描写了父亲对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 的“我”的阻拦,批判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其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这在迎神时候也有的,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司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无常》)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将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进行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进行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体会艺术特色。
(1)既有理性批判,又有温情回忆。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2)以小见大。作者常摄取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3)反讽手法。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的反感和批判;《无常》中通过对比“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融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如《狗·猫·鼠》中作者一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征,并对那些“名人教授”加以冷嘲热讽。又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3.探究活动三: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回顾精彩片段,学习批注阅读方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用批注法探究鲁迅的童年。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写儿时的鲁迅拔何首乌根,有时甚至会毁坏泥墙,表现出他童年时的好奇心和顽皮的特点。 从在百草园里玩耍的乐趣、新奇,到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枯燥无味,鲁迅经历了由天真纯稚到读书明理的成长过程。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写鲁迅儿时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他少时在学习上的进步。
◎《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现了鲁迅的一段段人生历程。现在,让我们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小组合作,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
4.探究活动四:认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主要人物介绍。《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精读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为其制作“人物名片”。
长妈妈 人物简介 阿长,鲁迅的保姆。她的真实名字并无可考,因为在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所以大家仍叫她阿长。她生得“黄胖而矮”,夏天的睡相很差,还总喜欢“切切察察”。
性格特点 粗俗守旧、愚昧迷信,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
相关事件 ①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教鲁迅新年说的话,给鲁迅吃福橘。②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③给鲁迅买《山海经》。④踩死了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藤野先生 人物简介 全名藤野严九郎,仙台医专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他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有正义感,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学生。
性格特点 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
相关事件 ①对来自中国的鲁迅非常关心,主动帮其订正讲义,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②指导鲁迅纠正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③对中国女人裹脚后足骨的畸形很感兴趣;④鲁迅离开仙台前,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
范爱农 人物简介 鲁迅的同乡,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最初与鲁迅有过嫌隙。回国后受到排挤,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痛苦失意,最终溺死(鲁迅疑心是自杀)。
性格特点 孤傲、正直、倔强、疾恶如仇,内心痛苦、悲凉。
相关事件 ①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②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躲在乡下教书;③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④辛亥革命后,卷入报馆案风波;⑤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穷困潦倒,终日借酒浇愁,最终溺死。
父亲 人物简介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闲居在家。
性格特点 古板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但疼爱孩子。
相关事件 鲁迅对要去看五猖会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他背熟《鉴略》才能去。
寿镜吾 人物简介 书塾的先生,名寿怀鉴,字镜吾。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
性格特点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关事件 ①拒绝回答鲁迅关于“怪哉”虫的问题;②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③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他也不会严厉呵斥。
衍太太 人物简介 鲁迅儿时的邻居。儿时的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逐渐发现她的虚伪自私。她喜欢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信任,但她常常背后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出事后又充当老好人。
性格特点 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爱搬弄是非。
相关事件 ①让鲁迅在父亲临终前大声呼喊父亲,增加了父亲临终的痛苦。②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责任。③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迫使鲁迅离乡求学。
◎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五猖会》中也提到了长妈妈。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有许多缺点和守旧观念,却让鲁迅充满敬意和怀念的人物。长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说的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寄托了她真诚、善良的愿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表明她对“我”是十分重视和关心的。作品中的长妈妈虽然是一个底层劳动者,但她善良、真诚,关心和关爱孩子。
5.探究活动五:体会鲁迅心中的“那些情”
◎鲁迅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探讨鲁迅心中的“那些情”。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整体写百草园,流露出鲁迅叙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 表达了鲁迅对童年充满乐趣的玩乐与读书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这东西” 是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此句饱含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我”因要去看五猖会而满怀期待,却突然被父亲要求背书。等“我”“梦似的就背完了”,终于开船出发,看到期待已久的五猖会时,却已兴趣索然。 表现了鲁迅对旧式家庭中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结束语:《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个人回忆中有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朝花夕拾》,深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与思想立场,探究作品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三、作业布置
结合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说说你对他的理解,谈谈你从书中获得的启示。
本教学设计从课本的要求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走向深入。课上教师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能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