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展览汇聚15家文博单位的249件展品,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千古一帝”的人生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一件出自法门寺地宫的玻璃盘,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发着淡蓝的幽光,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石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单纯的石英熔点很高,需要1700℃以上,如果加助熔剂可降到1400℃以下。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中海东岸分布着大量的自然纯碱,所以那里很早就烧制出了玻璃。
传说欧洲一艘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纯碱,航行在地中海沿线,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于是船员们登上沙滩,搬来木柴,并用几块纯碱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后来发现,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石英含有少量的铁,铁在一般情况下,使玻璃呈现绿色,很像绿松石。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铨(剑)”,剑身一面装饰着绿松石,一面装饰着两块蓝色的玻璃。所以,在古人心目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
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曾经多次传入中国。43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北凉,结束了西晋之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丝绸之路再次畅通,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一段有关玻璃制造的佳话由此产生。
玻璃古称琉璃,玻璃是南宋之后才逐渐推广的名称。《魏书·西域传》记载:“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关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在大同地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出土了一些玻璃器,其中既有典型的外国样式的玻璃器,也有从器型到成分检测都能证明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这些国产的玻璃器呈现湛蓝的色彩,如同现在大同的蓝天,所以又被称为“大同蓝”。这些“大同蓝”玻璃器的出土,可以证明《维书·西域传》中关于琉璃(玻璃)的记载所言不虚,而且制作玻璃器的原料,就在大同附近的山中。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时常秘不示人,玻璃制造技术不容易传承下去。
乾隆特别喜欢玻璃制品,写过多首与玻璃有关的诗,其中一首称玻璃“内外洞达称我心,虚明映物随所受”。玻璃具有其他天然材料没有的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因此被佛家视为七宝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被大量引进。
公元7世纪,阿拉伯(唐朝文献称为大食)国家兴起,大食继承了罗马玻璃器和波斯萨珊玻璃器的制作工艺的精华,又将境外文化及风格融入其中。随着大食与唐王朝的交往,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的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繁荣。唐大历八年(773年),岭南节度使陆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乱时,在广州“诛戮舶商,没其财数百万私有之”(《新唐书·陆嗣恭传》),并将掠夺来的九寸琉璃盘献给代宗,代宗“以为至宝”。
“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在唐代,有正史记载的大食国遣使来朝多达39次,而民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古代中国玻璃多为境外输入,长期以来中国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玻璃技术的传承面临挑战。
(摘编自杭侃《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
材料二:
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始终与域外文化保持着联系,文化交流贯穿于工艺发展始终。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的高档玻璃器和玻璃制造技术通过文化、贸易等方式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本土玻璃工艺的技术、形式与审美;中国玻璃工艺对域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玻璃发展也有影响。总体上,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
古代中国玻璃交流存在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域外玻璃长期“输入”国内,持续时间久,进口数量大,远超中国玻璃对外“输出”的规模,这与人们对古代中国作为工艺大国总是向外“输出”的印象相悖。中国玻璃在古代并不发达,对外影响力弱,不像陶瓷、丝绸等工艺那样举世闻名。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玻璃制造之始至中国清代玻璃鼎盛期结束,玻璃工艺先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罗马、波斯萨珊、伊斯兰阿拉伯、威尼斯、波希米亚等地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当地的重要工艺门类并影响世界,因此,域外玻璃持续大量进口也就不足为奇。
中外玻璃工艺的交流互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域外玻璃工艺技术传入后,中国对外来技术的融合利用;二是中国玻璃工艺对外交流与传播。就玻璃工艺的起源而言,中国本土玻璃制造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1000年,外来工艺技术对中国的影响是必然的。同时,随着中国玻璃制作技艺的提升,玻璃制品也随着文化交流走向了世界。
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玻璃的交流更为畅通和频繁,不仅包括玻璃制品的贸易交流,也包含了玻璃制作技术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天山南北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玻璃制品,其年代从西周到元代,既有域外传统玻璃成分配方的“钠钙玻璃”,亦有中国本土独有的“铅钡玻璃”,还有取用新疆当地矿物(含有氧化铅和氧化锑)制作的玻璃珠。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新疆是中国最早能制造玻璃的地方,是东西方技术交流的融合处。
(摘编自郭小燕《中国古代玻璃工艺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汇聚的众多展品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展品中有玻璃器物。
B.地中海东岸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烧制出玻璃的地域,是因为这一地域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石英原料优势。
C.北魏太武帝时丝绸之路再次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北魏出现了国产的玻璃器。
D.古代中国与域外有关玻璃工艺的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不同,但很长时间内玻璃都以域外“输入”为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玻璃古称琉璃,南宋之后逐渐改称为玻璃,大同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可以证明《魏书·西域传》中有关琉璃(玻璃)的记载的真实性。
B.越王勾践剑剑身的两面分别装饰着绿松石和玻璃,这表明在古人心中玻璃是高档绿松石的替代品,玻璃的价值高于绿松石。
C.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玻璃被大量引进;乾隆也喜欢玻璃制品,他认为玻璃具有晶莹剔透的特性,与佛法的自性清净相合。
D.丝绸之路的繁荣,为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沿线地域的新疆天山南北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制造玻璃的地方。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讲述玻璃的原料、起源传说以及具体的制作过程等,展现了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奇妙旅程。
B.唐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这些交流中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间的往来。
C.古代域外玻璃长期输入中国,与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发展滞后有关,古代中国玻璃工艺不像陶瓷等工艺那样发达。
D.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外玻璃贸易与技术的交流更为频繁,新疆天山南北出土的玻璃制品就是历史的见证。
4.古代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为什么容易失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
5.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玻璃工艺呈现出既独立又融通的风格面貌”,这样的风格面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行①
老舍
老舍把早饭吃完了,还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脑袋上浇了半罐子凉水,也许他在饭厅里就又睡起觉来!老辛是外交家,衣裳穿得讲究,脸上刮得油汪汪的发亮,嘴里说着一半英国话,一半中国话,和音乐有同样的抑扬顿挫。外交家总是喜欢占点便宜的,老辛也是如此:吃面包的时候擦双份儿黄油,而且是不等别人动手,先擦好五块面包放在自己的碟子里。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的举动和老舍、老辛又不同:眼睛盯着老辛擦剩下的那一小块黄油,嘴里慢慢地嚼着一点面包皮,想着黄油的成分和制造法。
吃完早饭,老舍主张先去睡个觉,然后再说别的。老辛、老方全不赞成,逼着他去收拾东西,好赶九点四十五的火车。老舍没法儿,只好揉眼睛,把零七八碎的都放在小箱子里,而且把昨天买的三个苹果全偷偷地放在自己的袋子里,预备到没人的地方自家享受。
东西收拾好,会了旅馆的账,三个人跑到车站,买了票,上了车;真巧,刚上了车,车就开了。车一开,老舍手按着袋子里的苹果,又闭上眼了,老辛、老方点着了烟卷儿,开始辩论:老辛本着外交家的眼光,说昨天不该住在巴兹②,应该一气儿由伦敦到不离死兔③,然后由不离死兔回到巴兹来;这么办,至少也省几个先令④,而且叫人家看着有旅行的经验。老方呢,哼儿哈儿地支应着老辛,不错眼珠儿地看着手表,计算火车的速度。
火车到了不离死兔,两个人把老舍推醒,就手儿把老舍袋子里的苹果全掏出去。老辛拿去两个大的,把那个小的赏给老方;老方顿时站在站台上想起牛顿看苹果的故事来了。
出了车站,老辛打算先找好旅店,把东西放下,然后再去逛。老方主张先到大学里去看一位化学教授,然后再找旅馆。两个人全有充分的理由,谁也不肯让谁,越说越说不到一块儿,越说越不贴题,结果,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学牛”,老方骂老辛是“外交狗”,骂完还是没办法,两个人一齐向老舍说:
“你说!该怎么办?说!”
老舍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擦了擦鼻子,有气无力地说:“附近就有旅馆,拍拍脑袋算一个,找着哪个就算哪个。找着了旅馆,放下东西,老方就赶紧去看大学教授。看完大学教授赶快回来,咱们就一块儿去逛。老方没回来以前,老辛可以到街上转个圈子,我呢,来个小盹儿,你们看怎么样 ”
老辛、老方全笑了,老辛取消了老方的“科学牛”,老方也撤回了“外交狗”,并且一齐夸奖老舍真聪明,差不多有成“睡仙”的希望。
一拐过火车站,老方的眼睛快,看见一户人家的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他没等和别人商量,一直走上前去。他还没走到那家的门口,一位没头发没牙的老太婆从窗子缝里把鼻子伸出多远,向他说:“对不起!”
老方火儿啦!还没过去问她,怎么就拒绝呀!老方向来不大爱生气的,也轻易不谈国事的;被老太婆这么一气,他可真恼啦!老辛笑着过来了:“老方打算省钱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还是听我的去找旅馆!”
老方没言语,看了老辛一眼,跟着老辛去找旅馆。老舍在后面随着,一步一个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
找着了旅馆,价钱贵一点。老辛放下小箱就出去了,老方雇了一辆汽车去上大学,老舍躺在屋里就睡。
老辛、老方都回来了,把老舍推醒了,商议到哪里去玩。老辛打算先到海岸去,老方想先到查得去看古洞里的玉笋钟乳和别的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老舍没主意,还是一劲儿说困。
“你看,”老辛说,“先到海岸去洗个澡,然后回来逛不离死兔附近的地方,逛完吃饭,吃完一睡——”
“对!”老舍听见这个“睡”字高兴多了。
“明天再到查得去不好么?”老辛接着说,眼睛一闭一闭地看着老方。
“海岸上有什么可看的!”老方发了言,“一片沙子,一片水,还有什么?”
“古洞有什么可看,”老辛提出抗议,“一片石头,一群人在黑洞里鬼头鬼脑地乱撞!”
“古洞里可以看地层的——”
“海岸上可以吸新鲜空气——”
“古洞里可以——”
“海岸上可以——”
两个人越说越乱,谁也不听谁的,谁也听不见谁的。嚷了一阵,两个全向着老舍来了:“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
老舍一看老辛的眼睛,心里说:要是不赞成上海岸,他非把我活埋了不可!又一看老方的神气:哼,不跟着他上古洞,今儿个晚上非叫他给解剖了不可!他揉了揉眼睛说:“你们所争执的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外交家所要争的就是‘先后’!”老辛说。
“时间与空间——”
老舍没等老方把时间与空间的定义说出来,赶紧说:“这么着,先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到海岸去的车呢,便先上海岸;有到查得的车呢,便先到古洞。我没一定的主张,而且去不去不要紧;你们要是分头去也好,我一个人在这里睡一觉,比什么都平安!”
“你出来就为睡觉吗 ”老辛问。
“睡多了于身体有害!”老方说。
“到底怎么办 ”老舍问。
“出去看有车没有吧!”老辛拿定了主意。
三个人先到了火车站,到海岸的车刚开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车站,到查得的汽车票全卖完了。
“怎么办 ”老方问。
老辛没言语。
“回去睡觉哇!”老舍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舍曾于1924年至1929年留英任教,这篇小说写于留英期间。②巴兹:英国著名的温泉小城,现一般译为巴斯。③不离死兔:英国城市布里斯托尔。不离死兔是老舍的译法。④先令:英国旧货币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老辛的描写侧重于其外交家的身份,老辛吃面包擦双份黄油等细节,突出了他爱占小便宜的特点。
B.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他一心关注与科学有关的东西,为人极度冷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表露心情。
C.老太太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的牌子,实际没有房子租给老方一行人,她为自己的失误向老方他们道歉。
D.老辛和老方为旅行安排争吵不休,最后决定分头行动,却因车票问题未能按计划出行,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7.下列对“老舍”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吃完早饭,要不是被老辛浇了半罐子凉水,差点在饭厅里睡起觉来,可见“老舍”较为随意的生活态度。
B.“老舍”在收拾行李时,偷偷把买的三个苹果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准备自己享用,体现出他作为普通人的小私心。
C.面对友人的争论与“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的询问,“老舍”的回答谁都不得罪,展现出圆滑的处事特点。
D.文中的“老舍”嗜睡慵懒,旅行中全程始终处于困倦状态,苹果被抢也毫无反应,他性格懦弱,为人消极避世。
8.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与作者老舍的名字相同,这有何作用
9.老舍被称为“幽默小说家”,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节义者,天下之大闲,而仗节死义者,人之所甚难也。人君有以崇奖而激励之,使知义重于生,而不难于处死,然后可以济患难,而同安乐,此所以能立国也。
不然,则弃义徇利,偷生惜死之徒,群萃于前,一有变故,则涣然离矣,其肯仗节而以死卫上哉!贾谊有言: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以节行报其上。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此也。
彼小人则不然,见利忘义,而利之所在则从之,故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从权臣,利在阉宦则从阉宦,利在盗贼则从盗贼。自古及今,若是者不可胜数。方其平时,进谗说,纳小忠,谄谀柔佞,悦可人意;及其临难转而为他掉臂不顾而观其君如路人。然况肯履刀锯,陷鼎镬,死其君上,而执干戈以卫社稷哉!
(选自李纲《论节义》,有删改)
材料二:
文章、节义,非二致也。世变既降,以文名家者攒罗列聚,而信道不惑,守节仗义,渺然无几。是以善观人者,必先节义而后文章。文章之轻重在一身;节义之轻重在国家。存而为节义,发而为文章。尽之于一身,推之于国家,汉、唐以来,鲁公①一人而已。
公之忠烈,始卒不渝。虽庸人孺子,莫不知之。而予犹以轶言余事仿佛一二,几于书画浑沌者,惟观公之节义,然后可以观公之文章。观其奏“论事先白长官”之疏,婴逆鳞,陵焰势,抗言不忌;上“仆射争坐”之书,诋英义、朝恩②而弗恤。自二十六第进士,三十四举制科,阅官四十有五,而居中者才十载,六遭贬斥,竟至杀身。英风劲气,使人感涕愤发。
(选自留元刚《〈颜鲁公文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鲁公: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年近八十,拒绝叛军劝降,被叛军杀害。因曾被封为鲁郡公,后人常称其为颜鲁公。②英义、朝恩:当时的权臣郭英义和大宦官鱼朝恩。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临难B转而C之D他E掉臂F不顾G而观其君H如路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表示比较,与《荀子 劝学》“取之于蓝”中的“于”用法不同。
B.金城,形容极其坚固的城池,与《过秦论》“金城千里”中的“金城”意思相同。
C.“文章、节义,非二致也”与《兰亭集序》“其致一也”两句中的“致”意思相同。
D.“婴逆鳞”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两句中的“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义是非常重要的准则,一般人难以做到,君主要想立国,应激励坚守气节道义的人。
B.那些抛弃道义、求利怕死的人平时会聚集在君主面前,一旦发生变故,又会四散逃离。
C.善于观察人的人,会由表及里地考察一个人,先观察这个人的文章,然后看他的精神。
D.留元刚认为,自汉、唐以来,文章、节义能“尽之于一身,推之于国家”的只有颜鲁公一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以节行报其上。
(2)公之忠烈,始卒不渝。虽庸人孺子,莫不知之。
14.两则材料都强调节义,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颜真卿的节义精神?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涧种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16.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自己无人帮扶的两句是“ , ”。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以母亲听到女儿在乳母怀中呱呱而泣时“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和“ ? ?”的问话,塑造了一个慈爱的母亲形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 ”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自己辞官归乡途中,船儿轻快、风拂衣襟的情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灵机一动而转身提着镰刀往屋后走去的母亲很快就将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摆在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一路上,同学们赶路上学,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下雨的清晨,细雨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已渗入我的脑海,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长大成人的我。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那些雨丝已留在了我的脑海,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长大成人的我”,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们要如何应对高温天气?②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③适当增加蛋白质的设入。④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横,⑤可通过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体内电解质。⑥户外工作者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⑦合理安排上班时间,减小高温时段的户外工作量。
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避免中暑。( A ),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中暑虽然是身体应急反应,但仍有一些先兆症状。当身体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了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凉毛巾擦拭四肢皮肤,或用冰袋、冰块等敷额头、腋窝、股沟等部位,帮助身体散热,及时降温。如出现昏迷等重症,( B ),千万不能耽误治疗时间。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书写没有错误,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反应”与文中加点的“反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和同行的人谈起那件令人气愤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反应并不强烈。
B.医生感到非常棘手,因为病人吃了对症的几种药后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C.他在处理重要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精准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反应速度快。
D.核材料在反应堆中发生核反应时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快速筛选信息是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有人说,不如减少信息依赖,回归简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A 4.①技术保密性强:古代中国技术的拥有者常将技术视为独门秘技,不愿公开传授(“秘不示人”),导致传播范围狭窄。
②本土研发不足:古代中国长期依赖进口高档玻璃器,自身对玻璃技术的钻研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积累。 5.(1)独立性:①有本土独有的技术,如铅钡玻璃;
②有符合本土文化的形式和审美偏好,如“大同蓝”玻璃器在器型和色彩上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
(2)融通性:①对域外技术、形式和审美的吸收融合,如北魏时期中国工匠融合了外来工艺,实现了技术本土化;
②文化交流、传播层面上与外国文化融通,如张骞通西域后,新疆成为技术交流枢纽,出土玻璃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外工艺的深度融通。
6.A 7.D 8.①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以作者本名虚构角色,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
②强化幽默自嘲效果:通过“老舍”慵懒、嗜睡的形象,对自身进行善意调侃,凸显幽默风格。
③便于表达主观态度:借分身视角冷静观察友人争论(如科学家与外交家的冲突),含蓄传递对人性矛盾的审视。 9.①“要不是老辛往他脑袋上浇了半罐子凉水,也许他在饭厅里就又睡起觉来”“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舍的嗜睡状态。
②用“不离死兔”来翻译英国城市布里斯托尔,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制造荒诞效果。
③用“科学牛”和“外交狗”等诙谐、形象的称呼来调侃老方和老辛。
10.BEG 11.D 12.C 13.(1)君主用廉耻礼义来对待臣子,那么臣子就会用节操品行来回报君主。
(2)颜鲁公的忠诚刚烈,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即使是普通人和小孩,没有人不知道他。 14.①直言不讳,上“论事先白长官”疏。②不畏权贵,上“仆射争坐”之书。③多次遣贬,最后为国捐躯。
15.A 16.①“封壤自人力”意为封土需要靠人力完成,强调人的努力是成事的基础。
②“生条在阳春”意为柳树在春天长出新的枝条,指出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即成功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与时机。
③“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意为此时栽种柳树不是为了荫庇自己,柳树在将来才能繁茂成荫,强调要用长远眼光看待付出与收获,不急功近利。
1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儿寒乎 欲食乎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18.母亲灵机一动,转身就提着镰刀往屋后走去,她很快就拿回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将它摆在我眼前。 19.①原句使用“渗入”,形象地写出了当年的情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比改句的“留在了”更有表现力。
②原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些雨丝”比作“一条时间的线”,生动地表现了长大成人的“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比改句的表达更有感染力。
20.两处表述不当:②将“和”改为“等”;⑦将“减小”改为“减少”。
两处错别宇:③将“设入”中的“设”政为“摄”;④将“平横“中的“横”改为“衡”。 21.A.如果出现中暑先兆症状
B.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22.B
23.例文:
信息洪流中的精神方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精神的方舟?当算法编织成无形的网,当碎片化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被动地“吸收筛选”或“屏蔽”,而在于培养一种辩证的能力:既能如猎鹰般精准捕捉必要信息,又能如禅师般保持精神世界的澄明与独立。
信息筛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早已警示:“文字的发明将摧毁人类的记忆力。”而今,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医学研究者需要从数百万份论文中定位最新成果,金融从业者必须实时解析全球市场数据,甚至普通人也得在每天接触的数千条信息中辨别真伪。唐代学者陆羽穷尽十年编撰《茶经》,记录当时所有茶学知识;而今天,仅“如何泡茶”的短视频就有数百万个。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筛选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它如同黑暗森林中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在知识爆炸的迷宫中找到方向。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生命如此短暂,而我们却花费大量时间做无意义的事。”高效的筛选能力,本质上是对生命长度的延伸。
然而,过度依赖信息终将导致精神贫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都诞生于信息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当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的信息刺激会重塑大脑结构,降低专注力与创造力。当算法不断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内容,当社交媒体的点赞成为价值判断标准,我们实际上是在自愿戴上电子镣铐。减少信息依赖,本质上是对抗异化、重建主体性的精神抗争。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信息狂潮中建造自己的“精神方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记录自然细节的笔记本有数百万字,却同时实践着极简生活。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展现了最高级的信息处理智慧——既保持开放的认知窗口,又坚守内在的筛选标准。在这个每18个月信息量就翻倍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拾这种平衡的智慧:像海绵一样吸收,像筛子一样过滤,像保险箱一样珍藏真正重要的内容。
信息时代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认知工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战。当我们站在数字海洋的岸边,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拥抱或拒绝,而是建造一艘兼具速度与稳定性的航船——用高效的工具捕捉必要信息,用坚定的意志守护心灵空间。
只有当我们既掌握信息筛选的技术,又保持精神独立的勇气,才能在数据的洪流中既不迷失方向,也不困守孤岛,最终抵达那个既联通世界又保有自我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