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分析
课标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诗歌、视频及《清明上河图》了解相关信息;二是“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对七年级学生则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帮助理解。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了一个学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懂得了一些历史规律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他们好奇心强烈,对新事物充满了求知欲。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七年级学生对于经济史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循序渐进
四、素养目标
1.通过诗词分析,知道宋代经济在农业的各项表现;通过视频观察,知道宋代手工业的发展;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时空观、家国情怀)
2.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3.通过宋代诗词、文物视频及《清明上河图》,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清明上河图》3D动态视频,设计问题:通过课前视频观察,了解宋朝经济发展的大致状况。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以视频进行课前预热,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一: 诗词观察 ——宋代农业的发展 教师展示诗歌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并设计问题 诗歌1: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北宋·苏轼《歇白塔铺》 设计问题1:.通过此诗,你了解到北宋时期何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设计问题2: 设计问题2:根据诗歌及地图,宋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哪里? 教师展示诗歌2,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并设计问题: 诗歌2: 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 ——南宋·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设计问题1:通过此诗及地图,你知道宋朝棉花种植分布在哪些地区? 设计问题2:南宋后期棉花得到广泛种植是基于哪一手工业的发展? 集体朗读诗歌,体验诗歌。 根据诗歌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占城稻: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能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举手朗读诗歌,体验诗歌。 根据诗歌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北宋至南宋初,棉花种植仅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②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棉花需求量增大。 “文史结合”——新课改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作为史料进行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过渡 在宋代,除了纺织业的发展,还有哪些手工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呢?我们通过视频观察来学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思考 引出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 视频观察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1.造船业 教师播放关于【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的视频,并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1:视频中反映了宋代何种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领先之处体现在哪? 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宋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居于领先地位。 设计问题2:结合课文及地图,说说除了泉州外,宋代还有哪些地方造船业发达? 设计问题3:宋代出海的商船上,有可能会运载哪些典型的中国商品销往国外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瓷器”,引出手工业的另一领域——“制瓷业” 2.制瓷业 教师展示宋朝五大名窑,并介绍宋代时期是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 设计问题1:那么当时的“瓷都”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江南地区的制瓷中心地位。 带着问题观察视频,回答问题: ①造船业;水密隔舱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②广州、明州 结合所学及课本内容进行回答:丝绸、茶叶、瓷器 学生回答:瓷都——景德镇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环节三: 实物体验 ——宋代商业的发展 教师拿出《清明上河图》的仿制图,把学生进行简单分组,每组一幅画进行观察与体验,并设计问题: 1.找出画中的商铺,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找出《清明上河图》商铺悬挂的灯箱,它的出现说明当时商业在经营时间上有何特点? 3.结合课本知识,商人在交易时可能会使用什么货币? 4.观察画中出现得最多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引导 带着问题观察《清明上河图》仿制图,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①上黑板圈画出店铺的位置,并指出店铺门前有广告 ②根据《清明上河图》商铺悬挂的灯箱及老师展示的材料,分析出当时出现了夜市 ③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猜测:当时的商人可能在使用交子 ④画中出现得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船 实物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接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环节四: 历史探究——经济格局的变化 1.教师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并设计问题:设计问题1: 认真观察宋代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北哪一区域?这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2.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继续展示材料并补充提问 设计问题2: 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时候南移完成的呢 3.教师展示材料,并设计问题: 材料1: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2: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据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42页“相关史事” 设计问题3:根据材料回答,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学生观察宋代经济分布图,并回答问题: ①宋代经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 ②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经济现象 2.分析表格数据,回答问题:南宋时期。 3.学生根据材料逐行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④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加强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升华 教师提问: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宋代经济是怎样的? 展示一小段材料: 北宋宰相蔡京的后代蔡勘称宋朝:“赋敛烦重,可谓数倍于古矣”。 南宋官员黄震指出宋朝真实情况是“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 补充提问:那么宋代的军事和人民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引导1:从上述的对比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引导2:宋代的发展对当今我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 军事:弱 人民:负担重 学生得出所感所悟: ①富裕不等于强大,繁荣未必能长安; ②大力发展科技;关注民生;提升综合国力。 学有所思,读史明智,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落实历史教育中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板书设计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
手工业发展:棉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
商业发展:商标、夜市、纸币、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宋时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