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4: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和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
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彩。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
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如《搜神记》卷十六“紫玉与韩重”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
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使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
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
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彩。
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彩。按照蒲松龄
《聊斋自志》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
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聊斋志异》写作过程中,蒲松龄《守孙树百》以“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
续楚词”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心境,显然,抒发胸中块垒是其写怪志异的重要心理动机。纪胸(纪
晓岚)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
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
们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技艺,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故事性乃其第一
要务,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彩亦渐趋显著。如《三国演义》虽属
世代累积型作品,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融评、玫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评点者以
“第二作者”身份,因此《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已属文人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抒彩,
其卷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即为全书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一些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此时其主体抒情意识最为强烈,
自然小说的抒彩也十分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将自己
的人生态度融注于宝玉这一形象之中,借此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他师法的正是楚骚抒情
传统。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声称自己要“远师楚人”,为此他将小说写成
了一部彻头彻尾、蕴含多重意蕴的悲剧作品。难怪脂砚斋在甲戍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
“《离骚》之亚”,刘鹨在其《老残游记自序》中也认为“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这都是对其浓郁
抒彩的高度肯定。
(摘编自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彩》)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